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与周王室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先秦时代的郑国,地位非常高,而且是个实力相当强大的诸侯,跟周王室之间的亲缘关系,丝毫不逊色于鲁国,只不过郑国并没能挨到最后,很早就被干掉了。

在当时的文字之中,“郑”由祭奠的“奠”跟一个“邑”组成,也就是主持祭祀的地方。

郑国的始祖郑桓公姬友是周厉王的幼子,也是周宣王的亲弟弟,周宣王继位后他成为郑公并且担任周王室的司徒,周幽王时代,郑桓公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高的。

不仅仅是作为诸侯王,郑桓公作为王室的司徒,还掌管着民众的教化,以及王室祭祀,而且郑桓公的个人能力杰出,百姓们都非常敬重爱戴他,远超过周幽王。

周幽王八年,郑桓公主动请求,将自己的国家转移到洛水的东部。

郑国新的所在地,是由另外两个小诸侯国,也就是郐国与虢国各自献出的十座城构成,虽然面积非常小却很富裕,而且郑国王室与周王室关系密切,地位也非常高。

周幽王遇刺之后西周结束,平王东迁之际,郑国作为王室的司徒,也保卫了王室,而且那时候晋国正在内部打来打去,虚弱的周王室能够依靠的诸侯不多,郑国就是其中之一。

也就是凭借王室的信赖,郑国大规模兼并周围的土地,其地盘越来越大,实力愈发强盛。

郑国的强大也让郑国国君傲慢起来,对周王室无礼,周平王甚至被迫对郑国低头,发生了著名的周郑交质时间,也就是这个时候,周王室的权威几乎已经扫地。

郑国是王室的大臣,同时也是地方上的诸侯,用这样的便利关系,郑国大规模对外扩张,在春秋初期极其强大,成为了当时中原地区,诸侯们不敢轻视的强大诸侯。

不过郑国的好日子也没维持太久,春秋中后期就迅速衰弱了下去。

简单来说,郑国与周王室之间有的的确确而且密切的亲戚关系,是同姓诸侯,还是近支,但郑国后来也只是利用这个关系为自己谋利,对周王室的态度非常不屑。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与周王室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老陈来回答:

这个问题横跨春秋战国,老陈把郑国与周王室的关系整理分成三个阶段:

(一)“周郑交质”,矛盾初现

(二)周郑矛盾公开化,不断加深

(三)繻葛之战,周郑决裂

请听老陈来解读

在春秋争霸的历史舞台上最先崭露头角的是郑国。郑国是周宣王统治时期分封的诸侯国,其始封君为宣王之弟友,即郑桓公。郑桓公为东周时期的开国功臣,郑武公、郑庄公先后担任周王室的卿士,执掌周廷的大权。在郑庄公统治时期,郑国势力渐渐变大,常常打着周天子的旗号,率领王师,“以王命讨不庭”且攻打那些与郑国有利益冲突的诸侯国。郑曾利用其身份攻打卫、宋、陈、蔡、郕等诸侯国,并挥师灭许。

这样,郑国很快就步入强国行列。郑国的走强,使周王室感到其统治受到威胁,这就造成了周郑之间潜在矛盾的爆发。

(一)“周郑交质”,矛盾初现

春秋初期,国内外形势都对郑国的对外扩展十分有利。

在当时,西边的秦国正在与戎人酣战,无暇东顾;

晋国内部权力争夺不断,同样无暇对外扩张;当时楚国也正忙于扫荡汉阳诸姬的小国;

东方大国齐国,齐襄公昏庸无能,内部矛盾重重,国力不强,同时还受到西边“公车千乘”、“公徒三万”的鲁国的有力阻挡。

所以,在当时阻碍郑国称霸的真正力量,只有东边的宋国和北边的卫国。足智多谋的郑庄公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齐、鲁夹击宋、卫,成功地战胜了宋、卫,制服陈、蔡,并打败了北戎。

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而又权力欲极强的人,在周王室做卿士时,凭借着自己国家的强大,独揽王室大权。由于郑的专权,使得周王有所忌惮,于是周平王就想任命掳公任右卿士,以期分散郑庄公的权力。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打算分政于歌公来削弱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在得知消息之后,就立即去质问周王,但平王对这件事情矢口否认,并不承认。但是在当时,作为天子的周平王怕得罪郑庄公,就提出交换儿子作为“人质”,用来消除庄公的怀疑,为了表示彼此的信任,双方互相派质子,史称“周郑交质”。

