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这么强大,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

楚国的确非常强大,而且当年楚国并非没有代替后来的秦国,成为一统天下的最终胜者的机会,只可惜楚国不仅没有这样的心思抱负,也错失了很多原本可以一统天下的机会。当时的时机如同雨点一般落在楚国的头上,却都被楚国一一躲开了。

楚国八百年之间,旧贵族把持着江山朝堂,其变法改革非常有限,并没有实际将楚国国力增强多少;而且楚威王以后的楚君越发昏聩,而老对手秦国后期的君王却多为明主;加上楚国人才大量外流,而且楚国地处温暖丰饶的南方,向来缺少真正攻伐北国的雄心。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了诸国增强国力的最有效法门,而且各国基本上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革新。然而列国之中,只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改革最深刻也最彻底,经过几代秦王的维护坚持,最终使得秦国旧贵族被彻底铲除,封建制度开始取代奴隶制度,秦国国力迅速上升。而包括楚国在内的其他列国,或者改革非常有限,或者最终功败垂成,基本都没成功。

楚悼王时,吴起在楚变法,然而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实在太强,而且由于楚悼王薨得太早,吴起失去了依靠以后其变法也就迅速没落。数百年里,楚国诸多的大宗族势力强大,比如著名的屈、景、昭三大家,后来更是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楚国的旧族力量实在太强,在普遍变法图强的战国时代,原地踏步的最终结果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年周王室分封诸侯的时候,楚国得到的不过是个区区子爵,地方不过五十里。然而经过数百年的辛苦征伐,历代楚王的浴血奋战开疆拓土,楚国成为了横贯江水南北的大国。原本淮水、汉水等地的诸多小国都被楚国所灭,晋楚争霸数百年,晋国最终灭亡,而楚国却成为当时最大的国家,面积几乎相当于其他列国的总和。楚国气候温暖人口众多,物产丰盛带甲数十万,无论各方面条件都是列国难比的。

然而,楚国却早就已经习惯了这种稳坐江南,周边小国俯首帖耳的岁月。当年周王室问责楚君,楚人也自称蛮夷不肯低头,而且也是诸侯中首个称王的。楚国的各种条件实在都非常优越,对后期的楚人来说北方寒冷荒蛮,而且中原也常将楚人视为蛮夷,楚人也不愿过多跟中原打交道。虽然也有楚国君王也曾问鼎中原,但更多的楚王都不愿进取北方,最兴盛时也只不过守住淮水而已。历史上,楚国的确有很多的机会,却都被错过了。比如春秋时期楚庄王当年击败晋国,使得中原诸小国纷纷拜倒在楚国脚下,然而楚国并没有更进一步,机会很快也就消散了。而且楚国也有战略上的失误,比如楚威王灭越以后,也曾有机会对付最大的竞争对手秦国,结果楚国却与齐国纠缠在徐州,让当时原本虚弱的秦国迅速恢复元气,还拿下了巴蜀,楚国西部门户洞开,再也无力抵御秦国。

其实楚国多次占据最佳的天时地利,只可惜更多时候其人和不足,楚国旧贵族不停扯后腿、楚威王以后的楚君越来越不中用、楚国人才大量外流,最后反过来帮着他国来攻伐自家。而当时楚国的这些不足之处,几乎都是秦国最出色的地方,秦国旧贵族在变法后几乎被铲除、秦孝公后的秦君清一色明主、列国的人才蜂拥归秦。楚国拥有最好的条件,诸多的机会,却最终与“楚王朝”屡屡失之交臂,或许也是天意。

楚国这么强大,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

说起历代的著名帝王,我们总是避不开秦始皇的,道理很简单,秦始皇代表的秦国结束了纷乱的战国时代,统一了天下,是我们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可有人问了,当年周天子分封了几百个诸侯国,就是到了战国时候强大的国家也有七个,其他六国哪一个都不是孬种,为什么秦朝能走到最后哪?接下去就让我们看看秦国都做了什么。

秦国建立的比较迟,在西周末年秦襄公因为对周平王护驾有功,才被封为诸侯建立了秦国。秦国最初的封地是在岐山以西,秦国的西边就是少数民族戎人的集聚地,东边和晋国相邻。秦国就一边对付西边的骚扰,一边和晋国好好坏坏的相处。

等到秦穆公继位之后,秦国就不甘心在西边玩了。秦穆公先是重用了百里奚和蹇叔这样的人才,而后又趁着晋国内乱扶持了几位晋国公子继位,就是想趁机控制秦国。 可没想到那个著名的流浪公子重耳变成晋文公后,他先称霸了,秦穆公从大局考虑,就先忍了下来。等晋文公死后,秦穆公就开始和晋国开战了,先是被晋国一顿胖揍,而后又几次不服接着上,终于把晋国打服了一次,从那以后秦国的威名也就扬起来了。

