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皇帝,汉武帝刘彻和汉高祖刘邦谁更厉害点?

按我的观点的话肯定是汉高帝刘邦,汉献帝之所以被人称道,我想吃主要的原因是解决了前面历代没有解决的匈奴问题,因为匈奴的隐患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出现,秦朝能够合纵六国却最后也拿匈奴没有办法。可见其战斗力,汉高帝刘邦也吃了亏,所以他们是采用和亲休养。

如果我们抛去个人做的贡献,单纯个人来说汉高帝刘邦绝对远远超过汉武帝刘彻。

汉高帝刘邦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平民皇帝,这个是有划时代,还有一个就是明朝的朱元璋。中国历史这么久远,大一统的平民皇帝就两个,光凭这一点汉高帝刘邦就比汉武帝刘彻强了不止一点。

论给当时百姓的好处,刘邦约法三章,结束了暴秦的苛政严法 ,给天下百姓喘息的机会,休养生息,如同史记记载他当年进入关中的时候,关中的父老都担心他不能在关中称王,得人心可见。后来他从汉中出发,迅速的平定了三秦。汉武帝将文景之治积累下来的东西挥霍一空,而且晚年昏庸到杀了太子,若不是后来霍光专权,能够英明的处理事件,或许西汉王朝从此进入没落。这一点汉武帝跟乾隆有一拼。

所以我觉得汉高帝比汉武帝要强悍的多。

作为皇帝,汉武帝刘彻和汉高祖刘邦谁更厉害点?

世人公认汉武帝刘彻为千古一帝,具有雄才大略,但仔细想来,除了对匈奴的军事胜利和四处征战外,到底有何建树呢?

当我面对这一问题时,一直在琢磨,汉武帝的功绩属于典型的站在巨人肩膀上摘取的果实。没有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时积累的财富,刘彻无论如何也没有反击匈奴的勇气。而对匈奴军事战争的胜利,也是历经坎坷,几经周折,是用无数军将的生命换来的。

而在文化领域,除了推行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也着实想不到特别值得一提的建设性功绩。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讲,“罢黜百家”之后,思想文化也着实难以具有“百家争鸣”那样的绚烂。

我们推崇汉武帝,主要是出于“大一统”三个字。这三个字,是古代史中至高的荣誉:统一辽阔的疆域,往往是评价一个朝代强弱优劣的首要标准。很幸运,汉武帝做到了。于是,无论是历代史书的讴歌,还是影视剧的谄媚,都在无限放大这一耀眼的光辉。

晚年的汉武帝穷兵黩武,可以说是将任性而为发展到了肆意挥霍。这一点,连同刘彻自己在临终前也有体会。不得不说,刘彻终究不是个昏君,也确实有担当,敢于下罪己诏承认自己的问题,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同处一世,酷爱英雄的人们,自然很容易将目光投向力能扛鼎、万人难敌的楚霸王,甚至常常对刘邦嗤之以鼻。但是,刘邦就真的那么不堪么?

起兵之前,刘邦做过最大的官,就是泗水亭亭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市井无赖的形象,身边却始终围绕着黑白两道的各路英豪。

秦始皇巡游天下之际,在项羽言称“彼可取而代也”时,刘邦也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是!”的感慨。原本想镇压“天子气”的秦始皇,却不知自己已经给项羽和刘邦播下了欲望的种子。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大乱。在众多义军中,项羽一家独大,而刘邦紧随其后,并最终上演了旷日持久的楚汉之争。

从泗水亭亭长,到汉中之王,再到大汉天子,没有胆识、才学和勇气,是绝对不能完成的。人们都说,刘邦是个泼皮无赖,的确如此。可不要忘了,这是一个有本事的泼皮无赖。萧何、张良、陈平、卢绾、樊哙、韩信、周勃这些旷世奇才,凭什么甘心追随刘邦左右?

垓下之战后,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也建汉于长安。一个暗无天日的乱世就此终结,一个充满生机的王朝由此诞生。当然,若不是此后汉高祖强行出击匈奴,也不会有那被视为笑柄的白登山之围。

世人皆言,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但没有打下来的江山,后人又去守什么呢?当然,创业不易,守业亦难,可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摘取果实,而没有汉高祖刘邦创立的江山和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汉武大帝的威名也无从谈起吧!

