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妙云为什么能成为明成祖朱棣心中一生的白月光?
明朝的皇后普遍出身低微,唯独一人例外,那就是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她是中山王徐达的女儿,由明太祖朱元璋做主,许配给了朱棣作为正妻。
徐氏的父亲徐达是明朝的第一功臣,是大明开国六大王爵之一,地位极高。
徐氏作为徐达的长女,从小就非常聪慧,被称作“女诸生”,这么完美的女孩子,自然是被朱元璋一眼看中,将其许给了自己的第四子朱棣。
与朱棣成婚之后,徐氏不仅与丈夫伉俪情深,而且侍奉马皇后也非常恭顺勤谨,深得公婆的欢心宠爱,这些事在明朝的相关史料当中,有非常多的记载。
要知道,徐氏那真的是完美的妻子,要美貌也有,要智慧也有,品德、性格什么的,根本就没有能够让朱棣挑剔的地方,这么好的妻子,朱棣当然宠爱有加。
婚后,徐氏接连生养,朱棣九个孩子中有七个都是徐氏所生,四个儿子里有三个都是,那个不是徐氏所生的小儿子,很早就夭折了。
而且,常宁宫主与小儿子,都还是徐氏没有生养之后,才让妃嫔逮到了机会。
古时候的后妃到底得宠与否,她们的生育情况很能说明问题,从徐氏的经历来看,她在朱棣心目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根本没有妃嫔能够与之相提并论。
朱棣就藩之后成为燕王,而徐氏自然就是燕王妃,两人不仅感情深厚,在心灵方面也是那种高度契合的,都喜欢看书,朱棣挑灯夜读的时候,徐氏就安静待在身边陪着。
于公,徐氏是朱棣的王妃,于私,徐氏是朱棣最爱的妻子。
朱棣经常说,自己这辈子最好的良师善友,就是自己的皇后,两人兴趣相投,即便是审美方面都大差不差,这样的夫妻肯定有很多的共同语言。
朱棣在封地多年,而燕王府的大小事务都被徐氏打理得井井有条,作为徐达的女儿,徐氏也是个将门虎女,并非只是会读书而已,这让她后来帮助朱棣夺取天下,立下了大功。
靖难之变前后,徐氏为朱棣提供了大量的意见跟实质性建议,朱棣进攻大宁都司的时候,北平的防守都是交给徐氏,还有长子朱高炽负责。
可以说,靖难之变朱棣成功夺取皇位,徐氏做出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朱棣称帝后,直接册封徐氏为皇后,洪武年间皇后的金宝从乌龟变成了盘龙,并且在册封的时候单独昭告天下,在册封诏书当中,朱棣各种花式表达对妻子的感谢与爱护。
成为皇后之后的徐氏,仍旧专宠后宫,朱棣对于妻子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她把后宫与皇子公主们都管教得很好,而对于前朝,她也尽心辅佐,怎么都挑不出徐氏的错。
对于朱棣来说,自己的这个妻子出身高贵,无论品德、外表、心智与见识,还是其他任何方面都是非常完美的,没有任何理由不喜欢。
不仅是朱棣,哪怕是喜怒无常的朱元璋,都对徐氏这个儿媳妇非常夸赞。
朱棣的私生活,还有事业方面,都得到了徐氏的极大帮助,徐氏温婉贤淑,她不仅是皇后也更加是妻子,就好像寻常妻子一样,全心全意对待自己的丈夫。
徐氏崩逝之后,朱棣的后宫其他人再怎么得宠,也没谁能成为继后,在朱棣的眼里,没有任何人能够取代徐氏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徐氏就是他的完美白月光。
徐妙云为什么能成为明成祖朱棣心中一生的白月光?
徐妙云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嫡妻仁孝徐皇后,她也是一代传奇女子,自幼出身将门之后,她是明朝开国第一大将徐达的长女,自幼就嫁给朱棣成为童养媳,与朱棣相依相伴三十年。而朱棣一生有九个儿女,其中七个儿女皆为徐妙云所生,并且在她死后十七年里朱棣不再立后,可以说她是朱棣一生的白月光,那么徐妙云有何魅力能让朱棣一生都难以忘却?
