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和吐蕃为何要争夺吐谷浑?
大唐帝国与吐蕃帝国,双方征战两百年,而争端的主要交点就是青藏高原边缘地区的吐谷浑。这一片区域引发了当时东方最强大的两个帝国上百年的杀伐征战。
吐谷浑的统治者是鲜卑人的慕容部落,于魏晋南北朝时代辗转至青海地区,建立起政权。曾经侍奉隋朝,以河湟谷地为中心,扩张到青藏高原与西域地区,成为了当时塞外最强大的国家。
然而隋朝灭亡,唐朝建立以后,吐谷浑与唐朝的宿敌突厥勾结,骚扰唐朝。最终引发了唐朝对吐谷浑的征战。唐太宗贞观八年,唐朝军队开进吐谷浑,打的吐谷浑几乎亡国,最终唐朝册封慕容顺为新的汗王。
吐谷浑地域广阔,人口也不少,最重要的是吐谷浑处在战略要塞,不仅扼守着丝绸之路,而且逼近河套、陇右地区,直接威胁着唐朝中心地区。慕容顺在唐朝多年为质子,并不服众,不久后就被诛杀。而唐朝对于吐谷浑的军事打击,也引起了吐谷浑上层贵族的不满,吐谷浑对唐朝的不臣之心日渐严重,对唐朝来说,如鲠在喉。
而对于吐蕃与唐朝来说,吐谷浑物产丰富有大量的银矿与铁矿,河湟谷地盛产粮食,吐谷浑境内盛产优良马匹,加上这里地处战略要道,无论对于吐蕃还是唐朝,都是一块肥肉。同样的,吐谷浑落入对方手中,对自己一定会造成巨大威胁。
我是澹奕,欢迎各位一起交流,谢谢。
大唐和吐蕃为何要争夺吐谷浑?
大唐争夺吐谷浑,是要保障河西走廊的安全。
丝绸之路从中原经狭长的河西走廊,通向西域,向西经中亚、西亚直抵欧洲,乃是亚欧大陆最重要的陆上交通贸易通道。对于大唐帝国而言,河西走廊的安全,直接关系到这条贸易生命线的畅通。
可是,河西走廊却受到青藏高原上的吐谷浑汗国越来越大的威胁。贞观六年(632年),吐谷浑军队袭掠兰州;之后,又进攻鄯州,大掠而归。吐谷浑频频袭扰,严重威胁到河西走廊的安全。唐太宗前后派出十批使者,到吐谷浑与伏允可汗交涉,但是伏允可汗置之不理。政治手段行不通,只好诉诸武力。
李靖挥师西征,征服吐谷浑,吐谷浑便归顺大唐。吐谷浑与吐蕃都位于青藏高原,在地缘上是相近的,这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利益之争。当时吐蕃赞普弃宗弄赞请求与大唐和亲,吐谷浑可汗千方百计阻挠,因为吐蕃若与大唐和亲,势必影响到吐谷浑的利益。
弃宗弄赞得悉内幕后大怒,于贞观十二年(638年)发兵攻打吐谷浑。吐谷浑抵挡不住吐蕃人的猛攻,退向青海湖以北,以避其锋芒。吐蕃大军俘获了吐谷浑大量的人畜,又占据大片土地,实力更加强大。
此后,这两个高原政权由于土地纠纷很大,经常发生边境军事冲突。吐谷浑把吐蕃告到唐高宗那里,请求唐王朝出兵援助;吐蕃不服,也向唐高宗告状,也请求大唐出兵援助。这可把唐高宗搞得满头金星,不知怎么办好,干脆不予受理,统统拒绝。
公元663年,吐谷浑一位高级官员因为犯法,逃亡到吐蕃,将吐谷浑的军事防御情况一一泄露给吐蕃政府。吐蕃宰相禄东赞听后大喜,认为可以借此时机,消灭吐谷浑,便出动军队大举入侵。在吐谷浑叛徒的指引下,吐蕃大破吐谷浑,吐谷浑曷钵可汗一看抵挡不住,干脆带着他的部众,投奔唐王朝的凉州,同时上书皇帝,请求让吐谷浑的部众迁移到唐帝国的内地。
吐谷浑的土地,包括青海湖在内,都被吐蕃所吞并。吐蕃统帅、宰相禄东赞将军队驻扎在青海湖一带,然后派使者到长安朝见皇帝,将战争责任推给吐谷浑。唐朝廷此时正集中力量解决朝鲜半岛的战争,也无意卷入与吐蕃的战争,所以唐高宗只是派使者对吐蕃严加谴责,并未采取有效的手段。至此,吐谷浑实际上被吐蕃吞并,名存而实亡。
大唐和吐蕃为何要争夺吐谷浑?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有关吐谷浑的情况。
