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这种说法正确吗?

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听知常容慢慢分析。

论年龄曹操最大,刘备第二,曹刘与孙坚是同一辈的人,而孙权是小一辈的人。

孙权得地利,这句话是正确的,因为江东拥有长江天险,当然这个和荆州共同拥有。东吴能够坚守江南,主要靠的还是发达的造船业,要知道当时孙权可以造出坐下三千甲士的船只,在那个时候就可以造出和铁达尼号差不多规模的船只。

曹操的战马到了水上也不是东吴的对手,哪怕他拼命训练水军也不成,同时曹操的造船术完全不如孙权。所以孙权得地利是对的。

曹操得天时这个也是对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起步的确是曹操比刘备早,刘备还在基层混时,曹操已经在中高层了。不过刘备升迁很快。

刘备任徐州牧时,曹操正在和吕布死干呢。他担任兖州牧,刘备任徐州牧,此时两个人的时机是一样的。不过可惜的是刘备收留了吕布,结果被徐州大族联合吕布赶走了刘备。

刘备最后没有办法只得投靠曹操,这样刘备就失去了天时。

一步错,步步错。

刘备后来投袁绍,再改投刘表,再联合东吴,赤壁之战才有了荆州小半地盘,后来依属刘璋才夺得巴蜀之地。

所以刘备先有天时,但失了天时,曹操是得了天时。

至于人和,这两个人谈不上完全得。

刘备的手下,关张诸葛马黄等人对刘备十分忠心,曹操手下曹氏将领,夏侯氏将领同样对曹操是忠心不二。所以从将领的角度来说,刘备和曹操都得到了。

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刘备没有得到人和。

刘备占领巴蜀没有给巴蜀百姓带来好处,反而带来灾难。刘璋治理蜀地时,巴蜀十分富足,但是到了刘备治理蜀地,国库空虚,他采用刘巴的计策发行百钱,抢了巴蜀的财富。后来与曹操争夺汉中,使得巴蜀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削弱,后来还造成女子上战场当后勤的局面,同时还下达了巴蜀禁止酿酒的禁令,因为粮食紧缺。

当曹操打败张鲁时,蜀地就人心不稳,刘备是连斩多人才稳定了人心。

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备怎么可能得到人和呢?

巴蜀之人只是没有办法屈从于刘备,而不是真心拥护,真心拥护的是从外地涌入益州之人,如法正等人。

曹操也差不多吧,关羽威震华夏之时,宛城的侯音就起兵造反。

刘备为什么能三分天下呢?因为刘备占据的巴蜀是易守难攻,所以刘备得的不是人和,这个和东吴一样,得的是地利。

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应该是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的也是地利或许更精确。

有人说,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这种说法正确吗?

谢谢邀请!曹操、孙权、刘备三人,按正常情况说,都得天时、地利、人和,为什么这样说,他们之所以能三分天下,天时、地利、人和是缺一不可的,只是他们所得到的有所偏重罢了,曹操偏重于天时,孙权偏重于地利,刘备偏重于人和。董卓死后,国家大权落到曹操手里,汉献帝只是傀儡,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号施令,天下惊动,威力无比,此时的孙权还在年幼,刘备还在曹操手下混饭吃,所以说此时的天时被曹操占有。孙权占据江东,本来就有长江天险,这是天然屏障,曹操讨伐东吴,确实困难。北方的旱脚板,不习惯南方的水战,到了船上,很难有用武之地。还有江东富庶,钱粮不愁,自古就有“苏吴熟,天下足”的说法,这是曹操、刘备所比不上的。还有,江东的造船业,航运业、渔盐业发达,有大量的资金来源……可以说孙权占有地利。刘备出身贫寒,卖草鞋度日,遇到关羽、张飞,结义为兄弟,从此开始创事业,打天下,东奔西走,吃了不少苦头,青梅煮酒,差点被杀,只好逃走。徐庶走马荐诸葛,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从此如鱼得水,人生才有所改变,由弱变强,一步步才有三分天下的辉煌。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法正等文武栋梁之材,对刘备忠心耿耿,全凭刘备很会做人,很会讲话,笼络人心,可以说刘备之所以能建立蜀汉政权,人和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有人说,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这种说法正确吗?

