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青海湖在不断扩大,会不会有一天会冲出大山流向海洋?
自然会有这么一天,毕竟沧海桑田亿万年后会发生什么都是有可能的。而数十万年前,青海湖刚刚诞生的时候,与黄河水系相连,是个巨大的淡水湖,那个时候的青海湖就是个最终流入大海的外流湖。
不过成为内流湖后,青海湖逐渐变咸再未与外流河系连接。青海湖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湖泊,而且近年来因周边环境保护得力,青海湖的面积也不断扩大。现在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距离有史可查最大面积4800平方公里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大约距今20万年前,青海湖与如今的倒淌河都最终涌入黄河,是个巨大淡水湖。然而13万年前,青海湖周围地壳变动地层隆起,尤其是其东南部的日月山、野牛山等迅速抬升。如此一来青海湖与黄河之间的水道被阻隔,而当时本来流入黄河的倒淌河被迫改道流入青海湖,从黄河支流变成了附属于青海湖的内流河。
经过十数万年的变迁,青海湖成为了一个地处封闭山间盆地的湖泊,而且周围地区植被越来越悉数,气候越来越干旱,青海湖也由淡水变成了咸水。尽管距离黄河水系的距离并不算很远,可两者之间被高大的山地所阻隔。青海湖湖面海拔3196米,而其周围都是海拔3600到5000米的山地,青海湖想凭“水漫金山”再与黄河相连基本没可能。作为国内目前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面积已经超过4500平方公里,但与其历史最大面积相比,还是小了很多。比如在如今布哈河三角洲湖岸线之后20公里处,发现了古代的湖堤遗址,东部的汉朝察汉城遗址距离东湖岸25公里,而这里原本是湖边的城池。这也能够证明,相比较于古代的青海湖,如今的青海湖还是太小。
几十年来,因为对青海湖流域进行的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活动,青海湖流域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年降水量从30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森林覆盖率上升到7%,沙地每年递减3.2%左右。青海湖涵养水土的能力大幅提升,所以面积不断扩大。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青海湖面积增加的速度还是相当缓慢的。青海湖的水源主要来自于周边的降水与河流涌入,比如布哈河就占据了青海湖补给水源的大半部分。然而因为流域内人口增加,能够最终流入青海湖的河水并不多,而当地蒸发量也相当大,降水最终补给量也非常有限。
就像一个用存钱罐存钱的人,如果想要成为亿万富豪怕是很难,除非有意外情况。青海湖想靠自己慢慢存水越过山脉,最后奔流入海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将来有一天地壳再次变化,青海湖与黄河之间的山地阻隔被消除。那个时候,青海湖自然就能再次与海相遇,而且还能变成淡水湖。
近几十年青海湖在不断扩大,会不会有一天会冲出大山流向海洋?
据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遥感监测显示,在2018年时,青海湖的面积为4432.69平方公里,比2017年同期增大了7.31平方公里,比2008年同期增加了97.06平方公里。
从数据显示,青海湖的面积在不断地扩大,那么青海湖会不会有一天会变成海洋呢?
