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国库还有多少钱?
李自成当年在明朝的户部找到了十万两白银,所以很多人好奇清朝最后还剩几个子儿。
溥仪退位之后,袁世凯答应优待逊清皇室,每年给予400万银元,然而袁世凯带人打开户部府库之后,居然发现户部仅仅生下十个银元。
不过想想这也是很正常的,清朝近代各种赔款,数字总额令人瞠目,还有个整天讲排场修园子过生日的皇太后,以清朝的财力根本就无法支付,只能到处借款。
清朝虽然弱,但并不算穷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近代被西方列强欺负得惨兮兮的清王朝,实在是太穷了,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清朝若是真的穷,哪儿来那么多钱支付赔款?
全都靠借?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清朝虽然民穷,但清朝的朝廷可一点不穷。
清朝晚期,其人口达到了四亿,占当时全球总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在西方工业革命彻底发力之前,仍旧是劳动力越多,赚钱越多。
按照西方学者的估算,1840年清朝的经济总量占到全球的35%左右,甲午战争前夕,占比虽然剧减,却依旧达到12%,是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
清朝入关之初,经济发展并不算太好,康熙时期留下了一堆烂摊子,直到雍正时期才开始大规模好转,乾隆帝登基之初,府库充盈财力鼎盛。
很多人觉得乾隆败家,可实际上在近代之前,清朝财政收入的峰值就出现在乾隆帝时期。
然而乾隆之后,清朝“嘉道中衰”,原本乾隆三十四年还有七千多万两白银岁入,到了1840年就只有不到4000万两。
但随着洋务运动等工业化开展,清朝晚期收入剧增,1908年清朝岁入达到惊人的2.3亿两,仅江苏一地就达到4589万两,而这还不包括被列强把持的关税收入。
再有钱,也经不住流水式地败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年列强把爪子伸向清朝,就是看中了这块古老土地丰富的资源与众多的人口,能够为它们带来无法想象的利益。
毫无疑问,清朝对西方来说,是一块巨大的肥肉,谁都想来啃一口。
1840年之后,清朝封闭两百多年的大门被大炮炸开了,而缺口一旦打开就再也收不住,英国之后,法国、沙俄、美国,甚至清朝想来看不起的日本,都开始伸手。
从《南京条约》开始到溥仪退位,清朝共签订不平等条约多达1175份,而这其中绝大多数的条约,都涉及出卖巨额经济利益,或者直接赔款,或者出让经济权益。
清朝每年岁入那么多,但去掉各方面的开支之后,其实剩下来的也没有那么多,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赔款2100万银元,当时就几乎掏空了清朝的家底。
按照清代的户部记录,1850年年底,户部结余仅仅187万两白银。
此后,列强不断对清朝进攻,清朝也是屡战屡败,几乎就没有答应过,像中法战争这般好不容易赢了一次,结果还是清朝在赔钱。
仅《辛丑条约》与《马关条约》,算上利息的话清朝就要支付十几亿两白银,加上其他林林总总的赔款,晚清时期的清朝府库,几乎没有盈余过。
外患不断,内忧也不止明朝与清朝前期,中国在国际上有个响当当的名号叫做“白银帝国”,因为当年全球大多数的白银都通过贸易,最终流入了中原地区。
可在晚清,积累数百年的巨额财富,被列强用各种手段掠走。
不仅是对外不断花钱,当时的清王朝内部仍旧也是花钱如流水,晚清各地烽火不断,起义也是此起彼伏,清朝用于战争的花销,也是非常惊人的。
不管是对西方列强的战争,还是用于平定太平天国、义和团、陕甘回乱等等,清朝花出去的军费就是天文数字,而这些也是要由府库支出的。
更要命的是,即便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清朝的皇室仍旧在讲究“皇家尊严”,它们的颜面并不在对外胜败之上,而是在吃喝享乐方面。
圆明园被毁之后,清朝又斥巨资扩建了颐和园,同样是一座珍宝堆积如山的园林。
慈禧太后的日常花销、过生日、修建园林等等,还有皇家陵寝建造、宫廷修缮,以及朝野内外众人上下其手,清王朝的府库早就无以为继了。
晚清时期大多数的赔款与日常开支,几乎都来自于借款,而借钱的对方,既有自家的晋商徽商等商帮,也有列强的银行。
入不敷出,是晚清常态清王朝的国库,主要指的是户部的府库,而皇家内务府的私库,实际上也与户部相连,内务府的各项花销,也有不少来自于户部。
原本内务府经营着诸多皇家产业,但晚清时期,仅靠这些早就不够了。
倒不是清朝的皇室多么会花钱,而是银两进入内务府之后,经过诸多人手,走过诸多程序以后的话,最终也就所剩无几了。
正因如此,宫墙之外一两银子能办的事情,宫内需要数十倍甚至于上百倍的价格,这也是清朝时期皇室开支愈发庞大的主要原因。
晚清时期,对外与内部的作战不断,各方面的花销都数字惊人,不仅仅是对外的巨额赔款,就算是用于平乱的花销,也是天文数字。
不但如此,由于各方面的破坏,清朝的经济也受到了重创,伤到了根本。
事实上,晚清时期的花销支出,包括赔款在内,几乎都是来自于借款,而借款又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如此就形成了个循环,再也走不出去。
晚清数十年岁月,赔出去的钱山斗海量,然而进账却屈指可数,最终清朝的府库还能剩下十个银元,也都算是个意外之喜了,居然不是一堆欠条。
清朝灭亡后,国库还有多少钱?