但是,周、郑之间原有的信任显然已不复存在,仅仅维持着表面上的尊重。同时,这一事件的发生,也使得周天子的地位在当时诸侯国中一落千丈,虽然有名义上天下共主,但实力大不如前。

(二)周郑矛盾公开化,不断加深

为了消除郑庄公的疑虑,周王朝和郑国之间相互交换质子,才平息郑庄公的熊熊怒气,而这件事情对于心胸并不宽阔的平王来说,给他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以致他在不久之后便一病不起。

郑庄公连忙派人护送太子狐回京师。却不料天不如人愿,在太子狐还没有赶到洛邑时,平王便撒手而去了。太子狐因不能亲自为父王侍疾含硷,十分痛心,也可能过于大悲大痛,造成情绪不稳,心肌梗塞,刚到洛邑不久便碎死了。

因此,平王的孙继位为周桓王(前719一前697)。郑庄公又因为当时郑国国内局势紧张不敢分身,就没有去京师当面朝贺。桓王本来因先前之事就恨透了郑庄公,再加上他如此失礼,周桓王就又旧事重提,下定决心将政务委任掳公。这个举动再次惹怒了郑庄公,因此对此事也是耿耿于怀,心有不满。

这时祭足就给郑庄公出了一个坏点子说:让下臣们带一支队伍到温邑(京都附近,河南温县西南)和成周(京裴之内,洛阳市东北)去借粮,不管周王答应不答应,先把麦子和稻子都收割回来。

如果周王室责备我们,就把责任推到下臣身上;如果周王室不吱声,我们也就不好过分刁难了。

郑庄公就默许这个暗中带明、软中有硬的办法。祭足就在4月间带兵去收割温邑的春小麦,到了秋天又把成周的稻子割走。

桓王将这种举动视为大逆不道,想要兴兵声讨。周公黑肩则以王位交替之际,不宜大动干戈,劝说桓王将这两件小事当做边民纠纷处理。桓王只得听之任之。“周郑交恶”,双方关系逐渐恶化。郑庄公自身感到理亏,就想要亲自上朝谢罪,但是,因为担心叔段闹事,又没有去成。

公元前717年冬,周室派人到曲阜告饥,鲁隐公急忙向宋、卫、齐、郑等诸侯国“请朵”。这才使得郑庄公腾出几天时间赶到洛邑亲自朝见周王,但那时桓王已经登基三年。

根据周礼,周王在正式就位之时,各诸侯必须亲自前去朝贺。但是,郑国却迟了三年,虽说并不是唯一“失礼”的诸侯国,却仍是不可原谅的。再加上郑邰侵京箭,明目张胆地抢走王室的谷物,又有羁质先王的种种积怨,桓王对郑庄公的接待便十分冷淡。

周公黑肩就劝桓王说:周在东迁的时候,主要依靠的就是晋郑的力最,不管怎样对郑伯都应当该好好的款待,这样才能博得其他诸侯国的好感,假若对郑这么的容不下,那就怕郑之后更加不会亲自过来朝贡了。

但是桓王不听劝说,并且解除了郑庄公左卿士一职,交由虢公接替。三年之后,桓王又夺取郑国四邑,而将原来属于郑国的等十二邑封给其他人,以此分裂并削弱郑国。郑庄公对此举甚为不满,索性不再朝周王。周郑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周郑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兵戎相见。

(三)繻葛之战,周郑决裂

在公元前707年秋,周桓王率王师以及和陈、蔡、卫三路诸侯国的军队大张旗鼓的准备讨伐郑庄公,而且“御驾亲征”。任命虢公为右军,统率蔡卫两路兵车;周公黑肩为左军,统率陈国兵车;桓王自为中军,阵仗庞大,声势也不小。

郑庄公在得到消息之后,急忙召集群臣进行商议,分析当时郑所需要面临的形势,并指出三路诸侯大都出于周王威胁不得不跟从,军队战斗力不足,应不难对付。

郑庄公比较赞同公子突的提议,并且在当时陈国正处于内乱之中,国君被拭杀,士气比较颓丧,可先集中力量进行打压。陈军受到打击,必然溃败;中军要照应它,一定陷于混乱,蔡、卫眼看抵挡不住,势必后撤。这时便可全力打垮王师。

郑庄公就命公子突率领右路兵车牵制蔡卫的军队,命祭足统率左路兵车全力攻击陈军,命原繁、高渠弥作为自己的助手统率中军对付王师,摆出“鱼丽之阵”,在繻葛(河南长葛县北)展开一场战斗。