作为皇帝,汉武帝刘彻和汉高祖刘邦谁更厉害点?

这是一个评价比较的问题。自然众说纷纭、各自言是,因为切入分析的角度很多。这里就从当领导的角度来比较述说汉高祖与汉武帝吧。

首先是业务表现:汉武帝不及汉高祖。

开疆为祖,守成称宗。从庙号上就能区分高下,刘邦庙号为高祖而武帝庙号为世宗。

具体到实在的业务表现层面,刘邦以布衣之身、处乱世之中,而捭阖诸侯、攻伐天下,得创大汉帝国。这是以后历代汉代皇帝所不能比的,包括汉武帝。

当然汉武帝的功劳也很大,北伐匈奴、南平百越、经营西南、通使西域,等等作为确实可圈可点。但其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刘邦的基础之上,所以功绩再大,也只能算刘邦功绩的延续。

而对内民治层面,汉武帝的百战征伐,把一个大汉帝国折腾的国库空虚、百姓困顿。而汉高祖刘邦则是在秦末战火之后,殚精竭虑地收拾残破山河,定下了黄老无为治国的总纲领,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之后数十年时间便得府库充盈、百姓安乐。此等功绩,是汉武帝所不能比的。

其次是为人处世:汉武帝不及汉高祖。

主要考量与下属、与朝堂以及与家人的关系。首先看皇帝与最大的官员丞相的关系。汉高祖与萧何,既是贫贱之交又是同袍群臣,有过龃龉但总的来说是极为融洽的。而汉武帝一朝,不要说换了多少丞相,就说这些丞相的遭遇,能得善终当真极少。

其次得看朝堂风气,啥领导带啥兵。刘邦的一众朝臣皆是朴素务实之臣,虽然不习文学,但都能做到“不折腾”,所以正风自起。而汉武帝的一众朝臣确实文学悠长,但华而不实之辈、奸滑不轨之徒,也是前赴后继了。而这些奸佞之臣,之所以未成大害,主要是因为武帝太强,驭臣有术。尽管如此,一场巫蛊之乱还是把皇后和太子给折腾死了。

最后看与家人的关系上。刘邦与吕后的关系不好,也就是他不待见吕后,更喜欢年轻女人。但是,刘邦基本上没有手刃过自己的亲人,其在世的时候,总的来说是家庭和睦的。但汉武帝当真是把自己活成了孤家寡人。尤其是晚年,生性多疑的毛病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人。

第三是眼界格局:汉武帝与汉高祖打个平手。

当领导,首要的是得有超前眼界和宏大格局。所谓眼界和格局,就是你得看得懂趋势,知道安排手下的人去干什么。

刘邦在个人能力层面,确实一般,这跟他的平民出身有关系。但是,刘邦能够用人,打仗用韩信、定策用张良、治国用萧何,有此三人,刘邦的眼界格局就一点儿都不低了,而且所做之事都是顺应趋势的。

而汉武帝确实有一定的个人能力。他知道国力雄厚之后,就不能再让匈奴嘚瑟,要有武功。他知道大汉帝国得需要文采风流和大一统的思想,所以独尊儒术。他能看透诸侯国的危局,所以行推恩令、以弱其力。

所以,可以说在眼界格局方面,汉武帝跟汉高祖打了个平手。汉武帝没有看到穷兵黩武给天下百姓造成的痛苦。这是一个败笔。而刘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众建诸侯国,也给后世带来了麻烦。这也是一个败笔。不能强求古人。所以,勉强就算平手吧。

刘邦有很多毛病,比如不修边幅、狎昵大臣、嫌弃结发之妻,但这些个人身上的小毛病,却没有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危害。而汉武帝的毛病就比较大,特别是他的淫祀滥祭和四处求仙,其所耗费更是无数,已经对国家财政和百姓生活造成了影响。因此,总而论之,汉武帝不如汉高祖,汉高祖刘邦更胜一筹。

作为皇帝,汉武帝刘彻和汉高祖刘邦谁更厉害点?