清末发生了一次特大国库盗银案,被盗近1000万两。其中,库兵盗国库的绝招“肛门纳银”让人大开眼界。
清代国库体系主要包括三大库藏,即银库、缎匹库和颜料库,合称“户部三库”。其中,银库为天下财赋总汇,各省收上来的赋税白银 ,除存留地方支用外 ,其余均解运至京,存在银库里。
所以,这个银库可谓重中之重,里面是真正的银山银海,比《九品芝麻官》里方唐镜贿赂包龙星的那个场面大多了。因此,银库的库兵和大臣由满人担任,而且其管理直属于管库大臣而非户部。
最开始,皇室为了防止国库官吏的舞弊,每两年都会派一次钦派王大臣到银库进行监督检查,后来又派满汉御史各一名进行稽查。但是,白银这东西不像钞票,只能一垛垛称重、查验纯度,查验难度非常高。
一般派来检查的大臣,都是应付了事,只要总数不相差太多,往往就会睁只眼闭只眼。而且管理国库的库兵和大臣也很会做人,每当上头来检查时,他们都会照例塞红包。清人欧阳昱《见闻琐录》记载:
自乾隆时期和珅掌握实权,便不进行户部银库的清理工作,库内银两被库吏侵蚀。嘉庆年间,虽经常进行监督检查,但都因受库吏贿赂,往往糊里糊涂地敷衍了事。由此,当时形成了每当监督检查时,库吏支付御史规银 3000 两、支付其仆从“门包”300 两作为贿赂的惯例。
于是,国库的库兵、库管大臣越发猖狂,国库亏空越演越烈。直至道光二十三年,终于爆出了一个大雷,这个屎盆子再也盖不住,被打翻了!
事件的起因很简单,当时国库的一名库丁张诚保趁捐纳银交纳的忙乱之机,在秤上弄虚作假,盗取银4000两,另外一名库兵看见他的行为,要求“见面分一半”。
张诚保心想我赚点钱容易么,你想要不会自己拿么,非要来掐我的油?于是,张没有同意。但是,他万万没想到,这个库兵是个愣头青,竟然跑到外面去把他告发了。
后来,事情闹到了道光帝那里。道光令刑部尚书惟勤会同户部一起彻查此事,结果发现,在户部上记有1200多万两的白银,实际只剩下280万两,亏空近1000万两。
这下,可把道光给气坏了。因为库官大臣和库兵往往都是皇家的心腹亲信或者包衣奴才,怎么能做出这样有负君恩的事情来。他在朱批奏折上写道:“竟亏空银至九百二十五万两千余两之多,实属从未有之事!览奏曷胜忿恨,以国家正项钱粮,胆敢通同作弊,任意攫取,似此丧心昧良,形同背国盗贼”。
其实,道光的愤怒是没有道理的,他把这么多钱放在库兵和库管大臣的面前,天天考验人性,这谁能经受的住?