结果,不出郑庄所料,蔡卫陈三路兵车都被击溃,王师大乱。郑军合力围攻,桓王肩上被祝聊射中一箭,指挥失度,王师大败。

祝想乘胜追杀,郑庄制止说,我们应战的目的并不在于多杀伤,更不敢欺负天王。我们是出于自卫而战,国家没有吃亏就很好了。当夜他派遣祭足到周营向桓王请罪,并稿劳王师。这场讨伐战就此结束。这一战使周王室的威信扫地,其在诸侯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这是周王室在东迁后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主动号令诸侯用兵,但是,周王室所受到的打击和影响不亚于西戎攻陷镐京。公元前705年,周王划归苏忿生后裔的盟、向十二邑不服于郑,郑庄联合齐卫出师讨伐。桓王只得将盟、向的百姓迁移到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这更加暴露周王己无力维持其权威了。从此周王的威信和地位大大下降,实力一天天削弱,再也没有能力主动同诸侯打仗了。

繻葛一战,郑国在诸侯中的威望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击败北戎,有攘夷之功,故而郑国被视为春秋初期之小霸。郑国可谓是春秋称霸之先声,但郑国的威势并没有维持多久。在郑庄公死后,郑国就陷入争权夺位的内乱。郑庄公二个儿子郑昭公和郑厉公曾几次交替登位。此乱长达二十余年,郑国在该事件影响之下,国势不断走衰,威望锐减,从此一撅不振。同时,各大诸侯国经过长时间的经营和发展,纷纷崛起。

结语:

郑国虽然在春秋初年利用其在王室为卿士这一优越的政治地位以及靠近王室的地理优势,经常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在春秋初期活跃了一阵子。并打响了公开反抗周王室的第一枪,但由于其国家较小,附从的诸侯国也不多,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郑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下“霸主”。

但周王室却因此一蹶不振,开启了战国乱世的序幕。

以上就是老陈整理的郑国与周王室各阶段的关系。

全文完。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与周王室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西周灭商之后,实行了分封制与宗法制。从周文王开始,他们就分封了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做诸侯,以此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而我们今天所说的郑国就是属于分封的子弟一类。因为他们与周王室都姓姬。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既有天子诸侯的关系,又有一宗族之中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从具体的历史当中去看看吧。

首先这是一种君与臣,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作为天子与诸侯,天子要分封土地和人民给诸侯,让他们世袭统治。他们可以世代相传诸侯之位,无需向天子报告。他们还可以收税,建立自己的军队。但是,他们也有义务,那就是守一方疆土,随从天子作战,纳贡给中央,向天子朝觐述职。

郑国的国君姓姬名友,做为臣子他在朝廷的官职叫司徒。周宣王把黄河洛水之间的国土和老百姓分封给了他,成为了一方诸侯。

不过他也在朝廷做官。在周幽王,周幽王宠信褒姒时,他看到了国政腐败,国势衰落,就想离开朝廷,就在太史伯的建议下,向天子请求去洛水以东,天子同意后,他率领自己的臣民,就离开了初始的郑,到了洛水以东,那里也有诸侯国,叫虢、郐,由于是他在朝中是大司徒,虢和郐的诸侯有些畏惧他,就献出了十座城邑。这样就建立了新的郑国。

不过,这时的郑桓公仍然在朝廷为官,所以犬戎攻破镐京,他也同周幽王一起被杀了。郑的诸侯王死了,于是郑国的人们就立新的国君,那就是郑桓公的儿子掘突,郑武公。这里重新立国君,那是不需要天子任命的。诸侯王世代相袭,从郑桓公到郑武公再到郑庄公、郑昭公、郑厉公、郑文公……

当然,如上文所说,他们是有义务的。其中一项就是朝觐。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前717年,郑庄公就去朝觐天子周桓王。但是周桓王就没有按当时的礼仪来接待他,大家在这里要明白,周朝实行礼乐制度,等级分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礼节和音乐。回国之后,郑庄公就私自与鲁国交换了许国的田地以示抗议。这是不允许的,属于他违犯了周朝的礼法了。因为当时实行分封制,土地属于天子和诸侯,但是不允许私自交换和买卖。

