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春秋时期大国只争霸,不谋求统一?
春秋时期天下就是统一的,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整个天下都属于周王室管辖。
如果春秋的霸主谋求统一那就意味着他们想推翻周王室,想自己称帝,这个难度有多大?
我给您举一个例子,您就清楚了。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就迅速走上强大之路,天下诸侯已经没有谁是秦国的对手,只能用联合来对付。
秦昭襄王十九年,秦昭襄王称西帝。这个称呼能不能称?不可以。
帝代表天下之主。
秦昭襄王称帝之后觉得心里不踏实,他就派使臣忽悠东方大国齐国也称帝,有二个帝,这样诸侯也不可能只将目标对付秦了。如果剩下的诸侯想同时对付秦和齐估计比较困难。
齐湣王接受这个称号。
这样没有问题吗?
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无伤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这段话是苏代与齐湣王说的。这段话清晰地透露出一个信息,谁称帝天下将伐之。
齐湣王觉得苏代说的有道理,取消东帝的称号,然后联合诸侯攻打秦国。各诸侯国都纷纷响应。最终秦昭襄王在压力之下去掉了帝号。
虽然当时已经没有诸侯给周王面子,甚至像楚王还会写信去骂周王。不过取代周天子这一步谁也不敢踏出去。
最后一任周天子是周赧王,他在位五十多年,没人给他面子。他也曾经组织多国军队去攻打秦国,但都失败了,最终还欠下一大笔债。债台高筑的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有人说秦最终灭了周。这里说法有误,秦灭掉东周和西周,这两个是诸侯国而不是周天子的国。当时整个天下名义上还是周天子的。
周赧王死后,并没有再立天子,最终秦统一天下,秦取代周,而不是灭周。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句话说得很清楚,秦代周而不是灭周。为什么代周?
秦始皇找到五德终始学说为自己解释。你想想看秦灭天下,还要找理由说明自己代周的合理性。
可见当时的思想束缚有多严重。
春秋比战国还要早个几百年,那时的人们只想争霸。
什么是霸主,那就是方伯,诸侯之长。这好比一大家子,家长说话不管用,底下的儿子一个个都想争当老大,争当谁作主。这个老大会获得家长的很多权力,但是他不是家长,因为辈份摆在这里。
取代与获得权力是两回事,性质完全不一样。
秦统一天下,建立的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周王是分封式的统一。所以从夏商周开始,中国就一直是统一的,只不过到秦这里,从分封制切换到全面郡县制,由统一变成一统仅此而已。
为啥春秋时期大国只争霸,不谋求统一?
春秋诸国在争霸的时候,一开始其中从来没有想过要统一全国。打个比喻,就相当于这些争霸的诸侯国,他们在一个班上,他们想的只是争班长的职位,但是从来没有人想过要当班主任再打一个比喻,就如同在一个朝廷之中,朝中的大臣们在争斗的时候,争夺的是宰相之位,但是轻易不敢争夺皇位。
那么,为什么春秋时期的诸侯们,当时只想着称霸,而没有想过要统一天下呢?(诸侯争霸)
为了讲明这个道理,我们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说明。
事实上,在“春秋五霸”之前,已经出现过两个霸主了,但是没人把他们列入霸主的行列。这两个人,一个是郑庄公,一个是楚成王。
当年郑庄公是很厉害的,著名的“周郑交质”事件,就发生在郑庄公身上。他竟然要和周天子互相交换人质,由此可见,郑庄公已经强大到何必种程度?
楚成王也非常厉害,他多次开疆拓土,灭掉了很多小的诸侯国。并且后来还北上中原,和齐国争霸。可以说也是强悍一时。
这两个诸侯这么厉害,但是没有人认为他们是霸王。
以上是反面的例子,还有正面的例子,这个人就是宋襄公。
事实上,宋襄公是根本就没有资格的列入“春秋五霸”的,因为他它的力量太过于弱小。而且当年表示拥戴他的,也只是一些小国弱国。他在和楚国作战的时候,甚至还打了败仗,他也因此丢掉了生命。
不过,历史上依然把他列入“春秋五霸”的行列。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评定当时的霸主,并不在于他有多强悍,而在于另外的东西。这就相当于你想在一个班上当班长,并不在于你的拳头有多硬,你能打败多少人。如果你能打败其他人,那你不能够叫班长,只能叫黑社会老大。班长,他必须要有另外的东西。
(齐桓公争霸)
春秋时期的诸侯,是凭借什么来称霸的呢?事实上,有两个诸侯的做法,最能说明问题。一个是齐桓公,他的做法是“尊王攘夷”。再一个是晋文公,他的做法是“践土会盟”。
齐桓公是想告诉大家,要尊重周天子,我们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四夷之人,内部不要打架。晋文公的意思是说,我们要各自守好各自的疆土,要守当时的各种各样的规矩。
他们两个人的做法,归纳成一点,就是要“尊奉周礼”。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理由,因为,他们召集大家会盟的时候,大家才会来参加。
当然了,事实上这只是借口,目的还是要称霸,让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但是不能这么说,如果这么说,他们就变成了郑庄公、楚成王,没有人再听从他们的话了。
(楚庄王问鼎春秋)
那么,为什么那时候的诸侯,没有想过要统一天下呢?我认为,核心的就是两点:一是没那个想法,二是没那个实力。
周礼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那时候的人们自觉的行为。我们一般都会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在说明。既然是一种集体无意识,那就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可能逃过这个思维方式。
周礼认为,天下就只有一个周天子,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是所有人的主,这是上天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别人想要改变,都是不可能的。其他人,最多而都只能当诸侯,所以根本就没有必要折腾。
直到楚庄王的时候,他称霸中原,最多也只能“问鼎”,问一下与“鼎”有关的事情,甚至他都不敢直接说,他是想当周天子。
由此可见,那时候的人,是有这样明确的思维局限的。
第二点,那时候的人,想要一统天下,还没有那样的实力。
每一个诸侯国都非常强大,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有实力吞并别的诸侯国。因为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思,那么你不是与一个诸侯国为敌,你是与所有的诸侯国为敌,大家都不允许你这样做。
楚国当时是最不讲理的,但是他也只能吞并一些小国。而且就算吞并,也必须要找到理由。否则的话,吞进去,还必须吐出来。
总之,在没有统一天下的思维方式,又没有统一天下的绝对实力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想到要干这种统一的事情。
(参考资料:《史记》《春秋》等)
为啥春秋时期大国只争霸,不谋求统一?
