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贵妃是蒙人,豫妃也是蒙人,为何一些清朝皇帝喜欢纳蒙古女子为妃?

《如懿传》中,蒙古妃嫔在后宫形成了一股强大势力,让乾隆皇帝头疼。在清朝有一项国策——“南不封王北不断亲”,也就是约定俗称的“满蒙联姻”传统。大量清朝格格、公主远嫁蒙古的同时,大量来自于蒙古的贵族女性也加入清朝后宫之中。

尤其清朝初期,因为需要联合蒙古的力量维护巩固统治,蒙古后妃的地位更加超然。著名的孝庄太后就来自于蒙古科尔沁部。

女真统一崛起的时候,面对于仍旧强盛的明朝还是比较势弱的。为了增强实力,女真人选择了与传统强大势力蒙古联合,而古代结盟最好的方式就是联姻。

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三代帝王后宫之中,有大量来自于蒙古科尔沁部的贵族女性。努尔哈赤诸子还有迎娶喀尔喀部、扎鲁特部等蒙古部女性的。皇太极9位后妃中有6人来自于蒙古。

通过频繁的满蒙政治联姻,满洲成功控制了蒙古强大的军事力量,最终实现了合力击溃明朝而入主中原,定鼎天下的梦想。

满洲入主天下以后,强大的蒙古始终摆在那里,毕竟一山不容二虎。持续满蒙联姻也是为了解除蒙古对于满洲统治的威胁,安定清朝的江山。在清朝宫廷之中,蒙古妃嫔的地位丝毫不逊色于满洲妃嫔,最后一位蒙古皇后就是同治帝载淳的皇后阿鲁特氏。

颖贵妃是蒙人,豫妃也是蒙人,为何一些清朝皇帝喜欢纳蒙古女子为妃?

因为满蒙联姻啊!满蒙联姻是清国的基本国策,是所有皇室子弟包括皇帝的责任,从爱新国时期一直到清末,满蒙联姻一直在持续。联姻次数总计有595次,平均每年就有两人次。联姻的高峰期就在康熙中期到乾隆时期的106年间。

首先纠正一点,乾隆颖贵妃巴林氏是蒙古八旗镶红旗人,已经脱离藩部,她的入宫只能是旗内通婚,不能归到满蒙联姻里。和颖贵妃情况相同的还有同治帝皇后蒙古正蓝旗的阿鲁特氏,也属于旗内通婚,而不是联姻。清代皇帝所娶的藩部女子后妃

爱新国时期,为了争取科尔沁蒙古的支持,努尔哈赤主动向科尔沁部贝勒明安求婚,明安亲送闺女嫁给努尔哈赤,从此揭开满蒙联姻的序幕,也开启了满清皇室子弟的婚姻不能自主之路,全由皇帝指婚,而不能自由嫁娶。

太祖努尔哈赤:

1,万历四十年【1612】四月,娶科尔沁部明安贝勒之女,封侧妃,满蒙首次通婚。

2,万历四十三年【1615】正月,娶科尔沁部孔果尔贝勒之女。

太宗皇太极:

3,万历四十二年【1614】六月,娶科尔沁部莽古斯之女哲哲,立为中宫皇后,生三女:固伦温庄长公主、固伦端靖长公主、固伦端贞长公主。

4,天命十年【1625】二月,娶科尔沁部斋桑之女布木布泰,立为次西宫庄妃,生三女一子:固伦雍穆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端献长公主、清世祖顺治帝。

5,天聪初年娶喀喇沁部之女。

6,天聪六年【1632】二月,娶扎鲁特部贝勒巴雅尔图戴青之女,封东宫福晋,生皇六女、皇九女。三年后以其不遂心意而休掉,改嫁给其舅家叶赫那拉氏的南褚。

7,天聪八年【1634】闰八月,娶阿巴垓部额齐克诺颜之女娜木钟,立为西宫贵妃,生一子一女:皇十一女固伦公主、襄亲王博穆博果尔。

8,天聪八年【1634】十月,娶科尔沁部斋桑之女海兰珠,立为东宫宸妃,生一子:皇八子。

9,天聪九年【1635】七月,娶阿巴垓部博迪塞楚虎尔之女巴特玛,立为次东宫淑妃。

10,崇德五年【1640】娶察哈尔部奇垒氏之女,封庶妃,生一女:皇十四女和硕恪纯公主【建宁公主原型】。

世祖福临:

11-12,顺治八年【1651】正月,娶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立为皇后,顺治十年【1653】八月废静妃;科尔沁部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之幼女,养育宫中,后早亡,追封悼妃。

13-14,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娶科尔沁部镇国公绰儿济之女孝惠皇后、淑惠妃姐妹两个。

15,顺治某年娶浩奇特部鄂尔特尼郡王博罗特之女,追封恭靖妃。

16,顺治某年娶阿巴垓部一等台吉布达希之女,追封端顺妃。

圣祖玄烨:

17,康熙初年娶科尔沁部三等台吉阿郁锡之幼女,养育宫中,康熙九年五月早亡,追封慧妃。

18,康熙十七年【1678】左右娶科尔沁部达尔罕亲王和塔之女,册封宣妃。

高宗弘历:

19,乾隆二十四年【1759】之前娶噶勒杂特部博尔济吉特氏斋桑根敦之女,册封豫妃,

20,乾隆二十六年【1761】以前娶和硕特部台吉乌巴什之女,册封恂嫔。

21,乾隆二十七年【1762】以前娶拜尔噶斯氏德穆齐赛音察克之女,封慎嫔。

清帝迎娶藩部后妃由多减少的原因

从上面所列可知,清代皇帝迎娶蒙古后妃的只有五位,一共迎娶21位后妃,而满蒙联姻总次数有595次,清帝迎娶蒙古后妃的比率不到总数的百分之零点零四,所以啊,问题所述皇帝爱娶蒙古妃子并不成立。

从上面所列还可以得出一个信息,就是前期的蒙古后妃地位都略高,越往后地位就越无关紧要,最明显的就是皇太极时期,基本都是蒙古藩部后妃身居高位,这就与当时的政治局势有关,皇太极继位时地位并不稳固,所以他急切和蒙古的联姻得到巩固,从中获取利益,因此,蒙古后妃地位最高的时期就在皇太极在位时。

还有福临在位时,后宫也是蒙古贵女的天下,就算是福临废掉一个蒙古皇后,还得因为现实利益再迎娶一位蒙古皇后,无论你是否觉得憋屈。

当时并不是只有皇帝才必须迎娶蒙古后妃,而是全体皇室男丁,不论皇子、还是王公贵族,都要迎娶蒙古贵女。

这种现象直到康熙以后,才明显减少,也就是说康熙之前是嫁娶比例差不多,康熙之后,就是嫁的多娶的少了。

比如康熙帝,后宫只有两位蒙古妃子,其中一位幼年进宫还没有成年就早亡,追封慧妃,另一位是孝庄的侄孙女,也只是封了宣妃,属于中低等级别的。

皇帝迎娶蒙古妃子的减少其一是政治上依赖藩部比前代减少,就是说不用皇帝通过卖身来巩固结盟笼络蒙古藩部,当时满族已经在中原站稳了脚步,而漠南蒙古和满族的关系也趋于平稳,自然不需要皇帝去联姻。

其二也是因为顺治帝的两次不和谐婚姻,吓到了皇室。满清贵族倾慕汉文化,自然习惯也喜欢柔顺女性后妃,对于没有三从四德观念的蒙古后妃就敬谢不敏,自然不愿意再弄些蒙古贵女在宫中给皇帝添堵。

因此,皇帝迎娶蒙古后妃越来越少,而且不用许以高位来笼络他们,但相比较,康熙之后嫁到蒙古的皇女宗女越来越多,康乾时期的106年,嫁到藩部的宗女一共有246人次,而满蒙联姻总数才595人次,可想而知,并没有因为皇帝不娶蒙古贵女就减少了联姻。

就是这样。

参考资料:清朝满蒙联姻研究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咱们史料说话,谢绝以讹传讹。

颖贵妃是蒙人,豫妃也是蒙人,为何一些清朝皇帝喜欢纳蒙古女子为妃?

