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皇帝还未死,为何文臣们就已将嘉靖送到了京城?

正德皇帝表示:来人,给朕把提问的送去豹房,尽在这一派胡言!

作为明朝唯一绝嗣的皇帝,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后,由其近支堂弟朱厚熜继位。

朱厚照于明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驾崩,同日内阁以太后名义颁旨,宣布朱厚熜为继,这个时候的朱厚熜还在安陆州为父亲兴献王朱祐杬服丧,根本不在京城。

独苗断绝,兄终弟及

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佑樘,是史上独一份儿的皇帝,因为他除了张皇后,没有任何嫔御,夫妻俩生有两个皇子,但有一个早夭,只剩下了长子朱厚照。

且不说朱厚照在前朝能力如何,但他三十多岁驾崩,膝下却没留下一儿半女,孝宗武宗这一脉也就彻底断绝了,因为武宗没有亲兄弟,血亲立嗣也无法进行,只能传位宗室近支。

因为朱厚照的父亲没有其他儿子,因此按照礼法,就要上溯一辈从明宪宗的其他子嗣后裔当中选择同辈继承人,按照长幼亲疏,第一人选就是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

在传统的继承制度之中,除了父子相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兄终弟及,而朱厚熜的继位也是当时内阁援引明太祖《皇明祖训》中的“兄终弟及”原则而决定的。

堂弟继位,内阁决定

朱厚熜继承皇位,其实并不关朱厚照什么事情,明正德十六年三月,朱厚照驾崩,直到三月十四日驾崩前,弥留之际的他也没有说要传位给谁,皇位怎么办。

朱厚照正式驾崩后,杨廷和主持的内阁得到皇太后允准,以武宗名义拟定颁布了遗诏,将皇位传给与武宗血脉关系最近的兴献王世子朱厚熜。

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是兴献王,他也是明孝宗最年长的弟弟,不过当时他已去世许久,而朱厚熜作为其世子,还在安陆州为父亲守丧,武宗驾崩后第三日,朝廷派出仪仗前去接人。

按照明朝的规矩,藩王与诸世子,无诏不得进入京城,武宗驾崩根本没有留下亲笔遗诏,朱厚熜继位乃是内阁的意思,直到武宗驾崩,朝廷才去接还在服丧的朱厚熜前来继位。

咬文嚼字,礼仪之争

朱厚熜继位,原本没什么,可后来却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即著名的“大礼仪之争”,说白了就是朱厚熜不承认自己入继明孝宗之嗣,皇位已转移到兴献王一脉。

杨廷和等内阁在拟定传位诏书的时候,并没有说明朱厚熜需要被过继,只是让他继位,因此朱厚熜咬定自己只是遵循遗诏继承皇统,并非入继孝宗一脉,所以他还是朱祐杬的儿子。

朝廷派人将朱厚熜接到京城的时候,双方就开始了第一场冲突,因为内阁希望朱厚熜尊孝宗为皇考,而将自己的生父朱祐杬尊为皇叔父,朱厚熜直接拒绝。

朱厚熜登基多年,因为其生父名分的问题与朝臣冲突不断,然而朱厚熜通过这场大礼议,不仅成功保住了父母的名分,而且连敲带打,削弱了内阁朝臣,强化了自己手中的权柄。

正德皇帝还未死,为何文臣们就已将嘉靖送到了京城?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这个问题如果展开讲,就会发现正德朝的历史不像我们了解的那么简单,就会发现文官势力和正德皇帝的对立。

伟大的毛主席说过:

“《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在伟人看来,明朝皇帝中朱元璋和朱棣干得不错,明武宗(正德)朱厚照,明英宗(正统)朱祁镇还马马虎虎,其他的皇帝都很差劲。

伟人的思路就是和我们不一样,普通人推崇的是明仁宗、明宣宗、明孝宗,贬低的是明英宗和明武宗,为啥呢?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我们看的都是表象,伟人看的是对历史的深远影响。

正德即位时的明朝

一切的影响要追溯到土木堡之变,这场灾难中损失的不仅是明朝的二十多万大军,还有大量武官勋贵,朱元璋、朱棣极力保持的文武平衡被打破,文官占据了朝堂的主导权。

对皇帝来说,一家独大是大忌,甚至影响皇权。明孝宗一朝,弘治皇帝没能扭转,反而因为他的仁厚,文官势力不断壮大,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问刑条例》中废除了贪污罪的死刑!想想朱元璋时期贪污超过30两就剥皮的刑罚,如今的文官是多么地肆无忌惮。

正德的应战

正德15岁继位后,便敏锐地察觉到了朝堂上的失衡,大明朝的文官上下已经成了铁板一块,越来越腐败,暮气沉沉,毫无生机。

正德的第一招就是培养宦官势力,以刘瑾为首的“八虎”登场,在文官里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

刘瑾也是聪明人,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所以一上来在正德皇帝的配合下大招迭出。

第一条:对大明所有的财政账目、粮仓、盐运盐引、卫所军器进行盘查;

