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赵国向齐国借粮,齐国为何不借给赵国?

齐国不借粮食很合理,毕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换我也不借!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一次足以改变天下格局的关键战役,随着赵国的战败,东方六国再无能够独力抵挡秦国的存在,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已成,难以逆转。所以,对于东方六国来讲,长平之战的失败,几乎是吹响了他们灭亡的丧钟。

然而就是这样一场影响着后世数十年国运的战争,东方六国中却仅仅只是赵国一家在苦苦支撑,其他诸如齐楚魏韩这些这些诸侯国,并没有参与进来。而这对于赵国来讲,无疑是很绝望的,因为长平之战打的是一场国力的消耗战。双方各自陈兵数十万,互相对峙,每日消耗的粮草甚巨,秦赵两国其实都很难受。如果按照这种趋势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双方罢兵言和。

但是,赵国毕竟国力稍弱,粮草不济,实在是等不到那个时候了。期间,赵国还向背后的齐国借过粮食,但是齐国没答应。

“(齐)王建立六年,赵无食,请粟于齐”

最终赵王没有办法,只能是孤注一掷。让赵括带着二十万邯郸军,替换长平前线的主帅廉颇,主动与秦军决战,以期早日结束这场煎熬的战争。然后便是我们我们所知道的结果了,赵括轻敌冒进,被白起诱敌深入,断绝粮道,最终围而歼之,四十多万赵军近乎全军覆没。

那么问题来了,齐国他们为何不帮忙,难道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吗?

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当然明白,当初赵国向齐国借粮食的时候,齐国大臣周子就在齐王建面前,把赵国比作齐国之唇,建议齐王建借粮食给赵国。

“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

但是,齐王建根本就不听,因为就当时的天下格局而言,赵国和齐国根本就不是什么唇齿相依的关系。在齐国等诸侯眼中,此时的赵国与秦国没有太大区别。

在一般人眼中,所谓的战国时期,似乎就是秦国一统天下的这么一个过程。但事实上,这只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小阶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都不是那个时代的主角,诸如魏国、齐国、楚国还有赵国,都曾像秦国一样登上天下霸主的位置,或者参与到争霸行列中来。所以,战国时期的主调乃是诸侯混战,不光有秦国打六国这一条线。既然是混战,那就没有绝对的阵营和盟友,他们只会做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哪怕是同出一家的三晋,那都是互相攻伐不断,更不要说其他国家了。

依据这个背景,我们再来看长平之战,其实你会发现,那就是秦国和赵国的一场争霸战。

当时的秦国已经崛起,挥师东进的战略目标显露无疑,山东六国中与之相邻的三晋与楚国,都被秦国给揍了。比如伊阙之战,韩、魏两国二十四万联军被全歼;鄢郢之战,打得楚国被迫迁都;华阳之战,魏赵联军十五万被斩,魏国大片国土沦陷。所以对于五国来说,秦国绝对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但是,赵国也好不到哪里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军事实力大增,逐渐成为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而这对于东方的其他诸侯国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儿。毕竟赵国强大了,作为邻国的他们就该遭殃了。尤其是对于燕国、齐国这些离秦国较远的国家来讲,赵国的威胁要远大于秦国。在长平之战前,赵国没少揍他们。

比如公元前276年,廉颇伐齐,攻陷九城;公元前276年,廉颇攻魏几,拔之;公元前265年,赵将田单攻韩,拔注人;公元前265年,赵将田单攻燕拔三城。

所以,长平之战对于秦赵之外的各个诸侯国而言,其实谈不上什么立场,双方都是威胁,坐山观虎斗乃是最为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

有了这么一个结论,我们再来看齐国不借粮食,那就变得十分合理了。对于当时的齐国而言,他们是不想看到赵国赢的。齐国希望秦国去帮助自己最大限度的削弱赵国,从而缓解赵国对于自己的威胁,至于所谓的唇亡齿寒,那该是后面考虑的事情。