徐家有女初长成,才智超群辅燕王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这一年还是吴王的朱元璋与汉王陈友谅的大战一触即发,在这个时刻,朱元璋的挚友也是他的大将徐达喜得长女徐妙云,朱元璋也替徐达高兴不仅送上贺礼,还在满月宴上提出让第四子朱棣与徐妙云定下娃娃亲。
在《明史》中记载徐妙云为: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中山王达长女也。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
这意思就是说徐妙云自幼聪慧过人,喜好读书,很有文采,被当时的人称之为女诸生。
徐达一看徐妙云自幼如此聪慧,他可没有像封建时期别的父亲那样重男轻女,而是为她聘请名儒教导她读书识字。连教导徐妙云读书的老师都称她天赋过人远胜于一般男儿。
在徐妙云11岁时,已经称帝的朱元璋就下旨把徐妙云接入宫中陪伴朱棣,他要和马皇后亲自抚育朱棣和徐妙云。
朱元璋的儿媳有不少,但唯独太子朱标的妻子即开国名将常遇春之女常氏和徐妙云最让朱元璋和马皇后满意,尤其是徐妙云侍奉朱元璋和马皇后极为孝顺,马皇后对徐妙云也如对待亲生女儿一般,史料记载“日侍(马皇后)左右,独被宠眷”。
徐妙云入宫三年与朱棣培养了三年的感情,三年后水到渠成,朱元璋就下旨让二人完婚,就这样年仅14岁的徐妙云嫁给了16岁的朱棣。
朱棣与徐妙云大婚之后就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要到北京去就藩,徐妙云也就跟着朱棣来到了北京。
当朱棣到了封地之后就忙坏了,朱棣作为戍边藩王,在北京要与各路地方官员接洽融合,应酬很忙。同时燕王府还属于小型宫廷机构,内部设有审理所、典膳所、奉伺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等类似宫廷管理的机构,燕王府内部事务需要管理的地方就很多,朱棣还要与地方官应酬,因此他根本忙不过来。
这时候徐妙云的贤惠之处就出来了,她在朱棣忙于应酬外务时,她把燕王府内部机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大到王府机构制度管理,小到给孩子找老师以及王府仓库收支等琐事,她都一人操持的有条不紊。
所以在《明太宗实录》(朱棣最初庙号为明太宗)中记载:内助藩国二十余年……嫔于肇封,家政辑宁。
可以说朱棣和徐妙云在北京的日子生活得很惬意,男主外,女主内,两人可以一日三餐四季的就这么过下去,还生育了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一家人可以说生活的非常温馨。如果历史就让朱棣这么生活下去,那么到最后朱棣也会落得个一代贤王的名声,而徐妙语也会成为被后人称赞的贤惠王后。不过平静的生活最终还是被朱棣的侄子朱允炆所打破。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由于朱棣的大哥朱标英年早逝,因此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朱允炆继位之后感觉到藩王叔叔们对皇位的威胁,于是他采取了很严酷的手段进行削藩,他先后废除了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第七子齐王朱榑、十三子代王朱桂以及十八子岷王朱楩的封爵,又逼死了朱元璋第十二子湘王朱柏。
眼看侄子朱允炆用这么狠辣决绝的手段削藩,朱棣有些不安和害怕,他知道当时天下藩王中以他实力最强的,也最让侄子朱允炆忌惮,而朱允炆的刀早晚会砍到他身上。
此时朱棣身边的一些谋臣如道衍和尚就开始劝他应该反抗了,徐妙云也是在这时候建议朱棣早做打算,不能坐以待毙。《明太宗实录》中记载:上举义靖内难,后所赞画,多协上意。
这也就是说徐妙云积极参与策划朱棣发动靖难之变,还给朱棣出了不少主意,很符合朱棣的想法。
后来在靖难之役时,朱棣率主力部队去袭击大宁城(现今内蒙宁城县),留下长子朱高炽带领一些老弱残兵镇守北京。
而朱允炆的大将李景隆率大军奇袭北京,朱高炽积极指挥军队守城,不过名义上是朱高炽守卫北京,实际上朱高炽每次安排战略部署都要事先请示母亲徐妙云,而徐妙云为了固守北京也费尽心思。
徐妙云是一代名将徐达的长女,她自幼就见识过父亲行军打仗的本事,她深知守城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士气,因此她每天几乎都会亲自披甲上阵到城楼上督战鼓舞士气,同时她还发动燕王手下将领家的女眷们与她一起披挂上阵。
徐妙云还亲自带着这些娘子军一起在城楼上往下扔石头,抵御李景隆军队的攀城攻势。正是凭借徐妙云和儿子朱高炽的积极防守,最终李景隆被彻底拖住,一直等到朱棣从大宁回援北京,朱高炽又派人主动出城与朱棣的援军内外夹击李景隆,打得李景隆惨败而逃。
靖难之役一战就是四年,这期间朱棣多亏了妻子徐妙云和儿子朱高炽帮他稳定后方,他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与朱允炆的军队在前线作战。
为此朱棣曾经感叹自己这一生有多么幸运能娶得如此贤内助妻子,这也是朱棣一生对徐妙云既尊重又喜爱的原因,皆因徐妙云是典型的贤内助,对他的事业甚至人生都帮助很大。
母仪天下美名扬,死后君王不能忘1402年朱棣历经四年的靖难之役终于取得成功,都城南京被朱棣攻克,大侄子朱允炆自焚后下落不明。朱棣则顺利地登基为帝,朱棣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妻子徐妙云从北京接到南京,并对外宣布徐妙云为皇后。
按照朱元璋定下的明朝皇室礼仪规范,皇后凤印上的坠饰理应为金龟纽,当初马皇后的凤印坠饰就是金龟纽。朱棣为了彰显对妻子徐妙云的尊重,他特意下旨给徐妙云的皇后凤印坠饰改为盘龙纽。
并且朱棣还一改历朝历代册封皇后时只在宫廷内部宣读册封诏书的规矩,他特意命礼部官员在承天门宣读册封诏书,朱棣的寓意就是想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徐妙云现在是一国之母。而徐妙云也成了明清两朝第一位单独颁布册封诏书并在承天门昭告天下的皇后。
朱棣在册封诏书中写道:济朕艰难,同勤开国,朕登大宝,允赖相成,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同朕恭勤,保兹天命,君临尔万姓之上!
