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霍去病十七八岁就能成为大汉的中流砥柱,而现在的孩子十七八岁却难有作为?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那就是必须要进入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是有门槛的。大部分在努力学习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进入这个平台的资格。还有一种人可以利用资源实现弯道超车,这种现在在古代最为常见。
古代是最讲究出生了门第的,如果霍去病只是一个农家小子,估计他是不会有这个机会,哪怕他是普通官宦之家也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李广那么有才华,那么有名望,也无法获得像卫青一样统帅大军的机会。
霍去病为什么有这个机会?
霍去病的母亲叫卫少儿。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私通生下霍去病。卫少儿只是平阳侯府做侍者,有些称就是女奴。
这种身份是很低微的,如果霍去病的家庭一直如此,别说他到十七八岁,就算到了三十七八岁也很难有大作为。
机会很快来了,卫少儿的同胞姐妹叫卫子夫。有一天卫子夫被来平阳府玩的汉武帝看中,后来生下皇子,被立为皇后。
卫家真的实现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卫氏一族在当时成了名门望族。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卫青原来是平阳公主手下的仆人,最后娶了平阳公主为妻。
作为卫氏一员之一的霍去病他自然就有机会见到汉武帝,别人可能从行伍开始,一级一级地升,或许最后能升到将军之类,那也不可能是十七八岁。
霍去病很有才华,也善骑射,最关键汉武帝很喜欢他,这样的机会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可能有的,因为普通人穷其一生连皇帝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更何况得到皇帝喜欢。
霍去病的官职不是从士兵开始,一上场就是票姚校尉。霍去病的才能也是卓越的,有了这个平台,他的才能就得到发挥,第一次跟随卫青出征就立下大功,李广穷其一生无法封侯,霍去病一次出战就封为冠军侯。
霍去病的能力很好,运气也不错,同时实力强,又得到了汉武帝的宠爱,同时具备这么多条件的,在汉武帝时期并没有几个人。
这些条件综合起来才铸就了千古奇才。类似的还有甘罗,如果他爷爷不是秦国的左丞相,他连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都没有,哪还能十二岁授上卿。
还有一些有平台,有资源,如同霍去病一样的机会,如果自身没有才华,他们也不会成功的。所以才华和机会,资源都是成功的必要因素。
努力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资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才华,学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为了获得机会。这些都是后天可以调整的,当然还有一样:运气似乎很能着摸,似乎没有明确的路可寻。在承平时代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大部分孩子十七八岁是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他们会按步就班走完一生。如果恰逢有展现的机会,有才华却没有背景之人也会很快脱颖而出,比如岳飞公元1122年只是“敢战士”中的一名分队长,到公元1130年就进封武昌郡开国公。此时岳飞还不要三十岁。
正常情况下,十七八岁的孩子就是很难有作为的。
为什么霍去病十七八岁就能成为大汉的中流砥柱,而现在的孩子十七八岁却难有作为?
这叫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叫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叫早熟!这叫环境能改变人!这叫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叫祖上基因好,天生力气大,养在将门中,不行也得行!这叫虎父无犬子,这叫逼出来的!
我十八岁当民兵排长连长,不懂些啥,就是会听上级的话,各科成绩顶瓜瓜,假如上了战场我也不会怕!怕有用吗?怕的后果你想过吗?丢脸丢祖宗那不是我的性格,也不是二千年前霍去病的性格!
皇妃的弟弟,万人敬仰,万人也会看笑话!站直了,别爬下!站好了,别倒下,数万大军,国家重托不能抛脑后,刚刚成年,刚刚意志坚如钢,刚刚正好,男儿有泪不轻掸,誓死如归,报效天子,光宗耀祖,还我河山,比那秦朝甘罗十二岁当宰相还大很多。拼死值了,拼伤有抚恤,拼光要不得!高唱凯歌,千杯不醉,万杯不倒!建功立业把家还!
为什么霍去病十七八岁就能成为大汉的中流砥柱,而现在的孩子十七八岁却难有作为?
霍去病的成功,体现出了汉武帝的伟大,这位伟大的君主就是那个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人物。卫青不过是个马夫出身,并没有名师指点,霍去病也没有经过多少历练就能成为中流砥柱,是天赋,是运气,都不是,是汉武帝给他们提供了平台和机会。连那个依靠李夫人而受到提拔的废柴李广利都能成为对抗匈奴的名将,更何况是霍去病这样的可塑之才呢!