吐谷浑原为人名,是辽东慕容鲜卑单于涉归的“庶长子”,慕容廆的庶长兄。涉归在世时分部落一千七百户(也有七百户之说)以隶之。涉归去世后,慕容廆嗣位。二部因“马斗”而失和,吐谷浑愤而西迁。吐谷浑率部落在阴山驻牧二十余年,于永嘉之末(313年左右)从阴山南下,经陇山,到达枹罕(今甘肃临夏一带)。由于受到中原政权的不断打压,遂不断向西、向南发展,逐步统治了今甘肃甘南、四川西北部、青海东南部的广大区域。
吐谷浑鼎盛时期的疆域:东起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南抵今青海南部,西到今新疆若羌、且末,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望。
晋成帝咸和四年(329年),吐谷浑之孙叶延遵循古礼,以祖父吐谷浑的名字作为姓名、族名并立国号为“吐谷浑”,从此吐谷浑作为一个国家政权正式建立。中国史料中相应地用“吐谷浑”来称呼这一支慕容鲜卑和他们在西北建立的国家。
因此,吐谷浑是人名,国名也是族名。
现在我们梳理一下唐朝、吐蕃与吐谷浑的关系
一、吐谷浑与唐朝的关系
(一)吐谷浑与唐朝的军事、经济合作。
617年,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618年称帝,定都长安。时为隋朝质子的吐谷浑伏允之子慕容顺从江都逃回长安(炀帝既弑,顺逃还长安),被唐朝扣为人质。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为了消灭盘踞在凉州的河西王李轨,遣使者到吐谷浑,让吐谷浑伏允出兵配合唐军攻打李轨,并许诺让慕容顺返回吐谷浑。为了慕容顺早日归国,吐谷浑积极配合唐军攻打李轨。战后,吐谷浑伏允数次遣使到长安,请唐高祖放还慕容顺。唐高祖为了笼络吐谷浑,维持西部边地的稳定,将慕容顺遣送回吐谷浑。吐谷浑伏允封慕容顺为“大宁王”。攻打李轨是唐朝与吐谷浑之间的首次军事合作,也是双方建立关系的开始。
因吐谷浑不断袭扰唐朝边境。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遣李安亮出使吐谷浑“促其和好”。吐谷浑伏允乘机请求在双方边界地带与唐朝互市。鉴于中原地区经过隋末动乱,人民流离失所,耕牛缺乏,为恢复经济,提高生产力。唐高祖欣然同意了吐谷浑的请求。《唐会要》载:“是月,突厥、吐谷浑各请互市,诏皆许之。先是,中国丧乱,民乏耕牛,至是资于戎狄,杂畜被野。”互市对唐朝和吐谷浑的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唐朝对吐谷浑的军事打击
(1)吐谷浑袭扰唐朝边境。
吐谷浑对待唐朝的态度让人有点捉摸不透。一边享受与唐朝互市的红利;一边又不断单独或联合党项诸族袭扰唐朝边境;另一边又不断遣使朝贡,从武德二年(619年)到贞观八年(634年),先后九次遣使朝贡。
唐朝立国之初,政局不稳,群雄割据,北方边境又有突厥的威胁。吐谷浑又不断的联合党项或突厥袭扰唐朝的边境。这种情况从武德三年(620年)到贞观八年(634年),见于史料记载的就有二十多次,唐朝西部十一个州均受到吐谷浑、党项的袭扰 吐谷浑对唐朝西部边地的不断抢掠不仅影响了唐朝的边界安全,更是严重危及中西文化、经济贸易大通道—位于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安全。
武德九年(626年),唐朝发生“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李渊禅让帝位,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
