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个理解还是比较容易的,不过要想搞清这个问题,你必须先有一个架构,如果没有这个架构,那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么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些人会说这句话跟为道日损有什么关系呢?这句话是老子写《道德经》的根基。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万物从道中来,换句话说万物本来就是道。

明白这个前提之后,再看这句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努力和勤奋,俗话说读万卷书。我们每增加一天学习的时间,我们的知识就多一天,那些学者为什么成为学者,自然是饱读诗书而成。

这仅仅指学习知识这一方面。

其他的比如像庖丁,一开始肯定不熟练,不知道从何处后,而且刀子的折损会很厉害,但每一天的练习,使他的手法越来越熟练,这也是一种为学日益。

简而言之学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

道,并非如此。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我们一个成年人反而不如婴儿吗?你听了肯定会很生气。我们力气比他大,学问比他好,生存能力比他强,婴儿哪一点强过成人?

有一点婴儿的确强过成人。那就是欲望!

婴儿吃饱就开心了,而且婴儿吃的东西可以是没有味道的食物。

成年人吃饱就开心了吗?

成年人肯定会考虑房子,票子,面子,人情等等一系列的东西,所以光吃饱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会形成一个什么后果,那就是“争”。

婴儿只要吃饱就满足,所以他与世界之争也就只有食物一项。

你与世界相争只有食物一项吗?当然不止,有人争钱,有人争面子,有人争地位,还有人争地盘等等。

我们在电视屏幕前看战争片,我们的关注点是看指挥员的精彩指挥。如果你当时就在战场,而且还是在战火中逃命的百姓,你的心态会怎么样?

这就是不争与争的心态区别。

如果你和世界的关系就是争的关系,你就会觉得坏人特别多。因为两个人抢东西时,你觉得一个人会对另一个人保持友好态度吗?当然不可能了。

所以所谓的损,损什么?损掉的是“争”,将“争”损掉之后,留下的只有不争,当你只有不争,那自然就能顺其自然了,否则眼睛只看到自己的利益,什么事情都从自己的得失出发,怎么能看清天下呢?

“争”的动作自然是“有为”了,因为不有为怎么去争呢?

我想这句话应该解释清楚了。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不好翻译,因为任何一个翻译,哪怕是王弼的解读,也是不如原话来的标准,覆盖面广。

谢谢各位的阅读,我叫知常容,我写过很多关于道德经的文章,如果有兴趣,可以点击头像进入查看。

简单地列一下:

怎么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原文:

为学者,日益。

闻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也。

译文:

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作为万物的唯一标准,干预万物行为越来越多。

以“道”作为万物的唯一标准,干预万物行为越来越少。

干预万物行为减少又减少,直到思想上完全接受以“道”作为万物唯一标准。

说明: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按兑命,上学字谓敎,言敎人乃益己之学半。敎人谓之学者,学所以自觉,下之效也。敎人所以觉人,上之施也。

为学者,放纵主观意志有为而有以为,故主观意志渐盛。

为道者,抑制主观意志无为而无以为,故主观意志渐灭。

居无为之事,以抑制好恶之心。行不言之教,以“道”约束自身。若此,则无为矣。

此文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怎么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为学日益增长知织。为道日损,道是退着行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回头是岸。不要争了,老子,伊喜,二人的去向,决定道德经的指向。后人把方向编成隐语,争不出方向来。

为学日益,进入状态,益健康,损什么,损掉所有脑子里装的破烂旧事杂念,为清静打基础。修行升级到不知道每个动作是怎样运动的,无知无为的境阶。

怎么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48)怎样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话?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全文如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与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大意):

追求学问,私欲和妄念就会一天天地增多。修道,私欲和妄念则会一天天地减少,减少了再减少,少之又少,就会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要尊重、顺应自然,不干涉、主宰天地万物的运行。治理天下要无事可为,如果有事可为,就谈不上能治理天下。

简要解读:

有人把“为学日益”解释为是作学问,求知识,知识一比一天增加。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这个意思。其意是说,作学问(为学),学的越多,私欲和妄念就会越多,离“道”的要求就会越远。这样解释,是与老子“绝学,无尤”、“绝圣弃智”的思想相一致的。

老子认为,学问越多,私欲妄念就会越多,而修“道”,就会使私欲妄念减少,修“道”越深,私欲妄念减少的就越多,减到少而又少的程度,就会达到清静无为的至高境界。达到了清静无为的至高境界,就会顺应天地万物自然发展的规律,而不去干涉或主宰天地万物。所以,治理天下就要无事可作,恪守清静无为。如果政令频发,碌碌多为,干扰人民的生活,就不能治理好天下。

怎么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今日北斗三号收官之星的成功发射令中国科学界国际话语权“为学日益”,举国欢庆中我证悟了 的导师不知在网上看到了什么,一句话像响鼓重击:

“有个文化学者,懂得为学日益,却把为道日损说得大错特错!修行与学业怎能混为一谈?”

他二十年的修行让我明白:学者强调做加法,觉者躬行做减法。

01 “为学日益”是什么呢?

当“中国北斗”从1增到49,新中国俨然从该领域的大国增步到强国之列。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追求科学、追求学问,理论越来越丰,知识越来越多,对眼界、世界、学界的分析把握就越准。

从各种学说到各个学科,这个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也是“为学日益”

学者们学得越多,知道得越多,会发现不知道的也越多;知道了自己不知道的越来越多,就越知道天地大道的深不可测。

所以“为学日益”要辩证地看:面对西方强者的竞争,我们不但“为学日益”,还更要创新图强,要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气,否则障碍我们改造世界的本质追求。

现代人提倡“为学日益”,想在宇宙中获取无限的知识。知识在表象上是无限通达的,实际上是有局限性的。当你有一天入于道,落于无为时,你会发现这一点的。

当你进入无为的境界,你会发现,无限的学问就在你自己的智慧宝库中,是当今的科学技术的“术”无声地取代了“为道日损”的“道”。

人类崇尚“为学日益”,欠缺了“为道日损”,这才导致了今人不得不以“术”代“道”。

当学者们辛辛苦苦地爬了两千年才爬到科学的顶峰时,终于惊讶地发现:

觉者们已经在山峰苦等了大家2500年。爱因斯坦临终前一定是这么认为的。

02 “为道日损”是什么呢?

一种人认为:

道不像知识,它是越来越少的,道是对宇宙本源的整体体验,是全部,是一,所以会少,乃至不动意识就能万物合一。

另一种认为:

参加工作后想把事情办好,需要把课堂上学的一些概念逐步丢掉,把握实践规律,因地制宜,随着做事情越来越顺手,脑子里的概念越来越少,这就是为道日损!完全走出了书本,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还有人认为:

无为就是什么都不用干了!也有的说是因势利导的巧干!

答案五花八门,令人呵呵!修行者们则认为:

圣人老子不可能在惜字如金的竹简上胡说八道。今天各行各业的国人都如是国学、如上答题。不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而是盲人圆梦境不同!你反正不用老子授权,所以就随便解释吧,不知敬畏!

03 老子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

老子的“为道日损”是想说什么?就是做为修道的人,每天都是在做减法,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贪心、减嗔恨、减痴迷、减傲慢、减疑惑;减杀盗淫妄酒,减烦恼,减执着,减知见;多付出,多给予,无所求、无所为,才无所不为。

我们每天都会“为学日益”,但做到“为道日损”的却不多,也不容易。

首先,我们应该跳出贪心。修道,不是想获得什么,是去掉什么。你获取一个什么名份、名誉,或者获取一种什么福报、功德,那么当下你就是所求之心在起作用了。你是“用有执之心,求无为之”,这是背而驰的。

你想想对不对?因为你当下的这种贪念的惯性思维出来了,有了这种起心动念了,你就平复不了内心了,回归不了本来的那种清静了,还怎么入道?所以我悟了道的导师严肃地说:

“世世代代,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为什么?就是因为有所求之心作祟。”

其次,他求得道,求成佛,求功德……全是加法!他根本不懂什么是“为道日损”。他出家时、皈依时,为民服务时,想的不是念念为别人,他的初心和想法,首念就错了!起点就错了!那就往后全错了啊!

