关于山东人闯关东,你了解多少?
晚清时期,形成了三股大的移民潮,即走西口、下南洋与闯关东。
其中的闯关东,即人口从关内地区进入关外的东北地区,由此形成的人口迁移影响极其深远。而当年闯关东的人口之中,绝大多数来自山东,其次才是河北与河南,如今的整个东北,超过45%的人口祖籍地在山东。
之所以有闯关东,主要还是迫于生计以山海关为界,东边的东北地区称作关外,以西称作关内,满洲入关之后,将东北地区作为“龙兴之地”进行封禁,颁布禁关令,顺治时期以柳条围边。也因此,关外的东北虽然沃野千里,但人口剧减,逐渐成为人迹罕至的地方,仅有少数清朝的驻军与少数百姓,道光年间,整个东北人口仅三百万不到。
由于人口的锐减,东北处于虚空状态,使得当年的沙俄得以如入无人之境,在黑龙江流域劫掠多年之后,清朝才后知后觉。
19世纪中叶,随着列强纷至沓来,中原百姓生计难以维持的越来越多,而北方的沙俄不断进犯,清朝对于东北的辖制力越来越弱,咸丰年间,在黑龙江将军特普坎的建议之下,正式开禁放垦,清朝终于意识到封禁并非办法,所以这才开始希望通过移民实边。
而当时的中原内地,由于列强的侵入,自然经济不断解体,而清朝为了赔款等收受的税赋越来越多,使得大量百姓生活难以维持,加上19世纪中后期,黄河淮河连年泛滥,丁戊年间又爆发了几乎影响了半数人口的超级旱灾,实在走投无路的中原百姓离开故乡,进入东北。
何谓“闯”关东闯关东闯关东,就是闯入山海关以东,原本的关外属于清朝的封禁之地,在清朝中前期属于不准进入的地方,当时也有不少百姓冒险进入东北,这是有很大风险性的,所以称作“闯”。
闯,也有萌宠的意思,到关外谋生需要冲破各种阻碍,犹如上战场一般,相当艰难。另一方面,农耕族群的文化一大特点就是,非常喜欢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乏对外开拓的勇气与兴趣,所以千百年来,中原人的土地开拓都比较缓慢。闯关东,前往未知的新世界去开拓,对于中原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气的事情。
到底有多少山东人闯关东从顺治时期开始,由于朝廷的垦荒令,到康熙晚期,山东境内绝大多数在当时条件下能够耕种的成片耕地都已被开垦,然而后期随着山东人口越来越多,使得当地人口压力很大,一遇灾荒就有大量山东人无奈离开故土,而在当时,就已经有不少山东人冒险前往东北。
山东在地理上与东北相对比较近,只隔着并不算大的渤海,明朝时期,辽东都司直接隶属于当时的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辖制。东北正式解禁之前,山东人闯关东,有些会定居在当地,有些则是春去冬回,属于候鸟式闯关东。东北解禁之后,地少人多的山东,大量人丁前往东北讨生活,规模之大位列闯关东诸省之首。
按照现有资料,宣统三年,东北共有1840万人,其中1000万来自于山东、河北与河南三省,而其中约80%来自山东,从东北正式解禁到清灭,有至少700万山东人移居东北,而之后几十年,山东移居东北的人口有增无减。1912到1945年,平均每年有48万人涌入东北,当然,这其中有些去了东北之后又因各种缘由离开了东北。
大量的山东等地移民,也使得关外肥沃的土地得到了有效的大范围开垦,1873年东北的耕地面积仅在2400万亩,而到1913年已达到1.23亿亩,到了1932年更是骤增到3亿亩以上,短短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东北的耕地面积增加了近12倍。
采参与淘金是山东人闯关东的两个新行当东北地区除了土地肥沃之外,各种物产也非常丰饶,尤其是人参之类的珍贵药材,当年闯关东的山东人,除了开荒种地与做生意之外,放山采参的人也非常多。而东北深山老林众多,危机四伏,若是没有一群人之间互相扶持相互关照,随时都会性命不保。
东北放山的祖师爷孙良就是山东人,其原本是山东的一位贫苦长工,他的墓碑刻有临终绝命诗:家住莱阳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路上丢了亲兄弟,沿着蝲蛄河往上寻。三天吃了个蝲蝲蛄,不找到兄弟不甘心。舍命救亲人,这是挖参必要的品质,当年的山东人正式因为这样的性格,也更容易在东北生存下来。
