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京又叫四九城,4和9是怎么来的,它们分别代表什么?
因为历史的悠久,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都不止有一个名字,过去都有其他名字,而且也还有许多的外号之类的。
比方说南京过去叫金陵、建康、建邺、金陵,也叫石头城。
北京以前也叫做幽州、大都、燕京、渔阳等等,而北京还有个外号,叫做四九城。
早些年,在北京里有句老话叫“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这其中前半句说的是北京城大致上的构造布局,这里的四,说的是北京城四个部分,九,说的是内城的九座城门。
北京的建城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燕国,当时的燕国都城就位于这里,因为燕国与燕山的存在,也给北京带去了一个别称,叫做燕京。
其实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北京都是北方的一座边防重镇,是华北平原的屏障。
元朝定都这里以后,刘秉忠与郭守敬在原本金朝的中都城东北部,建造了元大都,而当时设计了长达3.7公里的中轴线。
今天的北京内城,主要建设于明清时期,明永乐时代将原本的元大都南城墙向南移动,在旧中轴线上修建皇城与宫殿,之后北京的中轴线也随着城市的扩大而不断延长。
大多数时间之内,北京城的主体形状都是四四方方的,基本没有太多改变,从燕国时期的蓟城到后来的北京城,都是四四方方的模样。
传统文化里,这样的形状也代表着四平八稳堂堂正正,城中的宫殿跟四合院都是这样。
在古代,北京有过“四城时代”,刚开始是辽朝的南京,这是在隋唐时期的幽州城基础上建设的城市,是北京的一城,金朝又建设了中都,这是二城,元代又兴建了大都,这是三城。
明清时期,北京城整体上呈现出一个“凸”字的形状,也就是今天北京的二环路之内的那个一大批区域,直到这个时期,北京城的轮廓也算是正式确定了下来。
咱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对于有些特定的数字,都有不同的解释说法,至于九,被视作是一个至尊之数,在十进制当中,九也的确是最大的一个数字,象征至高无上。
因为九的地位高,古代通常都说皇帝天子乃是九五之尊,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北京被称作是四九城,其实也是与此有关,所谓的四说的是北京内城的皇城四门或者北京城的四个部分,而九,说的是九大城门。
皇城四门,说的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与西安门;内城九门,说的是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德胜门与安定门。
北京的内城有九座城门,而在外城则还有七座,也就是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与东便门、西便门,这就有了所谓的“里九外七皇城四”之说。
古代的时候,人们非常喜欢九这个数字,尤其是有身份地位的人们。
北京城的“九”也分成两类,北城的上九流,还有南城的下九流,那时候的北京城北边是皇家宫殿与诸多署衙所在,而南城则是五行八作的草根世界。
整体来说,将北京称作是四九城,其实就是以前的人对于北京内城、外城与大致构造的一种描述而已,四说的是北京皇城的四个城门,而九说的是北京内城的九个城门。
为什么北京又叫四九城,4和9是怎么来的,它们分别代表什么?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有句俗话叫“里九外七皇城四”,所谓的“四九城”便是从这里来的,这里的城指的是城门。
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最重要的标志,可以说没有城墙就没有中国古代城市,没有城墙的城市就如同没有屋顶的房屋。当然有城墙就一定有城门,没有城门的城墙就只能叫墙而不能叫城墙了。
很多人认为一座城市只有一圈城墙,实则不然。很多城市有里外多重城墙,就如同现在的很多城市,有二环三环四环,岳云鹏不还有一首歌叫《五环之歌》吗?像北京这样的古都大城市更是如此!
简单来说,古都北京从里到外可分为 4 层,即紫禁城(宫城,故宫),皇城,内城和外城。每一层都有一圈城墙,我们熟悉和不熟悉的数十座北京城门便在这一重重的城墙上。
紫禁城外是皇城,皇城是紫禁城的重要屏障,皇城墙有四座城门,正南门便是我们熟悉的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此外还有地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四九城”的四指的便是皇城的四座城门。
(正阳门)
皇城之外是内城,内城有九座城门,即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城门,德胜门,安定门,“四九城”的九,指的便是内城的这九座城门。
这些名字都很霸气威武,很具内涵,如正阳门是内城的正南门,取所谓“圣主当阳,日至正午,万国瞻仰”之意,崇文门“文教宜尊”,宣武门“武烈宣扬”。北京行政区的崇文区,宣武区和朝阳群众居住的朝阳区便都得名于此,只不过如今的崇文区并入东城区,宣武区并入西城区。
在清朝有一个重量级的驻京武官,名为“九门提督”,也是来源于此。九门提督实则是清朝的禁军总司令,是拱卫军师的最后一道屏障。历史上很多大人物担任过此职,很多政治事件也与此职有关,如康熙重臣明珠,雍正重臣隆科多,乾隆宠臣和珅,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和戊戌政变,所依靠的瑞常和荣禄都曾担任过此职。
皇城的四门和内城的九门是拱卫皇室的最后屏障,也是四九城的来源,但是作为帝国核心,最重要的还是紫禁城。
紫禁城作为皇帝和皇族的居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紫禁城也有四座城门,正南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午门,正北的神武门以及东华门和西华门。说起午门,我们不禁想到电视剧中常见的“推出午门斩首”,其实不过是一句讹传。
首先,午门兴建于明永乐年间,所以什么唐朝宋朝的“推出午门斩首”都只是一句屁话。另外午门作为紫禁城的正门,是皇帝家的大门,没有人会在自己的大门口杀人的,也不会有人愿意自己的大门口见血的,所以古时杀人都只会在菜市口这样的专业刑场进行。
为什么北京又叫四九城,4和9是怎么来的,它们分别代表什么?
