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节度使和宋朝节度使有什么不同?

一开始并没有区别,后来区别就大了。唐朝节度使出现非常早,意思是节制与调度。唐朝的节度使缘起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持节都督,出军时是军队的统帅,驻守时是军部的首领。唐朝发展到中后期以后,节度使成为了地方的强大藩镇势力,对于管辖区域内的州郡官吏、将领等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黄巢之乱以后,唐王朝彻底失去了对于各地节度使的控制,各地的节度使互相吞并攻伐,强权林立,最终撼动了唐帝国的根基。

宋朝初期承袭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旧制,节度使除了自己的州府,还管理多个州郡,称作“支郡”,在辖区内拥有政治、经济等众多特权,俨然就是个独立小王国。

宋朝统治后期,开始大规模削弱各地节度使的权力。比如除了日常军费以外,其他所有赋税都要缴纳朝廷,各地节度使还要输送精锐士兵供给京畿禁卫;宋太宗赵光义时代,规定所有节度使管辖的支郡全部由中央管辖,而节度使的官职,也开始作为虚衔授予宗室、外戚、文武大臣与少数部族的首领,并没有多少实权。

正因如此,宋朝并没有像唐朝那样出现严重的藩镇割据,最终四分五裂。

唐朝节度使和宋朝节度使有什么不同?

众说纷纭,只是出发点和角度不一样而已,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小编就阐述一下自己的想法:

先说一下由来吧,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节度使无论在唐朝还是宋朝不管有无实权都是封疆大吏般的存在,地位显赫。

正式开始,节度使其实是封建社会君主中央集权制对军权的一种收放形式,唐宋的一放一收完美的阐述了小编要说的观点,当然这种收放是基于对外作战和对内镇压的需要!直白一点说就是作战需要。

所谓一张一弛,收放有度。唐宋的节度使对历史产生了极大影响,最终还是“归功”于统治者没有实时改变,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放权

大唐初期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觊觎唐政权,纷纷入侵中原,边境掠夺,唐政权也是这时候国土面积大增……中后期转攻为守,出于时局需要节度使在唐可谓是板正的封疆大吏,那就是一方的皇帝。唐统治者先后开启和默认了一系列的政策为的是养兵用兵。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为了需要出现了屯田制,屯田制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屯田始于汉武帝时西域屯田,为军屯。建安元年 (公元196年) 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昌招募农民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后推广到各州郡,由典农官募民耕种,为民屯。屯田之民免服兵役和徭役,称“屯田客”。

为了解决兵源问题,又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自开元二十五年以后,各镇节度使下的军队都相继变成了募兵。募兵的来源相当复杂,其中主要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和无职业的流浪人、亡命无赖以及走投无路或无依无靠之徒。这些士兵一般都终身从军,兄弟相继,父子相承,世代以军旅为家。因为藩镇节度使掌握着他们的生杀、赏罚、升降等权利,士兵们对藩镇节度使的依赖性也极强,他们“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于是,藩镇节度使们便逐渐培养起只忠于自己的亲兵部队,拥有了军权。

在这种情况下,唐政府不得不把防区的财政权力转给各防区的常备军将领。后来,唐政府又把食盐资源的管理权交给节度使。开元十五年,朔方节度使兼关内盐池使。

即便如此,节度使的权力还是不能满足战事需要,那么接下来就考虑地方行政了,开元二十一年(733),各道分置采访使,采访使成为常设机构,负责检查本道刑狱和监察地方州县官吏,处置使则有便宜从事的大权。为避免地方官对节度使军事行动的影响,从天宝中开始,唐政府将一道置“节度使与采访使”各“一人”的体制,改为由藩镇节度使“一人兼领之”的体制,“州刺使尽为”节度使“所属”。这是唐玄宗根据北部边防军事需要对节度使权力的又一次扩大。

这就是唐时的节度使,封疆大吏丝毫不为过。这些决策对促进民族融合,经济发展,国家统一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当然到了唐后期节度使的不是之处也表现的淋漓尽致了。

收权

这也是宋代节度使与唐代节度使的区别,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炅采取各种政策,削弱节度使的军、政、财权,以加强中央集权。乾德三年(965),令各地赋税收入除日常军费所需外,全部运送中央,剥夺了节度使擅自处理地方赋税的财权。同年还命令诸州府选送精兵给中央,削弱了地方的兵权。

宋太祖在平定湖南时,便命令湖南各州府直属中央,不再隶属于节度使。太宗又于太平兴国二年 (977)诏令所有节度使属下的支郡都直属中央,节度使所领只是一州府,宋政府又以朝臣出任知州、知府。

此后,节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授予宗室、外戚、少数民族首领和文武大臣,对武将更是晋升的"极致",多者可带两三镇节度使,礼遇优厚。并派遣文臣担任知州事,限制了节度使节制郡县的权力;又以转运使接管了节度使的财政权利;将地方上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凡此种种,节度使徒坐空城而已。另外提一下宋代的兵源问题,宋朝不论禁兵、厢兵,还是南宋的屯驻大军等,一般都采用招募的办法。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是宋朝一项传统国策。统治者认为,将壮健者招募当兵后,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这是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的对策。招募军伍子弟,也成为宋朝重要兵源。

就唐宋节度使之别问题小编就浅述至此了,感谢对此感兴趣的盆友们,谢谢!

为了能够形象的描述唐节度使,小编就再附录一下,算作补充资料。(一)安西节度使--职务是管理西域。治所在龟兹城(新疆维尔自治区库车县)。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统兵二万四千。

(二)北庭节度使--职务是防御游牧在北方的突骑施和坚昆。治所在北庭都护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东南)。屯伊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东南)二州境上,统兵二万。以上两镇内外相连,专对西域天山南北两路的诸国。

(三)河西节度使--职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两国间的交通。治所在凉州(甘肃武威县)。统兵七万三千。

以上一镇兼顾西方和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四)朔方节度使--职务是防御突厥。治所在灵州(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统兵六万四千七百。

(五)河东节度使--职务是防御突厥。治所在太原府(山西太原市),统兵五万五千。以上两镇互相应援,专对突厥。

(六)范阳节度使--职务是压制奚、契丹。治所在幽州(北京市)。统兵九万一千四百。

(七)平卢节度使--职务是招抚室韦、靺鞨(音末合 mòhé)。治所在营州(辽宁锦州市西)。统兵三万七千五百。

以上两镇专对东北诸部,主要是对奚、契丹。

(八)陇右节度使--职务是防御吐蕃。治所在鄯州(青海乐都县)。统兵七万五千。

(九)剑南节度使--职务是西抗吐蕃,南抚国境内各少数族。治所在益州(四川成都市)。统兵三万九百。

以上两镇专对吐蕃。

(十)岭南五府经略使(七五六年--唐肃宗至德元年,升经略使为节度使)--职务是绥靖境内各少数族。治所在广州(广东广州市)。统兵一万五千四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