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早已问世的年代,日本为何还要建造“大和级”战列舰?

是啊,航母早已问世的年代,日本为何还要拼死拼活的制造“大和级”,还硬是憋出了“大和”、“武藏”、以及半拉子“信浓”呢?

这是因为,航母在二战开始并不是什么主流武器,它的地位远没有今天这么高。

二战是航母的成名之地,二战以前航母都以各国改造的实验性船只为主,20世纪20年代初,哪怕最早制造出专用航母“凤翔”的日本,以及制造出“竞技神”的英国,最开始也只是将之作为战列舰“海上航空实验平台”。

当时不少人的思维都走了岔路,他们认为航母不过是“舰队航空、侦查的支持力量”,所以没必要搞要命的甲板着舰,反而应该发展“水上飞机母舰”,让航母带着一堆水上飞机,打仗时把它们放飞,任务完毕从水上捞回来。

而且这种思维还颇有些市场,毕竟那会儿谁都不认为航母是“主战兵器”,那是个大炮巨舰主义者的时代。

他们提出的理由很充分:航母那点小飞机能做啥事儿?能像战列舰那样狂轰滥炸吗?它们能准确投弹吗?它们能突破防空炮吗?它们连自己的降落安全都把握不好吧!

早期航母确实远没有后来那么厉害,舰载机的性能很成问题,连阻拦索都是靠密集的绳网加上两头吊挂的沙包工作,飞行员也严重缺乏着舰经验,导致飞机坠毁率奇高,以至于许多人认为航母根本不靠谱。

各国不是没有看到航母的作用,但在大炮巨舰为主流的年代,航母的功效被低估了,战舰派们宁愿在大学里为个“雷击战列舰”研究上十年,也不愿意以发展的眼光看航母。

日本当年甚至都不管航母叫“空母”,而是称之为“特务舰”,可见其定义只是艘辅助船舶。

真正的变化来自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和后来《伦敦海军条约》的商订,这场被称为“海军假日时代”的装备裁军影响了许多炮舰的发展,许多已经被建造出来,或者建造了一半的重巡、战巡、战列都被迫中止和拆毁。

但航母是个新生事物,1922年时真正意义上的航母下水还没多久,《条约》并不熟悉这个东西。所以,尽管也对航母有很大的限制(避免各国以造航母的名义造战舰船身,避免大舰军备竞赛),这反倒促进了航母的发展,毕竟航母怎么也少个火炮口径限制,还能多留下点船。

按照《条约》,各国在主力舰和航母发生意外损失时,可以立即建造替换船只;主力舰和航母不得进行重建和大规模改装,但“以防御潜艇和飞机攻击进行的改装例外”。

各国挖空心思壮大自己,又为了那些刚造出来的新船不被白白扔掉,便采取了用航母这种新产物“钻空子”的做法,将它们改装成了航母。比如日本的“赤城”、“加贺”等等,都是炮舰改装的航母。

到这里,需要结合一点历史背景讲述了。20世纪的历史进入30年代后,日本的历史发生了新一轮的改变,军国主义的时代到来。

1931年918事变,日本关东军以下犯上的形式悍然发动侵华战争,软弱的国民政府在“不抵抗”政策下丢弃了东北,事后竟也不敢反击,只谋求“国联”干预,这巨大的成功令日本军国主义空前膨胀。

膨胀到什么程度呢?主张“蚕食”中国的孙中山故交,日本首相犬养毅,因为政策被认为“过于软弱”,在1932年竟让一帮少壮派海军官兵杀入府邸,将其毙于刀枪之下,事后凶手居然还被万民上书,要求“轻罚”。

这件事被认为是日本举国军国主义化的开始,从这个时候,日本从爬在中国身上吸血的蚂蟥,变成了要疯狂盘绕吞吃中国的毒蛇,军备发展当然成为日本一等一的大事(36年又发生了二二六事件)。

1932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的步伐,他们派出了大批军队,以海军舰船打头阵,悍然进犯上海,史称“一二八事变”,也称“一二八淞沪抗战”。

日本在这次战役中刷出了不少航母使用经验,在战役之前,改装的准飞机母舰“能登吕”号就已经用飞机对中国沿海进行过侦查。

此后,“凤翔”、“加贺”两艘航母与“能登吕”先后奔赴上海,堂而皇之的停泊在吴淞下游一带。

这是日军航母的首次作战,也是世界航母最早的几场大战,日军深刻感受到航母带来的革新——飞机太多了,一下子就能带来近百架战机的队伍,而当时的国民政府搜肠刮肚也只有60多架战机。