面对吐谷浑不断袭扰唐朝西部边地的行为,唐太宗遣使至吐谷浑,斥责吐谷浑,并诏吐谷浑伏允入朝觐见。吐谷浑伏允称病不去,反而在洮阳、洪和修筑城堡。后又为其子尊王请婚,唐太宗答应了婚事,并令尊王亲赴长安迎娶,结果尊王也不敢去长安。唐太宗遂下诏停婚。而这一时期的吐谷浑伏允已经年老昏庸,一味听信其大臣天柱王的主意,依旧不间断的袭扰唐朝边境。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乘北方突厥内部变乱之际,派兵攻灭东突厥,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这时据有青海之地,不断袭扰唐朝西部边地的吐谷浑就自然成为唐朝打击的首选目标。
(2)唐朝分化瓦解吐谷浑、党项的联盟。
面对吐谷浑与党项的联盟,唐太宗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对党项以招抚为主,实行怀柔政策。从贞观五年(631年)开始,唐朝就已经对党项进行招抚工作。《唐会要》记载:“五年,诏遣使开其河曲地为六十州,内附者三十四万口。有羌酋拓拔赤词(辞)者,甚为浑主伏允所昵,与之结婚,屡抗官兵……以松州为都督府,羁縻存抚之。……自是,从河首大积石山已东,并为中国之境。”在唐朝的分化瓦解下,党项各部落纷纷转附唐朝,就是与吐谷浑有姻亲关系的党项部落也归附了唐朝。吐谷浑失去党项这个盟友后,自身的处境就变得十分凶险了。
(3)唐朝对吐谷浑的军事行动。
贞观八年(634年)六月,吐谷浑袭扰凉州,唐朝遣段志玄率兵攻打吐谷浑,吐谷浑战败。这是唐朝自武德初至贞观八年间首次对吐谷浑用兵。十一月,吐谷浑再次袭扰凉州时,扣留了唐朝使者赵德楷,唐太宗数十次遣使宣喻,让吐谷浑放人,吐谷浑伏允置之不理。这一事件直接成为唐朝对吐谷浑发动战争的导火索。
贞观八年(634年)十一月,唐太宗颁《讨吐谷浑诏》。十二月,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集六路军马征讨吐谷浑。吐谷浑战败,吐谷浑伏允在逃亡途中为部下所杀。这场战争以唐朝的胜利而结束,其战争的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北魏、北周及隋朝发动的对吐谷浑战争。
(4)归附唐朝后的吐谷浑
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颁《原吐谷浑制》使其成为唐朝的属国,保留了吐谷浑王室和国号,封吐谷浑伏允之子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因吐谷浑国内矛盾激烈,慕容顺继位不久又被族人所杀,动乱又起。唐太宗派遣侯君集率兵进入吐谷浑平叛,以稳定吐谷浑。
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颁《宥吐谷浑制》,封慕容顺之子慕容诺曷钵为“河源郡王”。同月,吐谷浑在国内颁布唐历,奉行唐朝年号,并遣弟子入侍。从此,吐谷浑名副其实的成为唐朝的属国,十二月,吐谷浑慕容诺曷钵赴长安觐见唐太宗,并请婚。唐太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许慕容诺曷钵为妻。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命淮阳王道明送弘化公主入吐谷浑与慕容诺曷钵完婚。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唐高宗李治即位,封吐谷浑慕容诺曷钵为“驸马都尉”。
此后,唐朝与吐谷浑一直保持着和好关系,两国在各方面的交流也更加频繁。
二、吐谷浑与吐蕃的关系
(一)双方的友好往来。
