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将项羽列入帝王本纪?

项羽列入帝王本纪本属正常一、观念问题

大概是从两晋之后,史家开始将对手进行矮化,甚至丑化,这种思想形成千年之久,所以提问者提出这样的观点也属正常。如果是两晋之前人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我先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曹丕取代了汉献帝,如果按后世的做法就是废掉然后杀掉。实际上曹丕不但没有杀掉汉献帝,而且还让他在封地使用东汉的一切,用天子礼仪,以延续东汉。汉献帝死后,魏明帝亲自扶棺以天子仪下葬。

这一点在后世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不杀掉已经是很大的恩赐了,居然后朝皇帝给前朝皇帝扶棺下葬。

所以项羽的地位,刘邦是承认的。有些人说《陈涉世家》中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司马迁的一个突破,实际上陈涉的地位刘邦也是承认的,而且派人负责祭祀的。

二、《史记》的行为

《史记》是司马迁和他父亲的个人行为,不是官修的史书,这是司马迁的个人观点。所以到了东汉对司马迁的行为评价并不高的。

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二》

这是高阳侯蔡邕听到董卓被杀,发出感叹,王允就将其下狱。蔡邕提出要求是黥首刖足继写汉史。在这种情况下王允说出来的。

所以《史记》在两汉时期的人看来这书就是有问题的书。

司马迁也想到这书是有问题的,所以他想到两条出路:

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後世圣人君子。——《太史公自序》

书要藏起来,副本留在京师,就算被毁还有保存。这说明他想到自己记载的内容会被毁的可能性。

《史记》写好之后,没人看到的。司马迁死后,他的外孙将其献给汉宣帝,得到批准才公布与世。此时司马迁已经过世多年。

结语:

汉武帝时期的因言获罪,抓文字之罪没有像清朝那样严苛,所以司马迁写好的风险也不太大,同时因为没有人看到,所以自然也就不需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了。看一个问题应该放到当时的环境之中,以当时的社会评价去判定他的行为,如果以后世的观念去判定,有时会发现无法理喻和解释。

司马迁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将项羽列入帝王本纪?

读过中国古代史书的人都知道,史书中的“传”表示士大夫及名人的传记,史书中的“世家”表示诸侯的传记,史书中的“纪”表示帝王的传记,都是人物的传记,由于身份不同,被分为三六九等,这就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

司马迁是著名史书《史记》的作者,同时也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在西汉时期任职太史令,也就是记录历史的官员,作为汉朝的官职,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却把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最大敌人项羽的传记归为“纪”,这就是《史记 项羽本纪》。

司马迁与史记

换句话说,司马迁作为汉朝的官员,等于是公然承认了项羽的帝王身份,《项羽本纪》被放在《史记》中的《高祖本纪》前面,与《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等皇帝的传记放在一起,并且是按照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来排序的。

也就是说司马迁承认了项羽在中国历史上的合法性,否则也不会出现在《史记》中,为什么司马迁将项羽列入只有帝王才能称为纪的传记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汉朝的合法性来自项羽。

项羽

一般来说,一个新生朝代一定要有一个合法性来源,汉朝的合法性来源就是项羽封刘邦为汉中王这么来的。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首先起兵反秦,到刘邦率军攻入关中逼降秦王子赢,再到最后秦军主力在巨鹿之战被项羽击败,秦朝天下其实主要是被项羽和刘邦共同灭亡的,秦朝灭亡之后,项羽成为事实和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因为项羽凭借灭亡秦军主力的超级战功,一跃成为秦末诸侯联军的首领。

同时,项羽在秦朝灭亡后,开启了分封天下,刘邦是第一个进入关中的诸侯,按理来说应该被封为关中王,但是项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让刘邦封在关中,而是把刘邦封在了在当时看起来很贫穷落后偏僻的汉中地区,并封刘邦为汉中王,到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项羽称帝后,刘邦用的国号仍然是“汉”,而这个汉就是来自项羽的分封。如果没有项羽的分封,刘邦的国号就不一定是汉,那么中国历史上就有可能没有汉朝。