青海湖的形成想要知道一个湖泊的命运,首先我们要知道它是怎么诞生的。
青海湖属于断陷湖,早在20-200万年前,青海湖还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当时的黄河水系链接。
在当时,由于气候温和多雨,再加上板块运动还没有将周围的山脉抬高,所以湖水可以通过东南部流进黄河,由于与外界水源相连,所以当时的青海湖还是一条淡水湖。
后来在13万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周围的地势开始抬高,高大的山脉阻塞了原本注入黄河的支流,迫使周围的河流水源从东向西流向青海湖。
再加上山脉阻碍了气流,使得来自海洋的水汽无法深入到青海湖附近,所以青海湖的水量开始下降,在北魏时青海湖号称周长千里,但在唐代时只有400公里。上个世纪50年代时,青海湖的湖水面积约4568平方公里。由此可见,青海湖的面积在不断缩小。
不仅如此,山脉的形成也改变了青海湖的湖水,原本青海湖是淡水,但由于蒸发量达到了39.3亿立方米,而补给水源只有34.93亿立方米,湖水年平均损失4.37亿立方米,造成矿物质累积过多,导致湖水变咸,成为了咸水湖,含盐量为1.25%。
青海湖为什么会变大?青海湖面积增加的原因,其实和生态环境有关。
在上个世纪时,我国人口不断增多,对自然界的资源需求也开始变大,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人们开始开荒种粮,最著名的莫过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当时的青海湖也遭受了过度开荒,由于人类的开荒行为,导致青海湖周围的环境日益恶劣,土壤沙化严重,湿地面积不断减少。
我们知道,当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时,势必会影响到当地的降雨量。由于植被的减少,降雨量也开始变少。青海湖的主要水源补给是河水,河周围有大大小小70多条河流,当降雨量变少时,河水的水量也开始变少,造成湖水面积下降。’
在2000年一年之内,青海湖水位下降了21厘米,湖水减少了4.36亿立方米。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育种专家们培育了大量高产种子,再加上化肥农药的发明,提高了亩产量,使人们仅需很少的土地,就可以养活大量的人口。
以此为背景下,我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能力去退耕还林还草,青海湖的生态得到了恢复,湖水面积也得到了增加。
我们知道,海洋的水汽具有调节周围气候的作用,对于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青海湖则承担了这一重任,青海湖的水循环可以为当地带来降水,缓解干旱。
同时青海湖的面积足够大,生物多样性足够丰富,所以当地的自然景观也非常漂亮。
青海湖的生物青海湖的一大特色就是鸟类非常多,这里生活着222种不同的鸟类,总数在16万只以上,是我国著名的鸟类保护区。
之所以有这么多鸟类,是因为国际候鸟在迁徙过程中,需要水源丰富、食物众多的地方作为补给站,而青海湖四周山脉居多,湖泊较少,再加上青海湖的生态环境较好,对鸟类的保护力度也较大,因此有越来越多的鸟类来到这里繁衍后代,形成了结构复杂的鸟类群体。
除此之外,青海湖的鱼类资源也非常丰富,但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时,由于人们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严重下降,为了保护这里的生态,近些年当地对青海湖实行封湖育鱼以及其他的治理措施,使得当地的鱼类资源有所回升,但还未达到巅峰水平。
总结一般而言,能够形成海的湖泊大多是位于地质运动的相互远离型,但青海湖属于断陷湖,湖泊周围围绕着山脉,并且地势还在不断抬升,由此可见青海湖并不会形成海洋,甚至可能进一步缩小。
但目前,由于我国对青海湖的保护措施加强,对周边环境实行退耕,明显改善了青海湖的湖水状况,也使得青海湖的面积不断加大,吸引了众多的鸟类以及其他珍稀生物。
近几十年青海湖在不断扩大,会不会有一天会冲出大山流向海洋?
1000多年前,唐王为了和平,将文成公主远嫁吐番。路途遥远,怕宝贝闺女思乡心切,便在临走前赐予能够看到家乡美景的日月宝镜。哪知文成公主才走到一半就想回家,便取出宝镜,果然看见了日思夜想的长安美景。她泪如雨下,但作为一国公主,她肩负着使命,便果断的把宝镜扔了出去,没想到,宝镜金光闪闪,化作了一座美丽的湖泊——青海湖。
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版本有很多,比如:青海湖原来就有,文成公主路过时发现湖水不断从东南部向外流出,湖泊即将干涸,周围土地龟裂,生灵都出现衰败的迹象,于是让日月宝镜造了一座山挡住了东南部最大的支流,这座山就是著名的日月山。而这条最大的支流则是流入黄河的倒淌河。
图:红色区域为被截断的倒淌河
青海湖的形成实际上,青海湖早在200万年前就已经形成,当时它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的确与黄河相通。那时周围山脉还没有这么高,湿润的空气不断流入,气候温和多雨,雨水加上多处溪流不断汇聚于此,为黄河源源不断的贡献新鲜的“血液”。13万年前,板块运动剧烈,周围的山脉快速隆起,日月山与野牛山的形成阻断了倒淌河,从此与黄河别离。
同时周围山脉挡住了空气流通,雨水逐渐减少,而周围盐分不断渗入其中,水分蒸发,水位下降,由此逐渐变成了咸水湖。
2018年,科学家测量青海湖的面积,发现它相比2017年增加了7.3平方公里,相较2008年增加了97平方公里,目前为4440平方公里。近几十年都在不断扩大,那么青海湖是否撕裂大陆,形成新的海洋呢?
