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夷陵之战中,魏国为何不偷袭呢?
夷陵之战时,魏国的确有大臣建议偷袭,但被曹丕否决了。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主要是想夺回荆州部分地盘。当时蜀汉的实力是无法灭掉东吴的,甚至无法兵推到东吴腹地,否则刘备也不会在最不合适作战的夷陵区域结营。刘备之所以选择在此时结营有两个原因:
1、推不动了,东吴已经组织有效的防守。
2、等魏国偷袭。
这一次应该是刘备送给魏国最好偷袭吴国的最好机会,魏国为什么不用?
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困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
这段话是刘晔说的,刘晔劝曹丕袭击东吴。
曹丕拒绝了,拒绝的理由有二:
1、曹丕料刘备很快就失败了。
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这句话是曹丕说的。
2、行“仁‘政
曹丕称帝本来觉得自己得位不正,所以需要天下人承认,此时东吴首先承认,曹丕就很开心,而且封孙权为吴王。孟达从蜀汉跑过来,他也觉得很好善待他,夷陵之战后黄权投魏也受到很高规则的待遇。
这些做法是想让天下人看到自己的“仁”,真实的目的是巩固自己的地位,以免有不稳定的因素。
吴国称臣自己,然后兴兵伐之,在曹丕看来不义也。
当吴国打赢刘备之后,对待魏国的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帝欲遣侍中辛毘、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责任子,吴王辞让不受。——《资治通鉴魏纪一》
曹丕就想攻打吴国,为什么此时打?因为这是为了显威,让天下人看到自己的武力以惧服之。
如果换成曹操估计真的换偷袭吴国了。
这也是为什么三国会稳定的原因。
此时蜀汉与东吴接攘的区域兵力空虚,实际上此时东吴可以趁机夺取整个上游包括白帝城。孙权不但没有这样做而且还做了一件令人想不到的事情:主动求和。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为什么请和,因为魏国大兵压境,刘备为什么同意,因为他已经无力伐吴,谈和是最坏中的最好结果。
刘备原来想大兵压境,魏国开始袭击,孙权一定会割荆州数郡请和的。没有想到的是曹丕按兵不动,而刘备又败给陆逊,所以刘备的计划最终完全落空,只落下白帝城托孤结束一生。
就算陆逊没有击败刘备,吴蜀处于僵持状态,时间一久刘备一定会退兵的。
因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将宝全压在魏国身上,结果他对曹丕的个性估计失误。
在夷陵之战中,魏国为何不偷袭呢?
夷陵之战魏国为何不偷袭,那就得穿越时空去问曹丕了。
但本人谈点憾想,自二大战役后,(官渡,赤壁,)按当时鼎足三分是事实,关羽呈强无战略考量丢失荆州做实。此后,刘备发兵,应该说是第三次战役,为立威,打一定要赢,但皇叔未从国力根基等方面一意孤行不从长考虑,以倾国之力而落败,也许是天意。但是,如果阿满尚在,历史可能就不一样了。憾想二,人,有时间还是多读点书有好处,多听则明,对处世,修身,立家,功名能更深层次理解知修为。
在夷陵之战中,魏国为何不偷袭呢?
如果夷陵之战时,魏国皇帝是官渡之战时期的曹操,魏国肯定会举大军偷袭。但是很可惜的是,当时曹操已经病死了。魏国在位的皇帝是曹丕,而曹丕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在夷陵之战期间,去偷袭东吴。至于说偷袭刘备,当时的曹魏没有这个能力。
先说说我为什么觉得曹操在位,他肯定会去偷袭东吴。
其实夷陵之战的机遇,曹操也遇到过。那是在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曹操本打算乘机攻河北。但是郭嘉对曹操说:袁绍的两个儿子素来就不和,而且是他们还有郭图、逢纪这样的谋臣在当中搀和,所以袁氏兄弟必然要反目。我们现在去攻,他们会团结起来抵抗我们。不如我们先假装南征刘表,造成退兵的假象,等到他们打起来的时候再乘机偷袭,一举可定也!
