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后,孙权为什么感到很紧张?
诸葛亮死后,孙权的确感到很紧张,也很担忧。因为诸葛亮时期,吴蜀已经结盟,关系也特别的稳定,诸葛亮与孙权都有官方的书信往来。
吴蜀关系十分稳定,诸葛亮也常派使臣出使吴国,比如邓芝等人。他还与邓芝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当时吴蜀也正式约定如何瓜分天下。
当时孙权称帝,诸葛亮派出陈震来祝贺并且再次盟约。当时约定:
豫、青、徐、幽四州属吴
兖、冀、并、凉四州属蜀。
司州的土地,以函谷关为界分属两国。
他们分割天下时还不忘打上扶汉的口号。
盟约中着重地提到诸葛亮的作用:诸葛丞相德威远着,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这句话大意就是诸葛亮丞相德行威望远近闻名,他辅翼蜀汉皇帝,在外主持军国大政,道义诚信感动神鬼天地,再结同盟,加深约誓。使东吴、西蜀两国军民都知道结盟大事。
按道理这里应该提刘禅,而不是诸葛亮,因为结盟是两国之主的事情。这里突出诸葛亮说明什么?
吴蜀之间的结盟的基石是诸葛亮。吴蜀结盟稳定的根基是诸葛亮。诸葛亮一死,吴蜀结盟的根基就没了,就有可能出现变化,彼此之间就产生不信任感,这就是孙权感到紧张的地方,因为不知道继任者蒋琬他会怎么玩。
比如蒋琬觉得诸葛亮数次北伐没有成功,主要是因为道路运输艰难,所以他去造船,想顺流而下。
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
东吴方面就十分紧张。
是岁,步骘、朱然等各上疏云:“自蜀还者,咸言欲背盟与魏交通,多作舟船,缮治城郭,又蒋琬守汉中。闻司马懿南向,不出兵乘虚以掎角之,反委汉中,还近成都。事已彰灼,无所复疑,宜为之备。”——《三国志吴主传》
大意就是有传言蒋琬要背弃盟约与魏国交流,现在造船想顺江而下,想图我们东吴的国土,事情已经很明显了,应该早作防备。
在诸葛亮主政时期不会出现这种猜忌。当然孙权还是采取信任的态度,没有作防备。
诸葛亮一死,孙权和蜀汉都很紧张,在吴蜀交界的边境增兵。
及亮卒,吴虑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以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蜀闻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三国志·邓张宗杨传》
这里可以看出吴蜀在诸葛亮死后就没有任何可信任的基础,这就是孙权为什么紧张的原因。
虽然当时蒋琬一方面陈兵,另一方面派出宗预与孙权重新结盟,但吴蜀之间的信任度远不如诸葛亮时期绝对信任。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但文治武功,连外交都高人一等。诸葛亮去世后,孙权为什么感到很紧张?
三国时期,天下十三州,曹魏占其九,吴蜀只占其四;人口,曹魏有四百多万,吴蜀加起来也不足三百万;军队,曹魏有五十余万,吴蜀加起来也只有三十多万。魏蜀吴三国中,魏国最为强大,吴蜀两国加起来,其实力也不足以敌抗曹魏,这点是很明显的。因此,吴蜀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对抗曹魏。当诸葛亮病死时,东吴孙权感到紧张,也是能理解的。