这意思就是说朱棣能登上皇位,与妻子徐妙云的帮助密不可分,是徐妙云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打拼事业,所以他能当皇帝全靠了妻子徐妙云,既然现在成了皇帝,那就应该夫妻一同守护天下,朱棣想让徐妙云与他一起君临天下。
从朱棣的册封诏书中可以看出他对徐妙云是多么感激和尊重,他把徐妙云当成贤内助,是他的人生最重要的伴侣,他要和徐妙云一起享受君临天下的滋味。
徐妙云当上皇后之后,依旧如燕王妃时,帮助朱棣操持后宫事务,还要关心朱棣的生活起居,不仅做好妻子的本分,她还利用自己的才学帮助朱棣治理天下。
在夫妻闺房之中,徐妙云总是给朱棣提出合理的治国方针,徐妙云认为治国不外乎两点,其一关注民生,关心和爱护百姓,其二就是国家发展需要人才,皇帝更应该格外重视发掘和培养人才。
在第一点上徐妙云经常建议朱棣,天下历经四年的靖难之役,百姓早已疲惫不堪,朱棣就应该对百姓减税降负,同时自身还要以勤俭宽仁为主。徐妙云不仅这么对朱棣提建议,她本人也能以身作则,她在宫廷之中掀起了勤俭之风,使得宫廷开支不会给国家财政造成负担,这样一来国家就可以让利于民,大大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徐妙云如此关爱百姓,还能以身作则,一时之间使得她在全国上下赢得了不少好口碑。当时天下百姓无不称赞皇后的勤俭贤惠。
在第二点上徐妙云就建议朱棣宽恕朱允炆的旧臣,朱棣在继位之初,由于猜忌心理,对朱允炆遗留下来的旧臣十分猜忌,于是徐妙云就对朱棣说:“当世贤才皆高皇帝所遗,陛下不宜以新旧间。”
徐妙云这意思就是告诉朱棣,朱允炆的这些旧臣都是当年你爹朱元璋精心挑选出来的能臣英才,朱棣不应该因为他们曾为朱允炆效力过就对他们弃而不用,也不能光用燕王旧部来治理天下。
朱棣后来听从了徐妙云的建议,大胆地启用了朱允炆的旧臣解缙、夏元吉等人,这些人得到朱棣的礼遇之后,果然尽心竭力辅佐朱棣治理天下,不少朱允炆的旧臣后来都成为帮助朱棣打造“永乐盛世”的名臣。
徐妙云还经常召见一些朝廷重臣的妻子入宫,她当面教这些重臣妻子如何做好贤内助,如何能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安心治国,不仅不能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还要能适时地匡正丈夫的行为。
可以说有徐妙云当皇后,使得朱棣在位初期获益良多,因此朱棣对妻子是不吝赞美,他盛赞徐妙云是“职善道以辅内治,衍繁庆以益生灵”,并且朱棣认为徐妙云堪比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妻一代贤后长孙皇后。
徐妙云不仅能治国,她更能治家。徐妙云所生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都是好勇斗狠的不法之徒,尤其是朱高煦骁勇善战,自认为在靖难之役中帮助朱棣立下大功,不服大哥朱高炽成为太子,野心勃勃。
可是朱高煦和朱高燧如此张狂,但是到了母亲徐妙云面前都老老实实变成乖乖儿,尤其是朱高煦对母亲徐妙云更是敬畏有加,在徐妙云面前不敢做出任何过分之事。只不过徐妙云去世得太早,以至于没人能压住朱高煦和朱高燧,也导致二人后来经常联合起来构陷朱高炽。
徐妙云不仅对自己儿子要求严苛,对侄子也非常严苛。徐妙云的弟弟徐增寿在朱棣攻打南京时,企图在城内策应朱棣打开城门,事发后被朱允炆亲手所杀。朱棣对于小舅子徐增寿之死一直很悲痛,想追封徐增寿为公爵,并让徐增寿的儿子也就是徐妙云的侄子徐景昌承袭公爵爵位。
朱棣的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徐妙云的坚决反对,徐妙云认为朱棣不能太过于宠爱自己的娘家人,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已经承袭了徐达的公爵爵位,现在再给徐景昌一个公爵承袭,那么徐家就等于有两个公爵爵位,这样太过于显赫了。
不过朱棣却坚持想给徐增寿儿子徐景昌一个公爵,于是他背着徐妙云抢先发布了追谥徐增寿为公爵,并让徐景昌承袭公爵的圣旨,这就是圣旨一下,谁都改变不了,事后朱棣才把这件事告诉给了徐妙云。
结果徐妙云却因这件事和朱棣打了起来,这也是徐妙云嫁给朱棣之后第一次跟他发火,徐妙云认为朱棣对徐家封赏过重,同时侄子徐景昌年纪还小,就受到如此封爵,也不利于他成长。