换个角度来讲,如果自己帮赵国打赢了秦国,或许自己能瓜分一些好处,但最大受益者必定是赵国。等到他们消化完毕,势必会对齐国发动新的攻势。此外,齐国还会因为出手帮助赵国,而受到秦国的嫉恨,那么无论胜负与否,齐国便会为自己无端树立一个强大的对手。当然了,站在齐国的利益角度而言,他们同样也不希望,秦国过分强大,所以他们没有选择背后捅刀子,夹击赵国。

所以,齐国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赵国和秦国死磕,双方都被削弱,自己才能有机会从中获利。这个结论不仅适用于齐国,也适用于楚国、燕国,甚至连同为三晋的魏国与韩国,也都是有着这样的想法。

关于长平之战,魏王曾询问过底下大臣的看法,结果有人说,赵国输了,其实是我们的福气。虽然这样的话有些短视,但就当时的背景而言,并不是没有道理。毕竟没有谁愿意看到身边的盟友,过于强大。

大夫曰:“纵其胜赵,于我何损?邻之羞,国之福也。”《资治通鉴》

此外,秦国的外交策略也一直弄得挺不错。

在上党以及长平对峙期间,秦国一直都在放烟雾弹。明明前线剑拔弩张,却对赵国的议和使者隆重接待。弄出一副随时有可能罢兵言和的状态。这让魏国、楚国这些颇有想法的诸侯们,有些摸不着头脑,他们或许有着出兵的想法,但是却又担心赵国和秦国已经议和。届时自己不仅什么都捞不着,还会白白惹来秦国的愤怒,那就得不偿失了。

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所以,总结来讲,齐国等诸侯,之所以在长平之战中不帮赵国,一方面是想坐山观虎斗,一方面则是害怕得罪秦国。这些想法放在现在来看,自然是有些短视,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其实都是情理之中的想法。我们总是站在上帝视角看问题,容易将事情简单话。

毕竟他们也没想到,赵国会输得这么惨,四十多万青壮,仅仅一两个月就被秦军给全部歼灭了。这也是赵括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人所笑话的原因之所在。

如此短的时间,如此之大的伤亡,各位诸侯根本就来不及反应。而正是在见识到秦国的强大之后,魏、楚等诸侯国才有了唇亡齿寒的想法,于邯郸之战出兵相助赵国。

长平之战中,赵国向齐国借粮,齐国为何不借给赵国?

两方面原因。一是长平之战前,秦、赵的实力都远强于齐国,对于这场龙虎斗,齐国打心眼里不想掺和;二是秦国的外交工作做的比较到位。

长平之战前,齐国因为“五国伐齐”事情,元气大伤,国力衰退,无力再与秦国相抗衡。

而在这种大背景下,赵国又是当时关东六国中唯一还保存有强大实力,能与秦国在军事上硬钢的国家。赵国的这种实力,让齐国对它很是怀疑——怀疑赵国是不是也有秦国一样的野心。

所以在这种一个超强(秦国),一个次超强(赵国),五个弱者(齐楚燕韩魏)的前提下,包括齐国在内的“弱者”们,对长平之战都是抱着看戏的心态对待的。

比如当时的楚国,楚顷襄王重病,太子却在秦国,若不能回楚,则一旦楚王死,王位必定落于他人。秦昭襄王对放归楚国太子一事本来有疑虑,但春申君黄歇秘密派人护送太子返回了楚国,再加上范睢在一旁替楚太子说好话,于是秦昭襄王就默认了楚太子归国一事。

楚太子归国后,楚顷襄王果然去世,于是太子立即继位,是为楚考烈王。考烈王考虑到自己新君登基,国内的局势不太稳定,再加上秦王也没追自己,默认了自己归国。因此他也就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态,没掺和进长平之战。

还有韩国和魏国。韩国因为被打怕了,整个长平之战期间都是战战兢兢,不敢吭声。魏国很搞笑,长平之战期间,魏国国内还举办了一场热烈的廷议——讨论长平之战。

最后这场廷议的结果竟然是秦国伐赵有利于魏国,魏国不掺和长平之战……

为此有人反问魏王,说秦胜赵败,我魏国何利之有?魏王大言不惭的说:赵国的羞辱就是我国的福气啊。(邻之羞,国之福也)

