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为何英年早逝?是出家了吗?都有什么功劳?
不爱江山,爱美人,顺治皇帝福临绝对是个中典范。纵观历史,愿为女人殉情的帝王应该也就他一人而已!
细雨淋铃,宫中的木更头已打了三响。
十九盏白烛铜灯顶的火苗子一闪一闪的,将那十分富丽的承乾宫衬的有三分昏黄、七分凄凉。 九龙文案上的黄皮奏折已堆积成了几摞半尺高的小丘。 顺治将朱笔沾墨,几点红沙油却染进了琉璃笔洗中,墨滴入水,便渡起了几朵红花。
顺治望着水中的墨花,甚觉有几分美感,水面上一个女人面容时隐时现,他捧着笔洗看了许久,不觉间已哭成了泪人。 缘起缘又灭,花谢别蝴蝶……董鄂妃去后,紫禁城的秋叶上都平添了几分悲伤。 文案上的奏折已成了负担,顺治想,若是能随董鄂妃去了,也就罢了……
纵使万里江山美如画,在顺治心中,比不过董鄂妃的一缕倩影。
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顺治皇帝最宠爱的董鄂妃在承乾宫因病而逝,失去毕生最爱的雍正皇帝悲痛欲绝,食不下咽水不进口骨瘦如柴,曾经乾刚独断雄心勃勃的顺治皇帝从此一蹶不振。 一生所爱的逝去与政治上的烦恼日复一日的困扰着苦恼的顺治皇帝,此时只有深奥的佛法可以稍解一解这位痴情帝王的心宽。
顺治皇帝的佛门师父,玉林国师南下讲佛之前, 吩咐首座弟子行森和尚代替自己辅助顺治学佛。 胆大包天的行森和尚,竟劝诫顺治剃度出家。 早有入出世之心的顺治,便让行森和尚为其削了发,入世为僧,清庭上下均无法劝阻。
孝庄皇太后急诏玉林国师进京劝诫顺治还俗, 玉林国师几番劝诫顺治,均遭行森反驳,玉林见劝诫无效便动用家法,将行森绑在了火架上,若是顺治不还俗便火刑行森。 顺治若想下皇旨免去行森的火刑,就必须还俗重掌朝政,无奈之下,顺治只能还俗。 事后,顺治虽仍有出家之心,但经玉林国师的一番点拨最终疑惑顿解。 顺治十七年,本就体弱的顺治皇帝又染上天花最终不治而死,年仅二十四岁。
在影视剧《康熙王朝》与《鹿鼎记》中顺治皇帝出家为僧,行森和尚被烧死的剧情是错误的。 在清朝正史《清史稿》与顺治皇帝帝录《清世祖实录》中明确写道:“世祖崩于养心殿”。 在《玉林国师年谱》中也有顺治病逝,行森为其火化的记载。
顺治出家、与五台山寻父,只是民间野史,不足为信,现今的史学专家也认同顺治皇帝,死于天花的说法。
人们大多认为,顺治皇帝是一位无能、软弱、昏庸的帝王,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不然,顺治是一位有头脑、有野心,爱护汉民的皇帝。 顺治定都北京,进而保护了前明遗留的故宫。
顺治关心民生,为了将因战乱而大肆破坏的耕地与农耕经济快速恢复,顺治推行农业屯田,鼓励垦荒,减少农业税、地税。
顺治十分痛恨贪官污吏,为政之初大力整顿国家吏治,暗中调派多个训阅检查使到全国各地调查,揪出了一大批腐蚀国家的蛀虫官员。
顺治是一个生于帝王家的异类,他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他向世人证明了,帝王并非是无情人!
一个男人,一生只爱一个女人,不是很浪漫吗? 普通人如何?皇帝又如何?!若失去了爱人,做皇帝又何意义? 我敬佩他,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好男人。
顺治为何英年早逝?是出家了吗?都有什么功劳?
