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咸丰任命的顾命八大臣没有奕訢?
因为当初咸丰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为了压制后宫外戚与恭亲王奕訢的,又怎么会将奕訢安置在顾命大臣之列呢?
作为清朝最后一位掌握实权的皇帝,咸丰帝唯有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所生的载淳这么一个儿子。终究孤儿寡母势单力薄,而咸丰帝又怕主少母壮外戚干政,以及恭亲王觊觎皇位,因此留下顾命八大臣。
顾命八大臣中的载垣、端华与实力最强的肃顺都是出身爱新觉罗氏的宗室旁支,不过都属于皇室远脉。当时的咸丰帝奕詝还有五位亲弟弟,尤其恭亲王奕訢才华出众能力非常强,而这也是咸丰帝最忌讳担心的事情。
咸丰帝驾崩之时,唯一的皇子载淳只有六岁,28岁正值英年的恭亲王奕訢是其最大的威胁。奕訢是咸丰帝养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亲儿子,出身高贵,因为能力出众,当年道光帝也曾经有意立奕訢为储君。一旦奕訢有意在咸丰帝驾崩后夺位,年幼的载淳根本无力抵挡。
正因如此,咸丰帝留下遗诏,安排八位大臣辅佐朝政大事,并且给嫡皇后钮钴禄氏留下御赏印玺,给年幼的载淳留下同道堂印玺,因载淳年幼,同道堂由其母懿贵妃保管,规定所有诏谕都要加盖两印才能施行。
咸丰帝所有安排,都将恭亲王奕訢排除在外,并且对于载淳生母进行了各种防范。
然而咸丰帝怎么都没想到,被他压制的恭亲王奕訢与慈禧太后最终联合起来发动了辛酉政变,一下铲除了顾命八大臣,形成了同治朝初期“两宫垂帘,亲王辅政”的局面。顾命八大臣中的端华,乃是后来同治帝正宫皇后阿鲁特氏的外祖父,而阿鲁特氏也被慈禧太后所厌恶。
为什么咸丰任命的顾命八大臣没有奕訢?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在这一点上,所有的君王都是无法回避的。应该说,当年道光帝的太子之争,让咸丰和弈忻芥蒂颇深。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道光让咸丰当皇帝真是瞎眼了。对比弈忻的精明强干,目光如炬咸丰不仅能力欠缺。而且好色,身体也差。三十岁的年纪死了。留下二十七岁的慈禧和六岁的同治。这才有了以后的辛酉政变。慈禧秉政四十七。彻底地改变了晚清政治格局。
道光在临终前有两道遗诏。第一道是加封弈忻为亲王。第二道才是咸丰为太子。这样就使得弈忻这个亲王不同寻常。因为这是老主晏家的时候御笔亲封。这就意味着弈忻这个亲王除了道光死而复生可以罢黜之外。任何人都无权罢免弈忻的亲王。这也是日后慈禧即便那么强势也不敢免了弈忻的王位。这也是咸丰弈忻保持警惕的原因。
而咸丰驾崩前在设立的顾命八大臣里,宗室里有载垣,皇亲里有景寿,朝臣里有杜翰。但唯独少了帝胤集团里最有实力,最近亲,最有代表性的弈忻,这绝对是咸丰刻意为之,原因只有一个,怕这个有能力的弟弟成为第二个多尔衮。因此在设立八大臣的时候,就必然要把弈忻排除在外。
但咸丰的作为引发以留守北京政治集团的强烈不满。以及以弈忻为首的帝胤集团的不满,咸丰另外一个意料不到的是,他会有一个能干的媳妇慈禧,是吕后再世。后宫与弈忻政治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他设立的政治班底。而且取得了成功。这也说明了咸丰识人不明。八大臣具是无能之辈。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为什么咸丰任命的顾命八大臣没有奕訢?
咸丰的顾命八大臣不但没有奕訢,咸丰同父异母的兄弟一个也没有。咸丰不相信他的兄弟们,怕他的兄弟们对他儿子不利,夺了他儿子的皇位。
咸丰临终的安排是顾命八大臣,他觉得顾明八大臣皇室血亲较远,觊觎皇权的可能性小。虽然夺权可能性小,但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咸丰对他们并不完全放心。因此在按排八大臣的同时,咸丰制作了两个印章,一枚是御赏印,一枚是同道堂印,御赏印由慈安太后保管,同道堂印由同治皇帝掌管,同治年幼由生母慈禧代管。顾命大臣们要代表同治发御旨必须经过两宫皇太后盖章才能生效。
在咸丰看来,这样的安排,既可以防止后宫干政,又可以防止朝中大臣专权。简直就是万全之策。可是咸丰尸骨未寒,他的这一策略就被打得稀碎。
咸丰的顾命大臣没有咸丰的兄弟,而且留下遗旨,不允许他的兄弟们到承德避暑山庄奔丧。可见咸丰对他的兄弟们不信任到了极点。
咸丰的不信任,主要来自自信的缺失。恭亲王奕訢无论是文的还是武的都比咸丰强。如果咸丰能像刘邦一样,自己能力不强,驾驭能力厉害,能力强的人都能为他所用,这也行,偏偏咸丰驾驭能力一般,经常被奕訢算计。
恭亲王的生母是咸丰的养母,咸丰登基后,恭亲王就提出,要咸丰封他的母亲为皇太后,咸丰始终没有同意。
恭亲王的母亲病重,眼看就不行了。咸丰前去探望,在门口碰到恭亲王。咸丰问,母亲的病怎么样了?恭亲王回答说,就剩一口气没咽下去,等着你封她太后呢!“哦,哦!”咸丰皇帝只是应酬,并未真答应。恭亲王当时是军机大臣,直管军机处,于是命手下草拟诏书,让咸丰签字。咸丰不想封恭亲王的母亲为太后,但这时不签字就显得他不念养育之恩,是个忘恩负义的人,他捏着鼻子在圣旨上签了字。
恭亲王厉害,你厉害,我不用你总行吧!省得你时不时给我点难堪,令我丢面子,让我不舒服。所以,咸丰借机罢黜恭亲王的所有职务,让他闲赋在家,终咸丰一朝再没启用。
为了皇位的安全,为了自己的面子,咸丰皇帝不用恭亲王。恭亲王心里很不舒服,咸丰的其他兄弟当然也不舒服。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亲兄弟不用却用外人,兄弟们当然不满。这就为奕訢联合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奠定了基础。
咸丰皇帝是个小心眼,如果他能用恭亲王奕訢,大清朝不会出现垂帘听政。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为什么咸丰任命的顾命八大臣没有奕訢?