其实上面的故事已经隐含了答案。青海湖日益壮大其实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与地质、气候关系不大,想要知道它是否会变成海洋,看它是否具备起源条件。
图:世界的屋脊——喜马拉雅山脉
地球哪里是海洋,哪里是高山是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地壳变动,所形成的板块构造。通俗点说:我们可以人工挖坑造个湖,但是海洋的坑是无法通过改造地表完成的。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原本是海洋,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浮出水面,逐渐隆起成为了“世界的屋脊”,而青海湖同样是这两块板块相互挤压下的产物。200万年前板块挤压断裂错位,部分断层向下塌陷,从而具备了储水的条件,这种湖称之为断陷湖。那么板块断陷会形成海洋吗?
人类与新海洋共生目前,主流科学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考古学家在埃塞尔比亚的阿尔法地区挖掘出大量我们最直接的猿类祖先化石——阿尔法南方古猿。其中最著名的是“人类的祖母”之称的“露西”。阿尔法南方古猿揭示了猿过渡人的大量特征。
图:黑猩猩、露西、人类
人类的出现源于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由于裂谷两边山脉隆起,阻挡了空气的流通。因此同一纬度南美是亚马逊雨林,而东非则从雨林退变成稀树草原。树少了,猿类被迫下地,脚部、胯部、髋部、关节等演变成直立行走的姿态。猩猩所处的位置森林依旧,因此依然留在树上演化,脚部保持握住树枝的形态不变。
裂谷的形成造就了人类,而新生海洋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伴随人类诞生。非洲大陆下地球内部能量爆发,托起了板块,使地表高高隆起,最后绷不住了,断裂。断裂之后碎片沉积,形成裂谷,分离的板块向两边移动,随着它们“相互远去”,大约一千万年后,裂缝会扩大到把非洲大陆一分为二,最后与海洋融合,而东非将成为一个孤岛。
近几年来,阿尔法地区沙漠的裂缝不断扩张。2005年,长达60公里的大地在短短10天内就打开了八米宽的缺口。前年9月份内,短短三周内,裂谷扩张了800万平方米。由此可知,海洋的形成需要内部的力量向外突破,使板块断裂,向两边推移。
青海湖不会形成海洋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海洋的形成正好相反,青海湖只是局部区域的陷落,随着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继续挤压,青海湖周围的山脉会继续升高,青海湖也会逐渐缩小。那么问题来了,青海湖现在为何正在增大呢?
实际上,青海湖原本就不小,后来减小了是因为我国人口不断增多,随之在青海湖附近开荒耕地,致使土壤沙化严重,固水能力差,湿地面积不断缩小。
近几十年来,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大量地方出现,例如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丰衣足食,因此我们又担忧起环境问题,便让“北大荒”退耕还“荒”。
而青海湖也在还“绿水青山”的队列当中,随着我们退耕禁渔,大量候鸟迁徙于此,繁衍后代,鱼类资源也丰富了起来,周围生态及湖水都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还原”,因此青海湖面积近年来不断扩大,但它不会形成海洋!
近几十年青海湖在不断扩大,会不会有一天会冲出大山流向海洋?