顺治皇帝六岁冲龄位。攝政王多尔衮顺治七年死亡,于是顺治年仅十四岁开始亲政并大婚。
虽然年纪小,但从孔子、朱元璋的思想轨迹中悟得治国安民的道理。他主政时重用汉官,在政治上采用宽松和招抚政策,改变多尔衮在世时对抗清后投降者诛戮的作法。很见成效。
澄清吏治,用满汉官员互相监督,不许太监干政。
提倡农垦,推广儒学,神化关羽,为崇祯立碑,为明未殉君赐祭,大倡忠义之风,稳定了汉族特别是地主阶级的人心。
在此过程中,仍坚持偏爱满人的态度不变。但仍被一些守旧的满清贵族反对。
在精神生活上,不喜欢蒙古先后两任皇后,独宠曾是弟媳的董鄂妃,由于董鄂妃去世,受到重大打击。
独钟佛教,曾由僧人茆溪森剃度。
但茆溪森的师傅玉林长老以其徒弟的生命为条件,要求皇帝永作皇帝,以皇权护持佛法。顺治答应,重新蓄发。
二十四岁得天花死亡。
这是清宫四大疑案之一。似己未出家较为可信,因如皇帝出家,给佛门将带来重大打击。
最近台湾郑成功历史资料中又提出,顺治是被台湾郑氏火炮轰死的,所以清政府密不示人,以天花死亡为名,不知可信度有多少?仍待专家研究结果。
顺治为何英年早逝?是出家了吗?都有什么功劳?
按照正史来看顺治帝的确是英年早逝,至于死亡原因呢,正史记载是死于天花。
根据当事人王熙的作品也可以验证一番,王熙在《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载:“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
至于出家为和尚,还别说,顺治帝在爱妃董鄂妃死后,是疯狂的想出家。最后实在是以孝庄为首的满洲统治阶级不答应,千方百计的阻拦他,不然真的成功了。
顺治帝在他死去的前几天,还叫他最宠信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也就是今北京市广安门内法源寺削发,意思是代他出家,他本人还亲自前往观看过,几天以后,就因为天花死去了。
顺治帝是相当信佛,宫中有木陈忞、玉琳琇二禅师,是尊礼备至。还曾对木陈忞下旨说过“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旅庵相待”。
其实按照正史,顺治帝肯定死于天花。
但根据这些历史资料来看,其实我们可以大胆猜测,顺治帝实在是太想出家了,孝庄怕他这个傻儿子再干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所以干脆让他出家得了。但正史肯定不敢这样记载,毕竟又不是言情小说,堂堂一个天子因为爱情要死要活的,甚至都出了家,这可是丑事,所以记载为顺治帝死于天花。
至于顺治帝功劳吗。
笼络来说,就是使清朝从关外政权成为大一统政权,并且在位十八年中,灭李自成之大顺、亡张献忠之大西、破南明,大致统一了中国,可谓是不世之功。
当然认真来说,顺治百分之九十五的大功劳,都是摄政王多尔衮的功劳。顺治帝在顺治八年才亲政,要说功劳吗,就是改变多尔衮的策略,重用汉人,使满汉矛盾不再愈演愈烈,对外继续攻击南明,使南明永历政权逃往缅甸,使清朝统一中国之势彻底确定下来。
说起来顺治帝这一生是幸运的,更是不幸的。
因为叔叔多尔衮,他可以说是坐享其成。但更是因为多尔衮带给他的阴影,更是性格有些乖张叛逆,像是一个只知道爱情的少年,最后在历史长河中早早落幕。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顺治为何英年早逝?是出家了吗?都有什么功劳?
功劳?
剃发易服、屠城、投充、圈地、逃人法……可说是最残酷的暴政。看下当时中国人数:天启6年5165万,顺治12年1403万,顺治18年1913万。一直到康熙24年才2034万。(以上数据出自梁方仲先生《中国历代户口、田地》),中国在他暴政下损失近七成人口。
顺治为何英年早逝?是出家了吗?都有什么功劳?