项羽与刘邦

秦朝灭亡后,有一个短暂的时期天下共主是项羽的西楚国,也就是刘邦与项羽四年楚汉战争时期,这一段历史不能是空白,虽然是楚汉相争,但是楚在前,汉在后,楚大而汉小,刘备消灭项羽后,占领了天下所有的地盘,等于是继承了西楚国的地盘,所以刘邦的合法性来自项羽,既然如此,项羽肯定要被当成帝王了。

第二个原因:项羽是西楚霸王。

西楚霸王是项羽发明的一个称号,西楚是项羽西楚王朝的意思,西楚王朝有两位君主,第一位是楚怀王熊心,也就是被项羽所杀的义帝,第二位就是西楚霸王项羽,西楚王朝在历史上是介于秦朝和汉朝之间的朝代,只有短暂的四年时间。

西楚霸王项羽

霸王这个词来自于春秋时期,意思是指实力强大的诸侯王,比如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齐桓公在春秋时期相当于为周天子维持整个天下秩序的强大诸侯王,比诸侯王高一级,比周天子低一级,是一个特殊的诸侯王,当然也算是帝王了,项羽是西楚霸王,也相当于西楚王朝的帝王,既然是帝王,当然可以写进史记的“纪”中。

在史记中,分封制下的诸侯王与郡县制下的皇帝,其实都是帝王,不同的只是政治制度,而诸侯王与皇帝的传记在史记中都是以“纪”的形式写作的,一般来说,秦始皇以前的分封制度之下的所有帝王都是以朝代为名列入一个共同的纪,比如《周本纪》就是所有周天子的传记,而《秦本纪》则是所有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历任秦王的传记,而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则以单独皇帝为一篇传记,项羽作为秦始皇之后的第一个帝王,所以就以纪的形式被排在《秦始皇》本纪之后和《高祖本纪》之前。

项羽分封图

第三个原因:显示项羽的强大和帝王身份,才能彰显刘邦所建立汉朝的功劳。

项羽本人是中国历史千年一出的战神,被人称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中国历史上能有这个评价的,五千年来,只有项羽一人而已,项羽在当时是神一样的存在,而且数次在战争中击败刘邦,尤其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更是让项羽一战封神。

项羽不仅是战神和军事奇才,而且还是分封刘邦为王的天下共主,同时也是西楚国的霸王,算是历史上颇有作为的一代帝王,如此神奇的项羽,居然被刘邦所击败,被刘邦这个出身低层、游手好闲,看起来像地痞流氓一样的刘邦所击败,那刘邦岂不是更厉害,抬高项羽其实就是抬高刘邦,因为他们两人就是对手,击败强大的对手就是一种抬高,这样才能彰显刘邦所建立汉朝的巨大功劳。如果把项羽归入普通的世家或者列传的话,根本就不能显示出项羽的强大和刘邦击败项羽的功劳,把项羽当成帝王一样的战神,才能达到抬高刘邦的目的。

楚汉争霸

第四个原因:《项羽本纪》中对项羽本人的称呼却是直呼直名,显示出项羽与其他帝王的区别

项羽虽然被列入了只有帝王才配用的“纪”中,但在纪中司马迁对项羽的称呼却是直呼其名“项籍”,这是一种不尊重的称呼,在古代称呼很讲究的,比如“参拜不名”这个礼仪就是不称呼对方的名字,只称呼对方的官职,萧何与曹操在历史上都有这个待遇,只有不尊重对方才会直乎其名,显示出司马迁虽然把项羽列入纪,但又有所区别,这就是司马迁的用意。

司马迁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将项羽列入帝王本纪?

项羽,楚人,亡秦之"三户”!称为帝王,当时之共识耳!

司马迁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将项羽列入帝王本纪?

项羽是推翻秦朝的实际主导者,并且建立了张楚政权,分封了诸侯,他自己为“楚霸王”,刘邦为“汉中王”等。

司马迁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将项羽列入帝王本纪?

项羽不是一位帝王,按道理司马迁应该将他像陈胜一样列入世家,但是司马迁却将项羽列入帝王本纪,这是为什么呢?