不过朱棣的圣旨已经昭告天下,徐妙云也没法改变了,但是她还是担心侄子徐景昌年少位尊变得骄狂起来,她特意把徐景昌找到身边来,谆谆嘱咐告诫他不可倚仗皇帝的恩宠胡作非为。除此之外,徐妙云还亲自给徐景昌选择品行忠厚的儒生当老师,希望他能成长为忠厚的长者。
徐景昌在徐妙云的操心之下,长大后果然成为了一名忠厚长者,为人老实厚道,还谦恭谨慎,从来不以身居高位而自傲。而徐景昌的后人徐允桢在明末时期李自成攻入京城时,企图组织军队护送明末帝崇祯皇帝朱由检出逃,结果被义军所杀壮烈殉国。可以说徐景昌及其后人没有辜负徐妙云的教导,一直陪伴大明共存亡。
可惜的是徐妙云在永乐五年(1407年)时就病重去世了,年仅46岁。突然间相依相伴三十多年的妻子徐妙云去世对朱棣打击很大。在徐妙云病危时,朱棣就什么都不干整天在床边亲自伺候徐妙云。
徐妙云在最后与朱棣诀别时,除了劝他保重身体之外,居然还在为朱棣的大明操心,她要求朱棣答应自己一定要爱惜百姓,与民生息,还要重视人才,善待皇室成员,但是不要再过分骄纵自己的娘家人。临死前还在为百姓担忧,有皇后如此,也是大明之幸。
在徐妙云咽气后的一瞬间,朱棣情难自已,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还是一代帝王,居然不顾身份如同孩子一般伏在妻子尸身上号啕痛哭,《明太宗实录》中记载的朱棣这一幕真的是让人为之感动。
此后朱棣长期处于悲痛的情绪之中,连大臣们都十分怜悯同情他,很多朝臣都上书建议朱棣以国家为重,节哀顺变,保重身体。可是朱棣却十分悲痛地对朝臣说,妻子徐皇后就如同唐朝的长孙皇后一般,自己失去的不仅仅是妻子,更是良师益友,没了徐皇后,此后恐怕再也没有人敢直言匡正自己的言行了。
朱棣还为了徐妙云打破了常理,他不仅为徐妙云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还亲自穿丧服一年来纪念妻子。朱棣还特意找来了道教正一教真人张宇初率道教徒为徐妙云往生祈福,又找来大报恩寺的僧众超度徐妙云,佛道两家的法会就举行了一百多天,徐妙云的丧礼和葬礼规格也是明清两朝皇后之最。
徐妙云一生与朱棣生育了三子四女,可以说朱棣一生总共只有九名子女,几乎全都是徐妙云所生,这就是因为在没成为皇帝之前,朱棣敬重徐妙云,从未纳妾。而成为皇帝后虽然朱棣的后宫有了一些女人,但是朱棣出于对徐妙云的敬重从不正式册立妃嫔,徐妙云去世满三年之后,朱棣才陆续正式册封了一些妃嫔。可以说朱棣虽然并非真正的一夫一妻,但他对徐妙云的感情也算是做到了一夫一妻。
在永乐七年(1409年)时,朱棣巡幸到了北平,在这里睹物思人,他又想起了与妻子徐妙云的生活往事,加之朱棣想打击北方蒙古政权,有了“天子守国门”的想法,于是朱棣在这一难决定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在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之后,他就开始命人给自己在北京选择墓地修建陵寝,后来选在了昌平县天寿山修建陵寝,也就开创了明朝十三皇陵,朱棣的陵寝也是十三陵中最宏伟的明长陵。
徐妙云去世后没有立刻下葬,而是停棺于南京的皇宫中,永乐十一年(1413年)长陵修建完毕后,朱棣亲自护送徐妙云的棺椁到北京的长陵下葬,徐妙云也是第一位下葬在明十三陵中的人。
在徐妙云下葬十一年后,也就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北伐蒙古回京途中在榆木川病逝,终年65岁,终于朱棣也入葬于明长陵陪伴爱妻徐妙云。
朱棣在临终时一再叮嘱朝臣,要让徐妙云的神主牌位与自己的棺椁一同享受祭祀,后来朱高炽继位为明仁宗,严格执行了朱棣的遗嘱,而祭祀时就要追加谥号和庙号,于是朱高炽就在同一天给父母朱棣和徐妙云追加了谥号和庙号,朱棣和徐妙云也成为明清两朝历史上唯一一对同一天、同地点、同礼仪被追加谥号和庙号的皇帝与皇后。
写在最后徐妙云这一生对于朱棣来说既是妻子又是良师益友,正所谓美人在骨不在相,徐妙云是用个人的魅力和能力拴住了朱棣的帝王之心,也成了朱棣一生的白月光,所以女人更应该注重的是个人魅力和内涵的提升,这样才会永远能拴住男人的心。
其实女人对男人的影响真的很重要,一个好女人能影响改变男人的一生,甚至可以改变男人家族的好几代人,徐妙云对朱棣的影响就是如此。能得贤妻如徐妙云这样,夫复何求,所以徐妙云才能让朱棣十七年不再立后,后半生都难以忘却。
徐妙云为什么能成为明成祖朱棣心中一生的白月光?