有航母参战的战场显然与战列舰是大不一样的,“一二八”事变发生后,日军稍遇阻击便能得到航空兵的帮忙。

仅在次日,日本海军的舰载机就连续出动高达25架次,完全是以狂轰滥炸给地面开路,所到之处,国军防线给撕得一塌糊涂,上海市内火海四蹿,火车站、汽车站、仓库、军火库、装甲车、大炮纷纷被摧毁。

日本航母的舰载机当时嚣张到什么程度呢?1月31日英、美驻上海领事调停,日机轰炸国际电台。

2月1日双方意向停战,日机轰炸中国军队。

2月2日,国民政府对日本抗议,日军2月3日报复性轰炸吴淞要塞。

2月4日,国民政府对日本进行外交照会,日本继续轰炸。

这段时间内,日本轰炸的战机几乎全是从航母上起飞的,他们经历了海上侦查、对陆支援,以及4月5日开始的与中国空军的空战,甚至还击杀了看不过眼插手参战的波音试飞员罗伯特·肖特,积攒了满满的航母作战经验。

也正是通过淞沪抗战,日本航母派开始占得了一席之地,当时世界上还没有谁能像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的鬼子那样,对航母拥有最直观的、清晰的使用经验。

日本人发现,乖乖!航母实在是个了不得的东西,合着大家都是捏着寿司当馊饭团子啊,那么,当然要快快的发展,决战兵器的干活!

一方面是烧得爆热的全民军国主义情绪,一方面是开始穷兵黩武的日本军队,日本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他们在1934年退出了《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议事机制,《伦敦海军条约》在1936年也随即终止。

日本海军的野心还不止于此,他们不光航母要造,战列舰也要造,任何一条壮大的方法他们都不会放过,否则如何与陆军马鹿们争食吃呢?

穷兵黩武的日本军国主义海军,自1934年一退出《条约》,立马就开始设计“大和级”战列舰,毕竟当时的日本航母派还没有真正的崛起,他们仍然认为需要一种单舰实力极为强大的“超级战列舰”来对抗美英海军的数量优势。

1936年,日本终于想明白了,因为吞噬中国和不断的对东南亚的渗透,他们迟早会与美英列强在海上发生矛盾,因此他们在国防对策上明确表达了:“海上截击,岛链阻击,迅猛消灭美国舰队,围歼美国援兵,夺取美军关键基地,决战小笠原群岛”的战略方针。

后来山本五十六贯彻的也基本就是这个大战略,只不过败在麦克阿瑟的蛙跳和尼米兹的舰海反扑上了。

航母?战列舰?日本当时自己也吵吵嚷嚷说不出个所以然,一派人认为依靠航空兵完全可以发动“奇兵”,打对方个措手不及。一派则认为日本没有过硬的大炮巨舰怎么“截击”呢?敌人只要组成大舰队压过来靠飞机能打仗吗?

1937年,77事变爆发后,日本开始了全面侵略中国,这也加快了其国内的武器制造,“大和级”的方案很快就在同年11月4日得到批复,准予建造。

这会儿日本已经谈不上什么资源、金钱、能效比了,况且战列舰是当时的超级武器谁都没有异议,航母已经有那么多了,再造个两三艘超级战舰不算什么吧。

为了“大和级”,日本算是熬尽了心血,他们从德国花费巨资购买了一系列相关工业机械,从水压机到平炉一个没少,连吴港的工厂船坞都重新挖深一米,

1941年12月7日,南云忠一率领航母编队偷袭珍珠港,炸烂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已经下水并调试好主炮的“大和”专门进行了炮击测试,宣布试航期结束,巨大的声响震撼了吴港的所有人。

大和最终在12月16日被吴镇守府海军接收,进入了联合舰队服役。

但尴尬的是,一切都如航母派所说的那样印证了,被视为“廉价解决方案”的航母牛得不行,耗尽菁华的战列舰却怂的没门儿。

日本的航母部队大发神威,先是在珍珠港干掉了大半美太平洋舰队,后又在东南亚打得英、美、荷等国海陆军屁滚尿流,英国连续组织了两次成规模的“Z舰队”救场,却连续两次被日本航母打得覆灭,一直到中途岛战役前,日本航母们都压着美英狂抽。