接下来,前707年郑庄公没有去朝觐天子。

《孟子》有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

可能是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第二次了,于是周桓王就率领陈蔡虢卫等国的军队去讨伐他,可是很不争气,还被郑国打败了,《史记》记载“射中王臂”应该说,这次郑国做为诸侯对天子实在是以下犯上,严重违反君臣礼法,这反映了当地天子式微,诸侯势力增强的现实。

做为诸侯,还有随从天子做战的义务。前675年,燕、卫、周惠王的弟弟颓以下犯上,攻打周惠王,周惠王就向郑国求救,郑厉公就出兵攻打反叛的颓,终于在前673年,杀掉了颓,护送惠王回京。

其次、他们之间还是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从祖辈说,郑国的开国之君,那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亲弟弟。所以说,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有句话说,血浓于水。这样有争斗之外,也就有时会体现出一种温情。 前707年,郑国与周天子之间爆发了战争,周桓王被打得大败,周桓王还被射中了手臂,手下问是不是继续追击,郑庄公就说,不要去追了。并且深夜还派人去慰问周桓王的病情。

前673年,周惠王的弟弟造反,郑厉公就为周惠王平叛。前636年冬季,翟人攻打周襄王,郑文公就让他到自己的汜邑避难。前519年,西周又有人作乱,郑定公又派人去平叛,护送敬王回国。

太史公说,“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意思是,依靠权势与利害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当权势利害终结时,关系也就疏远了。而周天子与郑国也存在着这样一种关系,并且因之,而发生了矛盾与冲突。

郑国与周天子是一种利益关系。

初生之时,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仅此而已。但是,周宣王即位后,郑桓公被分封了,郑桓公成了周宣王的诸侯。从此,有了利益关系。

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桓公因之率自己的百姓离开了他。前717年,郑庄公因为不满周桓王的不公平礼遇,一怒之下,抢夺了邻国的土地。并在前707年,和周桓王兵戈相向,全然不顾血缘关系。更为甚者,一箭射中同族之大宗的手臂。前636年,周襄王请求郑文公,周文公全然不顾惠王之大宗身份,置之不理。原因是当初上一代父辈人的恩怨,郑厉公曾帮助过周惠王,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爵位和俸禄。

郑国与周天子之间关系变化的原因

西周之初,本来是一种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关系。以血缘为基础,既是宗亲关系,又是一种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君与臣的关系。而当社会历史的发展,分封的土地不断减少,血缘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而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不断趋向瓦解之维系郑国与周天子的这种君臣关系的经济基础,不复强大之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越来越走向尴尬,越来越成为平等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当此时,利益关系也就成为了主要的关系。强者为王,弱者即使是周天子也无能为力。

总而言之,周天子与郑国的关系,是一种利益之间的较量。曾经郑国为臣子,为小宗,而到了西周后期,走向了强大,越来越独立,实际上成为了与西周对等的国家。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是实力消长的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与周王室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周与郑之间的关系要从周幽王的王叔姬友说起。

周幽王登基后,姬友在镐京担任“司徒”一职,主要负责掌管周王室的土地和户籍。和当时周王室的其他官员一样,姬友同样是身兼二职,既是王室的臣子,也是自己封国的国君。姬友的封国位于现在的陕西渭南一带,国名为“郑”,如今渭南市的华州区因此一度被称为“郑县”,而姬友的谥号也因此称为“郑桓公”。

在姬友任职司徒期间,周王室已经显现败像,为了尽早避险,姬友连贿赂带吓唬,从东虢和郐两个小诸侯国手中各给自己要来五座城,它们的位置大致就在现在河南郑州一代。从两个小国手中得到十座城以后,姬友随即把原先封地上所有的百姓集体移民到了位于河南的新址。新的封国依旧延续了“郑”这个国号,如今“郑州”这个名字就是由此而来。

在郑国迁国徙民之后,过了仅仅两年,镐京果然大乱。周幽王的老丈人申侯引犬戎攻破镐京,王叔姬友和周幽王一起死在了混乱之中,而他的太子掘突在郑国正式继位为国君,史称“郑武公”。

论辈分郑武公应当是周平王的堂叔。如果细说起来,当初引犬戎入镐京的申侯是周平王的外公,而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外孙能够做周王,所以郑武公的父亲郑桓公姬友算是间接被周平王害死的。然而权衡利弊之后,郑武公最终还是选择支持自己这个并不讨人喜欢的堂侄。

对现在的多数人来说,郑武公并不是一个很出名的历史人物,其实在春秋初期,这位的人设和后来三国时的曹操差不多——喜欢“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护送周平王到达洛邑之后,郑武公随即被这位周天子拜为执政卿士,这相当于后世的丞相,而因为这个职务为周平王所封,所以又称为“平王卿士”。