错!曹操真正的是得了人缘!只瞧火🔥烧赤壁之战83万人马被打得惨淡路断人稀,狼狈不堪,但他总能重整旗鼓再征东西,说明什么?说明人心向背呀,不得民心拿什么得道多助?只有败者失道寡助才偏向于他,证明曹操的人缘是非常好的,大家都信任认可他拥护他,才会有不断壮大实力的后备军继续储备实力!

有人说,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这种说法正确吗?

这种说法不正确。

正确的说法:曹操得天时,地利,人和。孙权得地利,人和。刘备得地利。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的理由是这样的。

曹操得天时。他所在的时期是汉末乱世,乱世开始时,曹操年龄好,官职也可观,有声望,也把握住了机会。这都是曹操顺应天时的证明。

曹操得地利。他所在的中原地区是四战之地,本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利。但东汉时期,经济中心在中原,人口大城绝大多数都在中原,国家正统性的标志城市也在中原。这样的地理优势,有助于曹操扩充军队,有助于曹操行使内政,屯田积粮,快速宣传,提升威望。

曹操得人和,这个最直观。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名臣,名士,名将是汉末各割据势力中最多的。而且曹操还拥有不了最重要的人,汉献帝刘协。这些都是后来曹魏一家独大的基础。

曹操占天时地利人和,是毋庸置疑的。

孙权拥有地利,人和。

孙权的地利是长江天险以及广大的江南地区,还有沿海贸易和渔盐之利。这些地理优势,让孙权集团,有钱有粮,又让孙权进退有据。东吴之所以能坚持到三国的最后,不能说和他的地利没关系。

孙权占人和。孙权的名臣没有曹操多,但他的臣子的特点是代代有名臣。就是说人才在时间上分布很好,虽然不多但也够用。江东四英将,以及陆抗,还有长寿星张昭。这些人托住了东吴的江山。

孙权不占天时,主要原因是孙权并非初创者。他在费劲的努力扩充时,曹操已经成势。在夺得天时的比赛中,孙权根本无法跑赢曹操,因为孙权出发得太晚,太吃亏。

咱们再说刘备。刘备进西川,丢荆州后,只剩下益州之地。益州易守难攻,在地利上十分适合保境安民。益州是一个条件很好的割据之地。

刘备不占人和,不是说刘备没人。刘备的名臣确实不多,但也不算太少。只不过名臣,名将集中死亡。蜀汉一直都存在新老交替的断档断代问题。五虎大将有四虎以及法正几乎同时去世,庞统昙花一现早早牺牲。诸葛亮,蒋琬,董允命都不长,费祎被刺杀。大将凋零。官二代们以诸葛瞻为首的废物居多。这样的事实证明了刘备不占人和。

刘备不占天时。他虽然和曹操都赶上了乱世初期。但他官职不配,名望不配,运气不配。好不容易有一席之地了,曹操,孙权都已经做大。刘备就是抓不住天时的那类人。

所以我的结论是:曹操占天时地利人和。孙权占地利人和。刘备只占地利。所以蜀汉第一个被灭。

有人说,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这种说法正确吗?

正确!

有人说,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这种说法正确吗?

感谢邀请!说到天时、地利、人和,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天时,地利,人和。古人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理解大概分为两个维度,一种是内政关于农业的,一种是军事。

“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孟子》

也就是荀子和孟子看待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不同,造成了理解上的差异。荀子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是指农时、土地的肥沃度和人工;对于孟子来说指的是作战的气候时间、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内部的团结、人心所向。这个问题无外乎于这两种,一个是内政,一个是军事方面。

现在来讲一般天时讲的是与生俱来的优势,地利一般是占据地势的优势,人和也就是指人心所向了。当然我们还忘记了一点那就是人谋。

那我们就来看曹操、孙权、刘备都是不是得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或者说对他们而言哪个优势大一点。我们来看曹操、孙权、刘备创业之初都有些什么优势。

天时对于这三人来说,其实都是好的。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英雄亦适时也”,如果没有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又咋会有曹操、孙权、刘备等这些英雄群雄并起呢?