这其中压根就没有各大战列舰们啥事儿,它们不是漂着打瞌睡,就是毫无用处的四处晃荡,尤其是“大和”,这艘本被赋予“主战扛把子”地位的超级战舰,很长时间都没有仗打。

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本来就是个航母派,当年就挺反对建造大和这种“废铁砣”,虽然他的旗舰从长门改成了大和估计心里也美得很,但他最终还是没拿大和当干粮,航母们各种血战冲杀,大和在后面像度假一样茫然,美其名曰“军国重器,不得擅用擅毁”。

说清楚了就是:“您是大爷,咱不敢屈尊,让您老去耕田,要是挖了脚闪了腰我可负不起责任,不如您找个僻静地儿,喝喝茶,看看报纸就成!”

整个中途岛战役,大和基本就划了个水,从柱岛出发,又返归柱岛,那些知名航母加贺、赤城什么的全沉了,它连个战场都没入,隔着300海里呢。

再后面打所罗门群岛,“男人的大和”还是在划水,从柱岛出发,到特鲁克群岛,然后趴港里不动了,越明年,复返柱岛,接着又跑回了吴港搞保养,首保后基本都在干运兵、送货的活计,还在1943年12月20和25日连挨美军潜艇两雷,差点被击沉。

1944年打菲律宾战役,“大和”带着兄弟“武藏”参战,结果武藏被击沉,大和一路都在惊恐的挨各种炸。

1945年打冲绳岛战役,日本海军可能觉得再这么下去留着大和也没啥用了,倒不如莽一把,所以在联合舰队的极力反对下,仍然派大和执行“天一号特攻作战”。

几天后,大和号让美军的航母舰载机发现,一口气被砸中24发航弹,10发鱼雷,弹药库殉爆,死的可比德国那个“俾斯麦”惨烈多了。

这时候日本的航母呢?其实能咬牙凑出“大和”出航的那点燃油,就已经是日本海军的极限了,“葛城”等航母都压着空荡荡的肚子,飘在港中挨炸呢。

而大和三号舰,那艘实在憋不出战列,最后被改装成航母的“信浓”,既没有成熟的飞行员,又没有性能良好的舰载机,船身还粗制滥造,空挂了个“世界最大航母”的记录,出港20小时就给潜艇轻松击沉了。

大和号的建造与日本建造其它兵器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帝国主义丧心病狂的表现,其中理智的部分恐怕是最少的。

航母早已问世的年代,日本为何还要建造“大和级”战列舰?

因为战列舰被淘汰、航母真正意义上成为海军舰艇的主力是在经历过二战的洗礼,以及二战后军事科技井喷式的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海战形式的改变后所造就的,而“大和级”战列舰却是在战前就已经被建造了的,在当时战列舰仍然是各国海军的主力舰艇,航母虽然早就已经问世了,但是在没有经历二战前,仍然不足以撼动战列舰在各国海军心中的地位。所以,这个问题涉及到的其实就是“大和级”战列舰的诞生背景,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1922年服役的“凤翔号”航母(世界上第一艘非改装型航母)

首先我们要知道,日本帝国海军决定建造四艘“大和级”战列舰时是在1937年,而这个时候正是制定“第三阶段海军军备补充计划”的关口,为什么会有这个海军军备补充计划呢?因此这个时期的帝国海军已经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那就是“无舰可用”,当然了,这个“无舰可用”的前提就是:在西太平洋海域帝国海军的假想敌是美国海军。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从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本帝国海军已经没有足够数量的主力舰艇来正面抗衡日益强大的美国海军了,要知道在那个时候“金刚级”已经服役30多年了,“扶桑”、“伊势”也服役快20年了,情况稍微好一点的战列舰,只剩“长门级”了。

▲30年代重建后的“金刚级”战巡

但是,从综合设计上来看,“长门级”战列舰也已经是落后的了,根本就跟不上当时造舰技术的发展,已经没有足够的升级改造空军,因此,对于当时正处于扩张时期的日本来说,海军急需一款新型的主力战舰来弥补自己在面对美国海军时力量上的劣势,但是,在没撕破脸之前,《华盛顿海军条约》对日本海军力量的发展限制很大,不仅仅在主力战舰的数量上不能超过美国,同时,海军舰艇总吨位更是最多只能达到美国海军的60%。在这种前提下,日本海军很难做到在西太平洋海域与美国海军硬碰硬,而没有足够的海军力量,也就意味着,早期制定用来应对美国海军的“迎击决战计划”流产。