这样一来,一方面郑国保障了王畿的安全,同时给周王室提供了钱粮资助,而另一方面,周天子也成了郑武公的大旗。郑国历次对外征伐,打的旗号都是“奉王命讨不廷”。因为有了周天子合法性的加持,所以郑国吞灭周边小国的行为,其他大国很难有借口加以干涉。多年下来,让郑国这个原本的外来户得以最终在中原地区立足。

当然,虽然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郑国对周天子的控制远没有后来曹操控制汉献帝那么紧。

至于后来的周郑交恶,直至在繻葛之战中郑军一箭射伤周桓王。说起来一方面是因为周王室终归不甘心做人家的“大旗”,二来是郑庄公(武公之子)时代,郑国公族内斗——也就是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导致郑国内忧外患,这让周王室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想借机削弱郑庄公的权力,往王室得以摆脱被臣子控制的尴尬局面。此外,郑庄公在处理与周天子的关系时,也确实显得过于强硬和刻薄。

但总得来说,周郑交恶之后,其实是一个双输的局面,郑国失去了天子这面大旗,也就无法像后来的春秋五霸那样“尊王攘夷”,而周天子也因为繻葛之战中的失败彻底泄了底,成了世人眼中的一头“黔之驴”,之后周王室的地位非但没有提升,反倒打着滚的往下掉。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与周王室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春秋初年,周平王在位时,郑国的国君是郑庄公。郑庄公有兄弟两个,弟弟叫段。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偏心眼儿,特别宠爱他的弟弟段,甚至想把王位交给段。

郑庄公登基那年才15岁,但他人小志气大,上台就抓住大权不放。武姜无机可乘就向庄公给段讨封地,武公就把旧都京城封给了段,此后人们就叫他京城太叔。叔段有了封地,更惦记着怎样把哥哥弄下台,自己当国君,于是就积极招兵买马,准备攻打都城。他还和母亲武姜约定,到时候由她打开城门。后来阴谋暴露了,郑庄公派兵平叛,叔段弃城逃跑了。这件事情发生后,庄公对母亲十分恼恨,就把她逐出了国都,赶到颖城居住,并且发哲说:“不到黄泉,永不相见!”颖城有位官员叫颍考叔,有一次他来都城进献礼品,庄公把他留下来,让御膳房送上来一只蒸羊招待他。

考叔一边自己吃一边用手撕羊肉,撕下来就放进袖子里。庄公见了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这是干什么,考叔回答道:“下官家有高堂老母,从来没有尝过如此美味,我想拿一些回去让她老人家尝一尝。”庄公听了,一连叹了好几口气。考叔明知故问:“大王有什么心事这时候,庄公对母亲的气已经消了,很后悔自己说出那么绝情的话,可又无法收回来。既然考叔提起了话头,他就把自己的难处说了一遍“大王不必为此烦恼。“考叔是个聪明人,他马上就给郑庄公出了个绝妙的主意。“黄泉不就是黄土地下的泉水嘛,只要主公下令挖一条地道,一直挖出泉水来,您和老夫人在地道里见面,这不就不算违背誓言了吗?”

郑庄公大喜,立即派考叔去操办此事。地道很快就挖好了,庄公与母亲在地道里见了面,从此母子和好。春秋初年,数郑国与周王室的关系最密切,郑国的国君在朝廷上当卿士,执掌朝政。郑庄公权力大了,就没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周桓王即位后,打算惩治一下狂妄的郑庄公,就解除了他在朝廷的权力。庄公大怒,就借口说本国闹灾荒,粮食不够吃,派人把京城郊外刚刚成熟的谷子都割了去。桓王气得七窍生烟,却拿他无可奈何。过了不久,郑庄公到都城来朝见天子。桓王故意送给他10车谷子,还用讽刺的口吻说:“郑国以后再遇到灾年,我会接济你们的。”掌管朝政的周公黑肩害怕郑庄公生气,连忙加送两车绸锻。

