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多吃点苦对将来有好处”这句话真的正确吗?
原来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信奉不移,可是后来在社会上打拼了几年,有些动摇了。
农民工苦不苦,在建筑工地上累的半死,环卫工人苦不苦,每天起早贪黑工资低的可怜。这样的苦他们也不愿意吃也不想吃,他们也想轻松一点,但是他们终究还是吃了。
吃了这样的苦,对他们有多大帮助?最多是赚点钱能勉强养活自己和家人。为什么他们吃了这么多苦,相对来说还是那么贫穷,还是在社会底层挣扎。
他们吃的苦,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不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提升,更不用说无法成为人人向往的上流阶层。这样的苦,意义太小了。
社会上,成功人士,都能吃苦,可是有的人吃了苦,换来的是资源,人脉,圈子,大量的财富,社会底层人吃的苦换来的只是微薄的薪资和满身的疲惫,我不希望他们吃这样的苦,我更不想自己也去吃这样的苦。
有人做事,事半功倍,有人做事,事倍功半。要吃苦就吃事半功倍的苦,不要吃事倍功半的苦。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跟种地一样苦,或许还不如种地苦,挣的钱比种地多的多,甚至一个月挣得钱比自己分到的那一亩三分地一年的收入都多。这种数学计算,我相信农村出来的孩子都计算过,即便自己没计算过,家里的父母也计算过。程序员苦不苦?苦到天天坐在电脑前深夜还在加班,可是他们一个月的工资比农民工好几个月都多,这样的苦意义就大一点了。创业的老板们苦不苦?有的苦到过劳死,可是一旦他们成功了,就有可能跻身财富自由的群体,甚至提升了自己阶层。这样的苦意义就更大了。
我看过一个纪录片,叫《乡村里的中国》,讲山东淄博一个小山村的农民故事,村里一个年轻人,跑到贵州打工,从建筑工地掉下来摔死了,村里的老汉杜深忠,去外地给人当短工收玉米,几年下来掉了十三颗牙。这样的苦,他们不愿意吃,但是被逼无奈还是吃了,换来的是什么呢?用杜深忠的话说,十分的投入三分的收获!杜深忠还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非常深刻,出去打工,就是用人肉换猪肉吃。这种苦,不是简单的一句辛酸泪啊。
所以,我觉得我们吃苦,应该吃那些事半功倍的苦,吃那些让我们更快进步,更快创造财富,更快提升人生和生活的苦。有选择,有取舍。而不是一味地“年轻时吃苦对将来有好处”!
吃好好学习,提高技能的苦,比吃早早出去打工挣钱的苦,对年轻人更有帮助,对未来更有帮助。别人在苦中学习,挥洒汗水,你以为你吃了很多苦挣了点钱,可是十年后二十年后甚至三十年后,你们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甚至大到成了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到时候悔之晚矣。
所以我觉得,要吃苦,也要吃更有意义的苦。
当然,如果你没吃苦,就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干出了一番事业,那再好不过了。
“年轻时多吃点苦对将来有好处”这句话真的正确吗?
柴静的一句话“痛苦不是财富,对痛苦的思考才是”。关键不是看你吃了多少苦,而是看你吃苦之后有什么反思和行动。所以,“年轻时多吃点苦对将来有好处”这句话并不完全错误。
1、吃苦不是错。
现在,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都不愿意吃苦,但是他们必须知道,人生向来不易,绝大多数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都是经过岁月的沧桑洗礼最终才导致成功的。就算是马云,也是吃了不少的苦过来的。马云当年高考,首次高考数学仅仅只考了一分,高考落榜之后就去打工,前后换了几份工,只为了攒钱读书;第二次高考,最终的成绩依旧不满意,离录取线相差了140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距离,也导致了第三次想继续高考时遭到家人的反对,然后只能是选择白天去工资,晚上夜校苦读,最终才艰难的过了关。
2、吃有价值的苦。
所谓有价值的苦,不是在工厂里每天重复的一样的工作内容,这样子的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能力上的提升,仅仅只是能攒点钱而已。要学会去分析什么是有价值的苦,白天上班,晚上夜灯苦读专业书,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才是工厂人吃苦的正确方式,目标不应该只是放在工厂上这一个基层职位上,而是应该想方设法去学习如何才能更上一层。
3、有方法有策略的去吃苦。
引用王小波的一句话“人们由此认为,人必须要吃一些无意义的苦,这种想法不仅有害,简直有病”。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无意义的苦是没必要吃的,就如同时间管理一样,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做的事情才能事半功倍。不是一味的吃苦,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行动起来,选择正确而又可行的方法,不撞南墙不回头是非常不可取的。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苦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更多问题欢迎关注交流,成长路上我们一起前行!
“年轻时多吃点苦对将来有好处”这句话真的正确吗?
年轻时多吃点苦对将来有没有好处是一个很无厘头的问题。我们简单的将好处归结为在财富、健康、幸福上的收获,那么也就是要看年轻时多吃点苦对将来有没有好处。
这个问题应该是有很多的前提条件要考虑,否则是一个完全无法讨论的问题。
在新中国最初的时候,年轻时多吃点苦更多的的是意味着能干、肯干,这种形象或者评价换来的好处就是更容易得到他人以及组织的认可,而当时的这种认可很可能意味着地位、物质以及幸福的收获。
再后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一些年轻的农民觉得种地太苦太累,就跑去大城市做一些小生意或者中介等稍微轻松一点的活,在老家的人看来,这可能就是吃不了苦的表现了吧,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不能吃苦”的人反而过的更好,财富更多。
到了如今这个时代,吃苦与否再也无法单纯的作为将来有无好处的依据了,有些程序员很能吃苦,然后猝死了,将来都没有了。有些年轻人能吃苦,坚持下来了,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了,将来一定是有好处的。而有些年轻人坚持吃苦,但是一直干着简单重复劳动的工作,将来的好处只有天知道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