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史记》中没有汉惠帝刘盈的本纪?

司马迁开创了记传体著史的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各朝为前代修史,沿用的都是这一体例。可见《史记》对后世影响之大。但司马迁评价历史的标准,还是与后世有所不同。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史家修史,对人物和事件的评判,所用的也是儒家标准了。但是,司马迁自己,却不是儒家学者,他就是史家。他评价人物的标准,与儒家有所不同。说到这里的时候,要强调一点,司马迁虽然不是儒家,但他对儒家的孔子也是非常推崇的。《史记》中,把孔子列为世家,而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合在一起列传,就能说明问题。

按后世儒家著史的标准,身为皇帝的,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必定要列为《本纪》,像汉惠帝刘盈这样,既然是合法的皇帝,而且时间也不短,整整有七年,没有列为本纪,确实有点奇怪。但是,通观《史记》的编排,很容易明白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

儒家重名分,司马迁重实质。这句话,就是汉盈帝未列传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司马迁这样做的思想基础。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儒家的标准,是有皇帝的名分。社会也承认的,一定列《本纪》。而司马迁重的是实质,而非名分。为什么顶羽没有当皇帝也被列入《本纪》,原因很简单,他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刘盈为何未列入《本纪》,因为他虽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实。

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大乱。在群雄逐鹿的过程中,项羽成为最终的霸主,灭秦之后,分封诸,主宰天下的,都是项羽,这时的项羽,虽然没有称帝,却是事实上的皇帝。楚汉相争之后,刘邦得胜。建立大汉王朝,刘邦称帝,成了天下的主宰。刘邦死后,名义上是刘盈当了皇帝,这时,大权在吕后的手上。汉朝的大小事物一概决于吕后之手。惠帝刘盈虽有皇帝之名,却并不能主宰天下,决定事物。是个有名无实的傀儡。因此,司马迁不把他列入本纪,也就可以理解了。

惠帝未列《本纪》还有一个次要原因是,吕太后驾崩之后。吕氏被铲除,刘氏族中含有吕氏血统的王子全部被杀被灭。后代的文、景、武帝等继承者都与惠帝没有血统上的联系。这样,使得他在刘氏皇族中的重要性进一步下降。这样,汉惠帝刘盈为帝之时没有现实权力。死后对家族权力的传承上没有影响。所以,他无论是在现实政治还是历史作用上都不重要。司马迁不为其列《本纪》,也就很正常了。

为什么《史记》中没有汉惠帝刘盈的本纪?

这个问题问的好。

汉惠帝刘盈在刘邦之后做了七年皇帝,为什么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却找不到惠帝本纪呢?我们大胆假设一下,惠帝本纪是不是丢了?失传了?这个假设可不是没有根据的。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明确指出“而十篇缺,有录无书”。

为什么《史记》中没有汉惠帝刘盈的本纪?

司马迁属于泛儒家。儒家提倡名实相符。如果名实不符时,实第一,名第二。《史记》中有两个典型的例子:项羽和刘盈。

项羽并非帝王天子。却为天子之行,分封十八路诸侯。刘邦被称为汉王。就是被项羽分封为汉中王。

项羽无天子之名,却有天子之权。司马迁把项羽写入本纪。

刘盈虽然是名正言顺的汉惠帝。却是个甩手皇帝。汉朝的一切大事,皆由太后吕雉定夺。

刘盈做了七年皇帝。只做成功了一件事——保护兄长刘肥。使其免遭吕雉毒杀。

起初,刘盈想保护弟弟刘如意。但百密一疏,刘如意还是被吕雉毒死。刘盈为了保护大哥。昼夜陪伴,形影不离,连去厕所也在一起。吕雉送给刘肥的饭菜。刘盈都先吃试毒。刘肥把城阳郡献给吕雉后,终于脱身逃回齐国。

《史记》中,本纪书帝王,世家书诸侯,列传书个人。我认为,司马迁应把汉惠帝写入列传。他一生没有做一件帝王该做之时。

为什么《史记》中没有汉惠帝刘盈的本纪?

