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为什么不立外孙为皇帝?

宋仁宗为什么不认外孙为嫡孙,即位,郭威不是立的妻子的侄子柴荣么,也是外姓人

古时候但凡脑子没问题的人,都不会将家业传给外姓,哪怕是自己的外孙,尤其是在皇室当中这更加不可想象,绝嗣的皇帝,不想绝嗣只能过继嗣子。

宋仁宗也是个可怜的皇帝,膝下儿女多半夭折,儿子无一幸免全部早夭,一大堆的女儿,最终长大成人并且出嫁并且有孩子的,也是屈指可数寥寥无几。

仁宗有外孙么?当然是有的,永寿公主有两个儿子,庆寿公主有四个儿子,这六个孩子都有仁宗的血脉,但是,外孙终究是外孙,不可能得到仁宗的大位。

有子立子,无子立嗣

古代的宗法制之下,制定了十分严格的宗祧传承制度,如果一个家庭没有男丁,那么就需要过继一个孩子,而这就称作是立嗣。

古代立嗣也是有严格要求的,不是随便逮个孩子就可以的。

嗣子,需要从自己同宗同姓的家族中选,首先是自己的亲侄儿,也就是兄弟们的儿子,如果没有的话,那就从上溯一代,从自己堂兄弟的儿子里选择。

无论如何,嗣子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与自己同宗,是一个姓氏,哪怕宗族关系已经十分疏远仍旧要同宗,外姓是绝对不可以的,外姓继承,不算是立嗣,不能作为嗣子。

南宋建立的时候,高宗赵构没有儿子,而当时因为靖康之变,北宋太宗血脉的宗室子孙几乎全都被女真人掠走,根本没什么幸存的。

倒是南方有不少太祖血脉,但是,这些人早就出了五服,与高宗也不算亲戚了。

可即便如此,高宗册立赵昚为嗣子,也是合乎礼法的,因为赵昚是太祖后裔,是同宗,在高宗没有近支宗亲能够选择的情况下,立嗣赵昚,也没有问题。

宋仁宗膝下没有男嗣,而他也是真宗唯一活下来的儿子,也就没有亲侄儿,可太宗的儿孙非常多,仁宗要立嗣的选择性还是很多的,不可能将大位传给自己的外孙。

柴荣之例,纯属偶然

众所周知,周世宗柴荣,他与周太祖郭威之间的关系比较特别,因为柴荣是郭威妻子的娘家侄儿,说起来郭威是柴荣的姑父。

之所以传位柴荣,也实在是无奈,因为郭威真的没有自家人能够传位。

郭威的兄弟们,还有亲儿子、侄儿们,全都在后汉时期被刘知远所害,无一幸免,当时郭威的整个家族,根本就没剩下可以让他立嗣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郭威只能传位给自己养大的孩子柴荣,并且后周时期柴荣一度改姓为郭,可这是非常特殊的情况,虽然柴荣得到大位,但郭威的宗祧已断绝,非本家无法继承宗祧。

子嗣问题一直困扰着宋朝的皇室,仁宗父亲真宗当年就是,儿子接二连三夭折,在仁宗出生之前真宗就抱养过宗室的孩子作为嗣子,好在仁宗出生解决了危机。

可仁宗登基后,又出现绝嗣的危机,对于仁宗个人来说,这是非常悲伤的事情。

但对于宗室的其他成员来说,皇帝绝嗣的话只能立嗣,断然不可能将赵家的江山拱手交给外姓人的手里,就算仁宗想,宗室成员也绝无可能答应。

古代对于礼法极其看重,若非如此当年武则天也不会苦恼武周王朝只她一代,所以说除非整个宋朝宗室集体消失,不断仁宗绝无可能把皇位交到自己外孙的手中。

宋仁宗为什么不立外孙为皇帝?

后周太祖郭威,将皇位传给了皇后的侄子柴荣,宋仁宗宠爱女儿,为何不能将皇位传给外孙?毕竟,后周太祖郭威将皇位传给皇后的侄子,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

宋仁宗如果传给自己的外孙,还是有血缘关系的,至少,身上还有流着赵家的血脉。把自己女儿的儿子过继,改姓,成为自己的孙子,看着似乎也可以。因为自己没有儿子的问题,宋仁宗和臣子们赌气了几十年,这样做,岂不是更解气?