《史记》中对汉朝帝王的描述有阴暗的一面,为什么《史记》没被销毁?

我认为把项羽列入“本纪”,这里面既有客观的历史因素,也有司马迁个人的主管原因。

至于为什么《史记》没被销毁,是因为司马迁写完《史记》后并没有让它问世。

历史客观因素

1.本纪是纪录什么的?

“本纪”之意是法则、纲纪。以天子、国君的事迹作为纲领,采用编年、记正朔的形式,反映朝代的变迁、时代的大势。

也就是说,本纪是按照编年的体例,依照年月的顺序,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以及当时的重大事件的。

它的内容并不简单是帝王的传记,其主要的作用是按照编年的形式来记载一朝的大事。

本纪作为纪传体史书的编年部分,其实是贯通全书的纲要部分。刘知几在《史通本纪》中说:“纪者既以编年为主,唯叙天子一人。有大事可书者,则见之于年月。”

2.本纪中的两个例外

在《史记》中一共有十二本纪,其中《吕后本纪》和《项羽本纪》中的吕后和项羽都不是帝王,但司马迁却把他们都位列本纪。其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

《项羽本纪》是表现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之际的历史。在其之前是《秦始皇本纪》,其后为《高祖本纪》,在秦始皇之后刘邦开朝之前这段时间内,也唯有以项羽为主线才能完整的纪录当时的历史。

司马迁个人主管原因

1.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形象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

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著之中。通过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了项羽经典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2司马迁的个人感情对《史记》的影响

《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们也盛赞司马迁的“直笔”。但是,这里所说的“直笔”不是完全按照历史客观公正的意思,而是司马迁知道什么写什么,尽量的去客观的纪录,所以《史记》里面的内容就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司马迁的个人感情因素。

我们都知道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史记》中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来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

他赞扬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的伍子胥,塑造出一位烈丈夫形象。他笔下的虞卿、范雎、蔡泽、魏豹、彭越等人,或在穷愁中著书立说,或历经磨难而愈加坚强,或身被刑戮而自负其材,欲有所用。这些苦难的经历都带有悲剧性,其中暗含了司马迁本人的人生感慨。

因此,项羽并没有成为皇帝,司马迁仍把他归入“本纪”中。虽然《项羽本纪》司马迁对项羽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表达了对项羽的尊重、惋惜和同情

《史记》的问世

1关于汉武帝知不知道《史记》的问题

《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写完《史记》后并没有立即“发表”,所以当时很少有人知道,至于汉武帝知不知道《史记》,史书没记载。

有人认为汉武帝不知道,因为以汉武帝的性格,如果知道了司马迁《史记》中对汉朝皇帝的描写,很可能司马迁人死书销。

也有人认为汉武帝知道,因为里面没有记录汉景帝和汉武帝,所以汉武帝默认了他的存在。

现在版本的《史记》一百三十卷,篇数跟司马迁自序所说的相符。但是,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说其中“十篇缺,有录无书”。三国魏张晏注:“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即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传、三王余篇”。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冯商所续《史记》七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

也就是说,司马迁所著《史记》里面包括《汉景帝本纪》、《汉武帝本纪》等十篇只有题目而没有内容。这十篇是后人补上去的。汉武帝看到没有关于自己和父亲汉景帝的纪录,就默认了它的存在

2.《史记》重见天日

《史记》共有两部,一部在司马迁的工作场所(宫廷),另一部是副本,存放在司马迁的家中。

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杨敞。杨敞在汉昭帝刘弗陵时期,曾官至宰相。杨敞有两个儿子,也就是司马迁的女儿给杨家生的两个儿子,大儿子杨忠,小儿子杨恽。

杨恽自幼聪颖好学,他的母亲把自己珍藏着的并且深爱着的《史记》,拿出来给他阅读。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读完。杨恽成年之后,还把它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

在汉宣帝的时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这时候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正是重见天日的时候,于是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著。

司马迁和《史记》的影响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而《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又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将项羽列入帝王本纪?

把项羽列入帝王本纪是应该的,避免了秦汉之间的五年出现空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