∵我是晚霞婷好,我来聊聊徐妙云这个传奇皇后的故事,分三篇发布,今天先聊她与朱棣的姻缘。(原创)
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话放到永乐大帝朱棣身上也是妥妥的真理。
徐妙云一生帮助丈夫立业打天下,文韬武略不输男性。1402年朱棣登基,册立燕王妃徐妙云为仁孝文皇后。
朱棣为徐氏举行了非常隆重的立后仪式。册封燕王妃徐妙云为仁孝文皇后,还把他老爹朱元璋定下的皇后金宝“龟纽”提升为“盘龙纽”。让礼部官员在承天门读诏书“昭告天下”,此举史无前例,开创了明清后世立后昭告天下的先河。
徐皇后与朱棣相伴31年,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得急病逝于于南京,享年46岁。朱棣非常悲伤,穿白衣素服一年,辍视朝一年。出于对徐皇后的深爱,朱棣决定不再立皇后,用空缺后位17年来表达和守护他对的妻子深情。
徐妙云以美丽贤德和才干智慧集一身的强大个人魅力,在朱棣心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明成祖朱棣一生中唯一的白月光。
徐皇后是怎样一位神仙姐姐,能使朱棣如此深情敬重?
说起来,徐妙云出身就不一般,她的父亲是明朝开国第一大将、位列开国“六王”之首的中山王徐达,为明朝创立建立了不朽功勋。
徐妙云作为徐达的长女,从小就被爹妈悉心娇养。看到女儿聪慧好学,徐达对夫人谢氏说:此女天赋非常,宜以经史充其知识。他找来老师专门给妙云教授儒学。徐妙云读书天资很高,过目不忘。熟读经史,得到”女诸生”美誉。
在明朝,诸生是受过传统儒家教育,工于经史的生员,徐妙云能有这么高的名号,可见她的才学非常出众。
明太祖朱元璋早就看中徐达这个长女,模样俊秀,聪慧贤淑,想让妙云当自己的儿媳妇。他对徐达说,你这闺女可真不错,她以后就是我儿媳妇啦,你得好好待她!