尤其是那些库兵,他们没有官职,薪酬拿得又不高,却天天对着这么多银子,岂能不眼热心动?不过,他们为了偷拿银子,也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为了国库的安全,不让库兵私自夹带,清朝规定:所有进出国库的人必须一丝不挂,赤条条进去,赤条条出来。
正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库兵们虽然光着身子进出国库工作,但他们依旧有办法夹带出钱来。这个办法,就是开头所说的“肛门纳银”。
《清代野记》上是这么记载的:
“闻之此中高手,每次能夹江西圆锭十枚,则百金矣。予转饷人户部时,见库门前一矢地有小屋一间,裱糊工整,门户严密,距窗二尺皆以木栅围之。初以为必堂司官休息地,而敦知不然,乃库兵脱衣卸赃之地,故四围以木栅护之,防人近窗窥伺也。”
这就厉害了,库兵们堂而皇之在旁边修了个小黑屋卸脏,却没有人管,细极思恐啊。
当然,想练成这门绝艺也不容易。这些库兵,从小时候就要进行魔鬼式训练。最开始,他们会用是抹了麻油的鸡蛋来锻炼,后来是鸭蛋、鹅蛋等等,最后会进化成铁蛋,而且数量也会增加,最多能达7.8个。
不过,因为年轻时用这个方法盗银盗多了,这些库兵晚年往往会得肛肠病。《清代野记》记载:“其肛之嫩者,则用猪脬浸湿,裹银而塞之。故库兵至老年,无不患脱肛痔漏症,以其纳银太多也。”
这是真正的“辛苦钱”。所以,当张诚保被同事要求见面分一半时,他才不会干。好不容易用个其他法子贪点钱,他容易吗?
靠着这些库兵长年累月的搬运,从乾隆末期到道光60多年,国库被盗了925万两。然而,如此大案,道光即便怒火直冒,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时间跨度太长,牵扯人员太多,道光也没辙。他最开始本来想将所有涉案人员全部革退打入大牢,后来考虑到涉案人数实在太多,只得从宽处理,将革职改为留任,只是把查库御史全部取消。
另外,他听从郡王载铨的意见,把肉体惩罚改成经济追缴。要求时限内查明的有关人士,纷纷赔偿一部分钱上来。不过这也是杯水车薪,最后官员一共赔偿了150多万两,追缴库丁38万两。
案子虽然结了,但国库的积弊却没有被扫除。之后,还是常有监守自盗的事情发生。毕竟,得利和惩罚完全不成对比。
要知道,这个时候鸦片战争才刚刚结束,清政府签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要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2100万银元。本来财政就艰难,这更是雪上加霜。
接下来几十年更惨,各国列强都来神州大地打秋风,清政府的财政渐渐入不敷出。这样下去估计大清就完了,到了光绪二十八年(1902),终于有一个人看不过眼,站了出来。这人就是军纪大臣吴鸿甲,他上了本折子。折子里写明了国库银库的弊端,提议废止国库里的三库衙门。
在此之前,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银库就已经被抢劫一空,侵略者们还一把火烧了银库的住址。战后朝廷准备重建银库,因为工程量比较大,就让户部暂时负责看管各地送来的税银。因此,吴鸿甲这一个折子上奏,是想让“暂时”变为“常例”。
户部为此就跟三库衙门过招。当时三库衙门找到皇帝,说库银让外人管理,始终不放心,还是要回来比较好。光绪帝和慈禧听了觉得有理,遂“俟圣驾回銮,事局大定,再行交还三库衙门管理”。
结果户部就上奏,说三库衙门不是还在修么,而且这么多钱,不放好可不行。还是放我们这代为保管比较安全。当时实在是内忧外患,皇室也不能再让米虫们如此吸血,所以就同意了户部的意见。
1906 年,户部改称度支部,银库也正式并入户部管理,改称金银库,设郎中二人,员外郎4人,主事 2人。改革后,户部进行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银库的管理,全库盘查也由两年一次改为每年一次,有效遏制了贪墨国库的奇诞现象。
然而,这个时候已经晚了。清朝病入膏肓,财政也再未好转。对内,地方战乱频繁,各地大员纷纷有了异心,不愿足额上缴饷银入京。各省欠解款项竟至470万两之多;对外,清朝政府连连战败,欠下不少赔款外债,仅马关条约就高达2亿两白银。
到了1911年年末,清朝灭亡前夕,大公报公布了一则数据:“度支部库储已竭……至本月十一月初一日实存银二十八万余两”,最终皇室被迫用了自己的钱袋子,掏出内币二十万应急。”
有趣的是,在这个报道之前,大公报在1911年11月30日还发表了一篇报道《袁总理力支财政危局》。清朝财政入不敷出,袁世凯竟然还猫哭耗子假慈悲出了一点钱。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正式灭亡。野史上记载,袁世凯第一时间就去打开了国库,结果大失所望,偌大的国库只有十个银元。
但实际上,了解这段历史就知道,袁世凯还能不知道国库里是什么四壁光光的样吗?他自己都还往里捐了钱。清代灭亡后,国库早已分文不剩了!