一、宋仁宗为皇子头疼的那些年

宋仁宗其实子女很多,但是大多很早就死去了,这可能和他们家族的遗传病有关系。毕竟无论是赵匡胤一脉,还是他弟弟赵光义一脉,对于家族遗传病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

在古代,比较讲究一个储君,何为储君?字面意思,储存的君王,太子又称储君,就相当于一个备用的皇帝,一旦皇帝驾崩,出了问题,太子马上就要登基,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

宋仁宗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也是古代历史上为数不多被称为“仁宗”的皇帝。公元1022年,少年的他登基为帝,开始了自己的皇帝生涯。后来在太后和一帮朝臣的安排之下,娶了曹皇后。

朝臣们特别为宋仁宗操心,整天在他耳边嗡嗡,想让立太子,这帮臣子也太看不起人了,宋仁宗正值年轻,就一直在耳边嘟囔这些事情。可以说,关于太子的位置,困扰了宋仁宗的一生,能把他气死,他和朝臣们相互赌气。

没有办法,在朝臣的裹挟之下,宋仁宗即便是再气,可是宋朝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所以,还是得听从建议。

于是,在1035年将赵宗实接进了宫里,交给曹皇后抚养,赵宗实就是后来的宋英宗。宋仁宗是1010年出生的,1035年时,不过才25岁,朝臣们就硬要让他接别人的孩子进来,作为储君培养,难怪他要赌气呢。

不过,又过了一年多,他的妃子俞德妃就怀孕了,而且是一个男孩儿,不过事情令人十分叹息,宋仁宗的皇长子赵昉在公元1037年出生,可是出生的当天就去世了。这对于宋仁宗而言,打击不可谓不大。也许,这也是他后来十分宠爱福康公主的原因吧。

1038年,宋仁宗特别宠爱的妃子苗妃,给他生下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就是宋仁宗最为宠爱的福康公主,也是第一个行册封礼的公主。在20岁才嫁人,算是一种例外,可谓是极尽荣宠,很少有人能及得上。宋仁宗对这个女儿的宠爱,在后来可见一斑,甚至可以说,能够与天下人对着干。

福康公主出生不久后,苗妃又怀孕了,这个孩子叫赵昕,是宋仁宗的第二个儿子,1039年出生,这个孩子的出生,让宋仁宗是扬眉吐气。然后,他就将之前送给曹皇后养着的孩子赵宗实给送出宫去了,意思是我有儿子了,你呢,就不太需要了。

又过了两年,也就是1041年,宋仁宗的第三个儿子赵曦出生了,宋仁宗现在就有了两个儿子了,都还挺好。只是,很多事情是无法预料到的。又过了两年,也就是1043年,宋仁宗的两个儿子,在这一年,同时去世。可以想象得到,对宋仁宗的打击有多大。

两个儿子死后,宋仁宗一直就再也没有生过儿子,朝臣们就又开始建议了,让宋仁宗赶紧立储君,国无储君而不安啊。宋仁宗这时的倔脾气上来了,就是不听他们的。朝臣们一直劝,宋仁宗算是同意了,但是赵宗实这哥们儿又不同意了。

其实,也可以理解赵宗实的心情,毕竟他呆在宫里面,那就是宋仁宗眼中的一根刺,证明自己没有儿子的一根刺,肯定是不受宋仁宗待见。不受皇帝待见,可以想象心情多糟糕,心里是多么的忐忑啊。不过,最后,还是在1062年立赵宗实为皇子,这位,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二、宋朝的特殊性,不能无视宗法制和家天下

唐朝有武则天登基为一代女皇,甚至可以将大唐的江山直接改成他武周的天下,国号从“唐”直接就成了“周”,试问天下,又有几个人敢说什么?

宋朝之前,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取而代之的周,史称后周那个朝代。

后周太祖郭威没有儿子,他就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柴荣,柴荣是谁?我们所知道的,柴荣是郭威的义子,其实,郭威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郭威的皇后柴皇后的大侄子。人家柴荣继承了郭威的皇帝位,连姓氏都不用改。

所谓宗法制和家天下,在这两位面前,有啥用?所以宋仁宗将自己的外孙立为皇太孙也不是不可能,挑战一下宗法制嘛,再说,朱元璋就这么干过,人家都立太子,他不就立了皇太孙吗?何况,宋仁宗那么宠爱福康公主,而且,福康公主所嫁的人,也是宋仁宗母亲的家族。

但是,因为宋朝的特殊性,导致宋仁宗即便有这个心,也做不到。宋朝在建立之初,就有着自己的规矩,那就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宋朝有个奇特的现象,那些士大夫经常被外放出京,但很少有被杀的。

而士大夫的观念里,宗法制和家天下的概念,可谓是根深蒂固。他们不管怎么闹,都必须要维护这两个存在的东西。

所以,在他们的眼中,这大宋朝的天下,必须是赵家人来做,那么多姓赵的皇子皇孙,都是赵家的人,哪里轮得到一个“外孙”!

