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机动在现代空战中有什么实战意义吗?

“眼镜蛇”机动又称普加乔夫机动。机动过程中飞行员快速向后拉杆使机头上仰至110度~120度之间,形成短暂的机尾在前,机头在后的平飞状态,然后推杆压机头,再恢复到原来水平状态。

“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根本就是俄罗斯人为了卖SU27而打出来的广告,这种机动唯一能展现的就SU27系列那令人惊异的机动性和气动外形,让怀里揣着金子的客户发出“OH~~~!”的惊叹,在实战中毫无作用。

的确这个动作非常帅气,无论是航展上还是动画片里,它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诡异机动——让战斗机在急速中突然由平飞抬头,转成高达120度的大迎角,继而迅速的改平。

啊,这么多年,总有些没见识的乡巴佬上当,只要眼镜蛇这么一撅,他们目光中的27姬顿时艳光四射不明觉厉。

1988年,正在测试飞行包线的27姬突然在大迎角发生失速,竖着屁股从15km高空直坠,飞行员普加乔夫吓得胃里的伏特加都冒出来二两,地上的总设计师西蒙诺夫顿时摔了仨酒瓶,急令普加乔夫跳伞,祖国现在很强大,飞机咱不要了。

结果普加乔夫可能有点上头,人突然变冷静,一番骚操作,战机下坐到800米的时候突然重启了引擎。他大吼一声,恶向胆边生,反拉着机头往上提,结果SU27高高扬起了机头,继而自动改平了。

呃,以上是段子,其实苏联人在设计苏27的 时候就已经发现和论证了SU27的超机动可能性,通过模拟计算,西蒙诺夫的团队认为SU27存在“暗处未开发的特殊动力制动能力”,说白了就是让飞机快速上切,拿肚子去贴风,形成巨大的减速阻力。他们初步确定了这个数据应该在100到110度上下。

由此,才有了普加乔夫的飞行试验,他验证了苏27可以切入120度大迎角并改平。期间苏联的几个空气动力学专家和相关的航空工程师为发掘这个超机动付出了很大努力,普加乔夫飞行了上百次眼镜蛇机动,也唯独有他才敢从高空停机失速下坠到1000-800米再开机。

到1989年时,苏联在巴黎航展上表演了这种动作,瞬间让战机“尾巴在前,机头在后”的动作被人解读为“像眼镜蛇一样”,当时SU27轰动全球,地位比今天的F22还高,令美国的F15黯然失色。也因为SU27为苏联国家挣得了巨大的国际荣誉,SU27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表演之路”,从当年的报纸红、电视红到如今的网红,只要有大航展,SU27必定成为常客,玩一玩这个艳惊四座的动作。

在SU27刚出现的80年代,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的确具有非凡的战斗价值——在普遍追求格斗与咬尾锁定的年代,瞬间能从高速度降到近乎0速度无恙的27姬可以说是空中霸王,无论谁敢去盯她的屁股,只要“眼镜蛇”机动一开,瞬间战场形势便告易位,变成SU27追着你屁股打。

但是呢,这个动作是个落后于时代的东西,现代空战已经很少再进行格斗战,苏联航空专家们追逐不休的超机动成了空战的鸡肋。“眼镜蛇机动”几乎成了杂耍一样的东西,不仅毫无意义,也没有实战中施展的空间。

空战并不是打LOL那样,靠骚走位就能躲一切,现代空战多是中远距离的超视距攻击,强调的是灵敏的雷达、超音速巡航、超音速下的高机动性能,包括SU27自己的后辈SU57也都不再以单纯的机动能力为王了,老老实实的用起多雷达全向感知和超巡的技术。

况且SU-27做眼镜蛇机动的要求很高,在带弹过重的情况下是决计做不出这个动作,也就是说,你得等到战场上导弹打光,光溜溜的剩两个格斗弹的情况下与人狗斗?

有些动画片里将这个动作演绎得能到躲避导弹的程度,眼镜蛇机动一坐,飞机肚子一挺,一堆导弹就傻乎乎的蹿前面炸了。然而实际情况中,这种直挺挺的减速行为,对上现代的智能化高机动导弹,怕是自投罗网而已。

何况,这种技能并没有实战,我们在航展上看一看就好。

“眼镜蛇”机动在现代空战中有什么实战意义吗?

