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馥为什么要把冀州让给袁绍呢?他的结局如何?
韩馥不是尧舜,也不是什么圣贤之士,能够将冀州牧让给袁绍也并非头脑发热,而是迫于当时的形势的无奈之举,否则就会有性命之虞。我们一起看看这起发生在三国初期的谦让冀州事件的来龙去脉吧。
韩馥的冀州。韩馥出任冀州牧之前还是在朝廷当尚书的时候,此时董卓刚刚进入洛阳,对于朝廷内外的事情还不是很清楚。周毖就建议董卓启用名士镇抚地方,周毖是董卓的老乡,也很有才干,董卓同意了周毖的意见,就分派许多名士到各个州郡担任要职,其中尚书韩馥就被下派,担任冀州牧。
韩馥是豫州颍川人,是袁氏门生故吏,属于清流派人士,来到冀州后,就着手治理冀州。韩馥治理冀州很有一套方法,不出一年,冀州地方叛乱就被平定,凸显政通人和的景象,流民纷纷过来归附,韩馥的领导地位得以巩固。
如果没有出现意外,韩馥将在冀州牧的任上一直干着,然后逐步把它发展成为自己的独立王国。当然这只是韩馥的想法,在乱世之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即使韩馥本人愿意呆在冀州称王称霸,那么那些跟随韩馥一起的英才俊杰,难道他们愿意故步自封,老死冀州?
乱世的冀州乃是冀州人的冀州,并不是韩馥的冀州。如果韩馥不能够带领冀州向更好的地方发展,即将被淘汰,很快韩馥遇到一个人,他就是袁绍。
韩馥的十字路口。袁绍来自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自带光环,即使此刻的袁绍落难冀州,也是光芒四射。
韩馥当然明白袁绍是一个烫手山芋,吃不得也捧不得,就把袁绍安顿在冀州北面的渤海郡,还派了许多人照顾安抚。渤海郡是一个临海的地方,偏僻荒凉,人烟稀少,要兵没兵,要粮没有粮,是一个困住蛟龙的绝佳地方。
当袁绍被困在渤海郡的时候,东郡太守桥瑁假借三公书信号召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冀州牧韩馥也收到桥瑁的三公书信,韩馥此时不愿意响应这个事情,感到很为难。对于韩馥来说,守着这个冀州一亩三分地其实也不错,可以当土皇帝。一旦起兵响应,胜负祸福难料。况且渤海郡还困一个人,让他出来,就难以控制。
韩馥不愿意出兵相助,就问比较亲近的谋士刘子惠,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馥得移,请诸从事问曰:“今当助袁氏邪,助董氏邪?”治中从事刘子惠曰:“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馥有惭色。
韩馥问的不是如何起兵讨伐董卓,而是问到底帮助袁绍还是帮助董卓的问题,这充分的体现了韩馥眼界狭窄。在他看来,起兵的目的要么是帮助董卓要么是帮助袁绍,完全不是为了国家大义。幸好他的从事刘子惠连忙辩解说起兵是为了国家,并不是为了董卓或者袁绍。
看到自己辅助的主公目光如此短浅,刘子惠接着说 “带兵打仗是非常凶险的事情,我们不适宜当头,可以让其他人当头,我们只需要附和从事就可以了。” 这句话完全称了韩馥的心意,可见刘子惠很了解韩馥这个主公。
韩馥很自然就想到了困在渤海郡的袁绍,就将三公书信交给袁绍,让他领头讨伐董卓,而他则躲在后面提供粮草,负责后勤供应。
站在汹涌乱世的十字路口,韩馥退缩了,既不愿意冒险,又想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但是时代再也没有给他任何机会,人生开始分道扬镳。