事后果然如郭嘉所言,曹军刚退回许昌,袁氏兄弟就打了起来。曹操乘机率军北上,将袁谭和袁尚逐个击破。袁尚还假意投降,结果曹操根本不鸟他!当面接受投降,暗地里却派人去偷袭。最后袁氏兄弟一死一逃,河北遂即被平定。
当面准降,背地里搞偷袭,这就是典型的曹操式思维!他不怕别人骂他,因为只要打能打胜仗,谁敢骂他?
在曹操平河北十八年后,几乎是同样的天赐良机落到了曹丕头上。当时刘备与孙权这对十四年的盟友展开火拼,情况如当年袁氏兄弟内讧一样,曹魏也是坐山观虎斗,同样也掌握战略了主动权。
但是这一次,曹丕却玩砸了。
是怎么玩砸的呢?因为曹丕太要面子了。完全没有遗传到曹操性格中的狡猾。
先简单复盘一下夷陵之战前后的大致情况:
从赤壁之战开始,一直到吕蒙偷袭荆州。孙权与刘备都是结盟关系。期间,双方虽然有一些争执,但在共同对付曹操这件事上,双方利益和立场是一致的。
但是在吕蒙偷袭荆州后,孙刘双方的同盟关系迅速破裂。孙权为了应付刘备将来可能会兴兵报仇,一面将首都从江东迁至荆州,一面向曹操臣服,缓和江东与曹魏的关系。
没过多久,曹操病死了,曹丕继立。孙权继续遣使向曹丕臣服。
面对孙权的臣服,曹丕高兴坏了。因为他搞禅让制,篡汉自立,最需要的就是名份!让大家都承认他是天下的共主。然而当时的形势,却是曹刘孙天下三分,曹丕这个大魏皇帝,其实做得名不正言不顺。
因此,当孙权的使者来到洛阳后,曹丕很是心动。曹魏大多数的大臣,也都倾向于接受孙权的臣服。毕竟孙权主动请臣,是主动在给曹丕送名份。
这个时候,刘晔站出来反对了。他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两点:
首先,孙权的动机不纯。他现在来投,必然是迫于刘备的军事压力,而不是心悦诚服的向大魏归顺。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接受呢?反正以后孙权还是要反叛;
其次,如今天下三分,就是因为蜀、吴两国结盟,抱团和我们大魏抗衡。如今他们双方狗咬狗,正是我们借机渔利的好时机。这种机会不会常有,必须要把握好;
刘晔的这个话,简单点说就是:我们之所以灭不了孙权与刘备,就是因为他们结盟。现在他们破天荒的破盟,这个机会实在太难得了!这是老天爷送给我们的一个机会。如果抓不住这个机会,等他们再结盟,我们就很难再灭吴蜀两国了。
如果把刘晔说的这番话与当年郭嘉对曹操说的那番话做对比,可以看出刘晔说的,是非常有道理的。
因为当年的袁尚和袁谭有仇,不管有没有曹操的压力,他们都会掐架!所以郭嘉建议曹操不要急着出兵,让他们开始掐架了再行出兵;但是刘备和孙权不一样。孙、刘两家十四年的同盟,只是因为偶然的机会才大打出手。如果这一仗打完了,双方很有可能会再次结盟。若是让他们再次结盟,那么魏国也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然而,曹丕却认为:孙权向我投诚,我不接受也就算了,反而还要乘人之危,这恐怕不是大国所应有的风度吧?毕竟,我现在最需要的是名声啊!如果没有名声了,我的老脸哪搁?