诸葛亮与鲁肃一样是吴蜀联盟的坚决维护者。诸葛亮未出茅庐,就提出了江东只可为援的主张;曹操南下,诸葛亮过江与鲁肃一同劝说孙权,最终达成孙刘联盟,在赤壁大败曹操,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赤壁之战后,正是在鲁肃的主张下,借南郡给刘备,才让刘备有了安身之地,进一步巩固了孙刘联盟。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受命进益州,临走时将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了关羽,并给关羽留下了“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八字方针。鲁肃在任,尽管江东孙权及不少臣属欲夺取荆州,鲁肃尽力在两方斡旋,尽量避免战争,以导致孙刘联盟破裂。夷陵之战后,刘备白帝托孤,诸葛亮掌权,顶着众多臣属们仇恨东吴的压力,全力恢复了吴蜀联盟。当孙权称帝时,蜀汉大多臣属们不认可,主张不派使臣祝贺承认,又是诸葛亮权衡利弊,力排众议,派使者通使东吴,及时给予祝贺承认,进一步发展了吴蜀联盟。可以说吴蜀之所以能形成吴蜀联盟,诸葛亮功莫大焉。也正是有了吴蜀联盟,蜀汉才得以延续几十年。诸葛亮北伐,大大削弱了曹魏对东吴的压力。因为有吴蜀联盟,两家配合得体,诸葛亮能安心北伐,痛击曹魏于北方。曹魏因为有诸葛亮连年北伐,六出祁山,以致重兵把守西线,连年不得安宁,这就无形中给东吴减轻了来自北方的压力,让东吴能三平山越,收回台湾和南越,更能让东吴在对抗曹魏中屡占优势。可以说,诸葛亮一力北伐,给东吴稳固国内,开疆拓土,从容对抗曹魏,都带来了莫大的好处。诸葛亮的去逝,蜀汉政局的不稳定性,让孙权担心。因为吴蜀有荆州之战,有夷陵之战,两次战争,吴国都是得胜一方,都从中得利甚巨。自然长期以来,在蜀汉朝廷内,仇视东吴,一力主张复仇的,大有人在。诸葛亮在日,一力压制平复着这部分人的复仇之心,诸葛亮去逝,蜀汉东和派还能不能掌权,压制仇恨派,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孙权心里没底,自然派大将全琮引兵数万,驻扎在巴丘界口。一来观察蜀汉动静,如果复仇派掌权,东吴也好有个应对;二来蜀汉一旦内讧,曹魏趁火打劫,东吴也可从中分一杯羹;三来蜀汉东和派依旧掌权,曹魏有异动,东吴也可助力。如此一举三得,孙权何乐而不为呢?
诸葛亮自幼对东吴有一种亲和心,这不仅是其兄长在东吴入仕显贵,更在于孙氏兄弟一力开拓江东,国险民附,让诸葛亮艳羡不已。如果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很有可能就会入仕江东。因为在诸葛亮幼小的心灵中,曹魏的残暴,就给其种下了阴影。孙权感佩诸葛亮的治国治军才能,感佩诸葛亮的忠贞守志,更感佩诸葛亮一力维护吴蜀联盟的大局,因此当诸葛亮去逝后,孙权每日流涕,令百官尽皆挂孝,以感诸葛丞相对东吴的莫大之恩。诸葛亮去逝,蜀汉政局何去何从?孙权心里没底,自然感到紧张。所幸最终依然是诸葛亮的东和派掌权,吴蜀两国盟好重续,三国鼎立也得以继续维持,孙权这个吴国之主,终于可在国安境稳中渡过一生了。
诸葛亮去世后,孙权为什么感到很紧张?
谢邀,我是专注历史的“刀笔历史”
孙权在诸葛亮死的时候,必须紧张,而且是高度紧张啊,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但最后一点才是让他最紧张的事情。
一、两人年龄仅差1岁是的,你没有看错,孙权生于公元182年,诸葛亮生于181年,两人就相差1岁。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他当时53岁,而孙权当时52岁。
俗话说,人过五十天过午,尤其是古人,人一旦过了五十岁,就已经是老者了,人老心悲这个心态谁都会有,看到同龄人病逝后,马上就会联想到自己,所以这是我判断孙权紧张的一个因素,但对于一代枭雄来说,更多操心的是家国,所以下面两点才是更主要的原因。
二、担心诸葛亮诈死诸葛亮一生智谋过人,多次以智破力。在诸葛亮逝世之前,正值孙权带兵亲征曹魏的合肥的新城。在得到诸葛亮逝世的消息后,孙权首先反应肯定是,他是不是诈死?是不是想出奇兵抄我后路?