大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本是布衣黔首,并无寸土一民,凭三尺赤霄斩白蛇,诛暴秦,灭项羽,定诸侯,遂有天下。然后歌大风,沉白马,开创郡国并行体制,确立休养生息国策。之后才有了文景之治和四百年大汉江山。没有刘邦,就无从谈起刘彻,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刘邦的一个最大的功劳是,他再次统一了中国,并把统一的观念种在了所有人的脑子中,流传到今天!秦始皇第一次统一中国的功绩是亘古未有的,但是秦朝延续的时间太短,仅仅14年,秦末诸侯起兵,一夜之间战国全部复辟,项羽灭秦后也是分封诸王,他自己的定位也只是一个诸侯霸主,这说明大一统的思想并不深入人心。统一只是历史的一个选项,而非必然结局。

没有刘邦,中国的历史可能就和印度一样,秦始皇的统一可能会和阿育王的统一一样昙花一现。

而刘邦建立汉朝后,剪灭诸侯,分封刘氏,经过两汉四百年的延续,到三国时期,大家脑子里的第一想法还是统一!即使到了南北朝,北朝不忘南征,南朝矢志北伐,可见统一已经成为所有统治阶级共同的梦想。有了刘邦,汉族才是汉族,有了刘邦,中国才是一个国家,而非一个地理概念。这个高度上评价,怎么吹刘邦都不为过。

反观刘彻,也堪称雄才大略之主,开疆拓土,奠定了今天中国除东北和青藏之外的版图。刘彻的庙号和帝号是世宗孝武皇帝,世宗孝武皇帝什么的和太祖高皇帝一比就高下立判了。

作为皇帝,汉武帝刘彻和汉高祖刘邦谁更厉害点?

汉高祖刘邦与汉武帝刘彻相比较这其实就是一种辩证关系“究竟是创业难,还是守业难”。

《贞观政要》注“自古创业而失之者少,守成而失之者多。”

一、汉高祖刘邦创业难,但守业也难,吕氏临朝称制,差点丢了大汉江山

1.汉高祖刘邦起于青萍之末,斩白蛇起义之后,从小势力一直不断地壮大,本预先占据关中就可以先封为王,但敌不过西楚霸王项羽的拳头,被赶到汉中,做了几年的山大王。他憋屈吗?憋屈,凭着自己的本事打下关中,却被人鸠占鹊巢,抢了自己的功劳。

2.自己的老婆小孩父母被敌人抓了,看到项羽都要把他们下油锅了,自己却只能眼睁睁地看与无赖式打滚,因为强敌在前,他没有办法援救自己的家里人,自己的老婆被敌人项羽关押差不多三年,只能为了汉帝国的大局而隐忍。

3.好不容易汉帝国建立起来,又遇到冒顿单于带领的匈奴军队入侵,自己却陷入“白登之围”,屈辱和亲政策,却没有任何办法去血洗仇恨的时候,他也面临着全国重新动乱的时刻,只能隐忍着下来,继续发展大汉帝国。

这表明汉高祖刘邦从青萍之末起义创业到建立汉帝国这位家业,经历多少失败与痛苦才走向成功。

1.汉高祖刘邦死后,由吕后临朝称制的时刻,差点就丢到大汉帝国的江山家业,把他变成吕氏家族的产业,窃取汉帝国刘家的胜利果实,这也是守业过程比较难。

二、汉武帝刘彻守业难,但创业也难,差点激起农民起义,丢了大汉江山

1.汉武帝接手大汉帝国的时候,已经发展七十余年,社会经济繁荣稳定,但国家的士气,民族的底气都被匈奴吓得没脾气,这是他作为守业之君需要解决的问题。

2.汉武帝时期,诸侯各国因为七国之乱后,诸侯王仍然蠢蠢欲动,想要颠覆汉武帝这位守业之君的宝座,这是他作为守业之君需要解决第二个问题。

3.汉武帝时期,黄老学说,儒家思想等各家思想爆发,让整个国家的统治思想出现混乱,自由思潮涌现,对于封建皇权是一种威胁与打击,这是他作为守业之君需要解决第三个问题。

4.汉武帝坐上皇帝临朝亲政之时,经历窦太后、王太后等女人干预朝政,外戚把控朝政,这对于皇权的架空,对于他这位守业之君需要解决第四个问题。

那么汉武帝对于守成君主的角色,他对诸侯王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分解诸侯王的势力,巩固中央皇权。开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把国家统一文化思想重新带上轨道。这表明他作为守成的君王是优秀的。