洪武九年正月二十七日,十五岁的徐氏头戴九翚四凤冠,身着青质九翟衣,在朱元璋亲自主持下,与十七岁的燕王朱棣举行隆重的婚礼,从此开始了她尊贵而不平凡的一生。
虽然朱棣和徐妙云是朱元璋指婚,双方父母包办,但他们很小就认识,也算青梅竹马。
徐妙云12岁的时候,就入宫陪伴14岁的朱棣了,马皇后也非常喜欢她,言传身教,悉心培养,俩人之间情同母女。
1376年,徐妙云被册封为燕王妃。
她恪守妇道、孝敬公婆,待人处事非常得体,深得公公朱元璋和婆婆马皇后喜爱。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后,燕王妃按照礼制 ,素食淡饭为婆婆守孝整整三年,朱棣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在《山河月明》剧中,朱元璋叫太子朱标在凤阳举办一场演武比试。指名道姓要秦、晋和燕三位亲王参加校场演武。其它亲王都已经开始选人练兵了,燕王朱棣对此并不上心。
燕王妃不动声色开始布局,她先进行招兵总动员,她对士兵们说只要当了燕王的兵,每人就能领不少的钱财。士兵们听到这话士气倍增,积极练兵。燕王朱棣看此光景也来劲了。校场比武,燕王朱棣取得头名。
在朱棣打败秦王的时候,徐妙云又派人去安慰了秦王。如此细致周到为夫君着想,徐妙云贤内助的作用可以说非常到位。
(2)
燕王妃生下长子没多久,就跟着朱棣就去往北平就藩。燕王府机构庞大,具备了审理所、典膳所、奉伺所、良医所等等。
机构之多、人员复杂,燕王妃徐妙云完美发挥了她当家女主的管理才能,把宫中事物处理的井井有条。
燕王妃出身将门,不但知书达礼还懂排兵布阵,亲自去过战场,能参与军务,出谋划策,她的很多建议都得到了朱棣采纳。
可以这么说,徐妙云和姚广孝是朱棣登上皇位的背后推手,为燕王分忧解愁,起到了智囊和军师的作用。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开始大力削藩,燕王朱棣也面临危机,发起了“靖难之役”。面临超过自己兵力数倍的朝廷大军,燕王妃徐妙云的坚定支持和远见卓识给了朱棣很大的信心。
建文帝派名将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攻打北平,靖难兵起后,燕王率军前去袭击大宁,李景隆乘机进围北平,防守的重任就交到了世子朱高炽的身上,朱高炽年轻并没有多少经验,守城兵力很少,燕王妃徐氏沉着冷静和朱高炽及守城的将士,一同策划、部署守城。
在李景隆攻城猛烈,而城中兵力缺乏,北平危机时刻,燕王妃不仅自己还披甲上阵,还发动将士妻子和百姓也登城作战,城中的妇女也在徐氏的激励下也披甲上阵,和李景隆大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保卫北平,一直支撑到朱棣顺利回师。
也正是徐妙云的果敢坚定和母仪天下的风范,才保住了北平,为朱棣回师北平,攻陷南京城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历史有上有这样的说法;没有徐皇后,就没有朱棣的江山!
(全文分三次发布,感兴趣的朋友请继续关注后续)
史料,图片来自网络,侵必删。
徐妙云为什么能成为明成祖朱棣心中一生的白月光?
燕王朱棣之所以能够坐上皇帝的宝座,主要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有“黑衣宰相”之称的和尚姚广孝;另一个就是他的妻子徐妙云了。
朱棣和徐妙云之间,纯属政治联姻,朱棣对妻子敬重有加,但绝对谈不上什么一往情深,否则朱棣死后,也不会拉上三十多个嫔妃殉葬了。朱棣和徐妙云同病相怜,对朱元璋都是又恨又怕。很多人都说,朱棣的婚姻,体现出朱元璋对徐达的宠爱,这纯属无稽之谈。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娶的是大将常遇春的女儿,如果不是朱标早亡,老常的女儿,那可是妥妥的皇后。朱元璋的二儿子朱樉虽然籍籍无名,可他的老婆。是朱元璋所有的儿媳妇当中,知名度最高的。朱樉的妻子观音奴,观音奴的哥哥是元朝大将王保保。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赵敏的原型就是观音奴。朱元璋打不过王保保,就将观音奴俘虏过来做人质。王保保爱江山不爱妹妹,朱元璋手中的人质过期作废了。朱元璋做过乞丐,观音奴在他家里白吃白喝了一年多,朱元璋心疼得不得了,干脆就让观音奴做了他的二儿媳妇。朱元璋的三儿子朱棡,娶的是永平侯谢成的女儿。