无论是真死还是诈死,孙权都不能不重视,因此他派大将太史慈、韩当、周泰等人,分三次支援后军,更是放出哨骑百余里查探消息。
果然,诸葛亮虽然在五丈原病逝,但他在死前派出一支由王骐副将带领的一支偏军,绕过襄阳城,佯攻荆州地区。
最终,孙权思前想后,终于放弃了进攻合肥的计划。虽然《三国志》中记载是由于魏明帝曹叡亲征来援而放弃,但不得不说,退兵的原因也有诸葛亮的原因。
三、担心费祎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费祎何许人也?他是三国时期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深得诸葛亮器重,屡次出使东吴。
出使东吴期间,多次与孙权沟通交流,孙权惊艳其才华,也曾多次表露出爱才之心,望其能改换门庭,只是费祎一直没有应允。诸葛亮北伐时,所作的《出师表》中,也有写过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以上可以看出费祎此人的能力,如果他来接班诸葛亮,也是一位忠诚度100,智谋度100的能人。
这样的人来操盘蜀国的军和政,不说开疆拓土,打败曹魏,起码自保是没有问题的,这对于孙权来说可不是好消息。因此这也是他紧张的另外一个原因,可惜的是,诸葛亮一代英才却依然没有逃开世俗,选择了徒弟姜维来继承他的遗志。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逝世时,同时代的孙权,无论是个人的想法,还是为了东吴的基业考虑,都会对这件历史事件高度紧张,只是因为原因不同,而紧张的情况也不同。对这样一位乱世枭雄来说,紧张的因素更多考虑的应该会是东吴未来的发展。
关注我@刀笔历史,带你看更多的历史
诸葛亮去世后,孙权为什么感到很紧张?
紧张是有的,很紧张未必。资治通鉴是这么记载的:
吴人闻诸葛亮卒,恐魏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
试想,诸葛亮是吴蜀同盟的缔造者,没有人比他更在乎此同盟,尽管中间曾为了荆州,吴蜀双方闹过三次别扭,但刘备过世后,双方便又握手言和了,而且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大权在握,只要诸葛亮活着,东吴便无西蜀之忧。因此,对孙权来说,诸葛亮活着很重要。
另外一点呢,曹魏与吴蜀盟军的战场就那么三个地方,关中、南郡还有淮南濡须口。这三个地方,曹魏都部署重兵防守,而孙权夺取南郡后,就必须独自防守南郡和濡须口,这两个地方没有西线秦岭的地理条件优越,因此,如果曹魏想要南伐,几乎都从这两地下手。那么,孙权还是有一些压力的。
不过,这些压力随着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而大大减轻了。如此,孙权有机会修理属地的那些山越和南蛮,有时间屯田休兵,集中精力吴国经济建设。
公元234年,孙权收到诸葛亮的来信,约定双方三线联动,共伐曹魏。诸葛亮4月北伐,孙权同时兵临合肥和江夏。不过事与愿违,孙权军中出现了疾疫,加上曹叡亲征,只能撤兵。
幸好诸葛亮在五丈原站稳了脚跟,使得曹叡也不敢轻举妄动,更谈不上报复东吴了。就当孙权感觉高枕无忧之时,诸葛亮病逝了。要说孙权不紧张也不可能,蜀国如果中止北伐,那么东吴防线将全线承压;另外,蜀国朝政形势不明,接下来的摄政派亲吴还是亲魏?再者,诸葛亮病逝后,蜀国重臣魏延、杨仪立刻发生内讧,谁能像诸葛亮那样力挽狂澜,平定内斗?如果曹魏趁虚而入,蜀国是否能保全自己?一旦蜀破,东吴将如何与曹魏抗衡?
总的来说,孙权还是希望蜀国能延续诸葛亮的国策,之所以加兵于两国边境,更多的是为了助蜀抗魏。退一步,蜀国灭了,也好先占领几座长江上游的重要城池,如江阳、巴郡等,这样魏国灭吴也很困难。
东吴增兵后不久,蜀国也增兵永安城。孙权就此事询问蜀国使者,蜀国使者则回应此与东吴一样,形势所致。孙权一听便释怀了,为何?蜀国政权交接正常,亲吴国策延续。
至于孙权为什么不会很紧张?且不说他的资历最老,他手上还握有几大王牌,陆逊、朱桓、朱然,即便曹叡真想报复,他也拿不出当年的五子良将,而引以为傲的曹一代已经被朱桓他们几个打得活活气死了。
你怎么看?
诸葛亮去世后,孙权为什么感到很紧张?