第二条:丈量全国土地,确认数量以及产权情况;

第三条:加强官僚管理,对于休假超期未归,生病未上岗超过一年的关于强制致仕;

第四条:取消固定的京考、地考,而是采用随机抽考的方式。

招招打在文官势力的要害上,所以说别看刘瑾不是个东西,但是对正德还是很有用的。

这些举措放到现在来看也是要命的,就像财产公示制度,损害了大部分人的利益,推行起来就有很大的风险。文官集团发动了疯狂反击,与刘瑾的宦官集团一次次交锋,前期依靠着正德宦官势力压住了文官势力,但是被文官势力抓住机会,以谋反的罪名扳倒了刘瑾。

宦官势力倒下后,正德必须培育下一股势力来抵御文官势力,他选择了武官势力。

他提拔了钱宁、江彬等武将作为心腹,开始培育自己的势力,为了避开文官势力的影响,他修建了豹房,豹房内的正德并不是寻欢作乐,而是和武将们研究着战法、军队部署和战略。

在后来的应州之战中,正德皇帝率军击败蒙古小王子亲自带队的5万蒙古大军,是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对蒙古取得的唯一一场大捷,整个明朝军队改变了颓势,不再被动防守,开始对蒙古主动进攻,同时武官势力在朝堂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大,正德皇帝的目的已经开始逐步实现。

到目前为止,正德皇帝祭出的两招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再是文官一家主导朝堂了。

正德的死亡

正德30岁时,南昌的宁王作乱,朱厚照亲征,同时他不想再被文官束缚在紫禁城内,听到的和看到的都是文官给他的,他也想趁机去江南、江西看看,这些地方是许多朝廷大员的家乡。

文官集团拼命阻拦,如果皇帝去江南看到了他们的高宅大院和良田万顷,那他们整天在正德面前表现出的高洁形象不就完全毁掉了吗?不过他们没能拦住正德,毕竟现在朝堂上不再是文官一家独大了。

正德出马,但是还未到前线,宁王之乱就被王阳明平定了。不过正德还是硬着头皮到了江南,结果在过江的时候落水染上肺炎,3个月后去世,时年31岁。

文官势力对正德皇帝的抹黑

历史上有多少皇帝因为做事触动了士人阶级的利益而成为无恶不作的昏君?清朝的雍正算一个,明朝的正德同样如此。在文官的资料里,正德是一个不顾朝政,恣意妄为的庸君。

史书上的应州大捷是怎么记载的?蒙古死了16个人,明军死了25个人,双方数十万大军交战,仅仅这一点死伤?应州之战后,蒙古多年未侵犯,相反明军有主动出击的记录,试问如果应州之战只是如此小打小闹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那么应州之战肯定是被抹黑了!

另外就是正德的死亡,皇帝的护卫是那么严密,竟然能让正德落水,而且才31岁而且曾经上前线杀敌的朱厚照竟然落水一次就一病不起,最终驾崩,确实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

整体来看,正德在位16年,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却被文官给集体抹杀了。

不过题目中说的并不是史实,正德皇帝是1521年4月20号驾崩,因为正德没有儿子,所以两天后张太后和朝臣决定由朱厚熜继承皇位,派出使团到安陆接朱厚熜进京,并不是正德没驾崩,朱厚熜就到了京城。

正德皇帝还未死,为何文臣们就已将嘉靖送到了京城?

这又不知道是看了哪里的影视剧提出来的荒唐问题。嘉靖到京城时正德帝早就死了超过一个月了,此时嘉靖还不愿意进城。所以怎么能是正德未死嘉靖就被送进京城?

根据《明史•世宗本纪》:

十六年三月辛酉,未除服,特命袭封。丙寅,武宗崩,无嗣,慈寿皇太后与大学士杨廷和定策,遣太监谷大用、韦彬、张锦,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以遗诏迎王于兴邸。夏四月癸未,发安陆。癸卯,至京师,止于郊外。

简单翻译一下,之前是正德十四年,嘉靖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去世,所以正德十六年三月辛酉日(三月初九),还没有除孝服的世子朱厚熜受命承袭兴王爵位。丙寅日(三月十四日),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子,太后与大学士杨廷和决定由朱厚熜继承皇位,派遣一干太监、大臣前往安陆兴王府迎接。四月癸未日(四月二日),奉迎朱厚熜于安陆出发,癸卯日(二十二日)抵达京城,在郊外停驻。从三月十四到四月二十二,超过一个月,朱厚熜抵达了京城附近。

其实,对明朝历史有些了解的人就会知道,嘉靖在正德死之前就到京城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原因有三:

第一,明朝有严令,藩王不得入京,接藩王入京等同造反。

明朝藩王不能入京是祖训。尤其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建文帝皇位,朱瞻基继位后又有了叔叔朱高煦叛乱。连续两次藩王作乱,让明朝对藩王问题非常警醒,自此责令各地地方官对藩王严加看管,坚决不允许藩王随意离开封地,更不要说进京。而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间,更是破天荒两次藩王作乱,前有安化王朱寘鐇、后有宁王朱宸濠,都是很快被平定,但恶劣的影响已经造成。在这种情况下,哪个大臣不要命敢在朱厚照没死的时候就接一个藩王进京?如果被告发那就是谋逆重罪,十恶不赦。大臣们吃了豹子胆去做这种事?