比如我今天多念了多少遍经咒,不要想着我自己会增长多少功德!要念念回馈给别人,舍去这个功德全给别人才行——就是把功德全部毫无保留地给予别人才行;不可以总是想着为了“我”,为人家多做多少件好事时一定要忘我、无我。

所以,“无心”才是道,“无为”才无不为。有了贪得之心,你就损你的道行了。要无我利他,念念给予,除掉贪心,不起贪心。事物本无大小,在意就是牵绊。“为道日损”在细微处,有所执着,必有纠结,必出烦恼。

近日,我读到明代觉者王阳明的《传习录》,与“为道日损”完全有曲径通幽、殊途同归之感:

世人不知道圣之本是纯天理,却专门在知识和才能上来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不去天理上下功夫,白白用尽精力从书上钻研、物上考索、形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愈滋,才力愈多而理愈蔽。……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你看看,是不是万法归一呀?王阳明的这一句“知识愈广而人愈滋,才力愈多而理愈蔽”正是“为学日益”!

下面这一句“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正是“为道日损”嘛!

浮云上的蓝天都是一样的。你这边下雨,我那边下雪,但云层上的太阳完全是一个。

圣贤们一致认为:

为学的目的是为道,就是付诸行动。为道,就得“为道日损”,切实改变自己的心性,理性地主宰自己,不再随欲左右。心性不改,学得越多越糊涂,反倒产生所知障,障碍了修为。

04 今后,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今后,你跳出贪心了会明白:眼前的所有本是红尘一张考卷。

今后,你让大家、让社会推崇和感动的修为是什么?是付出。

今后,你终生要有太多太多的付出身才暖,心才善,才能合道。

今后,做好事、做功德,千万不可以有交换之心。

仔细想想我们过去是不是有交换心了?是不是总是在想:我付出要换回来点什么?

我们一直在不停地犯一个有求之心的错误,对不对?有了交换之心、有求之心,就会产生种种阻碍和烦恼,你就不生智慧和暖心,就偏离了天道。

当下,我们的世风、QQ群、微信群、微博都在讲贪心,都挺愿意增益,而不是减损,越讲越贪心。多数修行者不是在用减法,不是每天看看减掉了什么习气?减除了什么业力?贪心贪念没去,就不是“为道日损”。

05 结 论

“为学日益”是指向外索求,产生的是知识;

“为道日损”是指内心放下,产生的是智慧。

老子的四句话,目的无非是揭示人生的真谛。

为改变惯性思维,各用三个近义词表达一下:

为学日益:精益求精,与时俱进,与日俱增。

为道日损:华去朴存,只求日减,保持虚静。

损之又损:减之又减,约而再约,简而再简。

至于无为:以道合道,为而非为,不为而为。

你大家反观一下自己慢慢能否做到:

把拥有的放下,把好事分享给别人。把索取化为给予,化为人生的减法。把得到的文字分享给他人就是减法。为道日损,离终将的满愿越来越近。如何有效地填报人生的《损益》?

作者方广 请加个关注吧,可以讨论一下。

怎么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里的学,是指人制造出来的学问,即人之道,比如人文科学,这里的益是多的意思,越学越多,学也学不完;为道即遵循天之道,道法自然,不需要人去研究和改变,也改变不了,所以懂得自然就要摈弃一切人为的东西,这里的损就是丢掉,懂得,遵循自然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无为不是消极的啥也不做,其实就是敬畏自然,用自然的法则去理解世界,并遵循天之道生活在这个世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