《为什么深通政治谋略的孙权在得知诸葛亮去世后大呼天不助吴》
当孙权得知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表现得非常惊慌,甚至认为东吴将会大难临头。有人认为,在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所以能够保持多年的相对稳定,是因为三国一直都处于鼎立之势,谁也不敢贸然用兵。而诸葛亮是促成并坚持蜀国与东吴两国联盟共同对抗曹魏的人。如果诸葛亮去世,蜀国中央阶层将有可能推翻这一国策,使三国鼎立的局面遭到破坏,这样就会给曹魏政权提供一个各个击破的机会。
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真实的三国历史与《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历史相差甚远。
东吴与蜀国联盟共同抵御曹操的策略是鲁肃提出来的。而诸葛亮并不是这一策略的坚定支持者。因此,刘备在占领荆州后,就一直派关羽镇守荆州。可以看出蜀国对东吴一直都存在较强的敌视。
另外,在当时曹操的实力远远超出孙权和刘备。即使东吴的孙权和蜀国的刘备相互联合,也根本无法与曹魏抗衡。三国几十年的相对稳定,并不是因为所谓的三国鼎立,而是另有原因。
事实上,蜀国和东吴两家从来没有真正的联合。魏国之所以长时间没有出兵,是因为在其国家内部出现了多次政权危机,导致魏国无暇顾及蜀国和东吴。
大家都知道,曹操在暮年时,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雄心壮志。再加上几个儿子互相争斗,让曹操很是头疼。所以就失去了攻打东吴和蜀国的兴趣。曹丕继承曹操的王位后,一面对付各个兄弟的内部矛盾,一面忙着篡位。推翻几百年的汉朝统治,那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曹丕的核心阶层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这件事上了,更是没有精力发动战争。
好不容易稳定了局面,但是曹丕就死掉了,后面的继任继任者也都短命。所以连续多年都在进行政权交接,政权交替最容易出现内乱,导致曹魏中央根本没有精力顾及东吴和蜀国。
既然曹魏没有精力发兵攻打东吴,为什么孙权在得知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却表现得非常惊慌呢?
原来,深通政治谋略的孙权早已经看出,在曹丕死后曹家后人已经远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必将取代曹魏。而唯一能够制衡司马懿的人只有诸葛亮。有诸葛亮在,司马懿就不敢轻易用兵。所以,当他听到诸葛亮的死讯后,深感震惊,仿佛看到司马懿已经把刀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我们对照一下三国时期这些关键人物去世的时间,就能看出端倪。公元220年曹操病死,由曹丕接任。曹丕接任后同年就建立了魏国,取代了汉献帝。六年后,即公元226年曹丕病逝。由其子曹叡接替,公元239年曹叡死。在此期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在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掌控了曹氏政权。
诸葛亮去世后,孙权为什么感到很紧张?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刘禅在主持完诸葛亮的葬礼回到成都之后,就得到了一个消息,东吴孙权命令大将全琮引兵数万,驻扎在巴丘界口。刘禅对于这件事情,感到不可思议,问计于群臣。
还是蒋琬有办法,他安排王平、张嶷率兵数万驻扎在永安,又让一个能言善辩之人去东吴报丧。有一个叫宗预的人主动站了出来承担了这个重任。
宗预到了金陵之后,拜见了孙权,将刘禅以及群臣的疑问开诚布公地对孙权讲了出来。孙权这样解释道:“朕闻诸葛丞 相归天,每日流涕,令官僚尽皆挂孝。朕恐魏人乘丧取蜀,故增巴丘守兵万人,以为救援, 别无他意也。”
蜀汉与东吴经过这一次的交涉,将双方的误会解开,继续合作抗曹,孙权安排了人去蜀汉吊丧,以表心意。
其实,在诸葛亮死后,三国鼎立的基本面已经被彻底改变了。蜀国更弱了,曹魏更加强大了。作为和蜀汉联合的一方,孙权有所紧张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也是一个政治家最基本的素养!
孙权在赤壁之战的时候,见识过诸葛亮的利害,知道诸葛亮对于蜀汉意味着什么。
既然诸葛亮已经死了,三国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了,作为实力更为弱小的蜀汉和东吴,自然就会有所行动。
如果说诸葛亮之死让孙权感到紧张的话,那么对于曹魏来说,无异于松了一口气,自己最大的敌人消失了。
对于蜀汉来说,则有天昏地暗的感觉,顶梁柱倒了,蜀汉的前路如何,没有人知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