▲1937~1945年美日造船吨位对比

“迎击决战计划”这里不作详细讨论,简单来介绍一下取代这个“迎击决战计划”的“九段渐灭式作战计划”,因为“大和级”战列舰的诞生,就与这个作战计划有关。“九段渐灭式作战计划”,顾名思义,总共分为9个作战阶段,分批次、分段地利用战列舰到潜艇之间的所有海军参战舰艇,对美国海军的主力进行歼灭。其中,第四阶段“内南洋前哨站”以及最后的“大决战”阶段中,就需要用到以战列舰为作战核心的舰艇编队。但是前面已经有提到,因为有着《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日本海军根本就不能够拥有足够数量的主力战舰,所以,在双方彻底撕破脸之前,日本海军力量的发展其实走的是这种路子,即:在提高主力战舰单舰战斗力的前提下,打造一种以“超级战舰”为作战核心的舰艇编队,用来弥补己方海军在主力舰艇数量上相对于美国海军的劣势,同时,制定“海军舰艇补充计划”,逐渐扩充本就缺少的航母、巡洋舰、潜艇等舰艇的数量。

▲“大和号”战列舰(1941年)

因此,这个就是为什么日本帝国海军要造出“大和级”战列舰的根本原因,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30年代中后期,日本正处于扩张初期,但是还没彻底和西方撕破脸),海军方面急需一种“大和级”这样的超级战舰来组建核心作战编队,以便到了后期拥有足够的实力在西太平洋海域对抗强大的美国海军。至于为什么不造航母,这个在最开始已经说了,当时战列舰仍然是各国海军心中的主力舰艇,没经历过二战的航母还不能撼动战列舰的地位。当然了,“大和级”战列舰实际上也只造了两艘,分别是“大和号”和“武藏号”,而且这两艘战列舰的下场也不怎么好看,可以说都是在首次参加真正意义上的海战时就被击沉了,而击沉这两艘战列舰的主力,就是美国海军的航母。两艘“大和级”战列舰,自诞生之日起,到被击沉,都没有如愿以偿的参加过一场与美国海军主力舰艇(战列舰为主)之间的“日德兰式海战”,对此,也只能说是:时代变了!

航母早已问世的年代,日本为何还要建造“大和级”战列舰?

因为当时的航母效能并不像咱们现在这么高。

并且日本人嘛总有那种见大心喜的情节在他们的文化中。巨舰大炮的思路日本人是很难扭转的。

再有就是日本是一个军事上十分十分传统的国家,很难有自己的军事创新的。

现在详细的来说这几点问题。

早期航母是依靠螺旋桨战斗机来执行对舰的打击任务的。

一般的情况下一架鱼雷攻击机只能携带一枚鱼雷进行作战。

有的战机会更直接一些,直接携带航空炸弹对敌舰进行攻击。

基本上投弹和扔鱼雷的场景就是这样的。飞机需要迎着密集的弹幕去用鱼雷或者炸弹打击军舰。这时候飞机其实还是“弱势群体”,并占不到多少便宜,二战的时候炸弹不能制导鱼雷也只能走直线。命中仅仅是撞大运。

以击沉大和号的坊之岬海战为例,大和号被9枚鱼雷和4枚航空炸弹命中造成了致命伤,而要知道参与攻击大和号战列舰的飞机一共派出了323架次。

如果换算航母的舰载机数量的话,323架次已经是三艘半航母上所有的舰载机了。同时我们得知道在坊之岬海战中双方的参战兵力:

美军一共派出了11艘航母、6艘战列舰、11艘巡洋舰和30余艘驱逐舰。当时的日军则只有1艘战列舰、1艘轻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虽然日军惨败,但最主要的问题依旧是输在了劣势的兵力上。

从第一波航空兵开始攻击的12:30开始到14:02大和号舰长伊藤整一宣布弃船为止作战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但如果是两艘战列舰之间的作战大和号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可以射出400枚460mm的巨型炮弹。且计算命中率只有1%。对于敌舰的伤害也远比450公斤的鱼雷或者航弹要要高得多。