刘晔见曹丕要犯浑,就继续再劝。结果把曹丕给问急了,他便反问道:既然你说我们可以出兵,那我们为什么不出兵打刘备呢?打刘备正好可以显示我们的大国风度。
刘晔反驳道:刘备如果知道我们要出兵去攻打他,那刘备肯定就不会和孙权打了;但如果反过来,如果我们打吴国,刘备肯定是乐见其成的,我们正好可以一消灭孙权。
打孙权——刘备不会帮忙,而且孙权离我们比较近,这样打起来容易。
打刘备——孙权虽然也不会帮忙,但是刘备离我们太远了,不容易打。
陛下,你要明鉴啊!
然而,曹丕还是不听,他最终接受了孙权的投诚,并且封孙权为吴王。在刘备与孙权的大战期间,不发一兵一卒。
所以,当吴蜀在夷陵大战时,曹丕却没有乘机出兵的原因,就是因为曹丕认为:自己刚刚篡汉,需要合法性。现在孙权来称臣,就是给我送合法性。如果我不接受,反而还要乘机偷袭他,怕是会伤了后来者的心。并且曹丕还天真的认为,只要吴、蜀交战,必然会打的两败俱伤,到时候我们再去搂草打兔子,大业必成。
简而言之:曹丕要面子。
然而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了曹丕在接受孙权投降的问题上,他失策了。因为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孙权的请降就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假投降。
曹丕他想当然的认为孙权与刘备必然是两败俱伤。岂不料,刘备败的太惨了,孙权也赢得太快。以至于说,夷陵之战几乎没有伤到东吴的元气。
等到夷陵之战后,曹丕又要伐吴。而曹丕出兵东吴的理由也是很幼稚,仅仅是因为孙权对他不恭敬,他要给自己找回面子。
而在曹丕出兵之前,刘晔又劝他:东吴在夷陵之战中的损失不大,我们现在去讨伐东吴,已经没有时机了。
但是曹丕就是不听不听我不听,寡人就是要去伐吴,寡人就是要给自己找回面子。
结果,果然是一场败仗收场。而孙权则是大放异彩。
他先是用诈降的办法稳住了曹丕,然后一砖拍倒了刘备;接着又稳住了刘备,再以一板砖拍晕了曹丕。化解了这一场有可能灭亡东吴的危机。然后孙权再朝着曹丕的方向哈哈大笑——你就是个傻子!
最后说说,曹丕的失策到底失策在哪。
曹丕的失策,其实就是他在决策前,没有分清楚问题的主次关系。
曹丕看中的,是大国的风度,是接受孙权请臣以后,对后来者的示范效应;
刘晔提出的,则是夹击东吴的机会,这种机会实在太难得,以后不会再有;
曹丕有他的道理,刘晔也有他的道理。但是这两人的道理,明显刘晔的更有道理。
因为曹丕如果拒绝了孙权,并偷袭孙权,哪怕是失败了,事后还可以补救,只是代价会更大一点;而孙权与刘备翻脸,这不是曹丕能决定的。也就是说,前者可控,后者并不可控。
举个例子来说,老板安排我今天加班,完成一个大案子,干的好会升职加薪。但是我之前答应了女朋友,晚上陪她一起看电影。如果我不加班,有可能我会失去升职加薪的机会,甚至会丢掉工作;而如果我不陪女朋友看电影,我有可能会被女朋友骂。
曹丕和刘晔,其实就是在陪女朋友看电影和晚上加班的问题上的分歧。
曹丕他觉得,不陪女朋友,自己的天就会塌下来了。而刘晔认为,如果你连这个大好机会都把握不住,陪女朋友看电影了又能怎么样?你这是因小失大。
或许,在曹丕的世界里,他认为坚持自己的王道才是最重要的。其它的东西,都要给自己的王道让路。虽然这个理由很可笑,但这就是曹丕不出兵偷袭东吴的原因。
在夷陵之战中,魏国为何不偷袭呢?
要想明白魏国为什么不偷袭,就得站在曹魏皇帝曹丕的立场看问题,换句话说,如果你是曹丕,会不会偷袭?