三、客观不允许

宋仁宗有很多女儿,但大多很小的时候就死去了,根本来不及嫁人。

他最为宠爱的女儿福康公主,20岁嫁人,32岁就去世了。

就算是宋仁宗有大气魄,任何人都左右不了他,他也没有办法将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外孙,因为他没有外孙。福康公主只有养子,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

写在最后的总结

个人认为,宋仁宗当得起一个“仁”字,他去世后,消息传到辽国,辽国皇帝还拿出他的画像,痛哭流涕,而天下百姓也是如此,都为宋仁宗的驾崩而感到悲痛。

正因为他的仁,所以在他的年代里,才出了那么多名臣吧,范仲淹、韩琦、包拯等等。

这样一个“仁”的皇帝,对他其实很不公平,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大多都早夭,想必宋仁宗一生都十分痛苦吧。

在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皇帝的权力也受到掣肘,并不能为所欲为,宗法制和家天下也是士大夫遵守的,绝对不会容许宋仁宗胡来的。何况,他没有外孙。

宋仁宗为什么不立外孙为皇帝?

宋仁宗不是不想立外孙为皇帝,是环境不允许。如果有可能,他是想立女儿为皇储的。

不信你看看史书上记载的,他是按照皇太子的礼仪册封女儿为公主的。而且是在大臣集体反对的情况下,他力排众议。

他最大的遗憾,可能就是不能立女儿为继承人吧。

他如果是个穷人,只有两间破草房,家徒四壁,他的那些族人们,也许就会不在意,他是不是把家产传给外孙了吧。

哪怕他是个小财主,没有儿子招个上门女婿,把家产传给外孙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偏偏他是个皇帝,而且不是开国皇帝。这江山不是他的,他只是守江山的,这江山是所有太祖太宗子孙的。

他没有儿子,但太祖太宗的其他子孙有。那不好意思,你家没有人继承,就让我们继承吧。

汉朝的时候,汉哀帝宠爱男同董贤,曾经对大臣说,我百年之后,要把江山传给董贤。

大臣们就说,这天下是高祖的天下,不是陛下的天下。言外之意就是陛下您也没有权力决定把江山让给刘氏以外的人。

同理,宋仁宗也不能。

江山太大了,想要的人太多了。他还不如是个贫苦农民或者是个小财主,哪怕只有两间破草屋,也可以留给女儿的。

宋仁宗为什么不立外孙为皇帝?

我是小南史,我来回答。

宋仁宗之所以不立外孙为皇储,百年之后接替皇位,就因为是“外孙”。对于赵宋皇家来讲,必须要分清“内外”的。

为什么这样说,以唐朝武则天的选择为例,在武则天一朝,最为重要的宰相当属狄仁杰。狄仁杰不仅凭自己的能力与忠心做到了宰相的位置,更赢得了武则天的尊重,被尊称为“阁老”。而在武则天几十年关于传位于谁的思想斗争中,是狄仁杰及一帮唐朝旧臣长期不懈的努力,最后由狄仁杰的话让武则天转变了想法。

狄仁杰对武则天说:“陛下如果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侄子,他们或许会将武家天下传承下去,但那时候就没有陛下您什么事了,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会不孝顺自己的父母,反而去孝顺自己的姑妈。“

同样的道理,如果宋仁宗把皇位传给了外孙,就算过继过来改姓,但谁也不能保证等新皇坐稳皇位之后会不会改回来,到时候还会是赵家的天下?赵家宗室能同样宋仁宗传为给外孙?