十足的看热闹不嫌事大。

相比于被打怕了的韩国,暧昧的楚国,不要脸的魏国,齐国的态度比较特殊。其实齐国有救赵国的想法,比如长平之战前,齐国就曾经救援过赵国(中学课本上的《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讲的这次事件)一次。

但是,还是前面提到的老问题。赵国实力强于齐国,而且赵国不知收敛,经常干一些让人怀疑它有野心的事,比如接纳齐国叛逃的大将田单(摆火牛阵的那位猛人),还比如赵国主动收了上党郡十七座城池,这都让齐国对赵国很不放心。

再加上齐襄王死后,继任的齐王建(最后一任齐王)年少,国事皆决于君王后,而君王后又是一个很谨慎的人,不想把齐国拖入战火。因此在长平之战期间,当秦赵双方的规模越打越大,君王后害怕了,她怕齐国也卷入大战。于是她就坚决拒绝了赵国的求援。

当然了,看戏归看戏,各国也不傻,如果赵国玩完了,各国也要跟着倒霉。所以在长平之战期间,各国之所以会坐山观虎斗,与秦国的外交斡旋以及赵国君主在决策方面的失误,也有一定的原因。

长平之战期间,为了断绝赵国的外援,秦国先是忽悠了赵国,借赵孝成王派来媾和的使臣之嘴,大肆宣扬赵国主动来使,骗得其他诸侯国以为赵国已经和秦国谈和,错失了第一时间援救的时机;紧接着,秦国散尽财宝在各国内部运作,使得各国都有“看戏派”在摇旗呐喊,劝各国国君不要管闲事。

比如这些人就曾经跟齐国君王后说,齐国如果增援,秦国就会撤退。但秦撤军的后果就是赵国兵不血刃拿下上党地区,并坐得上党十七座城。此事对齐国无益,只会白白便宜赵国。齐国君王后就是因此被说动了心,才下定决心不管闲事。

最后,秦国又派兵守住各国通往赵国的隘口,比如秦军提前占领垣雍这个战略要点,让魏国无法支援。就这样,赵国的外援彻底被秦国断绝。

总的来说,长平之战期间,如果齐国答应救援赵国,秦国是很有可能退兵的。但是以齐国代表的“五弱国”出于坐视秦赵厮杀,想渔翁得利,并且也不想让赵国白捡上党十七座城池的心态,最后都没有援赵。

长平之战中,赵国向齐国借粮,齐国为何不借给赵国?

长平之战,赵国向齐国借粮,齐国为何不借?因为齐国的末代国君田建即位了。

齐国早已风光不再

乐毅率领六国联军讨伐齐国,齐国本已奄奄一息,田单又凭借着他的聪明才智将燕军逐出齐国,光复齐国的大好河山,并拥立田建的父亲齐襄王即位。后来,田单遭到国人排挤,去了赵国。

齐湣王遇害后,齐襄王曾经流落民间,做过一段时间的佣人。从那时起,田齐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高贵和霸气,即便齐襄王被田单迎接回宫后,受过惊吓的他,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便夹紧尾巴做人。

齐襄王早逝,其子齐王建继位时不过16岁。于是,大小事务都由其母君王后代为处理。君王后处理国际关系与齐襄王一般,同样是谨小慎微。本着不得罪其他各国的原则,加上齐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她只希望齐国能够长期置身于战事之外就行了。

田齐不敢得罪秦国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关于齐王建,虽然其在位40多年,然而所记载的事情不过3件。第一件就是长平之战拒绝向赵国借粮,第二件是去秦国赴酒会,第三件就是向秦国投降。如果将这三件事情连起来看,不难发现齐王建对秦国的态度倒是自始至终的阿谀奉承。

长平之战爆发,秦、赵两国对峙两年多,大量的青、壮劳力被困于前线,使得农田歉收,国力透支,尤其是赵国,粮食供给难以为继。而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加上置身于战事之外多年,因此,齐国倒是粮多草广。此时秦国也在观望,如果齐国救赵,那么秦国退兵,不然就进攻。所以,彼时齐国的态度非常重要。