曹丕严格算来只是一个官二代,他能继承曹操的职位,只因为他是曹操的儿子兼接班人,曹丕是魏朝的开创者,仅仅因为他继承曹操所开创的一切,在禅让了刘协的皇帝位,作为魏朝的开国之君,一定很想做一番事业,让自已成为一代明君。
夷陵之战时,曹丕刚刚继位半年时间,早在曹操时代,孙权因为要配合西进荆州的大战略,于公元217年就开始与曹操交好,并派遣使都徐详出使魏国,向曹操称臣,双方罢兵言和,并重开政治联姻。
换句话说,孙权从217年开始,为了配合自已西进荆州的战略,与曹操交好,为的是使自已不要两面受敌,因为西进荆州必然要与刘备集团发生严重冲突,孙权已经做好了与刘备集团决裂的打算,三国三国,与一国决裂就必然与另一国和好,这是三国鼎立的不变原则。
接下来就发生了关羽北伐襄樊的战役,孙权就觉得机会来了,其实关羽一北伐就注定了要失败了,因为曹操暗地里已经和孙权讲和,关羽始终避免不了两线作战或都腹背受敌,当关羽在襄樊前线浴血奋战时,孙权就在关羽的后方白衣渡江、偷袭荆州。
接下去就是荆州被占,关羽被杀,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孙权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天下人认为这是曹操的命令,有嫁祸曹操的嫌疑;二是孙权向曹操纳了投名状,以示与刘备的联盟决裂,关羽是刘备的兄弟加亲密战友和蜀汉二号人物,杀了关羽,就是向曹操示好,意昧着孙刘联盟的破裂。
之所以在前面作了这么多铺垫,就是为了说明在刘备夷陵之战前后,三家的政治关系,就是孙权与刘备彻底决裂,而孙权与曹操暗中勾结,当曹操去世后,孙权继续向曹丕示好称臣,对于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曹丕来说,他的毕生最大心愿就是完成曹操都没有完成的心愿:统一天下。
曹丕是个政治家,夷陵之战时天下的局势是这样的:
曹魏的西南方是刘备的蜀汉政权,与曹魏是死敌的关系,并且无法调和;曹魏的东南及南边是孙权的东吴政权,已经向曹丕称臣,在名义上,孙权是曹丕的下属,并且曹丕还特意封孙权为吴王,就是为了彰显自已的权威。
曹魏的西南及西北是当时的乌桓人、匈奴人、鲜卑人,当时对曹魏并不完全服从,而在曹丕称帝的前一年,西北还发生过叛乱,代北乌桓无臣氐发生叛乱,而鲜卑人则在一旁虎视眈眈,还是曹彰带兵平定了叛乱。
曹魏的北边也有乌桓人,还有辽东的公孙氏对曹魏一向时降时叛,也并不太平,就算是曹魏内部,在徐州及青州一带,藏霸及孙观等势力仍然处于半独立状态,并不完全让曹丕放心。
从曹魏整个周边的情况来看,当曹丕继位半年时,周边的不服从势力只有孙权称臣,这对刚刚即位的曹丕来说,是政治上的一面旗帜,曹丕的目的一定是统一天下,不用怀疑,但是曹丕也需要周边势力的臣服来统一天下,而孙权此时就成为一个榜样。
虽然当时刘晔曾经向曹丕建议,在夷陵之战时,可以联合蜀汉攻打东吴,但是这个建议被曹丕否决了,曹丕并不是糊涂,是有原因的,刘晔的建议是单纯从军事上考虑的,而曹丕的立场则是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
如果联合蜀汉攻打东吴,等于是联合自已的敌人去攻打臣服自已的同盟,会造成很恶劣的政治影响,从曹丕的角度来考虑,是得不偿失的,我们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刘晔的建议,也并不一定正确,没有走到那一步,谁也不敢说自已的建议绝对正确。
曹丕首先否决了刘晔的建议,当时的曹丕原来是想联合东吴,共同攻打蜀汉的,但是要攻打蜀汉,面临重重困难,首先就是兵力的部署,当时曹魏的重兵全部部署在与东吴交界的荆州、淮南、合肥一线,与蜀汉交界的关中地区兵力很少,大规模调动军队的成本很高,而且东吴还不一定配合,所以之后曹丕放弃了联合东吴攻打蜀汉的想法。