“本纪”的意思是法则、纲纪,通常以天子、国君的事迹作为纲领,采用编年、记正朔的形式,反映朝代的变迁、时代的大事。作为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在年号诞生之前,本纪并不是帝王专属,它并不是帝王的传记,其主要作用乃是按照编年的形式记载一些当朝的大事,吕后作为汉高祖刘邦之后、汉文帝刘恒之前的实际执政者,自然以其为主体记事更为方便。

△汉惠帝刘盈影视形象

汉高祖刘邦去世之后,吕后才是实际执政者

汉惠帝刘盈是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的孩子。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刘邦在遭遇彭城惨败之后,在重新稳固局势之后,便立刘盈为王太子,令其驻守栎阳。三年之后,即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二月,在击败项羽之后,刘邦即皇帝位,刘盈则顺理成章成为了皇太子。

△刘邦晚年起了易储之心

在汉高祖十年(前197年)时,刘邦却一度起了易储之心,打算废黜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储君。然而,令刘邦没有想到的是,此举却触碰到了吕后的底线。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之后,吕后早已不再对刘邦抱有希望,从而将心血全部倾注在了一双儿女身上,却没想到儿子的太子之位也即将不保。

△萧何在吕雉和戚夫人之间明显站边吕后

随后,吕后便以朝中吕氏集团为根基,迅速拉拢大量朝臣,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力量,刘邦眼看易储之事遭到满朝大臣的反对,最终只得放弃。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吕后开始掌握朝中大权,最终在刘邦去世之后,顺利接管朝政。

汉惠帝元年(194年)十二月,吕后趁刘盈外出,先杀刘如意,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并请儿子刘盈前去观看自己的“杰作”,结果遭受刺激的刘盈无法接受,就此不再过问朝政,直到数年后去世。

△刘邦去世后吕雉才是实际执政者

而在刘盈去世之后,吕后先立刘盈的儿子刘恭为帝,而刘恭在得知吕后杀死自己的生身之母后,曾言称长大之后要为母亲报仇,于是吕后又将刘恭囚禁、秘密杀害,改立刘盈的另一个儿子刘弘为帝。而刘恭、刘弘在位期间,朝政实际一直掌握在吕后手中。

年号出现以前本纪并非帝王专属,因而司马迁并未将刘盈列入本纪

正如前文所说,汉惠帝刘盈虽然在位期间,但朝政大权却为吕后所掌握,而他自己则“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史记·吕太后本纪》),直到自己病逝。

△本纪的目的是记事,而并非为帝王作传

其实本纪并非帝王专有,本纪只是按照编年的体例,依照年月的顺序,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以及当时的重大事件的。也就是说,本纪的实际作用并不是为帝王作传记,它的主要作用是按照编年的形式记载一些当朝的大事。正如刘知几在《史通本纪》中所说,“纪者既以编年为主,唯叙天子一人。有大事可书者,则见之于年月。”

之所以大家会将本纪认为是帝王专属,主要源于后世的纪年方式。自汉武帝建立年号制度后,年号纪年便成为了古代纪年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了方便记述当朝大事,便通常以皇帝的年号为记述顺序,因而《史记》之后的史书中,本纪就变成了帝王的专有了。

因此,在年号尚未出现之前,二十四史中的《史记》就成了一个特例,例如《吕太后本纪》和《项羽本纪》的主人公便都不是帝王。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不将刘盈列入本纪已经给出了解释,“惠帝垂拱,髙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史记·吕太后本纪》)也就是说,汉惠帝在位之时,朝政大权都在吕后手中,而当朝所发生的大事件也都基本出自于吕太后之手。

△吕后执政纵跨三代帝王

综上所述,为了方便记述汉高祖刘邦死后,到汉文帝刘恒继位之前这段时间的大事,在没有采用年号纪年的情况下,以吕太后这个实际执政者为主体进行记述更为方便,毕竟吕太后的实际执政时间,跨越了汉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三代帝王。

为什么《史记》中没有汉惠帝刘盈的本纪?

