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临终前为何忍痛杀钩弋夫人?
汉武帝嫔妃赵氏,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钩弋夫人”赵婕妤,因为她居住的宫殿叫做“钩弋宫”,所以称作“钩弋夫人”。“立子去母”是古代的一种防止外戚干政的做法,主要兴盛于北魏,而源头就是汉武帝。
汉武帝晚年选太子,选了刘弗陵之后对赵婕妤说:如果你儿子做皇帝,你就要丢掉性命;如果你要保全性命,那你儿子就不能登基。最终,钩弋夫人被汉武帝诛杀,刘弗陵成为新君。
但是,刘彻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当时已经老了脑回路出现了异常么?很明显并不是。而且对于钩弋夫人到底是怎么死的,其实一直存在疑点,并不是绝对说武帝为了防外戚干政而杀了她。比如后来的班固在《汉书》中记载,赵婕妤是因为伺候武帝不周到而被斥责,抑郁而死的。
而题目中所描述,也是如今很多人坚信不疑一种说法,那就是汉武帝心理有阴影。在汉朝,太后拥有很高的威望,是皇权监督者。然而汉朝很多太后,无论目的如何都妨碍到了皇帝。比如汉惠帝的母亲吕雉、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
尤其是窦太后,她作为文帝的皇后,曾经逼迫景帝“兄终弟及”传位给小儿子刘武,又因为坚守黄老,对景帝、武帝宠信的大臣诸多打压,无论对错,对于景帝、武帝父子都是心里很不爽的。以至于后来刘彻登基多年,一直不敢在老太太面前施展拳脚,心里非常压抑。
戾太子刘据之后,武帝就剩下四个可以选择的儿子。但其他三个儿子不是轻浮就是涉嫌谋逆,只剩下他最疼爱也最聪明的小儿子刘弗陵,所以他不能容忍“主少母壮”,所以诛杀生母,留下自己信任的辅政大臣辅助刘弗陵。
汉武帝临终前为何忍痛杀钩弋夫人?
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一开始并不健全,两汉将威胁皇权的因素几乎尝试了一遍,包括外戚、权臣、宦官等,最开始挑战皇帝权威的就是外戚。刘邦去世后,虽然惠帝刘盈在位,但帝国事无巨细,全部出自吕后,以至于刘盈郁闷至死。
吕布专权不仅打压功臣,连刘姓皇族也不放过,刘邦的儿子大部分被吕后杀死,当然最惨的还是之前争风吃醋的戚夫人。吕后还违逆刘邦“非刘氏不王”的命令,大封诸吕,虽然没有做皇帝,可其实就是西汉王朝实际上的皇帝。
直到吕后死后,陈平和周勃抓住短暂的时机除掉了吕氏一族,迎当时的代王刘恒继位,也就是汉文帝。迎汉文帝主要的原因就是刘恒的母亲薄夫人贤惠、低调、没有控制欲,但凡流露出一点像吕后一样的专权,汉文帝是无法继位的,当时的汉朝文武大臣对于太后干政有如惊弓之鸟。
等到了汉武帝即位,汉文帝的皇后窦太后还在,也就是汉武帝的祖母,汉武帝年轻,权力还在窦太后手中。汉武帝想做什么事会被窦太后掣肘,很难受。所以当汉武帝收回权力之后有些滥用、为所欲为,汉武帝明白外戚是皇权最大的威胁之一,所以当自己的继承人刘弗陵还年幼的时候,大概率会遭遇钩弋夫人干政甚至摄政,于是狠心杀掉了钩弋夫人。
不过杀死钩弋夫人并没有让刘弗陵好过一些,他为儿子准备的托孤重臣霍光,比外戚还要强势。暂时消灭了外戚,又崛起了权臣,是汉武帝没有想到的,刘弗陵也不喜欢,就打算拼年龄,反正自己还年轻,早晚能把霍光给耗死,没想到刘弗陵英年早逝。
霍光做权臣上了瘾,开始废立皇帝,他不想从武帝儿子中选择年长者,因为不好控制。就请昌邑王刘贺继位,没想到刘贺不是傻子,刚继位就安排自己的人进朝廷,这是霍光不能容忍的,干脆就捏造一些荒唐事,被霍光废为庶人,后来被宣帝封为海昏侯。来时王爵走时侯爵,刘贺亏大了。
为了找到一个好控制的皇帝,霍光召集大臣们商议,有人就提出汉武帝重孙流落民间,可以迎立为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刘询。他的父母都死了,民间长大,朝廷里谁都不认识,相当的好控制,汉宣帝和霍光乘车,“有如芒刺在背”。最后还是用刘弗陵的办法,用年轻熬死霍光,才一举铲除了霍家。
汉武帝杀死钩弋夫人是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可是站在上帝视角看后续,效果其实并不明显,权臣专政并不比外戚差多少。不过汉武帝能够晚年杀死最爱的女人,是非常人能所及的。汉武帝晚年因为种种原因活得并不好,如果能有钩弋夫人陪伴,说不定能多活几年,但是为了帝国,汉武帝绝不会手软,这就是汉武帝能和秦始皇、唐太宗并称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