曹丕没有偷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夷陵之战打得相当诡异,从221年7月开始,刘备发动战争,东吴一直采取了战略后撤的方法,避免了主力直接交锋,从221年7月打到222年5月时,双方其实都在耗着,没有进行主力对决。
之所以这么奇怪,就是因为参战双方都在防备着曹魏的偷袭,刘备这边让黄权率领一万名士兵在夷陵的长江北岸防备曹魏的偷袭,而东吴的陆逊及孙权更是在荆州、淮南、合肥作好了防备曹魏的准备。
参战双方的刘备和陆逊都明白,如果两败俱伤,两家都会被曹魏吞掉,因此双方都避免主力对决,而想速战速决,而刘备更是一幅豁出去的样子,不惜大军压上,挑战陆逊,而陆逊更是小心谨慎,积极寻找刘备破绽,以求速战破敌。
其实夷陵之战的真正对决就是那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的战略决战,在很短的时间内,刘备军队被击溃,曹丕一直在等待双方两败俱伤的机会,却一直没有等到,等来的却是蜀汉在极短的时间内大溃败。
虽然曹丕早就猜出来刘备会败,但是仍然没有想到刘备败得这么快,曹丕根本还来不及作出反应,刘备就已经败退逃回永安了,而东吴军队几乎没有损失,曹丕如果想偷袭也失去了最佳时机,只能无奈的接收事实。
夷陵之战结束后,孙权在解除了蜀汉可能的威胁后,就开始对曹魏不再恭敬,不愿意派出世子到曹魏为人质,由此引起了曹丕大军伐吴,这时已经距离夷陵之战过去两个月了,已经失去了最佳时机。
曹丕应该是在政治上还对孙权抱有幻想,以致于出兵偷袭左右犹豫,丧失了最佳时机,话又说回来,就算曹丕及时出兵偷袭,也只能偷袭东吴军队,因为曹丕并没有调兵遣将攻打蜀汉的计划和动向。
再一个就是孙权向曹丕称臣的政治遗产,曹丕一直想保存下来,以此为榜样号召天下臣服,毕竟统一才是天下大业,这对任何一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事,可惜顾及了政治的影响 ,就失去了军事上的先机,这就是曹丕没有偷袭的原因 。
在夷陵之战中,魏国为何不偷袭呢?
魏国有两次灭亡东吴的机会,一次是赤壁之战,一次是夷陵之战。赤壁之战因为曹操的自大而败北,而夷陵之战则完全是因为曹丕的幼稚。当时吴、蜀内斗,吴国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外患,处理不好,很可能被灭国。那么魏国的曹丕为什么不趁机偷袭东吴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先说当时的大形势,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之所以爆发战争,是因为政治手段失效而已。那么夷陵之战爆发前,魏、吴、蜀之间的政治格局是什么呢?
吴、蜀本为联盟,共同抵抗强大的曹魏。两者联盟的基础是曹魏一直觊觎东南土地,将孙权视为头号敌人。而曹魏选择的攻击点往往是荆州,所以出于共同抵抗曹魏的出发点,孙权将南郡(荆州)借给了刘备,实现了两者的同盟。
后来,刘备坐大,统一了荆州南部四郡,又借入川援助刘璋防卫张鲁的名义取得了益州,随之孙权和刘备围绕南郡产生了争执。争执在关羽北围襄樊时达到顶点,孙权主动退出联盟,以敌对的姿态偷袭了关羽,取得了荆州之地。
这时三者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吴、蜀联盟变成了魏、吴联盟。孙权在攻击关羽之前向曹魏称臣,曹操表孙权为骠骑大将军,荆州牧,允诺只要他击退关羽,那么荆州就是他的了。这是曹操时期和孙权的甜蜜关系,虽然是权益之计,但是看起来对双方都有好处。曹操解除了襄樊之围的危机,孙权获得了荆州之地,皆大欢喜,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
等到曹丕时期,事情就变了味道,从曹丕处理夷陵之战前后魏、吴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曹丕在政治上的幼稚。为什么这样讲呢?