因为司马迁看来,虽然刘盈称帝后有在位七年,但是当中都是他的母亲皇太后吕雉理智掌权的。所以没有将汉惠帝刘盈写到帝王本纪中,取而代之的是《吕太后本纪》。

被母夺权的傀儡皇帝——刘盈

刘盈在位期间,虽然吕雉并没有真正的称帝,但实际她是临朝称制的,没有皇帝之名但是有皇帝之实,在司马迁看来,帝王本纪是用来记述真正的帝王的。比如说,项羽当时虽然没有称帝,但实际上掌握整个国家的权利,所以司马迁把项羽写入帝王本纪,然后吕后同样因为实际掌握了国家权柄,即使没有实际称帝也入了帝王本纪。相对来说汉惠帝刘盈,就没有什么可写的。

说起来汉惠帝刘盈是刘邦和吕后的嫡长子,是大汉江山的正统接班人。虽然中间刘邦一度想换太子,但最终也是顺利的登上了皇位。不过汉惠帝也算是倒霉,被自己的母亲抢走了国家权柄,自己只能当一个傀儡皇帝。

心狠手辣,不顾亲情,但又有帝王风范的吕太后

吕雉从嫁给刘邦之后,一直都是勤勤恳恳的帮助刘邦照顾家庭,让刘邦没有后顾之忧,称得上是贤良淑德了,但是刘邦一点没有念吕雉的好。后来还特别宠幸戚夫人,这就导致吕雉对刘邦心灰意冷,可能在当时的吕雉心目中,觉得男人是靠不住的。而且中间刘邦还想把刘盈的太子之位废除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所以吕雉心里就更恨了。

在刘邦死后大汉的国家大权就掌握在了吕雉的手中,而且刘盈也不敢跟自己的母亲去争取,因为他从小也就是个非常懦弱的人,要知道吕雉在当时是非常狠的。刘邦死了以后吕雉直接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把刘如意也杀了,而且还让刘盈看了变成人彘后的戚夫人,给刘盈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对自己的幕后也是一种非常害怕。最终导致刘盈只能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不问朝政了。吕雉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掌握了皇帝实权的女人。

不过吕太后虽然说,心狠手辣,也残害了很多刘氏的子孙,开国功臣也杀了不少,但是他统治期间,整个国家是非常昌盛的,而且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司马迁评价吕后说:“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正因为这些原因,司马迁最终没有将汉惠帝刘盈记入帝王本纪,而是由他的母后吕雉取而代之,有了《吕太后本纪》。

月古史话,欢迎大家一起多角度畅谈历史文化,欢迎大家【点赞】和【关注】。

为什么《史记》中没有汉惠帝刘盈的本纪?

因为司马迁认为,惠帝刘盈执政期间,实际的掌权者是吕后,所以司马迁写了《吕太后本纪》,不写《惠帝本纪》。

刘盈是吕后的亲生骨肉。并且,按照礼法,刘盈继承皇位,一点毛病也没有。只是,高祖刘邦当年就看不上这个弱不禁风的儿子。《史记·吕后本纪》云: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王朝初始,最怕皇帝失威,压不住阵脚,而惠帝缺的恰恰就是这个威。当时,开国元勋一大群,各个都可以在惠帝面前,摆叔伯辈的老资格。

吕后是刘邦的正室妻子,俗话说不看僧面看佛面,加上吕后为人巾帼不让须眉,所以明里把惠帝顶在前面,而暗里把执政权交给吕后,就成为了不二之选。

为什么不可以另择皇子立为皇帝而取代刘盈呢?吕后又不是傻瓜。吕后在惠帝朝,干净利落地干掉了赵王如意和赵王的母亲戚姬,就显示了她的捍卫自己权利的决心。

除此以外,《史记·吕太后本纪》还有记载: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如此这般,吕后屡屡痛下狠手,司马迁当然看得清楚。所以废《惠帝本纪》不写,而改之为《吕太后本纪》是有他的道理的。

说到《吕太后本纪》,就不得不提《项羽本纪》。司马迁早就有言在先,这部《史记》是他的“一家之言”。太史公把吕后的地位拔起来,是因为事实就摆在那里;而把项羽提到皇帝一列,多少是由于他对项羽的偏爱。

试想一下,项羽戎马一生,身为盖世英雄,却功亏一篑,着实可叹!《项羽本纪》是司马迁为后世的人们,故意留下的一个“bug”,意在任由后世评说吧。

果然不出所料,历朝历代的腐儒都对《项羽本纪》大肆挞伐。相比之下,对于《吕太后本纪》,不愤气的就寥寥无几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