还有就是,宋仁宗最后还是过继了宗室子侄,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赵曙,由于是过继而来,赵曙原本是叫赵宗实,父亲赵允让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四子赵元份的儿子。

宋仁宗在位期间赵曙的亲生父亲赵允让就去世了,等到宋仁宗驾崩,宋英宗赵曙继位之后,在该如何追封自己生父的问题上,与朝中大臣产生了激烈的争执,持续数年之久,并对宋朝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争执就是“濮议之争”。

简单说下这个“濮议之争”,就是宋英宗赵曙想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考”,而当时的太后以及以司马光为首的大臣认为应该追封“皇伯”,基本上这个事件已经影响到国本了,因为宋英宗不服气追封为“皇伯”,加上身体不好,所以经常不干活,不去处理朝政,当然了,不干活也和当时的太后不放权有关,但本质上还是因为“濮议之争”才搞得太后和宋英宗关系不和,太后才迟迟不放权。

说明一下,“皇考”的意思就是皇爸爸的意思,血缘上来讲,赵曙是濮王赵允让的亲生儿子,赵曙追封为“皇考”并没有太大关系,但实际上,此时的赵曙已经过继给宋仁宗了,所以应该追封赵允让为“皇伯”,其实这也就是血缘和法理之争,最终还是追封为“皇考”了。

在“濮议之争”中,因宋英宗赵曙有自己的私心,使朝中大臣分成了对立的两派,意见相持不下,导致了朝政运转不好,差点动摇了国本。

从这里就能看出,人都是有私心的,以宗室身份过继而来的宋英宗都想着给自己的亲生父亲一个体面的追封,要是宋仁宗过继一个外孙当亲孙子,那么等宋仁宗驾崩之后,新皇会有什么样的想法谁都不能保证,这天下还是不是赵家的都难说。

所以,宋仁宗赵祯不可能会过继一个外孙来继承皇位,不管是出于日后享受祭祀也好,还是为了赵家的江山社稷着想,传位给外孙那是想都不会想的事情。

宋仁宗为什么不立外孙为皇帝?

周太祖郭威传位给妻侄柴荣,属于异姓过继的范围;还有北汉刘承钧传位给外甥刘继元、刘继恩,也属于异姓过继。他们都可以传位给异姓亲属,为何宋仁宗不能传位给外孙呢?

咱就不说宋仁宗的病闺女福康没有给他生出外孙,就假装她给她爹仁宗生出外孙了,那为啥仁宗不能像郭威、刘承钧一样,传位给外孙?

因为仁宗赵祯和周祖郭威、汉宗刘承钧有本质上的区别,就是前者的宗族庞大,后者宗族凋零。

郭威基本上就没有同宗同族,早年和柴氏结婚又无子,才过继柴氏的侄儿柴荣为嗣子,柴荣在小时候就已经是郭荣了,是郭家的崽,哪怕他姑妈兼嗣母去世,他姑爹兼嗣父郭威再娶生儿育女,郭威依旧是郭家板上钉钉的长子老大,是郭威的左膀右臂,后来郭威诸子遇害,郭荣又成为郭威唯一的儿子,不传位给他传位给谁?

刘承钧基本和郭威雷同,虽然他家还有小猫两三只的宗族,但都要依附他家,所以,他要传给妹妹的儿子,谁也拦不住。

赵祯就不行了,就不说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光太宗赵炅的孙子辈、即赵祯的堂兄弟们,都有近三十个人,赵炅的曾孙辈、即赵祯的堂侄子们,足有八十多个,可谓人丁兴旺。

在有同宗选择过继的时候,是不可能、也不允许过继异姓亲属的,所以,赵祯就算有亲外孙,也不可能传位给外孙子,那他不但会被喷死,还可能会被庞大的赵姓近亲拉下马。

按照宗法,某人无子,优先要选择亲兄弟的儿子过继,亲兄弟没儿子或者没合适过继的,就是选择同祖父的堂兄弟的儿子们,依旧没有,就是同曾祖父、同高祖父,乃至于同族兄弟的儿子们。除非这些统统都没有,或者没有合适的,才可以考虑异姓亲属。

异姓亲属过继,在礼法上属于灰色地带,并不被正统认可,比如最典型的一个例子:“莒人灭鄫”。

莒人灭鄫的典故就是说,鄫子把国君的位置传给嫁给莒国的女儿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外孙,春秋人就认为鄫国被莒国人灭亡。

理由就是,死去的祖先不会接受外姓人的祭祀,这样,他家的祭祀血食就意味着断绝了,所以,《左传》云: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谷梁传》云:莒人灭鄫,非灭也。立异姓以莅祭祀,灭亡之道也。