上世纪在1989年6月在巴黎航展上,前苏联试飞员维克多尔·普加乔夫在西方媒体面前驾驶SU-27表演了一个大仰角拉起,之后飞机在水平以近垂直的仰角平移的动作,震惊了全场,这一机动动作从此之后也被称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

但实际上,这个动作最早并不是苏联人发明的,其中与飞机的特性有很大的意义。在SU-27之前,其实瑞典飞行员在驾驶saab 35 龙式战斗机就在训练之余飞出了这个动作,不过在su-27研制之时,新的气动设计进行了风洞试验后,发现了该机的大仰角飞行能力是远远超乎当时的二代机的普遍能力的,因此也就为在巴黎航展中展示su-27这一特性,特别美化了这个动作,所以眼镜蛇机动本质上的目的是为了展示飞机的强悍低速大迎角控制能力而已。

整个眼镜蛇机动过程中飞行员要快速向后拉杆使机头上仰至110度~120度之间,形成短暂的机尾在前,机头在后的平飞状态,然后推杆压机头,再恢复到原来水平状态。这个动作以仅使飞机承受3.5~4g的过载,降下了飞机很大的动能,而在整个机动过程中,飞机的飞行高度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从实战上,这一动作其实是鲜有用途,从空战能量角度来看,这一动作虽然可以像游戏里面那样潇洒地突然将六点的敌人甩到飞机前方,但却耗费了此时飞机中极大的能量,如果发动机动力不充沛不能及时补充损失的能量,还是会在随后与敌方的格斗中,落于下风。

“眼镜蛇”机动在现代空战中有什么实战意义吗?

作为资深军事作者,笔者负责任的告诉大家,“眼镜蛇”机动在实战中,是无用的。

如果是二战时期、第一代喷气战机时代的空战,在格斗中“眼镜蛇”机动,兴许还有些用,但是在现代空战中,谁用“眼镜蛇”机动,谁就离被击落不远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眼镜蛇”机动虽然看上去酷炫,但是有一个最大的缺点:掉速度。

图为俄罗斯雨燕飞行表演队展示眼镜蛇机动。

“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是指飞机在平时,忽然拉大仰角至接近垂直状态,然后将速度瞬间降下来的动作。其大致飞行轨迹,就像是眼镜蛇发起进攻时,将头抬起的动作,因此被称为“眼镜蛇”机动,由苏联的普加乔夫最早使用,因此叫做“普加乔夫眼睛蛇”机动,该动作的代表性飞机就是苏联时期研发的苏-27战斗机,该动作也被看做是苏-27良好气动性能的证明。

诚然,从理论上而言,当你的飞机被敌人咬住尾巴时,可以采用“眼睛蛇”机动,瞬间降下速度,然后敌人躲闪不及,冲到你飞机的前面,然后你再从容不迫的瞄准、发射导弹,将其击落,似乎是格斗空战的“绝招”。但是这招确实很绝,绝到几乎没有机会使用。现代空战都是导弹作战,机炮空战也只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双方从200公里之外就开始了第一轮空对空导弹打击,一般而言,先进战机足以在这个距离分出胜负了。

但是,在中远距离交战,飞机可以马上采取规避措施,比如机动+释放干扰弹,虽然会造成能量损失、速度损失、高度损失,但是有时候能保命,但是要强调的是,现代空战“发现即摧毁”,一旦面对空对空导弹的攻击,是很难躲过去的。如果有幸躲过这个阶段,双方可以在30-40公里距离开始视距内格斗空战,这时候更加凶险,因为先进空对空导弹的不可逃逸距离都在20公里以上,基本上在这个距离被空空导弹锁定攻击,被击落的概率是90%以上。

从正常角度来看,现代空战到这个阶段就可以结束了。几乎没有任何机会,能出现两架飞机互相近距离咬尾巴、空中拼刺刀的机会,所以也没有机会使用眼镜蛇机动,把敌人的飞机甩到自己的前面。反而,如果使用了眼镜蛇机动,会导致飞机的速度快速降低,而现代战机的特点就是,如果速度降低,机动就会笨拙。重新加速、爬高度又需要时间,如果把握这个机会,向正处于慢速甚至是几乎不动状态的飞机发射空对空导弹,他肯定也是跑不掉的。