这时,齐国的大夫周子就劝告齐王建,赵国是齐国重要的屏障,一旦赵国灭亡,祸患马上就到齐国,所谓唇亡齿寒啊!齐王建不听劝谏,45万赵军因此在长平之战惨遭屠戮。

总的说来,那时还很年轻的齐王建不愿借粮食给赵国,想必这也是其母君王后的主张。
  • 一是借粮给赵国就得罪了当时最强大的秦国,相当于引火烧身,万一赵国失败,秦国马上进攻齐国,到那时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 二是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迷惑了这对短视的母子,以为站对队伍,就能换来齐国长久的平安;

  • 三是六国伐齐的阴影还没消退,对齐国来说,那六国都不是什么善茬。齐国更乐意做壁上观,看着六国互相功伐,也能消除一些往日的心头之恨。

可是,事实是残酷的,当其它五国相继倒下后,秦王政并没有停下他统一六国的脚步。虽然齐王建因阿谀秦国而享受了40多年的安宁日子,但是当他被迫向秦国投降的那一刻,不知道是否还记得当初长平之战时齐大夫周子的劝谏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

长平之战中,赵国向齐国借粮,齐国为何不借给赵国?

齐国不借粮给赵国,是综合历史、现实、未来的多种因素做出的决定。如果了解到这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齐国的决定或许并非不妥。

乐毅伐齐既是齐国阴影,也使齐国元气大伤

公元前284年,燕国上将军乐毅率秦、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军大举进攻齐国。联军破齐都临淄,连克齐国七十三城。齐湣王仓皇逃到莒之后被楚将淖齿杀掉,王子法章继位为齐襄王,名将田单经过多年苦战才赶走侵略军,助襄王复国。

这段屈辱的历史给齐国蒙上了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此后,齐国上下不愿在经历这种浩劫,齐国也很少再干预东方五国之事。这种对他国的失望、怨恨和提防使齐国不得不考虑是否要援助赵国。

更现实的考虑是,齐国经过乐毅的打击,尽管在齐襄王的经营下国力有所恢复,但总体上难以达到以前富强的程度。在秦赵的生死之战中,以任何形式援助其中一方都可能遭到另一方的报复。齐国自然是无力抵抗秦国的入侵的,因此选择中立、观望,是个不得罪双方、保全齐国国力的最好选择。

秦齐交好,齐国没有理由背叛秦国

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任命魏人范睢为相。范睢向秦王提出了闻名历史的“远交近攻,与齐修好”之谋,即与遥远的齐国结盟,大举进攻邻近的魏、赵等国。

在此背景下,秦国主动接近齐国,齐秦交好。公元前266年,齐襄王尚在位。这位依靠田单复国的君王在战后与田单生隙,本身就不算一个中兴之君。其王后史氏(史称君王后)的外交倾向更是在秦国和其他五国间走钢丝(在她后来听政时可以看出来)。齐国最高统治者的能力和态度,加上秦国的示好,决定了齐国没有理由背叛秦国。

长平之战中,并非齐国一国处于观望态度

长平之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当时两个超级强国的争霸之战。为了赢得这场战争,赵国出动四十余万大军,秦国更是“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将国家的未来赌了上去。因此胜方有极大可能一举摧毁本来极具竞争力的败方,从而称霸天下。

另一方面,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曾派使者赴秦和谈。但秦王故意隆重接待赵使,既拖延了时间,又让别国在秦使臣一度认为秦赵关系缓和。试问谁在秦赵和好的前提下愿意为其中一方出兵助战呢?

同时,即便秦赵未和,贸然出兵也是极其危险的。对五国而言,两败俱伤固然是好事,但如果自己支持的一方战败,而敌方尚有余力,那无疑是自寻战事。对结局的不确定促使包括齐国的在内的一众国家不敢过早站队。

(齐襄王之子齐王建影视形象,他是长平之战时的齐王,但国政实际上由太后君王后处理)

但是,当胜负已定时,为了削弱胜方,其他国家显然不会允许败方灭亡。长平之战后魏楚合兵救赵的邯郸战役就是证明。

结语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齐国不救赵,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考虑的。虽然站在我们后人的角度,任凭秦国壮大是齐国的败笔,但如果站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谁又敢保证不救赵是个错误的决定呢?