虽然是这样,秦穆公还是很清楚的看到,晋国还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国家,现在强行往东发展行不通,他就改变方向去收拾西戎。经过几年的征战,秦国收服了西戎的十二个国家,把自己的国土面积和势力扩大了不少。

等到了战国时期,晋国被分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那三个不和的邻居总要好过于一个强大的邻居,秦国觉得自己的的机会来了。可没想到的是,独立过日子的魏国先强大起来,在魏文侯的英明领导下,诸多人才的帮助下,那几年魏国没少欺负了秦国,秦国也只好继续装起了孙子。

等到了秦孝公时期,魏国那会已经走下坡路了,不但没有能力再威胁秦国,还把一个商鞅送到秦国。秦孝公是求贤若渴,商鞅是一肚子的本事没地方施展,二人一拍即合,开始在秦国实施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效果很显著,特别是对老百姓的激励很大,他们不但觉得种田有希望,还觉得参军去奋勇杀敌也能得到前途。

秦孝公死后,虽然继位的秦惠文王杀掉了变法的商鞅,可商鞅的法,他非但没有废掉,还充分的品尝到了商鞅变法的果实。在他执政期间,秦国北边征讨义渠,西边平定巴蜀,东边打败魏国走出函谷关,南边是屡次占楚国的便宜。等到秦惠文王去世的时候,秦朝的势力已经是异常的强大,一挑一足以打败当时的任何国家。

(图)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

秦惠文王死后,秦国出现了一次危机,因为不久以后他年轻的儿子秦武王也死了,那继位的是非常年幼的秦昭襄王,这个时候其他国家就开始蠢蠢欲动了。可老天还是很眷顾秦国,因为秦国还有一个宣太后。这宣太后可是巾帼不让须眉,她开始亲自上朝执政,不但稳定了局势,还让其他国家是屡屡的受挫。

到了宣太后晚期,秦昭襄王已经足可以独当一面了,秦昭襄王发挥了祖宗的优良传统,任命了来自魏国的范睢为相国,在范睢远交近攻的方针指导下,秦国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大,手是越伸越远。等到秦昭襄王结束自己为期四十五年统治的时候,秦国已经具备了对其他六国绝对的优势。

之后的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在位时间都不长,一个一年,一个也才三年。虽说他们二位没有做出太大的贡献,可至少也保住了秦昭襄王留下的优势,之后嬴政就登基了。虽说这小嬴政登基的时候只有十三岁,可他有一个好干爹吕不韦保驾护航,一直等到他长大成人。

是到了该收割的时候了,之后的事情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了。嬴政听从李斯的意见,就从最近最弱的韩国开始下手,而后是能用钱财收买的就收买,能用刺客暗杀的就暗杀,能离间别人君臣的也丝毫不要顾面子,最后就大军压境直取城池。

公元前221年,秦国彻底灭掉了其他六国,嬴政自称为秦始皇。

我们大致总结一下秦国能统一天下的原因吧。

首先,秦国从秦穆公时期就有向东发展称霸中原的梦想,虽然没有彻底的实现,可也一直在苦练内功。

其次,从秦孝公开始,秦国已经为统一天下做准备了,之后历代的秦国君主都一直以此为己任,把这个目标当做遗产传了下去。

最后,虽然中间秦国出现了几次危机,可都有人挺身而出为秦国抗了过去,比如宣太后,比如吕不韦。

秦国能一统天下,是远大目标的支撑,是几代人的积累,当然了,也离不开好运的伴随。

楚国这么强大,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

原因当然很多。但我认为其中起决定性因素的就是秦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秦国的位置在其他六国的西边,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界不是大山就是大河(黄河、秦岭、大巴山),在冷兵器时代,这些大山大河几乎是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正所谓“金城千里”。有了这样坚固的国防,其他任何国家想要彻底击败秦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有了这样的地理优势,秦国可以选择最佳时机出国作战而别国却攻不进秦国。也就是说,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秦国手里,战火将在别人的国土上燃烧。

比如说:秦国可以在邻国快要秋收的时候出击。

打赢了,削弱敌军,抢走金银财宝和粮食,打不赢,一把火烧了田地,让敌国军民没粮食吃,等到来年闹饥荒的时候他的大军又到了。。。

又比如:你准备充分,兵精粮足,一时攻不下来怎么办?