上述三个亲王,再加上燕王朱棣,据说他们四个,都是大脚马皇后的儿子。但仅仅是据说而已,十有八九他们都不是朱元璋的嫡子。朱元璋的这几个儿媳妇,似乎被人下了诅咒,结局都不太好。太子朱标早亡,可常遇春的千金,死得比太子还早。朱樉学习哥哥好榜样,也早早地一命呜呼了。朱元璋更痛快,直接下令,把观音奴给朱樉殉葬了。至于老三朱棡的妻子,也没得善终。朱元璋和永平侯谢成是儿女亲家,可老朱觉得谢成可能要谋反,就直接把老谢给灭族了。老谢的闺女贵为晋王王妃,也没能躲过砍头的厄运。所以给朱元璋做儿媳妇,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在朱元璋眼中,桀骜不驯的四儿子朱棣,绝对不是皇帝的最好人选。所以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直接册封朱允炆做了皇太子。此时朱棣的心,是拔凉拔凉的。本来朱棣并没有觊觎皇位的野心,奈何三个哥哥都短命,直到有一天,朱棣发现他和皇位只是一步之遥,于是他的心里就不平衡了。朱棣比朱允炆的优势显而易见,其中最让朱棣愤愤不平的,朱允炆是庶出。朱棣对老爹心怀不满,朱棣的妻子徐妙云,和朱元璋之间简直就是仇深似海了。徐妙云不但恨朱元璋。更恨大脚马皇后。徐妙云之所以在朱元璋和马皇后面前,始终装出一副乖乖女的模样,为得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报仇雪恨。徐妙云的母亲名叫谢翠娥,是大将军徐达的第二任妻子。她嫁给徐达的时候才14岁,比丈夫整整小了16岁。但年龄的差距并没有影响他俩的感情,成亲的第2年,也就是1362年,他们的长女徐妙云出生了。徐妙云聪颖贤惠,酷爱兵法,对排兵布阵都颇有研究。当时人称“女诸生”,也就是女秀才的意思。徐妙云12岁的时候,许配给燕王朱棣,三年后两人完婚,四年后,夫妻二人同赴北平就蕃。与此同时,驻守北平多年的徐达、谢翠娥夫妇,回南京述职。
当然朱元璋也知道,徐达身在边关,如果他不肯回南京,朱元璋也没办法。于是朱元璋用了个最不耻的办法,为徐达修筑了一所堪称豪华的宅院,并赐名“大功坊”。盛情难却,徐达只得带着妻子回到南京。三日后,已经得了重病的大脚马皇后,带着谢翠娥游览皇宫。随后,马大脚找朱元璋报告说,谢翠娥在游览皇宫时口出妄语,朱元璋震怒,派人将谢翠娥杖毙在庭前,并暴尸数日。谢翠娥被打死后,朱元璋一面派人监视徐达,一面派人赶往北平,查看徐妙云是否有异动。杀母之仇,不共戴天,徐妙云早知母亲和朱元璋仇深似海,此一去难逃毒手。但在朱元璋派来的使者面前,徐妙云表现得落落大方,谈笑风生,并没有因为母亲惨死,而表现出些许的不快。朱元璋和谢翠娥之间的愁怨,还要从谢翠娥的父亲谢再兴说起。谢再兴和朱元璋,都是小明王韩林儿手下的大将,只不过谢再兴一直受朱元璋节制。谢再兴是个老实人,但打仗很有两把刷子。谢再兴带着一万多人驻守诸暨。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见有机可乘,带兵10万攻打诸暨,结果张士信损兵折将,大败而归。谢再兴的指挥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谢再兴打了个大胜仗,没有等来朱元璋的表扬,却收到一个对他来说堪称耻辱的讯息。谢再兴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17岁的谢翠英和14岁的谢翠娥。谢再兴在诸暨为朱元璋拼命的时候,朱元璋却在背后捅了老谢一刀,自作主张,将老谢的两个女儿给嫁人了。大女儿谢翠英嫁给了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二女儿谢翠娥嫁给了大将徐达。这种事搁到谁身上都感觉恼火,这和强抢民女没什么区别。老谢很生气,但后果并不严重,他只是说了句:我的闺女嫁人不让我知道,这是把我当成什么人了。说归说,老谢发完牢骚,继续埋头给朱元璋干活去了。可朱元璋是什么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负我。老谢的牢骚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很生气,打算给老谢点颜色看看。直接派人削了谢再兴的兵权。老谢受了这么大的窝囊气,但他再一次选择隐忍。朱元璋欺负老谢似乎上了瘾,派人将老谢的两个亲信给杀了,还把人头挂在老谢家的客厅里。始终在提醒老谢,别感觉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杀得了你的亲信,就杀得了你。忍无可忍,无需再忍,老实人谢再兴,终于被朱元璋逼急了眼,一怒之下投靠了张士诚。逼反了谢再兴,朱元璋也有些傻眼,可他很快就将满腔的怒火,倾泻在谢再兴的亲人身上。很快谢翠英被活活打死,她的丈夫朱文正,不久后也一命呜呼。
后来朱元璋良心发现,册封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为亲王。按照惯例,亲王的母亲册封为王妃。但朱元璋恨透了谢再兴,所以没有册封谢翠英,堂堂的靖江亲王,变成了有爹没娘的野孩子。谢再兴除了两个女儿,还有两个弟弟和三个年幼的儿子。张士诚失败后,谢再兴不知所踪,他的三弟和五弟,以及三个儿子都死守余杭城。朱元璋派遣手下大将李文忠去攻打余杭。李文忠和谢再兴私交不错,于是以名义担保,只要谢三和谢五开城投降,他肯定能保证谢家满门的生命安全。李文忠将谢家满门带回南京后,朱元璋不顾李文忠的苦苦哀求,将谢家满门,在南京街头凌迟处死。至此,谢家满门男女老幼,只剩下谢翠娥一人。而此时,徐妙云已经三岁了。
