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单位总是人整人,人坏人,真的很烦,怎么办?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互相整、互相坏的事情,不仅出现在国企。
所以,换单位是基本无用的,重点还是要从“提高自我修养”下手。
.
提高自我修养,绝不是指本身素质有问题,而是说要“提高认识”、“提升手段”、以及“提高涵养”。.
提高认识
世间所有的愤怒,都出自“理解不透”。
比如江湖小白遭遇不平之事,除气得当场心火燃烧,还会久久难以忘怀,见人就想说、见人就要说。时间长了,把自己搞成了祥林嫂,人见人躲。
等再过几年,这小白经历得够多了,想得够明白了,不要说生气、见人就诉,就是让他在意一下,他还嫌麻烦。
这就是“认识”的作用。同样,如果我们能对职场“人整人、人坏人”现象有个透彻的认识,也就不会再有烦恼:
人有各种,有善良的,就有不善良的——不能以善良之心衡量所有人;
不善良的人,心里不会想什么好事——很难指望他做出什么好事;
没能力、但又想混得好的人,尤其丑陋——因为他可走的路太少;
越没能力的人,在关键时刻,做出的事就有可能越下作——他要首先保住自己;
单位越差、机会越少,坏人就越多——狼多肉少,人要先讲生存问题;
越是群体混日子的单位,能干的人就越有可能被人仇恨——太过出头,就是一种罪恶;
领导如果醉心权力,那这单位必定小人横行、告密成风——这是领导加强统治的需要,只有下面越乱,他的位置才能越稳;
闲人越多的地方,“人整人、人坏人”现象就越普遍——看不得别人有可能比自己好;
......
总之,职场因为利益关系太过复杂,所以很难要求人性,谁也不知道自己下一秒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这是生存的需要,这是丛林法则的必然结果。
把自己放到旁观者的角度,冷静观察这一切,也深刻理解这一切,烦恼便会慢慢散去。
.
提升手段
只凭着一腔热血活着是不行的,尤其是在利益成堆的职场,因为那不符合世间法则,也很容易就被人利用。
就和慢慢长大要学会各种应酬才能融入环境一样,在职场,同样也要练就高超的应酬之法。
一、要温柔
温柔是这世上最大的杀人利器,也是最好的保身之手段。好人看你只觉可爱,坏人也很难起心思对付你。
温柔的态度,可让人感觉温暖、尊重、爱护,可化解他人内心的愤怒和怨气,周围人自觉不自觉地想要接近你,很少有人会恨你。
这样,是为了与周围人关系融洽,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不结仇人,也不被莫名其妙地仇恨
.
二、要赞美
与很多有一定成就的人相处,你会发现他们不会指摘别人的错处,而是只要有机会,就会去赞美别人。即使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事,他们也会真诚地赞美一番。
这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自我口碑的扩展。
我们也是同样。对于身边的人,相比说他们的坏话、抱怨他们,其实赞美他们对自己来说更有好处。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肯定、欣赏和赞美,这是做人成功的一种标志,这是自我优越感的一种满足。
每个人也都痛恨被人在背后说道,觉得这是侮辱、背叛和陷害,是对自己的极度不尊重。
.
如果暂时做不到赞美,那至少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前脚刚说完的话,后脚就以何种面目,出现在别人的嘴里。
等你“在背后说的坏话”传到被说的的人耳朵里时,已经不知被人加工了多少遍,变了多了次脸。
.
这也是自我口碑提升的好办法。
如果相处时间长了,周围人都觉得你即使在背后也只有好话没有坏话,那所有人都会觉得你是个很有修养的人。
这种“口碑效应”的力量非常强大,足可以让你在单位活得顺顺利利,少有阻碍。
.
三、要团结大多数人
那些永远独来独往的人,即使再能干,也很难混得很好。这是因为他周围的莫名其妙的阻力太大、遇到的不可控问题太多,让他走起来很不容易。
而一个口碑良好、(职场)朋友众多的人,则阻力小、做事相对顺利。在关键时刻,往往也有人出手相帮。
至于那些害人、整人的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敢动这种人的。因为动了成本太大,而收获太小,搞不好还要把自己赔进去。
佛说“有舍必有得”。同样,为“有所得”(得到更多人的力量),必定要“有所舍”:
要温柔地对待同事;
要拿出时间来应酬同事;
在不损自己的前提下,主动出让一些利益;
在所有人面前,说所有同事的好话。
.
提高涵养
单位总有各种各样的人存在,所有总有不可控的情况发生:
有时候,自己做得再好,也难免成为“人整人、人坏人”的目标。
比如过于能干,眼看着将要提升,那一些坐不住的人就会行动起来;
比如被动地卷入斗争,躺着中枪;
比如正在坐着的位置被人盯上,只想让你下台;
......
这种时候,“提高涵养”——即“不动声色”,便显得非常重要。
一旦动了“声色”,那便落入了别人精心编织好的圈套,失去了主动权。
.
总之,人在职场,总要遇到许多奇葩人、奇葩事。若因此烦恼,那只能将自己拖入低层次的人事竞争中,很难再有心思干正事。凡事总有两面,全面负面会让我们心情很差、不知所措。学会化解这些、巧妙地躲开这些,并适当地加以利用,能让自己走得更快、更远一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