如果没有天下大乱的局势,估计曹操会成为“治世之能臣”而非“乱世之奸雄”,孙权估计也就是能做个和他父亲一样的将军吧,刘备的话估计也就一辈子群困潦倒做个“织席贩履”之徒了吧。所以在这个角度来看天时对刘备相对来所是最有利的。

但从这三位仁兄的起点看,还是孙权更有利一些。

曹操是宦官之后,也就是太监的后代,曹操的父亲是太监的养子,我们都知道东汉末年是“乱国者,宦官也”。所以曹操是被当时的文人士族所看不起的。所以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但是架不住,当时的宦官势力也是很庞大的,所以曹操在二十岁的时候,通过家里的关系举孝廉,做了郎官,也就是给皇帝站岗卫士,这就是曹操的起点。

刘备用袁术的话来讲叫“织席贩履之徒”起家的,这和曹操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架不住人家刘备会运营啊,搞了个皇叔的身份,这就比曹操宦官之后的名声好多了,也拔高了自己的身份。但是总得来说实力和曹操差距是非常大的。

孙权相比于曹操和刘备来说,那可就舒服多了。他老爹和哥哥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上来就是江东集团的领袖,况且曹操也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由此可见在先天优势方面是孙权大于曹操,曹操又大于刘备的。这也是天时的一种表象吧。

从天下大乱的角度来讲,占据天时的是刘备,从出生的角度来讲,占据天时的孙权,至于曹操就应该是比较委屈了。但如果将曹操“迎奉”汉献帝作为一种天时的话,那曹操最起码也能得一分。毕竟“天子”在手,天下我有,能够“奉天子以令不臣”。所以天时的话就算是三人各得一分。

再说地利,曹操占据中原之地,但是中原从来都是四战之地。像兖州、豫州、徐州等这些地方都是连年战乱,名声凋敝。但这些地方基本属于平原地带,从农业的角度讲还是很不错的,有利于农业的产出,从军事角度讲平原地区是不利于军事作战的,也就是说占据的军事地势是不太好的。

孙权占据长江以南的区域,这些区域基本上是物产丰富,水运发达,不但从事农业生产很发达,而且依靠长江水系和大海,海运同时也很发达,商业繁荣,而且有长江天险守卫,所以不管是农业还是军事角度讲,都比曹操要好得多。

再看刘备占据益州之地,幅员辽阔,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农业生产自然是没有问题,从军事角度看,益州被群山峻岭所围,山形险峻,利于防守。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军事守卫都是绝佳之地。

所以从地利优势上看,其实是刘备大于孙权,孙权又大于曹操的。

再说人和,其实这三位老兄都不咋地。曹操作为宦官之后,本来就被文人士大夫看不起,朝中反对势力其实很大,所以曹操每次出兵打仗都很顾忌后方的安危。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对马超、韩遂,孙权,张鲁分别进行了征伐。但是这三次战争都是半途而废之嫌,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曹操出征后,后方出现的政局不稳的问题,不得不撤兵。

再说孙权和刘备,他们都是外来户,所以他们和本地势力的利益冲突其实还是蛮大的。我们看后来蜀汉与东吴的灭亡可以看的很清楚,主战派基本上都是刘备、孙策带进去的,主和派基本都是本地的士族。

所以从人和的角度来说,三方都不占什么优势。因为从汉武帝以后,大一统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分裂割据是不得人心的。明心所向,大家都盼望大一统。

所以刘备得天时、地利,孙权得地利,曹操有那么一点得天时。但他们都没有得到人和。但其实人谋也是很重要的,就像诸葛孔明在《隆中对》中评论曹操战胜袁绍一样“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