谢翠娥知道朱元璋一定不会放过自己,所以20多年来,她一直表现得小心翼翼,跟随丈夫驻守在北平。朱元璋就是想杀徐妙云,也鞭长莫及。而徐达对妻子也是有意袒护,不给朱元璋任何机会。可是徐达夫妇还是低估了朱元璋的残暴,结果他们刚回到南京,谢翠娥就被杖击而死,根本没有顾及徐达的感受。朱元璋对徐妙云,并非没有动过杀机,只是徐妙云从母亲那里吸取教训,一直躲在北平。朱元璋死后,朱棣和徐妙云的处境,变得比从前更加恶劣。朱棣的三个儿子,就差点儿没死朱允炆的手中。朱允炆大张旗鼓的削藩,如果朱棣选择逆来顺受,就只有死路一条。朱棣一死,朱允炆就会逼着徐妙云殉葬。几年前,观音奴就是这样被朱元璋干掉的。对于朱棣和徐妙云来说,除了起兵反抗,他们别无退路。相比起朱棣开始的犹豫,精通兵法的徐妙云,表现得格外坚决。尤其是北平保卫战,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攻打北平。徐妙云站在城头之上,怒斥李景隆。毕竟当年如果不是李文忠极力担保,谢家就不会遭遇灭门之祸。李景隆被徐妙云训得面红耳赤,只得悻悻而退。
如果没有徐妙云,北平城会被李景隆轻易的攻克,这里可是朱棣经营了二十几年的老巢,一旦北平有失,朱棣走投无路,非一败涂地不可。徐妙云在战争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如果没有她,将李景隆训斥得无地自容,北平就会很轻易的被人攻破。李景隆可不是泛泛无能之辈。只是因为李文忠当年,太对不起谢家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朱棣能够当上皇帝,徐妙云的功劳首屈一指。再加上朱棣的三个儿子都是徐妙云生的。如果朱棣对徐妙云表现出些许的不敬,他的三个儿子,尤其是三子朱高熙,很可能直接起兵造老爹的反。朱高熙一直有谋反的心,他所欠缺的,只差一个合适的理由。
徐妙云为什么能成为明成祖朱棣心中一生的白月光?
这部剧颜值跨度太大,差点弃剧
徐妙云为什么能成为明成祖朱棣心中一生的白月光?
小岛知风
2022-9-26 18:14 · 来自河北 ·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徐妙云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嫡妻仁孝徐皇后,她也是一代传奇女子,自幼出身将门之后,她是明朝开国第一大将徐达的长女,自幼就嫁给朱棣成为童养媳,与朱棣相依相伴三十年。而朱棣一生有九个儿女,其中七个儿女皆为徐妙云所生,并且在她死后十七年里朱棣不再立后,可以说她是朱棣一生的白月光,那么徐妙云有何魅力能让朱棣一生都难以忘却?
徐家有女初长成,才智超群辅燕王
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这一年还是吴王的朱元璋与汉王陈友谅的大战一触即发,在这个时刻,朱元璋的挚友也是他的大将徐达喜得长女徐妙云,朱元璋也替徐达高兴不仅送上贺礼,还在满月宴上提出让第四子朱棣与徐妙云定下娃娃亲。
在《明史》中记载徐妙云为: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中山王达长女也。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
这意思就是说徐妙云自幼聪慧过人,喜好读书,很有文采,被当时的人称之为女诸生。
徐达一看徐妙云自幼如此聪慧,他可没有像封建时期别的父亲那样重男轻女,而是为她聘请名儒教导她读书识字。连教导徐妙云读书的老师都称她天赋过人远胜于一般男儿。
在徐妙云11岁时,已经称帝的朱元璋就下旨把徐妙云接入宫中陪伴朱棣,他要和马皇后亲自抚育朱棣和徐妙云。
朱元璋的儿媳有不少,但唯独太子朱标的妻子即开国名将常遇春之女常氏和徐妙云最让朱元璋和马皇后满意,尤其是徐妙云侍奉朱元璋和马皇后极为孝顺,马皇后对徐妙云也如对待亲生女儿一般,史料记载“日侍(马皇后)左右,独被宠眷”。
徐妙云入宫三年与朱棣培养了三年的感情,三年后水到渠成,朱元璋就下旨让二人完婚,就这样年仅14岁的徐妙云嫁给了16岁的朱棣。
朱棣与徐妙云大婚之后就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要到北京去就藩,徐妙云也就跟着朱棣来到了北京。
当朱棣到了封地之后就忙坏了,朱棣作为戍边藩王,在北京要与各路地方官员接洽融合,应酬很忙。同时燕王府还属于小型宫廷机构,内部设有审理所、典膳所、奉伺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等类似宫廷管理的机构,燕王府内部事务需要管理的地方就很多,朱棣还要与地方官应酬,因此他根本忙不过来。
这时候徐妙云的贤惠之处就出来了,她在朱棣忙于应酬外务时,她把燕王府内部机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大到王府机构制度管理,小到给孩子找老师以及王府仓库收支等琐事,她都一人操持的有条不紊。
所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