袁绍谋夺冀州的步骤。诸侯联盟结成后,袁绍从渤海郡转移到河内郡,和河内太守王匡一起屯兵河内,同时袁绍自称车骑将军号令诸侯。在酸枣联盟失败后,各个诸侯撤回各自地盘,而袁绍则呆在河内没有走,开始着下一步的行动。
韩馥掌握着袁绍军的粮草供应,扼守着袁绍的咽喉。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记载:
韩馥以豪杰多归心袁绍,忌之;阴贬节其军粮,欲使其众离散。
为了离散袁绍的部众,韩馥时常克扣粮草,让袁绍无法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更谈不上建功立业。面对这样的队友,袁绍也没有闲着,在谋士的建议下,采取了三个步骤来应对。
第一,收买麹义。
麹义是韩馥属下的大将,勇猛凶悍。韩馥和麹义的关系很不好,一来二去,矛盾愈来愈大,最后麹义背叛韩馥。韩馥亲自率兵攻打麹义,结果战败。
袁绍抓住有利时机,派人结交麹义,并且和麹义结盟,把麹义招至麾下,成为一员得力悍将。失去了麹义,让韩馥实力大损,也动摇了韩馥的军心。
第二,欺骗公孙瓒。
公孙瓒对于卧榻之侧的冀州一直垂涎欲滴,早就想着抓到手里。袁绍派人联络公孙瓒,合谋瓜分冀州。公孙瓒信以为真,就扬言讨伐董卓,进兵冀州。韩馥率兵迎战,同样连战不利。冀州地位岌岌可危,韩馥感到非常害怕。
第三,游说韩馥让冀州。
对于韩馥来说,此时此刻完全是流年不利,好运气已经过完了,剩下只是霉运连连。内部有麹义叛变,军心大乱,北方有公孙瓒虎视眈眈,冀州已经是危在旦夕。
正当韩馥心怀忧惧的时候,迎来袁绍的五个说客,分别是辛评、荀谌、高干、张导及郭图。除辛评是韩馥的人外,其他四个人都是袁绍的心腹。
在这五个人的轮番游说和恐吓之下,性格本来就很懦弱的韩馥自愿将冀州牧一职让给袁绍,退居二线。
至此,袁绍完成了从渤海太守到冀州牧的转变,大权在握后,立即封韩馥为奋威将军。身为奋威将军的韩馥部下没有任何统属,光杆一人,至此韩馥才知道上了袁绍的当,但是已经悔之晚矣。
韩馥的结局。领着奋威将军的头衔,韩馥无所于事的呆在府邸闭门不出,企图躲避乱世。
袁绍任命朱汉为都官从事,这个人以前得罪过韩馥,此时想讨好袁绍,以为袁绍想铲除韩馥。朱汉擅自围住韩馥府邸,追杀韩馥,结果韩馥逃走了,却砍掉了韩馥大儿子的腿。
朱汉的残忍并没有得到袁绍欢喜,反而将朱汉诛杀。
懦弱的韩馥经过这事后不敢在河内居住,连忙跑到好友陈留太守张邈那里躲避。
张邈和袁绍也是好友,经常一起谋划事情。当袁绍的使者过来找张邈商议事情的时候,韩馥误以为袁绍派人来诛杀他,就躲到厕所里用削竹简的小刀自杀了。
一代诸侯最终躲在厕所里面自杀,也算是三国时代的一大奇闻了。本想明哲保身,退出官场作为一个富家翁过完一世,哪里会想到这样的结局呢?身处乱世,不能够谋一局,如何谋得一生?韩馥的惨死也彰显了那个吃人的乱世的残酷,难怪世人感叹“宁做太平犬,莫做乱世人”。
综上所述, 作为袁氏门生故吏的韩馥在袁绍的步步紧逼之下,不得不放弃手中的冀州,让位于袁绍。而韩馥的退让更是世家大族对他的放弃,没有这些人的支持,即使韩馥勉强为之,其结果也是惨不忍睹。因此对于韩馥来说,放弃还是不放弃,都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既然如此还是试看一下袁绍的人品吧,或许有更好的结果。
最后,韩馥还是错了,身死名灭,化为尘埃消失在三国历史的尘埃中,也是众多小人物的一个缩影。
韩馥为什么要把冀州让给袁绍呢?他的结局如何?