长平之战中,赵国向齐国借粮,齐国为何不借给赵国?

齐王建六年,秦攻赵,齐楚救之。

秦国的战略是,齐楚救赵,如果他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就相机退兵,再等待机会;如果他们的联盟并不牢固,就集中力量猛攻,逐个击破。

战争最终打的是后勤。秦国兵精粮足,旷日持久,赵国的粮食不够用了,向齐国求粮,齐国却没答应。

齐国大夫周子说,我们既然是来救援赵国的,现在赵国乏粮,我们就应该尽快借给他粮食,与之齐心协力打退秦兵,如果不这样,秦兵势必攻破赵国,这恰好中了秦国的计策。再说赵国对于齐楚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屏障作用,就好比牙齿有嘴唇的保护才会牢固,唇亡则齿寒。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就该轮到齐楚了。所以我们现在救援赵国,好比捧着一个漏水的水缸往被烧焦的锅里倒水一样,形势危急,全力以赴都不一定能顶得住,为何还要犹豫呢?总之,救赵,是国际间的道义,是齐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击退秦兵,又可以扬威世界,大大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凭正义援救将要灭亡的盟国,扬国威击退强秦之兵,这是多么好的战略机遇呀,如果我们不敢决策,不积极作为,却斤斤计较一点粮食,就未免太不明智了。

齐王建被秦国吓破了胆,最终还是没听周子的建议。

赵国失去齐楚强大的外援,长平一战,遭到秦国毁灭性打击。

四十四年,秦国灭掉了其他五国,集中力量收拾齐国。

大兵压境,齐王建听从相国后胜的主意,不战而降秦。

秦王将王建流放到共城,齐国遂宣告灭亡。

齐国是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齐国灭亡后,天下终于归于一统,秦王政自称始皇帝。

长平之战中,赵国向齐国借粮,齐国为何不借给赵国?

赵国打过齐国,燕国在燕昭王时期,乐毅带头,联合其他五个国家,把齐国收拾得几乎亡国。齐国的齐闵王固然有错,但是,这回也打得齐国非常地惨,简直就是刻骨铭心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秦国在张仪到处跑火,挑拨离间的时候,张仪把楚,齐,魏等等几个大的诸侯国搞得一塌糊涂。但是,在这里面,赵武灵王置秦国,齐国,魏国于不顾,它把中山国全部吞并了。那么,其他几个国家当然不高兴。中山国一直以来就是依附的魏国和齐国。赵国把中山国吃了,就把边境挨着了齐国。齐国感到了威胁。但是,赵武灵王时期,赵国处于上升时期,齐国是敢怒而不敢言的。

长平之战时期,齐逐渐从衰败之间踹过气来。更由于君王后的对秦和五国的政策。齐国对赵国的求援采取了冷漠的措施。赵国借粮食的要求被齐国拒绝了。这是有深刻的恩怨之仇的,并不是一天一日造成的。

上面两个原因之外,在秦国做老大之后,齐国与赵国数二流的国家。齐国巴不得秦国把赵国消弱,让赵国不至于前脚在齐国,后脚在赵国。同时,如果赵国在这次战争中胜利了。赵国既然能打败秦国,其他的几个国家就是它的下酒菜了。对于齐国而言,赵国是老大比秦国是老大更可怕。毕竟秦国远离齐国,而赵国挨着齐国,因为,最危险的一般就是自己身边的人,自己身边的国家。古往今来,这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秦,赵,齐三国的关系说明了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多少人研究过。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统治者都犯了错,以至于,国家是怎么me灭亡的都不知道。

当然,齐国拘泥于以往的仇恨,也是个短见到了家。毕竟,秦国得志了,赵国灭亡了,齐国自己也于秦国做邻居了。那么,邻家小妹初长成,会不做人家的媳妇吗?秦国回放过所有的诸侯国吗?

赵国没有借到粮食,赵国就败了。赵国一厥不振,齐国借秦国的手收拾了赵国之后,整个抵抗秦国的力量被削弱了。包括齐国的灭亡已经提前到来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