最后,我们回顾清朝财政的衰败和灭亡,就不得不感叹人心的贪婪。一个国家,无论繁荣昌盛、还是贫瘠破落,总有一部分人只顾一己私利,而置民族、国家之大利于不顾。清朝的灭亡,有腐朽制度的原因,也有这群蛀虫的原因。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切不可再犯。
清朝灭亡后,国库还有多少钱?
好的,主妇来答!
剩多少钱?你应该问还欠多少钱!
据说,溥仪宣布退位后,袁世凯接管了大清这一摊子,他第一时间就带人去了大清国库。结果,进入库房后,却令他目瞪口呆:里面只剩下几个银锭。
1910年,经清政府预算,岁入库平银29696万余两,岁出库平银37635万余两,一年预算赤字就高达7939万余两。
一九一二年,大清集团宣告破产,欠下的外债,由接管的国民政府替它偿还。一战之后,德、匈、俄等国外债一笔勾销,而日本的债务,直到二战结束才算了结。
想象一下,大清中后期出了两个超级败家的领导:一个统治六十四年,一个统治四十七年,它能剩下银子吗?
一,先说头一个。
我个人觉得,乾隆皇帝应该是他老爸雍正帝的克星,生下来就是专门败掉他老爸呕心沥血十三年积攒下来的家业的。
咱们别抬杠,拿数据说话:
康熙朝也号称盛世,但是连年用兵加上吏治腐败,在康熙六十一年他死的时候,户部库存只有八百余万两。
雍正落了一辈子骂名,又是篡位又是害兄弟,还有所谓的血滴子吕四娘等等。雍正十三年他撒手归西的时候,大清朝的库存银两是六千余万。
不比不知道,一比,是不是吓一跳?
正因如此,到乾隆上台后,他就有了挥霍的资本。他去了江南六次,把铺张浪费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美其名曰“巡幸江南”,其实就是带上一万多人的超级旅游团旅游而已。单单这六次的旅游费用,就不下两千万两白银!
此外,他还在后期任命了贪官和珅,这进一步加大了这种腐败奢侈的风气。
乾隆不仅会玩旅游,还会玩收藏。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在溥仪16岁的时候,他要去登记乾隆留下的古董,当他打开第一间库房门后,被里面的情景惊呆了。溥仪作为皇帝,见过的珍宝算多了,但是和乾隆收藏的东西比起来,那只是冰山一角。
乾隆收藏的东西字画,玉器,铜器,牙雕各式各样应有尽有。这些东西全部记录在案,而且都大有来头,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别的不说,就三希堂里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在内的三帖,得值多少钱!
可这些花巨资买来的宝贝,后来大都让人捣腾空了。
到乾隆六十年归政给他的儿子时,他六次南巡和他收藏等所挥霍的费用,加上和珅贪污的款项,已远远超出了他老爸留给他的家底。
二,再说说慈禧
慈禧执政后,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简直是目不暇接。
我上学时,每次翻到咸丰到光绪这段历史,都会绕它过去——读后扎心。
这些条约签订后,为了偿还逐年增加的赔款,清政府进一步增加了对平民百姓的苛捐杂税。与此同时,许多清朝官员发现清朝的寿命不长,于是他们为所欲为,在敲诈勒索方面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朝廷每向老百姓征税一次,他们自己也会向老百姓征税一次,百姓就会付双倍、甚至几倍的赋税。看看晚清百姓的照片,简直是惨不忍睹。
而慈禧的逻辑是:只要官员们仍然在贪,这就表明清朝对他们来说仍然是有价值的,而且暂时不会反对清朝,所以慈禧就随便他们贪。
再说说慈禧自己
举几个例子吧!