再者,即便是有机会进入极近距离的格斗空战,那也不要轻易使用眼镜蛇机动,因为在使用眼精神机动后,在你重新恢复速度、高度的时间里,敌人可能已经完成了盘旋,再次绕到了你的身后,别忘了,现代战机的格斗是在亚跨音速条件下完成的,速度都是很快的,盘旋半径本身也不大,很容易就能再次咬住对方。所以说,眼镜蛇机动,实在是没有躲避敌人袭击的价值。

至于说,用眼镜蛇机动躲避空对空导弹,那更是无稽之谈。因为空对空导弹是近炸引信,可不是命中后才爆炸。当使用眼镜蛇机动躲避来袭的空空导弹时,空空导弹会在接近机动飞机的一刹那,就爆炸,不会飞过头的,照样能将其击落。所以,现代战争中慎用眼镜蛇机动,很多专家都推荐,一旦被敌人导弹咬住了,那还是跳伞的好。所以,要赢得空中战斗,现在最好的办法,还是要率先发现敌机,率先完成攻击呀!

“眼镜蛇”机动在现代空战中有什么实战意义吗?

创造出一个精彩惊艳的动作。展示一下飞机的机动性。为军贸打出一个很好的广告。

现在的近距离格斗导弹都非常先进。空战中被导弹锁定并跟踪后。是很难逃脱的。基本就完了。就是做个“眼镜蛇”机动动作也摆脱不了导弹。实战中没有用处。

“眼镜蛇”机动在现代空战中有什么实战意义吗?

作眼晴蛇一般的机动,是战斗机飞行员在训练中完成的战术动作,完成这个动作有几个前提的考量:

一是能完成眼睛蛇机动的战术动作,说明这款战机的机动性能非常好;二是说明了该战斗机的飞行员专业技能非常高超;三是人通过这个战术机动动作展示了人机合一的匹配效果。

作眼晴蛇般的战术机动,肯定会有其战术意义,尤其在针对红外追踪的空空导弹或地空导弹时,作出这种战术动作,就有可能逃避这种类型导弹的红外跟踪。

并不是所有的战机都可以做出“眼镜蛇”的这种超机动性,最为经典的、也是开创先河的“眼睛蛇机动”是俄罗斯飞行员普加乔夫驾驶当时的苏27试飞时做出的这个动作,这种120度的大仰角、屁股在前、机头在后的飞行方式,就是美国当时最先进的F15都做不到。

以当时空战的形式而论,苏27这种眼镜蛇机动模式是反败为胜的经典战术动作,瞬间就可以改变空中战机格斗的被动态势,另美军曾信心百倍的F15黯然失色。于是超视距的空空导弹就应运而生了。

“眼镜蛇”机动在现代空战中有什么实战意义吗?

眼镜蛇动作没有任何实战意义。

眼镜蛇动作

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是一种人为让战斗机进入尾冲临界,机头突然大仰角抬高,造成飞机速度骤减,而后再恢复水平飞行的一种飞行姿态变化。

这种动作,原则上只能由静不稳定构型飞机完成,但有极少数例外,例如静稳定二代机萨博-35也能完成,而且条件比大多数三代机宽松。另外,现在装有矢量喷口的战斗机,也可以完成眼镜蛇动作。

米格-29进行眼镜蛇动作

战斗机在完成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前后,飞机的高度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推重比低的飞机会于平飞增速阶段降低高度。

由于其本质属于失速尾冲,发生于失控临界状态,故限定空速极低,飞行状态极差。眼镜蛇动作要求飞机以极低的速度处于平飞状态,即使完成也仅能将机体的相对位置后移不到200米。根据现有的所有空战记录,三代机的机炮射击基本都发生在600米之外,典型射击距离更是达到了1.5公里,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有机会在敌机面前拉出眼镜蛇,也无法移动到敌机后方,反而会由于目标增大且无法机动而立刻遭到击落。因此眼镜蛇动作没有任何实战意义。

眼镜蛇动作全过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