青海湖如果不断扩大,理论上只要溢满周边海拔最低点,完全可以溢出流进大海,最有可能流进黄河龙羊峡水库下游和湟水的发源地海晏县附近,最终随着黄河东去入海。不过这个理论要建立在青海湖大规模扩大的基础上,以青海湖近几十年扩大的规模数据对比来看,想要实现奔流入海,近百年内应该是实现不了,除非是整个西北的干旱有所缓解,降雨量大增。从地图上来看,青海湖理论上的溢出口距离湟水和龙羊峡都很近,距离龙羊峡水库直线距离60公里左右,距离湟水发源地只有20公里,但是想要越过这短短的几十公里,青海湖的水位需要抬高七八十米,而青海湖的平均深度只有21米,可想而知水位抬高七八十米的难度有多大,这种格局主要是青海湖所在的盆地地形所决定的。青海湖所在地是地壳运动中形成的断层陷落,周边被祁连山脉、大通山、同宝山、青海南山、日月山等条形山脉包围,即便这些山脉之间有很多陷落断角面,但海拔也要高出青海湖面七八十米。青海湖水平面海拔3200米左右,如果想要进入南部龙羊峡水库,那么要越过青海南山和日月山之间的陷落层,此陷落层平均海拔在3270米,相差70米。而东部同宝山和日月山之间的陷落带平均海拔在3290米,更是高出湖面90米,流入湟水的可能性更低。我国西北整体干旱,不像南方有丰富的降雨量支撑,虽然青藏高原有亚洲水塔的美誉,但是青藏高原的河流更多集中在东南部,北部的降雨量非常低,没有有效降雨补充,青海湖只靠为数不多的几条雪山融化河流,水位上涨的非常慢,想要实现益处,除非有人工通道干预。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近几十年青海湖在不断扩大,会不会有一天会冲出大山流向海洋?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该湖泊流域近20年来由于降水量相对充足,其面积也在不断扩大,2017年8月,遥感卫星测得青海湖面积为4435.69平方公里,较2000年时(青海湖面积约4256平方公里)增加了约180平方公里。
那么青海湖会不会继续变大?大到有一天从当地的盆地地形中溢出,从而奔向大海呢?其实这样的想象无异于天方夜谭,至少一千年中也不会实现。
其主要原因就是青海湖一带的降水量并不多,湖水的多多少少起伏波动是很正常的,1908年时青海湖的面积可达4800平方公里,比现在还要大很多,但是之后又逐渐减少,接着又增多减少,到了2000年时降到了低点,之后又逐渐增多,到2017年的17年中增加了约180平方公里,很难保证地说今后会增多或减少,如果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持续改善,降水逐年增多的话,青海湖的面积也是会进一步扩大的,但是大到从湖盆中溢出还是难以想象的,因为青海湖的面积至少需要增加一倍左右才有可能。
青海湖的四围都是山区,这些大山围成了青海湖的湖盆,青海湖的水深或需要增加几十或者几百米才有可能从湖盆中溢出,如今青海湖的湖水已经有32米,湖水库容已经有1080亿立方米,增加上百米的水深,青海湖的面积还要扩大很多,蓄水量至少增加十倍左右,这一条件对降水量偏少的西北地区来说是极难实现的。
然而青海湖早先的确是个淡水湖,其湖水从东南方向溢出流向黄河,又通过黄河最终流向大海,我们看现在的青海湖和黄河的龙羊峡水库直线距离不足50公里,而青海湖的东南面地势也较低,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青海湖湖水的确是通向黄河流淌的。
地质学家考察后认为青海湖湖水曾经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这一带水域也曾是黄河支流。只是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大概在13万年前,青海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并且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卫星湖泊,再后来由于西北地区持续变干旱,青海湖的湖水变少,湖泊面积也变小,并且成了一个咸水湖。
那么青海湖还有没有继续变大,湖水外泄入黄河成为外流湖呢?这个可能性当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考量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和降水量条件来看,这一假设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近几十年青海湖在不断扩大,会不会有一天会冲出大山流向海洋?