其实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当然对于韩馥来讲他能够做的选择很少。
三国时期袁绍之所以能够称霸天下,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四世三公四世三公,并不代表你祖上威力到底有多大。而是代表你这个家族的影响力有多大天下的世子,天下当官的人都必须得经过你家的介绍才能够当官,所以,袁绍这个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抓出来一个官员很有可能就是袁绍他老爹或者他爷爷推荐上去的。
这个事情呢有什么用?其实呢,这件事情本来跟冀州没有关系,可一旦扯到韩富的身上那就有关系了,冀州刺史韩复曾经就是袁绍家族的门生故吏。
说起来的话,韩复和袁绍之间还是有那么一点沾亲带故的,怎么讲呢?原先我就是受你家的恩惠,当上这个冀州刺史,所以韩服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归类成为袁绍的一个派系的。
不是关于袁绍和韩富之间关系究竟如何,历史上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记载。总体而言,韩馥与袁绍可以说既不讨厌也不亲近。两个人之间也只是处于一种微妙的合作关系,也就是政治家与政治家的关系。一直到一个强大的敌人出现之前,这个平衡一直都没有打破。
这个人就是公孙瓒。公孙瓒可是一个比袁绍更难对付的人,首先我们必须得说公孙瓒此时手里面还是有点实力的。他手里面的王牌是3000白马义从可事实上除了这3000白马义从以外,手里面肯定还有一些其他的杂兵,总体而言也是北方的一大势力和诸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孙展手里的这些军队都是通过实战历练出来的,都是和北方的胡人真刀真枪干出来的,所以这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毋庸置疑正面和他打。绝对吃亏。
不过,还真的有人敢和公孙攒去扳一扳手腕,这个人不是后来的袁绍,而是这个韩服,结果打了半天输得连裤头都快没了,在这种情况之下韩馥,才想起来去找其他人去求求。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下,他当时还能去找谁求救的公孙攒,如此势力强大的一个人,是能够有三个选项,一个是董卓,但这不可能之前他和袁绍一起组成反恐联盟。董卓还不恨得把他扒皮抽筋啊,这个时候去找董卓球球,董卓巴不得你和公孙仔血拼到死,另外一个人是袁术,但是袁术和他之间的距离太远,而且公孙瓒和袁术之间确实有那么一些不清不楚的关系。(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起码在这之后,公孙瓒曾经让自己的弟弟带领几千的兵马去帮助袁术一起去对付袁绍。
说到底韩馥只能够去求袁绍,首先袁绍是袁家的长子,他的影响力不言而喻,虽然他手中兵马比较少,但是凭借着袁绍的影响力,说不定能够迫使公孙攒妥协,如果实在不行利用袁绍的个人影响力去拉起一支队伍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韩馥要把袁绍给拉过来,这个算得上是一件比较正常的事情,可为什么要把整个冀州全部让给袁绍呢?
这一点只能够怪到韩富自己的头上,对于他来讲,公孙展的到来让他意识到整个天下军阀之间的互相争吵,那不是小孩子过家家,那是真的要命的一件事情。对于韩富来说,袁绍的到来意味着他必须得割让一定的资源给人家,否则人家凭什么帮你?但是给多少究竟该怎么给对方到底有多大的胃口,韩服心里面没有底。
他本身就是一个胆小的人,包括在这之后他被袁绍给活活吓死,这也算得上是他的一种人物性格,总之他不配拥有千里的冀州,但是,他偏偏拥有了如此富庶的一片土地,最终造成他所做的一个小小的错误都有可能引起连发的反应,包括他因为害怕袁绍。给他的钱不够多,最后她选择把整个冀州全部让给你,为什么我找你过来帮忙,我又害怕你过来找我的茶,又害怕你过来要我的命,所以我干脆把我最值钱的东西都给你。我不就落得一身清净了吗?
但是后来因为一些特殊的情况,这样的宁静还是被人给打破了,虽然袁绍本人并没有去想找韩复的查,但是由于自卑心理及恐惧心理的作祟,最终韩富仍然选择逃走,然后被那种无形的压力。活活逼死,所以,说到底是自己不放过自己。
韩馥为什么要把冀州让给袁绍呢?他的结局如何?
袁绍对冀州垂涎已久,接到上司冀州州牧的信后,终是没用一兵一卒就轻松拿下了冀州,只使用了一个计谋,令人佩服。
当时三国时代,关东诸侯联合起来,一起反对董卓独揽大权,他们推举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等讨卓联军攻占洛阳后,各个诸侯就开始盘算自己的利益了,不仅力不能往一处使了,反而互相争权夺利,你踩我我吞并你的,致使讨卓联盟迅速解散了。
此时洛阳一带几乎都被打成废墟了,形势不太明朗,袁绍于是先率军退到河南武陟县。
渤海这个地方属于冀州,而冀州州牧叫韩馥,所以袁绍名义上是韩馥的手下。韩馥对手下人很好,经常派人运送粮草接济袁绍。
但好心没好报,袁绍暗中算计起来,想得到富庶的冀州。谋士逢纪道:“我们男子汉大丈夫,是要做大事的人,怎么能靠人接济呢,冀州有钱有地有粮,再富有不过,我们为何不拿下它,并入自己的底盘!”