第二,朱厚照死时还年轻,并且突发急病,大臣要做准备也未必来得及,也不敢贸然行动。

武宗朱厚照去世时年仅三十一岁,这个岁数谁也料不到他就能这么快死了。而且死因也比较诡异,是正德十五年九月,朱厚照失足落水引发肺炎。肺炎在早期也就是咳嗽,可能不会有人特别在意。而正德十六年正月,朱厚照还强行主持祭祀大典,结果中途吐血,不得不暂停,这才是真正被发现病重了。而之后,朱厚照的情况可能又不能尽让大臣所知。因为朱厚照一向叛逆,长期不居住宫中,而是流连于豹房。即使生命的最后时刻,朱厚照还是没有回到紫禁城中,而是在豹房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也就是说到死大臣们也没见到他,也不知道他的病情究竟如何。这种情况下,贸然把朱厚熜接到京城,万一朱厚照病情好转,那不是等着这位任性的皇帝来给大臣们治死罪吗?

第三,就算大臣们敢,朱厚熜自己还不愿意呢。

刚才已将说了,四月十二,朱厚熜一行抵达京郊,但未直接进城。为什么?朱厚熜要争名分!因为接驾的太监大臣们给他颁布的“遗诏”让他继承皇位,但他表示自己不是皇子,究竟用什么名分继承皇位?杨廷和请他按照礼官准备的流程从东安门入文华殿准备接位,朱厚熜也拒绝,就这么在城外僵持。最后是太后让群臣劝,他才勉强入城。之后就是著名的大礼议之争。朱厚熜为了给自己的生父生母争名分,不肯尊武宗朱厚照之父母孝宗朱祐樘、张太后为父母,要尊自己的生父母为先帝太后。为此不惜与群臣闹翻,把一干重臣贬谪,在左顺门对群臣施以廷杖,打死许多大臣。最终成功追尊自己生父兴献王为皇帝。这样的一个聪明倔强人物,如果朱厚照未死,就让他名不正言不顺偷偷进京,那他一定死也不愿意。连朱厚照死了他都不愿进城,朱厚照要是活着他还能答应大臣们?说笑话了。

正德皇帝还未死,为何文臣们就已将嘉靖送到了京城?

《明史.世宗本纪》载:“丙寅,武宗崩,无嗣,慈寿皇太后与大学士杨廷和定策,遣太监谷大用、韦彬、张锦,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以遗诏迎王于兴邸”。

《明实录.明世宗实录》载:“癸卯至自安陆先是三月丙寅....大行皇帝遗诏.....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壬寅,车驾至良乡癸卯至京城外”。

不论是《明史》,还是《明实录》,它们的记载都是武宗死后,世宗才被接至京城,然后继承皇位。

1521年正月十四日,刚刚从南京而回的武宗皇帝,强撑着已是羸弱之躯的病体前往南郊主持一年一度的大祀礼,只是初献礼时,武宗就支撑不住,忽然口吐鲜血,瘫软在地,昏迷不醒。直到三月,武宗的病情已是无力回天,此时首辅杨廷和等重臣眼见武宗已然不行,又因武宗无后,遂决定从直系皇族中挑选出天子。

而后在经过重重的挑选,杨廷和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选中了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兴献王朱祐杬的次子朱厚熜。

选中之后,在武宗驾崩前五天,杨廷和就以武宗的名义发布敕令,令他缩短为其父服丧的时间,然后立刻承袭兴王爵位。4月20日武宗驾崩,留下遗诏:“朕疾不可为矣。其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似乎临死前的武宗已经认识到自己生前的所作所为是多么的荒唐,他悔悟了。

当然大明朝不会因他的悔悟而陷入停滞,此时对于大明臣民来说最重要的是新帝的继位。武宗死后不久,杨廷和就奏请张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大明朝的新帝。

4月22日,一个由太监谷大用、韦彬、张锦,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等组成的使团浩浩荡荡的前往安陆。之后朱厚熜接近了使团并接受了太后的诏书,正式接受皇帝尊号,后同使团一起入京。

但在入京时嘉靖同朝臣发生了第一次猛烈的冲突。本来首辅杨廷和是打算让礼部以太子的礼仪来迎接朱厚熜的,即由东华门入,居文化殿。但朱厚熜却不同意这样做,他大怒道“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就是说我是来继承皇帝的,不是以武宗皇子的身份来继位的。

言下之意就是你要是以太子的身份来迎接我,那我就不进京。就这样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张太后出面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就这样从大明门入,直接在奉天殿即位。

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嘉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