历史上乾隆朝的颖贵妃和豫妃确系蒙古族出身,但实际上乾隆朝的蒙古族妃子也不仅仅只有颖贵妃和豫妃,愉妃和慎嫔也是蒙古人。乾隆帝在位六十年,据不完全统计,乾隆帝有名分的妃子就达到了三十六位。这其中蒙古族嫔妃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事实上不仅乾隆如此,清朝太祖努尔哈赤开国之时就立下了“满蒙联姻”的基本国策,他们并不是喜欢蒙古女人,而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联姻拉拢蒙古各部,从而稳定国家。

清朝建立时,中国境内最大的三股政治势力分别是:明朝政府、蒙古势力集团、后金政权。其中蒙古与明朝已经互相为敌近三百年,而努尔哈赤为首的后金集团为了集中全部力量进攻明朝,迫切的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所以努尔哈赤通过不断和蒙古联姻、封爵的等政治手段拉拢了蒙古各部落上层,大量的蒙古族女人来到后金朝廷,或称为皇帝的后妃或称为皇子们的福晋,或称为功臣们的妻子。努尔哈赤本人更是-有十多位蒙古族后妃。

到了皇太极时期,清朝后宫中的蒙古族后妃达到了鼎盛,不仅皇太极的皇后出身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就连崇德四妃也皆出自蒙古科尔沁部落,其中大名鼎鼎的关雎宫宸妃海兰珠和日后的孝庄文皇后就在其中,这五位后妃时皇太极后宫中地位最为尊崇的人。其他妃嫔包括满洲妃嫔在内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皇太极时期,清朝正式建立,并且加大了对明朝的打击力度,扩大了打击规模,这一阶段也是清朝统治集团和蒙古各部贵族接触最为频繁的时期,蒙古各部落在清朝进攻明朝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强悍的蒙古骑兵配合勇猛的的满洲八旗兵参与了多一重要的战争,为清朝入关和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到了顺治朝,顺治帝的废后和孝惠章皇后也都出身蒙古,后来的康熙朝,也有着大量的蒙古嫔妃。乾隆朝之后,由于国家趋于太平,清朝政局逐渐稳定,蒙古的作用逐渐减小,蒙古族后妃入宫的数量也在减少,地位也有所下降,但是仍有很多蒙古族女性成为了清朝后宫的著名人物,比如恭亲王之母孝静成皇后、同治帝皇后孝哲毅皇后等。

蒙古各部落则通过联姻等方式获得了大量的赏赐,因此对清王朝更加忠诚,成为了清王朝北部边境的守护者,为巩固中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清朝对蒙古的民族政策是积极的,也是卓有成效的,清朝历代统治者正确的处理了同蒙古的民族关系,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颖贵妃是蒙人,豫妃也是蒙人,为何一些清朝皇帝喜欢纳蒙古女子为妃?

满蒙一向以联姻来巩固自己的政权,视汉族为大患,满汉不通婚,太监全是汉人,籍此来打压汉族,因为他们是从汉族手里抢过政权的,怕汉民族抢回去。

颖贵妃是蒙人,豫妃也是蒙人,为何一些清朝皇帝喜欢纳蒙古女子为妃?

满清皇帝有两个身份,1他是汉人和满人的皇帝,2他是蒙古人的大汗。皇太极征服了蒙古人,并通过各种手段把蒙古人和满人绑在一起。可以说汉人是被两个少数民族联手征服的,满人人少,为了防范汉人,比加强和盟友的联系。联姻就是最直接的手段。不仅满清后宫有大量蒙古人,满清的公主也有很多嫁到蒙古。

颖贵妃是蒙人,豫妃也是蒙人,为何一些清朝皇帝喜欢纳蒙古女子为妃?

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是政治联姻,满人需要蒙古人的支持,必须笼络,不仅纳蒙古妃子,还嫁公主去蒙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