顺治到底是怎么死的,作为大清四大迷案之一,有人说是当了和尚出家了,有人说是得天花病不治而终,而最新的资料显示,顺治很可能是御驾亲征,让郑成功给炸死了……今天虽然科技发达,但顺治到底怎么死的,是真没办法去确认,开棺验尸都没用,人家顺治爷当年就被烧成灰啦个人趋向顺治死于大炮
这个观点来源于郑家的祖传典籍《延平王起义实录》,前几年公开的。在这份资料里记录,1661年,顺治南征,在思明港这个地方打仗时,一不小心中了一炮,死无全尸,炮弹也不长眼不是。当然,清兵统帅达素当时秘不发丧,而是把顺治的残尸火速运往到京师处理……
说顺治死于郑成功之手,还有两个侧证
其一,清廷宣布顺治驾崩之后,苏克萨哈还是鳌拜,斩了投降的郑芝龙以及其所有在京家人,而当时郑芝龙已经投降很多年了。不仅如此,清廷还挖了郑家祖坟
其二,郑成功死的蹊跷,当年39岁的国姓爷,虽有患病,但是按照他临死的前几天还照常读书写字练武状态来看,身体体质好着呢,并不是早逝之相,有被毒杀可能性
1661年,清廷宣布顺治驾崩,同年杀郑芝龙挖郑家祖坟,次年郑成功病逝,让人不得不怀疑是清廷搞郑家给顺治报仇
时间太巧啦
顺治为何英年早逝?是出家了吗?都有什么功劳?
个人更偏向于顺治是得了天花,英年早逝的,至于说出家一事,也是小说家言,不可尽信。
顺治六岁登基,十四岁亲政,二十四岁去世,是清朝三位短命皇帝之一(顺治、同治、光绪)。
少年天子,治国有方,英年早逝,选对后人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他在六岁时于紫禁城太和殿登基,前七年由摄政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直到顺治八年(1651年)才正式亲政,他是清朝第一位实行汉化的皇帝。
顺治对读书,尤其是汉文经典十分感兴趣,包括先秦两汉、唐宋八家、宋元著述,曾说“亲政后,除军国之事外,就是读书,可因为当时年纪还小,内容多不能记牢,就五更起来再读一次,到天大明时便能背诵下来了”。
针对多尔衮摄政时期的一些弊政,顺治反其道而行之,以“文教”取代“武功”,作为治国之本。在军事上,采取怀柔政策和先西南再东南的战略方针,到了顺治十六年,持续了近二十年的反清风暴已经减轻了很多,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封建王朝就在顺治手上草创完成了。
在经济上,顺治采取了汉臣的建议,在北方大行屯田开荒,颁布督垦荒地劝惩则例和官员垦荒考成则例,鼓励各地垦荒,并免除了天启、崇祯年间繁重的赋税,编纂《赋役全书》,让百姓有章可循。整顿吏治,杜绝党争,据记载,仅顺治九年这一年,被革职的满汉贪官污吏就达两百多人。
废除圈地(这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弊政,满州人可以将民地说成官庄,随意圈占,而原土地的主人,有钱的被抄家驱逐,没钱就沦为奴隶,给国家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顺治亲政后就下令严禁圈地,总算是遏制住这项危及千家万户幸福的政策了。而且顺治还重用汉官,废除汉人不能掌印管事的前朝旧制,并规定内阁大学士职位,不论满汉皆为一品,六部尚书职位,不论满汉皆为二品。吸收汉官入主议政大臣会议(这原本是全由满人担任),如范文程、洪承畴、金之俊等汉官,在顺治朝都得到了重用。
另外,顺治还尊崇天主教和佛教,他尊称传教士汤若望为“玛法”(老爷爷),在顺治亲政到康熙初年,全国至少有十万人领洗入教,天主教在清初风靡一时,成为“国教”。而顺治对佛教则是心向往之,他请湖州报恩寺主持云林琇为自己取法名为“行痴”,自称弟子,
顺治在执政的最后一年,亲自去悯忠寺观看亲信太监吴良辅的剃度仪式,回宫之后就病倒了,经诊断是患上了天花(顺治在之前有表明过愿出家为僧的愿望,只是因为诸王大臣的劝谏才打消了这个念头,加上他急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这也是民间多传说顺治出家的依据)。
不过顺治在临死前,依照“玛法”汤若望的建议:立皇三子玄烨为皇帝,之后就去世了。顺治立玄烨可以说是他一生中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情了,也因此,我们多是记住了他立了玄烨,以及和董鄂妃之间的爱情悲剧而已,而他对国家所做的贡献,则很少被人提起了。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