根据青海气象科学研究院最新的遥感检测显示,2021年4月下旬青海湖水体面积为4572.69平方公里,较上年同期增大29.44平方公里,而2010年青海湖面积为4321.07平方公里。从数据上来看,青海湖水体面积不断地增大,10年间增加了250平方公里,等于39个西湖那么大。
青海湖的面积其实在2004年之前处于不断缩小的态势,真正逆转这一趋势的时间是2005年,从那时起湖泊面积不断增加,有趣的是2018年湖体面积扩大时,直接导致湖滨沙堤淹没,青海湖的岸线长度还因此缩短。如果按照这个趋势继续增长的话,青海湖岂不是有一天要变成海洋?咱们来分析一下:
提起我国的湖泊,数量绝对不少,我们多多少少能够说出一些来,比如洞庭湖、太湖、鄱阳湖、青海湖等,但我国湖泊数量虽众多,水体面积却不大,湖水水资源存储量远远不及贝加尔湖以及北美五大湖,哪怕是面积最大的青海湖,其在世界上的排名也只是30多位。这就是我国水资源的现状,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洞庭湖、鄱阳湖面积不断减少,而青海水体面积的增加对于严重缺水的我国来说,无疑是一件人人乐见的事。
青海湖面积扩大的原因
1、 降雨量增多作为高原湖泊,青海湖所处的地方处于干旱地区,而高原日照时间长,降水量少,全年降水量最多的东部也不过413毫米,但蒸发量却要远远超过降水量,直接的影响就是青海湖存不住水,只能靠支流与地下水来补给。除了气候原因外,人类对于青海湖周围地开荒,导致湖泊周围地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湿地面积减少,植被被破坏,土地沙化严重,最终使得青海湖水位不断下降,直到人类减少了干预,青海湖面积才停止了下滑。
如今的青海湖生态治理情况良好,大量的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活动,使得湖区的草场过度放牧现象得到了抑制,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以此带来的影响就是水域降水量增加,2021年青海湖降水量甚至同期降水量的1倍,青海流域的气候从暖干向着暖湿转化,降水量增多是湖泊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
2、 全球变暖大环境冰川融化,导致青海湖水域支流水量增多,降水加上冰川融化带来的水量基本上都流到了青海湖里面。青海湖补给水源是河水、湖底泉水以及降水,四周大大小小分布着70多条河流,降水增多使得支流水流量加大,而冰川融化尚且不明显时,2004年之前的湖泊基本上都是萎缩的,而最近20年全球冰川融化的速度加快,纳木错地域的冰川流水不仅补给了地下水,同时也造成了地表湿度的增加,地表水蒸发形成厚厚的云层,间接着又减少了湖水水蒸气的挥发,而云层带来的降雨量又进一步加大了湖泊水量的补给。
实际上,不仅仅是青海湖,卫星遥感数据显示,青藏高原上湖泊面积数十年来增加了1万平方公里,四分之一的喜马拉雅冰川融化,每年80亿吨的冰块消失,最终变成了流水进入了河流、湖泊中,青海湖面积增加并非个例,虽然高原生态有自我调节能力,但目前冰川退缩的影响逐渐加大,带来的生态难题也愈发严重。
青海湖会不会流入海洋呢?青海湖是断陷湖,早在200万年前,板块运动频繁,断层陷落后,湖底形成了盆地,降雨量增多,周围水资源从高处向盆地流去,最终形成了青海湖。早期的青海湖还只是一个淡水湖,甚至还与黄河水系相连,湖水会倒泄入黄河之中,不过13万年前,周围山地随着板块运动不断隆起,青海湖水无法注入黄河,最终变成了闭塞湖。
目前的青海湖其实是周围水域水资源的集中地,大大小小70多条河流都会汇集于此,周围四座大山大通山、橡皮山、日月山、南山平均海拔比青海湖湖面高400-1800米,按照目前青海湖水体增加的速度,其实很难重出大山的包围圈,不过未来也不排除青海湖水继续流入黄河的可能性。
地壳变化难以捉摸,也许突然一场变动,青海湖周围大山地陷,青海湖连接黄河的通道打开,那么湖水就有了再次流入大海的机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