这也好办!秦国处在黄河上游,只要把黄河堵上再挖开,就可以上演一场“滔天洪水、完美风暴”,实际上魏国都城大梁就是这么被攻破的。

有了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远交近攻”的战略,六国越来越弱、秦国越来越强。优势积累到了秦始皇这一辈,就开始了攻灭韩国、水淹大梁、攻破赵国、燕国、楚国、劝降齐国的统一战争,这就是“秦王扫六合”了。从这整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不难看到,秦国的地理优势帮助它完成了最终的统一。

楚国这么强大,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

在战国七雄中,楚国的面积最大。人口也不算少,大概占了当时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可谓是一个超级大国。但是楚国的制度非常落后,而正是因为这种落后制度,才导致楚国在战国时代的闪光点很少,几乎是默默无闻的陪其它六雄走完了战国时代。

那么楚国究竟是什么政治制度呢?其实这个制度也不稀奇,就是先秦时代的分封制。

在秦朝式中央集权式帝国出现前,先秦时代最有战斗力,最有侵略性的政治制度,就是分封制。比如商朝,以首都城邑为中心,利用联盟或者威服的手段分封诸侯做盟友,靠口头盟约和武力压迫来维系诸侯与自己的主从关系。那时候基本没有领土概念,只区分敌人还是自己人。对自己人进行拉拢,对敌人则是直接进行屠戮或者虏为奴隶,而不是试图将被征服者纳入自己的统治。

商朝灭亡后,西周采用了类似的制度。不过西周相比于商朝,有一些改进:周天子利用宗法制,确立了天子和诸侯的主从关系,使得西周从商朝式的城邦式王朝进化成了有领土概念的联邦式帝国。(措词可能不准,但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但是西周式的联邦式帝国,也只是强调服与不服,没有灭掉所有诸侯,建立一个大一统式帝国的概念。后来,楚国学习了西周的制度,走上了西周的老路。

那么,楚国为什么要学习西周呢?其实,这也是当时的时代局限性决定的。

众所周知,要维持联邦式的制度,就要求王朝的中央政府必须是一直强大的,而其它的诸侯国则必须是一直弱小。否则一旦诸侯们的翅膀硬了,开始不听话了,最后必然是推翻中央王朝,自己做天子。

当年西周是这么干翻商朝的。到了西周的中后期,楚国崛起了,楚国也打算用同样的手段干翻西周。

具体的过程,分四步:

第一步:周朝当年从山西南部迁徙到陕西立国后,先是打击西戎,扩充地盘,巩固自身。楚国仿效西周,也从河南迁徙到湖北立国后,打击当地原住民荆蛮人,扩充地盘,巩固自身。

第二步:周朝的地盘巩固后,开始巴结商朝天子,取得商朝对它征讨蛮夷的承认权,这样既能合法的发展自己,在吃力的时候还能向商朝讨要援助。楚国也是,楚国在西周前中期极力巴结周天子,楚国国君甚至数次主动跑到镐京侍奉周天子,几乎就是西周伺候商朝的翻版。

第三步:周朝感觉自己翅膀硬了,灭掉商朝指派负责监视自己的诸侯崇国。楚国也是有样学样,翅膀硬了,灭掉了西周分封在汉阳流域的诸侯国。

第四步:接下来路就不一样了。

周朝是一举灭商,然后分封可以依靠宗法制维系的自己人为诸侯,并竭力压迫甚至灭掉旧的野生的与周人没有关系的诸侯。

楚国也准备这样走,可是楚国跟周人打了几次后,发现周朝不好对付,周朝不是商朝那样的原始帝国了。因为周朝是有许多依靠宗法制维系的忠诚度较高的诸侯盟友的新式帝国。想靠一战灭周,不现实!

当时的楚王认为既然楚国无法灭周,那么楚国干脆就跨越式发展。周朝能分封诸侯,巩固自己;那么楚国也可以分封诸侯,壮大自己!当楚国也建立起一套分封体系,培植出一群能用宗法制来维系的可靠盟友后,灭掉周朝就不是问题了。

于是,楚国就开始学习周朝。

楚国学习周朝的过程不说了,这里只说一下楚国学习周朝的结果。什么结果呢?分封制的优点学习了,分封制的缺点也没漏掉。

优点:楚国的地盘大大增加!