曹丕称帝后,孙权马上就送来了贺表,表示愿意继续称臣。而这时刘备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借给关羽报仇的名义东向伐吴了。那么曹丕是如何看待这即将爆发的战争呢?他为什么不趁机偷袭东吴呢?
曹丕在曹操死后不到一年便僭越称帝,他最怕的就是天下群起而攻之。果不其然,在曹丕称帝后不久,刘备也在成都称帝,于曹丕分庭抗礼。而这时,曹丕寄希望于父亲曹操之前与东吴的联盟能够继续有效,所以心中期盼的就是孙权继续称臣。后来,孙权遣使称臣,曹丕大喜。那么孙权为什么要称臣呢?
在刘备称帝后,东吴一片骚动。东吴众臣都认为孙权应该顺势而起,也在东南称帝,与蜀、魏公开竞争。但是孙权保持了冷静,孙权认为此刻正是东吴最危急的时刻,为什么这样讲呢?
东吴虽然取得了荆州之地,但是也破坏了吴、蜀联盟,最要命的是关羽被吴人所杀,所以刘备是肯定要报复的。所以此刻最紧要的不是什么称帝的虚名,而是搞好与魏国的关系,一来可以求得魏国兵力援助,二来即使魏国不援助,也不会助刘备犯吴。于是孙权在曹丕称帝后,以闪电般的速度称臣。孙权求安稳,曹丕求虚名,两者达成一致。而曹丕求的这个虚名对魏国来说是个巨大的战略失误,难道没有人看出来吗?有,谁呢?侍中刘晔。
刘晔对夷陵之战时三国之间的形势有不同的看法,事实也证明,在当时的魏国,只有刘晔保持了头脑情形。刘晔认为:吴、蜀撮尔小国,各保一州,有危险时相互救援,本就侥幸生存,今相互攻伐,实在是天灭其亡的大好时机。如果我们能够与刘备共同伐吴,刘备攻其外,我们攻其内,这样的话,吴国必亡,吴亡则蜀不久亦。
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刘晔这番话是对当时时局最清醒的认识,如果执行得当,那么吴国将不存在,魏国将失去一大敌人。但是曹丕却拒绝了,而拒绝的理由非常可笑,竟然是:人家来投降我,我不接受反而攻伐人家,恐怕天下人再也没人来敢来降了。我们何不接受孙权的投降而偷袭蜀国的后面呢?曹丕是真心这样想的吗?非也。
如果曹丕说的是真的,那么就应该派兵出关中,偷袭蜀国的后方关中,这样才符合自己的所想。但是曹丕只是坐山观虎斗,在吴、蜀争斗中没有派一兵一卒,既不援助蜀,也不援助吴。那么曹丕做了什么呢?曹丕也不是傻子,他天真的认为:我不但要接受孙权的投降,还要假戏真做,让孙权以后不好意思翻脸。于是曹丕做了一件极其幼稚的举动,什么举动呢?在夷陵之战的关键时刻,曹丕不但接受了孙权的称臣,还进一步封孙权为吴王,以求稳固两国关系。那么吴国是什么反应呢?