一、中国的首都北京
朋友们都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曾经的别名是北平,也还叫过元大都,但北京也有一个很接地气的名称叫四九城
二、四代表什么
1.四代表着北京皇城的四座城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2.四也代表着四层,古代建筑发展离不开城墙,按四个方向修一道墙形成了一座城市,依城墙划分为: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
三、九代表什么
九代表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分别是朝阳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东直门、德胜门、安定门
四、九门的用意念
1.朝阳门
别名齐化门,是运输粮食的,其实朝阳门洞上刻有一枝谷穗,从京杭运河过来的食物在通州上岸,通过马车经过朝阳门运进皇宫
2.正阳门
别称前门,明朝永乐年间修建,是皇城的正门,平常正阳门不开,只有皇帝来时才会打开,其他人只能走偏门
3.崇文门
也叫哈德门,是北京城九门中最繁华、最热闹的城门,也是专门收税的城门,这个城门做生意的人非常多,经过这个门的人都要交税,守卫在此门通宵值班,这个门运酒的车也比较多,所以也叫酒门
4.宣武门
这个门也叫死门,这个门通往菜市口,处决的犯人都从这个门经过,大多墓地都在陶然亭一带,宣武门上也刻有‘后悔迟’的字迹
5.阜成门
这个门是运煤的,从北京西山到门头沟挖出来的煤大多数从阜成门进入,门上刻有一朵梅花♣️(煤和梅是同音)
6.西直门
此门是运水的,北京城内的水质差,从玉泉山运来的水用御用水车从西直门进入皇宫,门上刻有水的波纹
7.东直门
此门靠着水,很多木材都是通过水运进入北京城的
8.德胜门
故名思义,这是军队出征凯旋而归时在此门通过,象征着品德高尚,有正义之师的含义
9.安定门
这个门是车往外运送粪便的门
五、按照完整版来讲应该是‘里九外七皇城四’
1.‘四九城’就是四个城门和九个城门的总称
2.在‘四九城’的基础上加上‘外七’这个说法是最完善的
3.‘外七’就是外城的七座城门: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东便门、西便门、永定门
六、‘四九城’的寓意
1.‘四九城’这个词是北京城门的概括,在旧社会,北京城不像今天按区划分,是以城墙来区分的,也就是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
2.清朝时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住在内九城,就是内城、皇城、紫禁城,平民百姓都住在外七城
3.‘四九城’是北京城的代名,现在的人不在纠结内城和外城了,反正‘四九城’就是整个北京城,同时北京人也喜欢管自己的家乡叫‘四九城’
为什么北京又叫四九城,4和9是怎么来的,它们分别代表什么?