天子赏10车谷子,这可是件丢脸的事情,但又不能扔下。郑庄公灵机一动,便让人把那两车绸缎覆盖到10车谷子上,然后大摇大摆地离开京城,逢人便说这些绸缎是周天子赏赐的,又说宋国很久没来朝质了,周天子命令他前去讨伐。回到国内,他还直的出兵把宋国给灭这一下周桓王再也忍耐不住了,征调陈、蔡、卫三国的军队前往郑国兴师问罪,而且天子亲自挂帅出征。郑庄公可不管你天子不天子,把郑国的军队开出来,摆好了阵势,就等着交战。周桓王事先准备好了一篇讲稿,想在阵前见到郑庄公时痛痛快快地骂他一顿,没想到郑庄公连个面都没让他见到,让他见到的是一群如狼似虎的士兵。那几个国家的土兵跟郑国无冤无仇,都不想打仗,一见郑国的军队冲过来了,掉头就跑。桓王只好传令收兵,并亲自断后。郑国大将祝聃远远地望见桓王,就对准他射了一箭,正好射在他的左边肩头上。

祝聃立刻催车追赶,眼看着就要生擒桓王了,忽听营中鸣金收兵,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桓王跑掉了。郑国打了胜仗,为什么还要收兵呢?这个收兵的命令是郑庄公下的,人家毕竟是天子,要是真有个好歹,别的诸侯可不能放过他。当天晚上,他让人带上12头牛、100只羊,还有一些粮草,到周王兵营中去慰问,假惺惺地请求天子赦罪。桓王心里明白,这是郑庄公给自己的台阶,此时不下还等何时,就下令撤军了。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与周王室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郑国的起源其实不是很早,但他是周王室的直系后代。

论出身来说它是贵族,因为它的开国国君郑桓公是西周周厉王的小儿子,郑桓公本身就是官二代,自己又成了官一代。

郑桓公对周王室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当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军疯狂进攻都城的时候,就是郑桓公冲在前面,最后为了保护周幽王直到战死,因为最开始他是周王室的卿士。

卿士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职位,它是周王朝的高级官名,也是周王朝的执政者,总管周王朝的政事。卿士一般都是由周王室的直系亲属担任,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的二把手,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身份是可以世袭的。

郑桓公远离周王室

因为在郑桓公时期,他看到周王室早晚要完蛋,害怕到时候自己也跟着遭殃,就想搬出去但又不知道该往哪搬。后来就问了一下自己的好朋友太史伯,太史伯给他的建议搬到虢、郐之间的京城(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历史上称为虢郐寄孥。

太史伯回答说:“只有洛河以东,黄河、济水以南可以安居。”

第一次矛盾

郑庄公继位就把卿士的身份也一起继承了,郑武公是非常称职的卿士,但是郑庄公不是,因为他从来都不上朝。

周平王就非常的生气,周平王心想你爹都要老老实实的来周王室俯首称臣,你算个什么东西,竟然一次都不来觐见我,就知道呆着自己的郑国处理自己的事情,你既然不来我就把你换了。

周平王决定炒了郑庄公的鱿鱼,然后让虢公来代替他,但是虢公竟然不敢。

而且这件事情还传到了郑庄公的耳朵里,郑庄公非常生气,就自己跑到周王室找到周平王来主动辞职。周平王因为身后没有大臣的支持,看到郑庄公来了立马就变怂了,最后为了平复这件事竟然提出了和郑庄公交换人质来取得郑庄公的再次信任。

这件事情被历史称为“周郑交质”。

矛盾升级

周桓王上位以后最恨的人就是郑庄公。

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做他爷爷没有做成的事情,罢免了郑庄公,根本不管他同不同意。

公元前720年四月,周桓王的爷爷和爸爸刚刚去世不到半年,郑庄公就命令自己的大臣祭仲带着自己的大军到周王朝附近的一座小城温借麦子,在那里白吃白喝了三个多月,三个月以后祭仲带着部队又到成周白吃白喝几个月。

这两个地方都是小地方,根本没有能力跟郑庄公抗衡,只能报告给周桓王。

战争爆发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带领陈、蔡、卫等组成同盟军联合讨伐郑国,郑庄公在繻葛和同盟军摆开阵型大干一场,周王室的军队大败,周桓王在这次战斗中居然还受了伤,差点被生擒。

这次的繻葛之战是周桓王唯一发动的一次战争。

本想通过这次战争打击日渐强大的郑国,恢复周王室的声望,没想到被郑庄公大败,周天子的威严直接一落千丈,反而让郑庄公的名声越来越大,成为春秋初期名副其实的强国,郑国和周天子正式决裂。

可以说在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因周王室而成为独立的诸侯国,也因周王室成为中原的强国,周王室对郑国来说是非常够意思的,但是郑国对周王室却不太够意思,经常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