但他在对于国家气节,民族底气,开始汉帝国的二次创业。最为主要创业方向就是:反击匈奴之战的军事战略,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到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这么四十年创业时期。其中以卫青与霍去病为首取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与漠北之战三次大战役的胜利,开启中国古代西域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扩大整个大汉帝国的版图,这也意味着汉武帝的二次创业是成功而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

但二次创业成功,又隐藏着守业过程的危险。反击匈奴之战打了四十多年,却把整个大汉帝国七十余年的国家财富给打没了,搞得整个社会民不聊生,民生凋敝,商业及经济被拖入深渊。全国范围内激起农民起义,给予整个国家沉重的打击与汉武帝个人的深沉的思考,最后颁布“轮台罪己诏”,解剖自己作为大汉帝国的守成之君,在二次创业过程,差点把国家带入灭亡,把社会人民带入水深火热之中,民生凋敝,民不聊生的结果。

最后在汉武帝停止反打击匈奴之战的战略,与民休养生息,继续开始富国强兵,恢复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底层人民的幸福感。

综上所述,你会发现汉高祖刘邦属于创业之君,又兼顾着守业与汉武帝刘彻属于守业之君,有拓展着二次创业的大有不同。

按照这样的解释创业与守业之间的关系就是,故创业与守业不是前后关系,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创业是永恒,守业是相对的,守业之中没有创业的因素,就会这个朝代就会走向灭亡。

那么汉高祖刘邦与汉武帝刘彻两者之间又是创业又有守业的关系,那么我觉得汉武帝依然是比汉高祖更胜一筹.

作为皇帝,汉武帝刘彻和汉高祖刘邦谁更厉害点?

刘邦,秦末沛县人,起于草莽之间,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善于识人、用人,不拘一格,一步步壮大,最终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夺得了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刘邦成功之路,用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一个草根的逆袭之路,起初,刘邦的革命队伍并不被人看好,因为他的实力弱,经常被人忽视,但是刘邦善于发现人才、利用人才,他的手下聚集了萧何、樊哙、周勃、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相对于项羽,刘邦的军队战斗力无法跟项羽对比,但是由于刘邦的智囊团队聚集了当时主要的社会精英,再加上刘邦赏罚分明,对功臣赏赐从不吝惜,所以自始至终他的丰、沛军事集团的老班底都跟着他,反观他的竞争对手项羽,空有匹夫之勇,不注重发现自己的软实力,最终功亏一篑。在汉朝建立后,为了后世子孙能够稳定,所有危害帝国安全的功臣、名将都被诛杀,刘邦公开昭告天下:“非刘姓不得为王”,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都被刘邦设计诛杀。正如韩信所说:狡兔死,猎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由此可见刘邦的执政水平确实不一般,我用完你了,没啥价值了,就搞死你。另外我们通过刘邦晚年和吕后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刘邦对手下文臣武将的绝对掌握与控制。吕后问曰:“陛下百岁后,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知有余,然难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刘邦善于识人用人,这是后世很多帝王所不具备的,刘邦自始至终都在为帝国的稳定而不停的奔波,东征西讨,御驾亲征。为了刘家天下,为了后世子孙,可谓呕心沥血,最终累死在工作岗位上。

我们再看汉武帝刘彻,他是刘邦的曾孙,他即位时比他曾爷爷强太多了,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已经相当强大。刘邦在他面前就是一个屌丝,刘彻依靠之前祖、父辈积累的财富,为了完成他征服天下的梦想,开始了南平南越,北征匈奴,通过不断的开疆拓土,打出了汉民族的声威,但是汉武帝好大喜功,横征暴敛,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卫青、霍去病主导的漠北大战后,虽然匈奴遭到重创,但是汉朝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连年的对外战争导致国家破乱,经济陷入崩溃、民乱四起。另外,他的晚年深陷巫蛊之祸,使很多人死于非命。甚至逼死了自己的儿子、妻子。综合对比,刘邦属于艰苦的创业者,能力远高于刘彻。

这里是大飞哥爱历史,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