1894年,甲午战争正急需军费,可慈禧认为,好好庆祝一下她的60岁生日远比打一场胜仗重要。下面是过六十大寿的费用:
做生日衣服,花费23.1万两银子。
建造舞台楼阁来庆寿,花费了240万两银子。
做一个豪华轿子,花费7万多两银子。
装饰彩棚和灯具,花费130多万两银子。
装修宫殿,花费76万两银子。
金银首饰,花38.6万两银子……总计不少于1000万。
在日常饮食上,不论早膳,午膳,晚膳,甚至是夜宵,慈禧都有上百种不同的菜品供她享用。但其实除了她手边的几个菜,其它都是动都没动,每次剩下的菜品都由她的宫女或者太监依次取食,吃不了的就倒掉。传说中的慈禧太后一顿饭几千两银子,绝非空穴来风。
慈禧每洗一次澡要用去100条毛巾,因为毛巾从水里捞出来后,她就不允许再放回到水里,故用一次就要扔掉。以致她每洗一次澡后,澡盆里的水都是干干净净的,不能见半点污垢。
在慈禧死后,她的随葬品极其奢华。光是她嘴里的夜明珠的价值就已经超过了几个亿,还有著名的玉白菜、翡翠西瓜等,更是价值不可估量。
1908年慈禧死时,清政府早已经是入不敷出了。想象一下,国库里还会有存银吗?
后记
1911年袁世凯被起用时,大清朝已经是风雨飘扬,国库中已不剩什么银子。为了筹措军饷,隆裕太后勒紧裤腰带,连嫁妆都给赔上了,才凑了几百万两军费。但这点钱,还不够几天的开销。
这时,大清已到了破产的边缘。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清帝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下诏袁世凯组建中华民国。
就这样,千疮百孔的大清王朝寿终正寝,它欠下的外债在三十多年后才了结。
感谢您的阅读,文中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清朝灭亡后,国库还有多少钱?
大清国的财政从整个生命周期来说,长期处于一个禁平衡状态。国家收入来源单一,税负增加平缓,一旦出现大型的军事行动就有可能造成国家财政的吃紧。所以在1840年之后,大清的国库长时间处在亏损状态,到底还能剩多少钱呢?
战争让清廷贫困如果没有战争,大清国或许会沿着一条缓慢的曲线慢慢的内卷。直到天下出来一个无能的君主而走向毁灭。
可是,昏君没有来,洋人来了。
带着枪炮和鸦片把大清国给摧毁了。最先毁掉的是财政。
民国时期的汤象龙先生曾研究过,在1850年之前,18省实际征钱粮减少22%。而户部账户上只剩下187万两。这已经非常难过了。
恐怕更难的是太平天国运动。这让大清的半壁江山财政直接崩盘。
咸丰二年,户部银库收入为836万两,支出为1026万两;咸丰三年,收入仅为444.3万两,支出却高达847万两。也就是说,仅两年的时间,户部实际库存减少了590万两。
直到太平天国运动结束,情况才有所好转,户部财政恢复。可是甲午海战一把又把这么多年的积蓄全部赔光。
到了庚子赔款前,财政赤字高达1300万两,之后的1903年更加增加到3000万两的赤字。地方情况也不好,基本上全国财政已经到了要崩溃的边缘。
可见,战争让大清国失去了存在的机会。
最后的财政改革财政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为了大清的存续,必须改变 。
1906年,慈禧太后发布“预备仿行宪政”准备预备立宪,改户部为度支部合并入财政处开始全国性的整理财政。
中央的财政策略很明确,收回地方的财权。但显然这个做法受到地方上的抵制。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建立财政监理官。
这场漫长的改革,最终没有获得各方的支持。所以最终流于失败。
最后的财富大清亡国那天,到底还有多少钱。这谁也不知。
1905年大清设置的户部银行。后来改成大清银行。资本金扩大到1000万两。
1911年,全国收入26321万两,支出26987万两 赤字665万两。
1911年还发布了爱国债券3000万。这都是从百姓手上收上来的最后的财富,可惜没用,依然救不了大清
最终穷困潦倒之中大清亡了。
清朝灭亡后,国库还有多少钱?