当平王东迁,周朝名存实亡后,楚国在春秋时期已经成为翻版西周。那时候,东周的威权不再,诸侯各自为政。所以楚国在春秋时期的每一次的军事行动,都像是一个统一的联邦式帝国对一个名存实亡的没落邦联的征伐。若非齐国、晋国的崛起,楚国会继续蚕食,然后坐等中原诸侯归顺,楚国完全取代周天子,当上新的联邦帝国的天子。

缺点:楚王也变成了周天子……

然而,楚国一味模仿已经走入死胡同,死翘翘的西周。虽然能让自己崛起的很快,但这个副作用也是很大的。

当时,别看楚国的地盘貌似很大,人口看似也不少。但是这些地盘和人口其实不都是楚王一个人的,而是楚王和由他所分封的诸侯们一起的财产。也就是说,楚王实际能统领的地盘和人口,其实并不多!绝大多数的地盘和人口都掌握在诸侯手里。

并且,楚国学西周的分封制,还引出了另一个的问题——诸侯对楚王不忠!

当年,周幽王就是得罪了诸侯,于是诸侯国勾结西戎杀了周幽王。这个现象,在楚国也一样存在。别的例子都不说了,就说最典型的一次——春秋后期的吴楚战争。

面对吴国入侵时,楚国不堪一击。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抵抗吴国的兵力,几乎都是楚王自己的军队。其它的诸侯,除了在楚国王室担任左司马的沈县的诸侯沈尹戌等寥寥几人出兵协助外,几乎都没有出兵。

这个现象,几乎就是周幽王被犬戎吊打,中原诸侯看热闹的翻版。

所以说,楚国学习了西周分封制的优点,但同时染上了分封制的缺点。这个缺点在春秋时代由于别的国家也都是差不多的制度,楚国搞分封的缺点还不明显。但是到了战国时代,由于魏、齐、秦等国先后开始变法,变成了中央集权式的体制。楚国分封制带来的后遗症,一下子就被暴露的体无完肤。

在战国初期,楚悼王曾经也想重用吴起,改革楚国的制度。但是楚悼王死了,那些被压制的诸侯们群起而攻之,杀掉吴起,又废掉了吴起的改革。

在随后的几十年,秦国、赵国因为变法实力大增。而楚国则在诸侯和卿族的蚕食下,王权的实力进一步被削弱。

人家都在向前走,只有楚国是原地踏步,甚至还有倒退,大楚国药丸啊!

又过了几十年,秦国一家独大,无论是领土面积,还是人口规模,包括政治制度。都是碾压式其它六国的存在。楚国,呵呵,也就只能死等了……

因此,总的来说。

楚国不能统一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它的政治制度太落后。相比于其它六国来说,楚国的政治制度还停留在春秋水平,已经不适应于战国时代了。而战国时代的统一战争,必须是秦国式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才有可能做到。而楚国的制度太落后,楚王以沦为周天子的翻版,因此统一天下,也就跟楚国没关系了。

后来项羽推翻秦朝,作为实力最强的他,没有当皇帝,而是搞分封。其实这也是当年楚国搞分封的后遗症。因为项羽作为楚国大诸侯的后裔子弟,分封制这套东西,在他的印象里面已经是根深蒂固了。在他看来,夺取天下之后就应该搞分封!应该搞联邦式的大帝国。秦国那种大一统式的帝国,项羽从心里就排斥。

相比于项羽,刘邦就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他不是贵族,他就是一个老混混,他身上没有楚国贵族的印迹。所以在汉朝建立之后,我们就看到出生于楚地的西汉贵族,一方面在百般诋毁二世而亡的秦朝,一方面又几乎全盘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只不过由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刘邦做了些许调整,比如在边远地区分封同姓诸侯王。但是除此之外,汉朝与秦朝基本无异。

刘邦只是表面上改掉了秦制的苛政,奉行黄老政治,与民休养生息。但是,一旦当国家实力恢复后,立马又走上了秦朝的老路。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秦朝的2.0版本,而且是加强型的2.0版本。

所以说,要想大一统,要想建立大一统式的大帝国,必须要走秦朝的路。楚国也好,后来的项羽也好,他们的局限性导致他们都不能承担大一统的历史大任。

楚国这么强大,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

在战国时代,秦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是最先进和最优越的。而这个先进的社会制度和优越的社会环境是由国家的法律所决定的。让我们就秦国和楚国的法律简单的对比一下:

一、秦国有公正的法律法规,刑上大夫。

秦国是当时的“法治国家”,秦国自秦孝公开始坚持“以法治国”,法律代表人民的利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的法律,人民愿意遵守,尽管当时的秦法有许多过分之处。根据出土的秦国竹简证实:每亩地播多少斤的种子都有法律法规加以规定。贵族在法律面前不比“新国人”优越(所谓“新国人”就是商鞅变法时解除奴隶身份的原奴隶)。自商鞅变法开始以后,秦国贵族因违法而受刑的人数不在少数,储君亦不能例外。秦国的法律是建立在公正的基础上的,秦国也是最先大规模废奴的国家。