所以在在当年,战列舰其实才是真正高效的武器。从这一点上来说日本并没有做错事情。

再有的一个问题就是日本的“见大心喜”了。当年日军尤其是日本海军,更多的倾向于制造大量的巨舰。而很忽视只能投掷小炸弹的航母。至于当时的信浓号改为航母也是因为工期的问题。

也并不是日本看到了航母的价值而改变了自己的作战风格。

日本相对于其他国家依旧是属于那种注重传统战法的国家。并不会在战争中去做出什么创新。日本海军更是如此,采用的战术还是在一战时期的战术思想。二战潜艇战和航母作战已经是新的战法了,对于日本来说基本上还属于没有掌握的新生事物。

从日本二战航母的战绩来看,除了翔鹤号可圈可点之外,其他的航母是不是都很垃圾呢?这和翔鹤号舰长有马正文的经历是有关系的。最初有马正文担任防空舰舰长,然后转去做来佐世保海军航空兵总司令。这个人本身在当时日本海军中就是新锐派,又熟悉舰队防空和空中打击的作战经验。因此在有马正文指挥下的翔鹤号才是一艘真正合格的航母,其余的日本航母则真心的是样子货而已。甚至翔鹤号到了1943年之后冈田多治担任舰长,后期又有一些其他骨干调离,翔鹤号也就战绩寥寥了。

所以新东西——日本人是玩不转的。

航母早已问世的年代,日本为何还要建造“大和级”战列舰?

如果建造两艘大和级总排水量13万吨的日本联合舰队要骂蠢的话。那么建造了3级共10艘总排水量39万吨的美国海军是什么样的智商呢?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2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开工6艘完工4艘大和级造两条很多?

二战之前从来没有进行过航母大决战,航母在未来战场的作用和地位谁都没有底。

相比较日本海军马鹿战列舰力量全面劣势,日本海军航母力量丝毫不落下风,6艘正航4艘轻航母对美国7艘正航加运煤船。而且日本海军航空兵力量极为精锐,可以说是开战初期最强的海军航空兵,精兵政策和“月月火水木金金”操练出来的海航飞行员,技术和战术配合俱佳,从珊瑚海到中途岛,再到圣克鲁斯,被这些精英飞行员盯上的美国航母基本上必死。翔鹤级航母裸船造价8000万日元,相当于大和的2/3

退一步讲,即使更重视海军航母力量,但是要知道二战时期航母还是有很大劣势和不足的。

比如夜战抓瞎,二战时期进行舰载机夜间起降跟自杀差不多,而且对方一个灯光管制,你又没有夜视设备。

其次雨、雪等恶劣天气以及高海况地区无法起降。太平洋由于大部分时间海况较好,所以航母发挥空间大,而在欧洲战场的北海和挪威海,咆哮的西风带供航母作业的时间不多,所以航母作用寥寥。日本的问题在于舰载机飞行员培养,开战之初的精英被消耗完后,匆忙练的被打火鸡,到最后云龙级航母建造出来的时候都没有飞行员了

航母早已问世的年代,日本为何还要建造“大和级”战列舰?

正是通过二战大量海战经验,确认了大舰巨炮的终结,航母时代的来临。在之前,谁也没有没有这个远见,包括当时的美英法德这些国家等,谁预料到航母将取代大舰巨炮?美国还正在加紧造衣阿华呢?

有时候新时代的来临预料不准,日本海军已经算厉害的了,开战前航母赤诚、加贺、苍龙、飞龙,还有7艘鹰系列的航母,而航母这个东西对海上的天气要求比较大,大风了,暴雨了这些都不能起降,海上这样的天气常有,即使有这种非常有远见的将军,一下子全部用航母,淘汰已经得到广泛认同的战列舰,估计压力非常的大,其实不光航母,举几个其他的利益:

第一就是飞机炸军舰的由来,一个美国空军军官很有远见,就提出可以用飞机炸军舰的思路,空军的领导就说:“那试试?” 于是找海军找来一艘3000吨的废旧军舰,飞机投弹命中,这个军官非常高兴,结果空军领导们讨论后给否决了,但是这个军官觉得还可以拯救一下,于是天天缠着领导叽叽歪歪、闹闹叨叨,把空军领导说烦了,直接调离一个偏远的闲职,郁郁而终。但是海军看了觉得这个可以,就开始组建海军航空兵,后来上航母就发展起来了。