吴国上下都对曹丕的册封极为不满,大臣们都认为孙权应该尊称九州伯,拒绝曹丕册封。孙权保持了理智,派专人到魏国谢旨,表示愿意接受册封。那么曹丕就这么傻吗?他对孙权没什么要求吗?有,但是时机不对。
夷陵之战基本结束之后,曹丕才想起应该拿什么东西去限制孙权,于是下旨让孙权送质子入洛阳,以表示诚意。这时孙权才漏出自己真实的面孔,一开始是拖延,然后是拐弯抹角的拒绝。曹丕经过孙权的多次敷衍,终于忍无可忍,开始对东吴发兵,可惜跟其父曹操一样,损兵折将,一无所获。
因此,回顾整个夷陵之战前后,曹丕为什么不趁机偷袭东吴呢?就是因为曹丕政治上的幼稚,他初登大基,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带来的结果是刘备随之称帝与自己分庭抗礼。因此,他此时急需要孙权的表态。但是这些其实都是虚名,与灭吴、灭蜀这样的大战略比起来极其幼稚。而孙权在政治上要比曹丕成熟的多,孙权不惜屈尊接受曹丕册封,还多次戏弄曹丕索要质子的无理要求。
最终,既阻止了刘备的进攻,又防止了曹魏的偷袭,后经过与魏国的短暂较量,吴国在不到三年讲相继打败蜀汉和曹魏,在三国局势中实力急剧上升,名列第二,这一切孙权功不可没。
曹丕错失灭亡东吴的大好时机,又被孙权多次洗刷,还能怪谁?自己太笨而已!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在夷陵之战中,魏国为何不偷袭呢?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只可惜曹丕不懂得去做这个“渔翁”!
曹丕虽非庸碌无为之主,但也绝非精明能干之君,蜀吴交恶,夷陵大战爆发,其实对曹魏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若好好把握,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指日可待。不过曹丕终究还是没有其父曹操那样的胸襟和远见,只看得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罢了!
夷陵之战是曹魏的“机遇”三国时期著名的战略家,曹魏名臣刘晔就曾对吴蜀交恶时是否可以南下进兵作出过一番分享,据《三国志》记载,当时刘晔认为:
“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
吴,蜀本就是偏安一隅的小国,实力远不如北方的曹魏,两国能稳定发展的前提便是结盟共同抵御北方的强敌,有危险时能相互救援,而今两国相互攻伐,且蜀国攻吴之意坚决,若此时也南下攻吴,孙吴必定首尾难顾,这样一来孙吴必亡。
正所谓“唇亡齿寒”,吴亡则蜀亦难长久,为什么呢?在我看来,若是吴国被灭,即使土地被蜀魏平分,但蜀国基业远在巴蜀,蜀国对吴地的控制力必定不如魏国,吴地早晚尽入曹魏囊中!试问到那时蜀国还有能力与曹魏一对一抗衡吗?
曹丕放弃南征的缘故话说当年刘晔曾极力向曹丕进言,希望能出其不意,南下攻吴,但这个计划最终还是被曹丕给否决了,话说曹丕为什么不抓住这个机会呢?我认为关键原因太重视“虚名”!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公元221年,刘备发动伐吴之战,在夷陵之战打响之前,东吴孙权为防止曹魏乘虚而入主动向曹丕称臣,以示其对曹魏的“友好”。而曹丕对于孙权的臣服的欣然接受,并赐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后刘晔主张攻吴时,曹丕以孙吴称臣,不可背信弃义为由,错失了大好良机。而夷陵之战结束后,作为胜利方的孙权才表现一点对曹魏的不臣服则立刻引起了曹丕的不适,毕竟“天子”的权威受到了藐视嘛!此刻曹丕便不顾群臣劝阻,坚决要南征东吴,然而良机已失,终致大败而归。
犹记当年曹真平定河西,当破胡捷报传到洛阳时,曹丕高兴的说到:
“我在帷幕之内运筹帷幄,诸将在万里之外奋勇作战,前后战克获虏,没有如此之多的。”
可见曹丕确实是很在乎自己名声,喜欢炫耀自己功绩的。而也正是这种眼前的小利蒙蔽了曹丕的双眼,使他看不到长远利益,当然,他也没有勇气放下自己的颜面,像其父亲曹操那般去谋划平定天下的大事!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