事实上,清朝老早就没钱了,灭亡时,国库账面上只有十个银元,可以说穷得只剩下底裤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清朝还是蛮有钱的,数不尽的战争赔款,延续不断的农民起义,晚清的当权者依旧可以过着无比奢靡的生活。
所以,清代灭亡时,晚清政府到底还有没有钱,我们不能只从看“账面上的数据”。毕竟单看账面上的数据,清政府是穷得叮当响,随随便便一个普通家庭都可以碾压清政府的国库了;另一方面,清政府也是富得流油的,别的不说,就看看慈禧老太后的生活,还有孙殿英打开她的陵寝后得到的宝贝,就能窥探一二。
好了,言归正传,总的来说,清代历史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满族原本只是中国北方一个游牧民族,却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的带领下,借着明朝内乱的机会成功入主中原,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王朝,这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同时,这个王朝还开创了康雍乾盛世的局面,虽比不上强汉、盛唐,但这相对一个人口不过十数万的游牧民族来说,已是不易,更何况人家还坐了近三百年的江山,就这点而言,清代的历史还是很值得我们去探究的。
但是,清朝在历经繁华后,也随历史上的其它王朝一样,盛极必衰,从巅峰跌落谷底,被千千万万的人民推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至此画上了句号。
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它的幸运同时也是它的不幸,清朝是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巅峰,同时它又很“幸运”的成为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成为封建制度土崩瓦解的“见证者”。
虽说,清朝最终还是覆灭了,但怎么说它也曾辉煌过,开创了康雍乾盛世,雍正为乾隆积累了一辈子花不完的财富,清朝的疆域也是在康熙、雍正乾隆的扩张和收复下达到了巅峰。
总的来说,清朝也不是一直都那么穷,它也曾是一个富裕强大的封建朝代,当然强不过汉唐明,富不过宋,也算是中规中矩,不过清代既然与唐宋元明一样是一个封建王朝,那么自然的它也拥有管理国家财务的机关。
虽然,这个管理国家财务的机关,在历朝历代会有不同的称谓,但是这一机关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内容,历朝历代几乎保持不变。就以明清两朝来说,就是我们熟悉的户部,户部的老大也就是户部尚书,便负责掌管全国大小官员一年的俸禄,国家的财政收支,军队的军需支出等等,说白了,就是管国家的钱。
到了光绪时,户部这个老迈的机关被改成了度支部,管理着清政府的田赋、关税、货币及相关的财务,说白了就等于我们今天的国库管理,同时度支部也是清政府最富裕油水最足的机关。
为什么说它是最富裕的呢,因为它负责税收,所有收上来的税,统一由度支部负责。
当然了,度支部也不是说只收钱就完了,他还负责花钱,如搞一些基础建设时,除了老百姓自发的筹钱外,度支部也需要从国库中拨出一部分银两,用于基础建设;再如各地发生各种灾难时,度支部也需要从国库中拨出银两,用于灾后的重建和秩序的维护;还有就是,军队的军饷也是由度支部从国库中拨出的……
由此可见,在晚清时度支部的重要性,毕竟这是一个管理国库的机构,如果这个机构出现了问题,或者国库出现了问题,那么清王朝离覆灭也不远了,因此,历朝历代都会极力维护自己的国库,哪怕真的到了见底的时候便会从民间收取钱银对其进行补充,就如明朝末年的“三饷”一样。
所以,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哪怕一个国家再穷,它的国库也不会太过于空虚,也肯定是全国最“富裕”的地方,里面堆满了金银珠宝。
当初,清朝灭亡后,袁世凯也是这样的想法。于是,在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后,袁世凯便迫不及待的带领官兵前往度支部打开了国库,满怀兴致准备接收清政府留下来的金银珠宝。
只不过,这个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令袁世凯目瞪口呆的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没有想到,大清王朝的国库,打开后竟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堆满了金银珠宝,而且不仅没有金银珠宝,留下的只有几个可怜的银元,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见此场景,哪怕是如袁世凯这边铁石心肠之人,也感到无比震惊和悲凉,清朝一个立国近300年的王朝,最后覆灭之时竟然被败得只剩下几个银元了,你说惨不惨?而袁世凯一开始也想到这一层,他觉得清政府所剩的财富应该是不多,但万万没想到竟如此之“穷”,也只能败兴而归!