历史原因。历史可不仅仅只是一本书,它描述某一个时代可不只是一个故事,而是代表着一个时代所有的背景因素。
就像现在,为啥十多年前是美苏争霸,现在就是反霸权主义了,就是历史前进而导致时移世易,环境里的各个因素变了,时代主题和发现方向自然也要变。
且说春秋吧,这个时代是从周平王东迁之后开始的,这几百年是周王室开始衰弱直到名存实亡的一个进程,也是周朝统治彻底崩坏的一个过程,在这几百年里,周王朝依然是合法的,正统的,不可逾越的王朝。
周平王东迁,到他的下一任,也就是他的孙子周桓王姬林上位后,当时周朝最大权臣郑武公的儿子郑庄公开始跟这个不知进退的周天子玩权谋斗法,成了春秋第一个敢挑战周天子权威的诸侯,最后,他俩矛盾不可调和,终于开战,却被郑国打败,天子中箭,险些被俘。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周天子的权威开始落下,周王朝控制的地盘渐渐被蚕食,再到庄王时,诸侯混战愈演愈烈,天子没办法阻止,地位进一步下落。
天子威严最低点的时候,是楚国称王,还进逼都城,发生“楚王问鼎”的事件(九鼎是当时天子权威,一般人不能觊觎,更不能打听鼎的形制重量)。
所以说,春秋是周天子权威逐渐下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依然有合法地位,诸侯还需要他的名义让其他的诸侯信服,这么个合法的老大还在这里呢,谁敢提出统一天下,自己当老大?
直到战国,情况就不同了,周天子已经彻底没有实力了,他的地位就保不住了,出现新老大来取代旧老大就是必然的了。这个时候秦国再把它灭了,取代它就可惜以及一统天下了。
第二个原因,还是历史因素制约,这个历史原因,就是各国的实力都在缓缓扩张中,逐渐才有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春秋诸国,没有一百也是几十个了,那些国家最大的也就现在一个省的规模,他们在周庄王以后互相厮杀,互相吞灭,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种弱肉强食的时候,许多国家只能谋求先存国,再吞并,面对和自己一样强大,无法吞灭的,需要长期对峙的,就只能争霸,让它们听话了,这简单点就是一口吃不成胖子,得一个目标一个目标慢慢来,就像在学校设目标,一上来就当全年级第一,可不得先前二十,前十,班级第一,年级前十,然后才能全校第一。
同样,春秋的时候最大的目标只能是称霸,到战国,只有七雄十国了,那时候才有了统一中国得目标。
第三个原因,先进性的体现。
春秋列国,说白了全都是奴隶制国度,它们的制度都一样,千篇一律,谁都没比谁先进到哪里去。也就是说,大家都是半斤八两,谁都不能把所有人吃掉,只能选一个老大出来,暂时制约一下所有人。
到战国,情况就不同了,各国变法,秦国最为突出,进入封建社会,这是当时最先进的社会形态,能产生比奴隶社会更强大的生产力和战斗力,所以秦国就能吃掉所有国家,那它就不需要别人怕它,听他话这种老掉牙的模式了,它有这种实力,自然要统一中国。
所以,春秋和战国这种“争霸”和“统一”目标的变化,说白了,就是历史决定的。
为啥春秋时期大国只争霸,不谋求统一?
美国,只争霸,不谋求统一的代表~
德国,日本,妄想统一的代表……
说白了第一应该是不敢想,毕竟大家明面上都听班主任的,你总不能把班主任干翻吧!万一体育委员,纪律委员,卫生委员……不同意呢???
第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真的强大到了可以一统天下的程度
为啥春秋时期大国只争霸,不谋求统一?
当时的主旋律就是秀肌肉 只要你承认我大哥地位就行了 我也没有野心把你吞了 因为我把你吞了 全天下的诸侯国都不会答应 诸侯国是周天子封的 我要把你灭了 就是向周天子叫板 其他诸侯国就会群起而攻之 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在理法上还是共同尊周为天子 虽然大家都看不起周天子 但是谁也不敢挑头 去挑战这一套制度 到了三家分晋之后 就不一样了 昔日的诸侯大国都被瓜分了 接着 田氏代齐 全是造反起家的 这个时候 礼崩乐坏 有实力 有野心的就开始兼并小国 壮大自己了
为啥春秋时期大国只争霸,不谋求统一?
春秋时期诸侯不谋求统一,主要两个原因:
一、周王室的影响仍在。周王在诸侯心中的共主地位尚未丧失,诸侯每年都得向周王进贡和朝觐汇报工作。诸侯即使争霸也只能打着尊王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防止周王号召其他诸侯集中力量讨伐自己,使自己成为天下公敌。
二、各诸侯的势力不济。周王室分封了大大小小近200个诸侯国,分散了诸侯的势力,一个诸侯国不可能凭自己的实力随意讨伐兼并另一个诸侯国,若要讨伐,须联合其他诸侯国,且需找一个合理借口,做到名正言顺,师出有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