从此事可知先秦人是反对否定异姓过继的,但是,尽管在历代在律法上禁止异姓过继,实际上却一直存在异姓过继,特别是异姓亲属过继,为了避免财产的流失,很多人选择女儿或者姐妹的子嗣做继承人,历史上就有不少名人属于异姓亲属过继。

简单举几个例子:

魏国司徒陈矫,本来是广陵刘氏子,过继到外祖父陈氏家,所以叫陈矫。

王平王子均,从小就养在外祖何氏,后来才复姓王氏。

刘封,原本是寇氏子。

朱然朱义封,原本是施家子,舅舅朱治无子,就把13岁的朱然过继到朱家。

仇洛齐,本来姓侯,过继到外祖父仇款家里,因而姓仇。

高崇,父亲是沮渠牧健的女婿,母亲是武威公主,后来沮渠氏被杀,公主哀痛本家绝嗣,就把儿子过继到沮渠家,一直到后来,高崇才复本姓。

司空图,以外甥司空荷为嗣子。

魏了翁,祖父魏苹,祖母高氏,生父高孝璹,嗣父魏士行,同胞兄弟高定子、高稼、高载,堂兄弟魏文翁,儿子魏近思,侄子高斯得。

一家子有姓高,有姓魏,看得让人稀里糊涂,其实并不糊涂,高孝璹过继给无子的舅舅高黄中,生了五个儿子都姓高。但他的母弟魏士行又无子,就把老五儿子过继回本家给弟弟,这个老五就是魏了翁。

······

异姓亲属过继的例子有很多很多,还有个典型例子就是贾充,贾充的世子贾黎民早卒,贾充无嗣,他的妻子郭槐,就让外孙韩谧为世孙,因此,郎中令韩咸等人还劝谏司马炎不同意,理由就是:礼无异姓为后之文。

司马炎本人也是反对异姓过继的,但还是为贾充开绿灯,允许过继外孙为嗣,但下诏后人不得以此为例,除非功劳像贾充那么高。

这么多例子说明什么?说明了虽然律法禁止异姓过继,但实际上还是很多,毕竟外孙和外甥,在血缘上远比远宗过继子近得多。

所以,朝廷为了社会的稳定、救灾济民、发展人口的方面的考虑,对异姓过继还是很宽容的,特别是宋朝,甚至出台允许异姓亲属过继的律法,在律法上为收养家庭提供保障。

虽然朝廷默认允许异姓过继,但都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同宗中按昭穆没有可以过继、或者没有合适过继的子嗣时,才允许异姓亲属过继、以及异姓过继。

再来看看宋仁宗赵祯庞大的宗族,从理、从法、从情,各方面考虑,他都不能传位给外孙子,除非赵家合适过继给他的晚辈都死绝了。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宋仁宗为什么不立外孙为皇帝?

宋仁宗宋朝历史上算得上有所作为的皇帝,他死后万民痛哭,自秦皇开封建王朝以来,都是同姓为天下,异姓当天下说白了就是谋反。宋仁宗儿子早幺只能传给了自己的侄儿子。

唐朝的中宗皇帝就是一位昏聩的皇帝。这位皇帝一生被三位女人所利用,第一个女人就是他的母亲武则天,这是一位权力熏心的人,中宗皇帝两次被自己的母亲权使;中宗当了皇帝以后就对韦皇后说整个大唐的天下都是我们的,假如我不当皇帝,我就把大唐的天下传位给岳父韦玄贞。

大唐的天下是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的天下,容不得中宗皇帝在那里乱整,于是武则天直接把皇帝给废黜了;第二位女人就是一代女相上官婉儿,上官婉儿还是中宗的昭仪,但是这位女人最后也是把中宗皇帝给拉下来水,才会导致后面的唐隆政变。

第三位女人就是中宗皇后韦皇后,为了取得美人开心,中宗居然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岳父,直接是昏聩无比。

宋仁宗是不敢传位给他的外孙的,宋朝是赵家的天下,容不得仁宗皇帝乱整。宋仁宗不是开国皇帝不能做这种败坏朝纲的事情。

宋仁宗即使没有儿子,可以让自己的兄弟继承皇位,可以让自己的侄儿子继承皇位,但是不能让自己的女儿和外孙继承皇位。这是一种规定,这也是封建社会能够传至千年的理由依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