“四九城”是北京旧时民间的说法。
例如根据北京作家老舍的作品改编的话剧《龙须沟》的序曲里,就有“四九城闻名的裕泰老茶馆,大方桌宽条凳烫金的对联儿”台词。
那么“四九城”的来由是什么?主要是根据明代形成的北京城的建设格局而言。
元朝大都设计时,已参照古代建筑文化典籍《周礼·考工记》中的“九经九纬”、“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制。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在元朝大都的基础上,参照明初都城南京城的形制,建成了新的都城。
因而,明朝的国都北京城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由此,就逐渐形成了“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建设格局。
当时北京城以城墙划分,大体可分为四层区域,由里而外分别为: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
紫禁城:
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接受朝拜、举行重大典礼的区域,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的寝宫。
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故宫。
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
皇城:
主要分布有宗庙、官署、内廷服务机构以及园林苑囿等。
皇城有四座城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内城:
主要是皇宫守备部队驻防地、皇亲国戚和贵族的居住区。
清朝时期,八旗军队及其家眷、特赏的部分高级汉官及家眷,也居住在内城。
内城有九座城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清朝常说的“九门提督”,主要负责内城的警卫、治安等,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职责重大,位高权重。
外城:
驻扎有京城的戍卫部队,以及普通北京居民即老百姓的住宅生活区域。
外城有七座城门,分别为: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由此,根据皇城有四座城门、内城有九座城门的特征,民间就把北京城俗称为“四九城”。
还有个说法,是后来人们根据方位,把北京城大体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地理片区。
“中”指紫禁城。
东、西、南、北四个片区,加上内城的九座城门,就被俗称为“四九城”。
无论哪个说法,“四九城”指的就是明清时期的都城北京城。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城墙重重,层层戒备,功能划分明确,秩序等级分明。
例如内城的九座城门,有各自不同的交通规定,用老北京人的话叫做“九门走九车”:
朝阳门走粮车,崇文门走酒车,宣武门走囚车,阜成门走煤车,西直门走水车,正阳门走龙车,德胜门走兵车,安定门走收兵车与粪车,东直门走砖瓦、木材车。
由此,也可见当时的城市管理理念和标准。
由于大火、兵祸、风雨洗礼,以及时代变迁,北京城“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建设格局早就被打破。
根据历史资料统计,最多的时候有三十多座城门。
而今,北京城的建设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积、规制早已不是明清时期的样子。
而且,一些城门早已被拆除,一些遗存至今。
所以,“四九城”是个民间历史名词,反映了古代北京城的建设格局特征,以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色。
为什么北京又叫四九城,4和9是怎么来的,它们分别代表什么?
因为北京城的城门,里九外七皇城四。
北京古城区的内城,一共有九个城门,所以清朝时期的北京卫戍区司令的官职叫九门提督,就是专门负责九个内城城门安全的守备司令官。
而紫禁城皇宫的宫门,一共有四个。
所以,北京帝都,才会被说成是四九城。
为什么北京又叫四九城,4和9是怎么来的,它们分别代表什么?
在新中国大规模改造北京旧城之前,北京城是被一层层的城门包围起来的。清朝的北京城从外往里,普通“套娃”一般,内城“套”着皇城、皇城“套”着紫禁城。在内城的南面,还有一圈三面的城墙,跟内城的南城墙一起、又围起来一个外城……
▲清朝的北京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
在清朝,可不是您有钱就可以在三环、二环以内买房子的!谁该住外城、谁该住内城、谁该住皇城、谁该住紫禁城,都是有明确规定的。紫禁城是皇帝一家的居所,除皇帝一家、太监和宫女之外,晚上谁也不能待!包括皇帝已经成年的儿子。什么侍卫、太医之类值夜班,也只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在固定的地儿待着,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随便走动的。
▲清朝皇帝的家——紫禁城
皇城主要是部署宗庙、衙署、内廷服务机构等等,从四面全方位包裹着紫禁城。除少量经皇帝特许的宗室王公、贵族之外,一般人是不能住在皇城之内的,包括绝大多数的高级文臣、武将,也没有资格住在皇城之内!
▲清朝八旗分驻北京内城区域
内城是驻京八旗及其家眷的驻地,根据不同的旗籍,八旗子弟及其家眷分别住在内城的不同区域,其他人等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居住在内城的。清朝北京内城的城墙以内,完全是八旗的“私人领地”,北京顺天府根本管不到内城城墙以内的事务!根据清制,内城无论是城防、行政还是治安等等,都归步军统领衙门管辖,顺天府无权干预。
▲清朝步军统领衙门下发的“功牌”
清朝只有北京外城和京郊才是顺天府的辖区,彼时的民人(除八旗汉军、包衣汉姓之外的汉人)只能居住在外城和京郊,管你有多少钱、哪怕是富可敌国,在内城的城墙以内您也别想买到房!就更别说是长住了……
▲清朝北京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修复后)
所谓“四九城”,其实指的就是北京内城城墙以内的区域。内城总共九个城门,即正阳门、崇文门、安定门、宣武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城门。所以,清朝执掌内城的最高官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也被称作“九门提督”。内城里面“套”着的皇城共有四个城门,即天安门、地安门、西安门、东安门。皇城四个城门、内城九个城门,合起来就是所谓“四九城”。
▲清朝北京外城、内城、皇城的城门
换言之,在清朝时,“四九城”特指内城、皇城,并不包括北京外城和京郊。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四指的是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但把这个与内城九门合成“四九”,未免有些牵强。到了民国时,北京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的政治意义已经不存在了,但“四九城”这个名词还是被老北京人沿用了下来,其涵盖范围也比清朝时广泛多了,渐渐便成为了整个北京城的代名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