袁绍非常认同,逢纪献计道:“我们可以悄悄派人送信给北平太守公孙瓒,承诺一起打下冀州的话,就平分土地,他肯定同意。等他一起兵,韩馥又没勇又没谋的,肯定会请您帮他守住冀州,那您便可乘机夺取冀州。”
袁绍一听,有道理啊,于是便写信给公孙瓒,派人送去。公孙瓒看到信,也觉得不错,于是点了兵将直奔冀州。
袁绍将公孙瓒发兵攻打冀州的消息悄悄跟韩馥说了,韩馥一听,这不得了,于是召集谋士荀湛和辛评一起商讨对策。
荀湛说:“公孙瓒来势汹汹,我们怕抵挡不住啊,袁绍人聪明,手下又兵多将广,我们可以请他帮忙,许诺让他统管一州的政事,这样就不怕公孙瓒了。”
韩馥一想,也对,于是就派人去请袁绍,但长吏耿武听到这个消息,劝韩馥道:“袁绍现在只是一个太守,还要依靠我们运送粮草才能养军,就像婴儿一样,我们不喂他奶,婴儿就会饿死,我们如何能让他来掌管一州政事?这是将老虎引入羊群里啊。”
韩馥为人忠厚,摆手道:“我以前就是袁家老爷提拔起来的,而且才能也不如袁绍,自古以来就有能者居之的美德,所以我现在请袁绍同我一起管理冀州,还望你们各位不要忌妒。”耿武等人见韩馥坚持己见,不听他们的劝,只好叹气回去了。
过了几天,袁绍应邀率领大队人马来到了冀州。耿武、闵纯忠于韩馥,不愿冀州被袁绍得到,于是便埋伏在城外,想刺少他,但他们技不如人,被袁绍的大将颜良和文丑杀掉了。
袁绍进入冀州后,就命韩馥为奋威将军,并将自己的亲信田丰、沮授、许攸、逢纪安插到各个部门,逐渐架空了韩馥,终将冀州完全占据为自己的底盘。
而到了这时,韩馥才开始后悔不已,被袁绍逼得抛妻弃子,一个人逃出冀州,去投奔陈留太守张邈去了。
而公孙瓒见袁绍不讲信用,独吞冀州,没有按照约定平分土地给他,因此与袁绍结下了仇,起兵攻打袁绍。
但公孙瓒哪里是袁绍的对手,一直吃败仗,后来被袁绍困在河北雄县附近,断水断粮,走投无路,于是自己把自己吊死了。这样,公孙瓒的地盘幽州也落到了袁绍手中。
袁绍这是趁火打劫,一箭双雕啊。虽得了地盘,但失了信用,让当时很多英雄豪杰都不愿意加入袁绍的麾下。特别是赵云,赵云原是冀州人,本也当了个小官,但看不惯袁绍的所作所为,于是愤而出走,后来成为刘备手下的一员虎将。多行不义必自毙啊。
@望月随笔
老话说的好,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就像韩馥一样,对袁绍没做防备反而害得自己狼狈而逃。我们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还是要多留个心眼。
特别是在如今这个时代,没一点心眼真不是好事,知人知面不知心,若毫无防人之心,有些人看到你傻乎乎的送上来,不坑你一把,又去坑谁呢?
人心隔肚皮,你永远不会知道别人会怎么伤害你,结果受伤的只会是自己。所以我们还是要有点防范意识,自己问心无愧,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
为人处世是一门学问,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那么多,对人坦诚相待还是“缺心眼”,你站哪队呢?
韩馥为什么要把冀州让给袁绍呢?他的结局如何?
先来介绍一下韩馥↣
韩馥,字文节,颍川郡(治今河南省禹县)人。东汉末年的诸侯,冀州牧。韩馥担任过东汉的御史中丞,之后被董卓派为冀州牧;在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韩馥也是其中之一的参与者。韩馥与袁绍也曾经有意立刘虞为皇帝。当时冀州民殷人盛,兵粮优足,于是袁绍便用计夺取冀州,韩馥被迫投靠张邈;之后张邈与袁绍的使者见面,韩馥以为是要来杀害自己的,于是在厕所中以刻书用的小刀自杀。
第一,袁绍韩馥两人本就有芥蒂,冀州又是好地方,这时韩馥的部将反叛就成为一大推手。当初,袁绍因废帝问题与董卓决裂,逃往渤海,被董卓封为渤海太守,受韩馥节制。后来韩馥虽然表面支持袁绍,但却仍心有疑虑,经常减扣军粮,想使军心动摇。
初平二年(191年),韩馥的部将麴义反叛,韩馥与麴义交战,结果失利。