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霍去病因为属于卫氏外戚的缘故,得到了汉武帝的眷顾,成为了天子侍中,陪伴在汉武帝身边,他最突出的能力就是骑射,当然这只是第一步,说明霍去病本身的身体素质很好,脑子灵活学东西也快。如果只有这点本事,是做不了冠军侯的,为将者必须深通兵法,善于随机应变。那么霍去病这方面的能力,真的是无师自通的吗?当然不是。
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从上面这段话,大多数人会认为霍去病这个人很不谦虚,认为古人的兵法没用,比那个熟读兵书的赵括都要逊色,因为赵括并没有非议古人,尽管他在长平之战中输给了白起。但是我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汉武帝想教授霍去病孙吴兵法,也就是孙武和吴起的兵法,这说明汉武帝本人就是个深通兵法的人,如果不是这样他怎么去教霍去病呢?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霍去病有老师,这个老师就是汉武帝,他学习的军事理论就是孙吴兵法无疑。因此霍去病的军事理论水平也很高,否则他为什么会人也孙吴兵法的内容只是理论,只有理解了,才能发现问题,这不单纯是霍去病狂妄的问题。
接下来说说霍去病取得巨大军事成就的另一方面原因,他能够屡战屡胜,背后依靠的是西汉强大的国力支持。他千里奔袭,马匹累死了谁来提供备用的马匹,粮草和军需谁来保障,死伤了兵卒怎么能得到最快的补给,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为依靠。而主导这一切的人,就是汉武帝刘彻本人,他倾一国之力来保证霍去病的战斗,这样大的支持力度,想不胜都很难。
霍去病能够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出类拔萃,是因为他有当时最好的条件和资源,尽管我们看到的是霍去病封狼居胥,但实际上操纵这一切的那个人是汉武帝本人,卫青也好,霍去病也罢,都不过是在汉武帝可以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名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为什么霍去病十七八岁就能成为大汉的中流砥柱,而现在的孩子十七八岁却难有作为?
环境影响人生。时代造就英雄。
霍去病十七八岁便成为西汉名将,一是与他是卫青外甥与汉武帝沾亲带故能及早出头有关,也与当时正值匈奴入侵国家有难有关。当然,也与他本身的优秀素质大有关系。
霍去病一开始,便因为卫青和卫皇后的关系,进入皇宫当高级侍卫,贴近皇帝。又因卫青的推荐,一出征,便被委任为校尉,单独带一支兵。他自己也真有出息,一战便成功,被封为将军和冠军侯。如果沒有和皇帝的亲戚关系,一个平民家的孩子,恐怕征战一辈子,也难以有贴近皇帝的机会,得到如此的荣耀。
匈奴入侵,给霍去病的成功预设了客观条件。假如没有匈奴入侵,没有大的战争,那么霍去病即使荣耀,即使也能成将军封侯,但决不会有如此大的战功,恐怕也很难在青史上留下如此赫赫的名声。
霍去病天生是名将的材料。因此,一经投入战场,便脱颖而出。他总共出征五次,一次比一次打得漂亮,一次比次战果辉煌。仿佛有上天在帮助他。看他作战的风格,主要是身先士卒,勇猛拼杀,实行远程奔袭,大迂回大穿插取胜,并无什么策略。这样的打法如果遇上诸葛亮和韩信一类将领,是很难打赢的。但用于打粗莽的匈奴,却恰到好处。
是时代玉成了霍去病,霍去病又反过来光华了那个时代。
其实不光霍去病如此年少成名。人民解放军的很多开国名将,也都是很年轻便成名了。比如栗裕,比如林彪等。是时代造就了英雄。
至于说当下的青年,因为生于和平环境里,没有战争,所以也不能有名将。一旦有战争,便一定有名将涌现出来。
另外,虽无青年名将,却有许多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优秀工人和农民,以及各方面优秀青年人。正是这些优秀的青年人的努力,才使得共和国如此朝气蓬勃,蒸蒸日上,光辉灿烂。这些青年人并不亚于霍去病。
为什么霍去病十七八岁就能成为大汉的中流砥柱,而现在的孩子十七八岁却难有作为?
时事造英雄,环境成就人。
为什么霍去病十七八岁就能成为大汉的中流砥柱,而现在的孩子十七八岁却难有作为?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点我自己的事吧;六十年代中后期,我在农村的时候,还不满十岁就要放两条水牛,每天七分工(田里产量正常的话,已经能养自己了)。正常劳力也才12分工,还要养一大家子三四个人。
有时家里没米了,在队里已经谁家也缺粮的情况下,我能一个人走五六十里路远,到我粮食相对富裕点的姨妈家借粮,每次借三十斤、四十斤不等,又要不行五六十里路回家。也就是一天就要独自走过百里路。那时我还不到11岁。现在的孩子,11岁连放学还要家长去学校门口借呢!
我十六岁,就能挑两百斤的担子走一两里路,现在的十六、七岁孩子能做到吗?不要以为我可能力气特别大,其实我们生产队当时有五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孩子,他们力气比我还大呢。没有人会去故意去练力气,一天干农活十二三个小时,回到家里一身都发软,谁还有那闲心?双夏的时候,工作时间更长,这是当时的生活所迫呢。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为了活命,再苦再累都扛得住。农村里65岁以上的老农们,都体会过这些事的。
而现在的孩子,不论农村还是城市,哪个孩子还需要像我们那样?社会的进步,也不需要那样了。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当然不能和苦水里泡大的比!
霍去病的出身是私生子,不但家穷,更是当时社会的底层。能跟着舅舅卫青打拼出来,应该是卫青教育的好,还有社会的逼迫所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