而相比较于采参,淘金也是个比较热的行当,原本山东登州府文登县籍的韩宗宪,是当年东北夹皮沟金矿的首领,到咸丰十年,当地开采砂金矿22处,金工达到四五万人,咸丰二十年,这里日产黄金达到500两,是当时世界上产量最大的金矿之一。
而将金子从东北运出去也并不容易,因为当时盗匪众多,一路上随时都可能遇上,轻则丢财重则失命。甚至于一帮淘金人,会采取抓阄的方式,最终牺牲一人,以其身躯做伪装将金子运出去。可即便是这样,依旧有大量人丁前往东北做淘金工。
结语:
当年的中原内地百姓,闯关东者甚巨,以山东人最多,光绪33年,持续235年的对于东北的封禁彻底废除,而闯关东不再受到任何限制,大潮完全拉开序幕。
数十年岁月之中,成千上万的山东移民离开故土,前往东北地区进行开拓,既无资助也无保护的情况下,靠着一双手,在东北扎下了根,他们顽强保留了大量的原本文化与生活习俗,对于东北的开拓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于山东人闯关东,你了解多少?
关于山人闯关东,我知道我们这儿在那个年代,十家有九家人都闯过关东,有的去了在那里扎了根,有的去了二年三年就回来了,还有一些扎了根的这几年也回老家落户了,还分到了地!有的回来做生意。
我们家,我公婆曾经闯关东,落户到吉林,我老公就是生在那边,我老公的三姐四姐都嫁在了那里。
当时闯关东,也叫逃荒,说白了就是要饭、要活下去,在家里就会饿死,只有闯出去才可能会有一线活路,会有点希望,东北地广人希,只要能干就会找到点吃的,所以大批的山东老乡先是男人出去闯,然后托儿带女千里迢迢去东北,就象电影闯关东一样,有的人闯出了一片天地,有的人饿死在路上。
关于山东人闯关东,你了解多少?
人往高处走,
水向低处聚;
齐鲁青未了,(灾荒幸存者)
关东淘金去。
满清发祥地,
地广人又稀;
禁令外乡来,
闯关得生机。
强人张大帅,
振邦民安居;(无战乱)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帮打狍子瓢舀鱼,
野鸡飞进饭锅里;
作者刘国林,
《可爱的草塘里》。
国际大都市,
伪满新京地;
东北重工业,
曾经辉煌史。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关于山东人闯关东,你了解多少?
感谢邀请。只是从有关资料了解一些,关外的东北,本是满清的龙兴之地。清军入关,大清王朝建立后,严禁向关外移民,以保护龙兴禁地。
随着西方殖民势力东来,大清王朝国势衰微,山东,河北等地农民,人多地少,土地兼并严重,众多百姓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特别是灾荒年月,无以存活。在家乡也是饿死,闯关东也许还有一线希望,于是大批农民,纷纷闯关东,清政府无奈之下,只好开禁。东北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再加上山东人勤劳,节俭,到东北后也容易存活。
另外,清王朝开禁还有一个原因,近代以来,沙俄屡屡侵略我国东北,开疆拓土,驱杀我民,占我领土。清王朝也有移民戍边的意向。
众多闯关东的移民中,以山东人为多,有坐船去的,也有从陆路走的。全部家当也就是一付挑子或一辆手推车。不是被逼无奈,谁愿意背乡离井,远赴他乡,逃荒途中,又有多少人死在路途,闯关东的历史,就是一部山东等地移民的血泪史。
在今天的东北人中,山东人的后代很多。山东人勤劳,善良,侠义,自古有互助的传统。所以,东北人给人的印象是大度,豪爽,这些都带有山东人的特点。
关于山东人闯关东,你了解多少?
对此事的了解局限于电视剧《闯关东》的披露的层面。
关于山东人闯关东,你了解多少?
听老辈们说过,“闯关东和走西口"性质一样,在内蒙地区包涵了这两个内容。过去东北部地区外来谋生的人口为“闯关东",中西部地区的外来谋生人口叫“走西口"。关内人口多土地少,人们无法生存,实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自动迁移,事实上就是讨生活、寻活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