楚国也有法,但法律是建立在封建领主制基础上的,是用来保护封建领主利益和压迫人民的。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法律不可能有公正。刑罚与楚国的贵族没有什么关系,而是针对人民和奴隶的。

人们熟知的爱国诗人屈原本人就是封建领主,屈原所爱的楚国其实就是牺牲人民利益而维护他自己利益的楚国,所以屈原特别爱(楚)国。屈原明知秦国强大的原因但他可不想让楚国实行秦法,因为损害他自己的利益。当秦国的军队轻而易举的击溃了屈原自己亲自炼成的由奴隶组成的“强悍新军”后,屈原终于看到了封建领主制即将灭亡,绝望之中,用投江自尽的方法结束自己奴隶主的一生。如果屈原知道秦完成统一(既在楚国消灭奴隶制)还需好几代人的努力,或许屈原不会自杀。

二、秦国依法执法,公务员不作为就是违法,公务员请客送礼是违法行为。

秦国的执法力度是最强的,秦法对国家公务员的约束高于对人民的约束。国家官员不能有效执法本身被视为违法行为,会受法律制裁。所以秦法在执法的力度上强大到了几乎机械的程度,连“国务院总理”商鞅都是被自己制定的法律所抓获和处死。

秦法把国家官员请客送礼定位为“糜烂社会风气”,不但清退礼物还需接受法律制裁。秦人那个时候就深刻认识到腐败会亡国,所以从腐败的苗头开始就用法律的手段加以根除。

楚国的法律在执行的过程中是可以灵活执行的。有法不依的现象从最高统治者到一般的国家公务员比比皆是。美其名曰:和谐执法。

三、秦国的法律代表天下人民的利益,唯才是用,外国人无论富豪还是农民都有发展的空间。

秦国的法律法规对“外国人”到秦国来工作给出了多种多样的机会,轻易实现秦国与外国劳动力和外国资本的双赢。这一点的实现完全建立在秦国相对公正的法律基础上。

大量的知识分子,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和大量的农民、商人进入秦国。没有土地的农民变成了有土地的农民。得不到发挥的知识分子在秦国以国法担瘁杆诓访搭诗但涧家官员的身份施展自己的才华。商人在为秦国提供秦国没有的物资时获得了利润。秦实现统一过程中,7代国君统治下的秦国国务院总理、国防部长、参谋总长除个别人外绝大多数都是外国知识分子或专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也多是外国人(大量的外国农民到秦国来耕种,水利专家为秦国大兴水利)。所有这些都说明秦国的法律符合当时天下人的利益。

而楚国,如果不依附于贵族或某种势力---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人脉”,外国人是无法生存的。

多的就不说了。就这三点,但归根到底其实是一点:代表天下人民利益的法律和严格的执法,决定了统一中国的只能是秦国而不可能是楚国。

代表人民的利益可不是统治者自己说代表了就代表了,是与不是只有人民说了算。

秦军轻易战胜屈原“新军”的原因其实再简单不过了:秦军中的士兵无论是什么出身,立同样的军功受同样的奖励..

楚国这么强大,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

楚在战国时,地广人众,在关东各国中是比较强大的一国。公孙衍“合纵”攻秦之时,楚怀王曾被推为纵约长。怀王时楚又灭越,楚国的疆域扩大到长江下游的沿海地区。自从秦,齐两国日益强盛,楚也不断和秦,齐进行争斗,但都遭到失败,最后楚怀王被秦王诱至秦国而死。

到楚顷襄王时,统治阶级“淫逸奢靡,不顾国政”,又不修城池。公元前280年,秦攻下楚的汉北地及上庸(今湖北竹山),司马错又从蜀而攻楚的黔中郡(今湖北宜城),邓(今湖北襄樊附近)和西陵(今湖北宜昌西),次年攻占了郢都,秦军继续南进,一直打到洞庭湖边上。楚的军队溃散而不战,楚顷襄王逃窜于陈(今河南淮阳)。秦把占领的国土设立黔中郡和南郡,从此,“楚遂削弱,为秦所轻”。

综合史料可以看出,楚国虽山河广茂,人口众多,但变法不彻底,不成功,国内封建领主势力强大。再加上后期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且淫逸奢靡,不理国政,武备废驰,政治,经济都落后于秦国。别说统一天下了,到后来都自身难保,终于在公元前224年,被秦将王剪率六十万大军所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