咸丰十一年(1861年),饱受内忧外患打击的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年仅31岁。把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交给了年仅6岁的儿子载淳。咸丰弥留之际对身后事进行了自认为周密的安排。
首先他任命了以心腹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辅导年幼的同治帝,但为了防止权臣欺凌幼主的情况发生,咸丰还特别赐给皇后和皇子两枚印章。给皇后也就是后来慈安太后的印,为“御赏”,交给载淳的,则是这枚“同道堂”,而因皇子年幼,这枚同道堂印交由他的母亲懿贵妃,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保管。规定所有圣旨必须加盖这两枚印章才能生效。
然而,顾命八大臣里面,居然没有咸丰的弟弟恭亲王奕訢。其实早在咸丰帝在病中之时,恭亲王等留守在北京的宗亲们就上书请求来行宫拜见,但是咸丰帝直接拒绝了他们,而且敷衍地回复:只是徒增悲伤。
咸丰帝终其一生对自己的六弟恭亲王保持着绝对高的戒心,他始终怀疑恭亲王对皇权有所企图,自己若突然驾崩,势必会出现短时间的混乱,若恭王集团趁火打劫,一举粉碎了自己生前的权力布局,那自己的儿子别说皇位,恐怕性命都难保了。
而且一直以来,咸丰帝这个六弟的能力就出众,远超自己,自己好不容易争夺到皇位,必须要时刻警惕,不能让这个弟弟有可乘之机。所以直到咸丰帝一命呜呼,他都不准恭亲王来行宫觐见。
然而咸丰做梦也想不到,他尸骨未寒之际,穷尽一生提防的这位六弟马上就联合了自己的两位遗孀发动辛酉政变夺权成功,奕䜣也进入了清王朝的核心!
为什么咸丰任命的顾命八大臣没有奕訢?
1861年,7月17日凌晨,热河行宫。咸丰床榻旁围满了人,宗亲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站在最前头,其它几人则站在外围。让人奇怪的是,儿时跟咸丰玩得最好的恭王奕訢却没有出现!
咸丰的亲妈死得早,由恭王的母亲康慈贵妃照料,康慈对咸丰视如己出,关怀备至,因此咸丰和恭王从小就很亲近,俩更像亲兄弟。咸丰即位,很快就让恭王入了军机处,秉承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古训,应付越来越乱的军国大事。1955年夏,已被册封为贵太妃的康慈贵妃病重,咸丰、恭王这对兄弟时常探问。一天,咸丰前去问安,太妃睡得迷迷糊糊,以为是亲儿子恭王奕訢,就说:“你怎么来了,能给你的,我都给你了。他性情不测,莫生嫌弃就好。”咸丰发现她说错了话,立即喊了一声”额娘“,太妃定睛一看,发现是皇上,不是恭王,随即转身装睡,不再言语。自此,咸丰不得不琢磨这几乎话的意思,对恭王生了嫌疑。
又一天,咸丰问安,恰逢恭王从府内出来,咸丰问病情,恭王哭着跪下说已无药可治,就等着上皇太后的封号,方能瞑目。咸丰面无表情,只是”哦“了两声,再没表示。岂料恭王随后到军机处假传圣旨,命令臣僚册封典礼。承办官员拿着封典方案来找皇上,咸丰大为气愤,但又不好明着拒绝,勉强同意封号,尊皇贵妃为康慈皇太后。
1956年7月9日,康慈皇太后逝世一周年,咸丰诏令恭王罢免军机,回上书房读书。皇太后的丧仪被大大减损,恭王与咸丰的亲密关系也走到了尽头。
面对逝去的兄弟情谊,恭王试图挽回。当咸丰在1861年病重的三四月间,他多次请求要来热河请安。但咸丰说:”相见徒增伤感,不必来觐。“
为什么咸丰任命的顾命八大臣没有奕訢?
咸丰一直不喜欢奕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