袁绍既已怨恨韩馥,就与麴义结交。袁绍的谋士逢纪对袁绍说:“做大事业,不占领一个州,没法站住脚根。现在冀州强大充实,但韩馥才能平庸,可暗中约公孙瓒率领军队南下,韩馥得知后必然害怕恐惧。同时派一名能言善辩的人向韩馥讲述祸福。韩馥为突如其来的事情所迫,我们一定可以趁此机会占据他的位置。”
袁绍认为有道理,随即写信给公孙瓒。公孙瓒接着就破兵而来,打着l讨伐董卓的旗号,计划暗中偷袭韩馥。公孙赞大败韩馥,袁绍又进一步开拔。
第二就是韩馥生性懦弱,加之部下的挑唆这时呢,袁绍又派外甥陈留人高干以及颖川人荀谌等前去劝韩馥说:“公孙瓒趁着得胜南来,而且各郡都响应公孙瓒。袁将军率领军队向东而来,其意图难以预料。我们从心里感到您很危险。”
韩馥害怕,这时荀谌又献策,将整个冀州让给袁绍,韩馥素来性情怯懦,因而就同意荀谌的计策。
韩馥的长史耿武、别驾闵纯、骑都尉沮授得知后劝阻韩馥说:“冀州虽然狭小,能披甲上阵的有百万人,粮食够支撑十年。袁绍以一个外来人和正处穷困的军队,仰我鼻息,好比婴儿在大人的股掌上面,不给他喂奶,立刻可以将其饿死。为什么要把冀州送给他呢?”韩馥说:“我过去是袁氏的属吏,而且才能比不上袁绍。估量自己的德行而谦让,这是古人所看重的。各位为什么觉得不好呢?”在这以前,韩馥的从事赵浮、程涣率领一万能开硬弓的士卒驻守孟津,知道这个情况,带领军队飞速赶回,请求抵御袁绍,韩馥又没有听从。接着韩馥让出官位,搬出官邸到中常侍赵忠的旧宅居住,派其子给袁绍送去印绶从而让位。
总之,袁绍当时势大,并且他又看准了韩馥的懦弱无能。韩馥的害怕,又毫不听部下的劝说,导致引狼入室,满盘皆输。(图片来源:网站)✨
韩馥为什么要把冀州让给袁绍呢?他的结局如何?
谢邀,明亮耀眼,金陵少年,前来作答。
韩馥让冀州,乃是时事所趋,无奈之举也。01.讨董同盟
在讨董卓之师中,冀州牧韩馥亦其一,众推袁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韩馥、袁两人欲立幽州牧刘虞为帝,虞不受。初平二年(公191)月,卓将汉京迁长安,关东之师以掠地相殴。馥屯安平,为公孙瓒破,瓒遂引兵入了冀州。公孙瓒以讨卓名,阴欲袭馥,韩馥怀惧。
02.与其被夺,不如主动谦让
董卓西后,绍还屯延津(今河南延津县),其因馥之恐不安,遣人往说。使者二人一个是陈留高干,一个是颍川荀谌,其谓馥曰:“瓒而来,直向南方,诸郡皆在应之。袁绍引军东,彼之所言我未知。不过,臣窃不觉将军之危。”幽于冀北,延津在冀州西,如此一说,是谓韩馥,其将见侠。
韩馥惧,因言日:“为我奈何?”荀谌说:“瓒引燕、代之兵锐甚,不可遏也。袁绍为一时豪杰,必不肯居将军下。冀州,天下之重镇,若二人俱来争,战于城下,冀州之危在顷刻者。绍乃将军之旧,且为同盟,为将军计,不若举冀州以让袁氏。袁绍得矣冀,则瓒不能与争矣,袁绍必深感将军。
冀州入于亲之旧矣,将军有让贤之美名也,君之危必安于泰山也。”韩馥平素怯,许之高、荀二者说。韩馥之下言:“冀可集起百万,有足十年之食食。袁绍孤军,粮匮,惟恃我之助,若抱在手之婴儿,但绝其乳,其立而死。奈何欲以州与之?“馥曰:“吾乃袁氏之旧部下,且才不如袁绍,以人之贤而让,是古人所尚者,诸不恐矣。”众请发兵拒绍馥,馥亦不听,即以冀州让了绍。
03.本想落得美名,却是引狼入室
卓欲引绍,袁绍不干,又以董卓使与杀。董卓以袁绍之叔太傅袁隗及居京师之袁氏族人都给杀。是反激人之大义也,一时豪杰多附绍,皆愿为袁绍报卓,州郡亦起,纷纷藉绍之名起。韩馥怀惧,从绍请去,往投陈留太守张邈。后来,绍遣使拜邈,有事欲与张邈谋。此使同邈语耳,馥在坐,以为此使为计之而之,乃起至溷自杀。
金陵少年叹曰:馥迎袁绍,本欲“让贤”,而不欲引狼入室,终于惶中不堪而死。
韩馥为什么要把冀州让给袁绍呢?他的结局如何?
没有让,国人有一句话,大势所趋…,人多势众,退一步海阔天空,他退了,!!!!造就了袁氏,袁二代闹分家成就曹魏,魏人无运,晋兴,晋无德,百家夺势抢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