那么,问题来了,统治华夏大地近三百年的大清王朝,怎么就没有一点积蓄呢?我并不认为清朝真的就这么穷,或者说这里面一定有原因,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首先第一个原因,要从乾隆皇帝说起。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幸福的皇帝了,没有之一。生在清朝鼎盛时期,也因此养成了奢靡的生活习惯,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的,没一个节制。所以,很快的乾隆就把雍正留下的家底败了七七八八。
可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体验过好生活的乾隆皇帝又怎么可能变得和他老爸一样“勤俭持家”起来,于是乾隆开始变得焦虑起来,恰好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能给他“搞钱花”的大臣,这个人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和珅。
我想在这里,就不用过多给大家介绍和珅了,这个和珅因为具备为乾隆“搞钱”的能力,凭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信任,一举成为乾隆一朝最受宠信的大臣,更成为古往今来第一大贪官是清朝最大的贪官。凭借着自己对于财富敏锐的嗅觉,一生所敛之财,高达十亿两白银之多。此外,和珅还收藏了无数的古玩、字画以、黄金等等,再加上数不尽良田豪宅,妥妥的世界首富了。
试问一下,光凭和珅一个贪官,便能拥有如此财富,你说清王朝的国库能不空虚么?也就是说,事实上从乾隆开始,清朝的吏治已经开始腐败,为之后的覆灭奠定了基础。
好在,乾隆皇帝去世后,嘉庆一掌握实权,便二话不说将和珅这个贪官给拿下了,并从和珅家中抄出金银珠宝无数,弥补了国库的空虚。只是可惜,清王朝经过乾隆的折腾,已然步入了衰落的阶段,嘉庆上位没多久,便遇上了白莲教叛乱和一系列的天灾人祸,从和珅家中抄出的那点钱一下子用光了,而他又没有像和珅这样能搞钱的人在,因此清朝的国库并没有能在嘉庆这里得到恢复。
此外,清朝的国库如此的空虚,还与其签订的诸多丧权辱国条约有脱不开的关系。
因为晚清政府的无能与盲目自大,在与列强的战争中,屡战屡败,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不惜卖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签下诸多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中英天津条约》等等。
这些不平等条约,不仅破坏了清朝的领土完整,更从清政府手中拿到不少的战争赔偿。以《南京条约》为例,清政府向列强赔偿了2100万两白银;在《北京条约》赔了80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更是将清政府钉在了耻辱柱上,向日本鬼子赔了2亿两白银……
这么多白银,你说清政府要赔到什么时候?要用多少年才能攒下这么多白银赔给列强们?别说清朝只乾隆皇帝起开始走下坡路,哪怕是全盛时期,也不见得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的钱来,所以,清政府的国库空虚是有原因的。
你以为这就完了,除了清朝走下坡路和战争赔款,还有一个人我们值得一提,这个人就是——慈禧太后。
对于慈禧太后这个人,我想不用我多说,大家都对她十分熟悉。正是因为有了慈禧,这才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慈禧掌权之时正是清王朝大厦将倾之际,内忧外患之下,慈禧太后不仅不思改革以振中华,而是继续对这个早已千疮百孔的国度继续吸血,极尽奢侈。
至于有多奢侈,我们且看“东陵大盗”孙殿英打开慈禧墓后,从中搬出的宝贝有多少,便可窥探一二。而且,慈禧这个人不仅仅只是死后奢侈,她生前更是极尽奢靡,各种花销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哪怕是日常所吃之物也要满满当当的山珍海味,最重要的是每样菜吃不了几口,就要扔了,更别说那些吃都没吃的。甚至为了给自己办寿宴,不惜挪用海军军费,致使北洋水师再与日本的交锋中,无炮可用。最终败给了日寇……
你说,慈禧老太后这么操作,国库能不空么?钱都不用在正路上。一个军费都敢挪用,并导致最终北洋水师无炮可用的王朝,离灭亡也不远了。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清王朝早就成了纸糊的老虎,外强中干,所以,清朝灭亡时,国库中只剩下廖廖几个银元也在情理之中。只是,这个腐朽的王朝,不仅祸害了自己,还使得我们历经近百年屈辱史,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才真正站了起来!
清朝灭亡后,国库还有多少钱?
满清后期因为仿西方银行,将国税存进银行,而不再另入府库,所以表面看亡后府库无银,但银行存款巨大。
清末前,有赖商事发展及西洋财政制度,国府年国税课银达3亿两,远超道光皇帝不及2000万两之旧景。
所以以旧制度之府库存银比对西式清末新财政,陋矣!
清亡后,军阀割据,中央政权频繁更替,使得国家财政体系崩溃。涉及关税等外部收入长期为洋人垄断,涉及国内税收则被地方军阀侵吞。
正因长期不得建立中央财政体系,才使得乍看清亡后之财政拮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