第二个例子就是雷达,雷达最先是一个日本人搞出来的,最先可以探测30公里,拿去给日本海军,还以为立了一个大功呢?结果日本看不上,日本海军的思路就是搞偷袭,这个思路根深蒂固,你看偷袭珍珠港,偷袭中途岛等等,你给军舰上安一个雷达,那不是在军舰上安了一个发光的灯吗?自己是看得远了,但别人也老远察觉自己了,不用。后来他就把这个发表论文了,被美国人看到了,于是美国就邀请这个日本人去美国访问,就把雷达用在了自己军舰上了。

包括德国的核裂变,最先的两个德国科学家将核裂变研究出来后,没人意识到可以制造核 弹,于是就发表了论文,后来发现已经晚了!幸好晚了,不然可能会带来毁灭之灾。

所以有时候新事物出来,很多人都不理解,包括很多这方面的专家都理解不了,德国航母造出来,空军说天上飞的都归空军管,搞得航母归属都成问题,有航母没飞机。

新事物取代旧的、落后的需要实践后才能得到认同,德国还是造了俾斯麦级2艘,如果造航母是不是更好?

航母早已问世的年代,日本为何还要建造“大和级”战列舰?

1.政治需求(新老派之间的政治和地位斗争)2.思想未能完全转变(这个问题连美国海军也有)

其实日本内部自己也是分成两派:航空兵派和战列舰派。而制造战列舰除了本身的军事意义之外,还有一层政治意义,所以对当时的日本来说大和必须建造!

当时的日本海军,以一群在日俄战争中立过战功的功臣为首的战列舰派,另一群以接受过新式海军思想的年轻军官为首的航空派。但是以当时的日本阶级分层很严重的社会,甲午战争、日俄战争都是靠着舰炮赢得的胜利,所以老派的观点是绝对不容置疑的,也就是说战列舰在当时必须有立足之地。

你想想要是有一天这些年轻的航空派告诉那些老头战列舰的地位已经不行了,将来时飞机的天下,那些老头能跑到天皇那去发疯。因为这是间接地对他们进行了否定,在政治上是绝对不正确的。当然不是说那些老头看不到航空兵的前景,其实像山本五十六这些人其实早就看出航空兵在将来的地位了,只是当时的日本内部环境就那样,不是靠一帮年轻人和个别有远见的老头就能改变。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日本的新晋航空队军官大西泷治郎(当时为海军大佐)和时任海军军令部次长古贺峰一(当时为海军中将)的对话:

大西:造大和是一个时代的错误,造一艘大和号的钱能造3000架飞机,你给我3000架飞机,我能把所有的舰队都炸沉”。古鹤:大西,我不反对航空兵,但是你要知道,天皇出巡必须坐八匹马拉的马车,一个国家也一样,必须有战列舰。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这就叫做国家的面子,叫海军的面子你知道吗”大西:那少几匹马行不行,咱不用八匹马,只用四匹马,四匹马拉的马车也挺气派了。”古鹤:不行大西,这不是我古贺峰一能够决定的。

从上面那段对话中充分反映出战列舰中隐藏的政治意义,这让当时很多人很无奈。

另一方面,其实大和所处在的30年代里,航空母舰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对于航空母舰的地位还是很模糊,这个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日本海军(只是日本的战列舰情节太严重了而已),包括当时的美国海军。美国海军衣阿华级战列舰1938年才定型,这个时间比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还要晚,其实美国海军直到珍珠港被偷袭之后才完全反应过来,而日本在这方面比较迟钝而已。

其实日本建造大和的目的一直是以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为目的。而当时美国海军拥有一支17艘战列舰的庞大炮舰群,而日本深知自己的工业实力完全无法与美国抗衡,所以一直存在一种数量不足质量弥补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大和竟然达到了7.2万吨的排水量和460mm主炮,基本作战方略就是利用航空兵、潜艇驱逐舰对美国前出舰队事实打击,为战列舰寻找决战机会。

但是很可惜,尼米兹在珍珠港事件后压根就没打算跟日本玩战列舰了,而大和武藏被航母击沉也是美国预想之内的事情,所以大和武藏死的不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