吐谷浑与吐蕃在南北朝的北周时期就有了往来。吐蕃赞普仲念徳如的儿子达布宁塞生下来就是盲人,后来按照其父的遗嘱,从吐谷浑请来医生治好了眼疾。通过此事的记载,说明身处青藏高原南部的吐蕃与高原东部的吐谷浑很早就有联系。而且,在二部后来的藏文著作《贤者喜宴》和《西藏王臣记》中,都记载了松赞干布的孙子芒松芒赞的母亲就是吐谷浑公主蒙洁墀嘎。这是目前在史料中可以找到的吐谷浑与吐蕃友好交往的记载。
(二)吐蕃对吐谷浑的战争。
吐蕃对吐谷浑首次发动战争是在贞观十二年(638年)。这一年,吐谷浑、突厥和吐蕃几乎同时向唐朝遣使朝贡并请婚。唐太宗只答应了吐谷浑和突厥的请婚,婉拒了吐蕃。吐蕃使者回去后,因没有完成赞普交待的任务,就编造谎言说因为吐谷浑的原因,唐朝拒绝了请婚。这使松赞干布非常恼火,遂率军联合羊同一起攻打吐谷浑。吐谷浑抵挡不住撤到青海湖以北的地区。吐蕃又攻破白兰、党项南下唐朝的松州,屯兵松州城西,逼迫唐朝答应请婚要求。后吐蕃战败后退兵,唐太宗权衡利弊后,答应了松赞干布的请求。吐蕃退兵以后,吐谷浑诺曷钵又率部众重回故地。
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从此,唐朝、吐蕃、吐谷浑三方关系进入到一个短暂的友好时期。但这种关系只保持了约十年的时间,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与唐朝、吐谷浑保持友好交往的松赞干布去世。因松赞干布的儿子贡松贡赞先于其父松赞干布去世,由其孙芒松芒赞即赞普位,但因新赞普年幼。就由吐蕃大相禄东赞代摄国政。
禄东赞掌权以后,一直奉行对外扩张的方针,在吐蕃国内实行了一系列新政,为对外扩张做准备。从显庆一年(656年)开始,禄东赞向东北部的青海用兵。十二月禄东赞率军马十二万攻打与吐谷浑关系密切的白兰,苦战三日,先败后胜。屯兵吐谷浑边境,以侵掠之。为避免唐朝的压力,禄东赞采取迷惑唐朝的策略,以掩盖吐蕃的扩张意图,分别于显庆二年(657年),显庆三年(658年)、遣使朝贡并为吐蕃赞普请婚。于显庆四年(659年)、显庆五年(660年)连续出兵攻打吐谷浑。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叛逃吐蕃,将吐谷浑的军事部署和内部情况告诉吐蕃,禄东赞抓住机会再一次对吐谷浑发动进攻。吐谷浑战败,吐谷浑诺曷钵和弘化公主率数千帐弃国投奔唐朝的凉州。吐谷浑青海之地被吐蕃占据。
三、唐朝、吐蕃对吐谷浑的争夺。
(一)三方的地理环境
我们通过梳理吐谷浑与唐朝、吐蕃之间的一些重要事件,可以看出唐朝、吐蕃对吐谷浑的争夺,实际上就是对吐谷浑所占据的青海之地的争夺。从地图上看,吐蕃位于青藏高原的南部,地理上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在他的周围分别有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脉、唐古拉山、横断山及其余脉和与其平行的大江大河组成的高原峡谷地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吐蕃的南部是天竺、西部是大食、北部有突厥,东部是强大的大唐。因此,吐蕃不可能直接向西南、向东扩张,更无法向西北扩张,东北方向的青海则成为吐蕃扩张的首选目标。而吐谷浑当时的势力范围包括今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青海的大部分地域,吐蕃向东北方向扩张就必须攻打吐谷浑,吐谷浑所处的河源及青海湖环湖地带丰美的水草对吐蕃也有着极大的诱惑。作为当时世界强国的唐朝的西北是占据青海对吐谷浑,青海的东部地区早在武德二年(619年)就已经纳入唐朝的版图。
吐蕃如果夺得吐谷浑占领青海,在战略上就有了一个稳固的基地,就直接控制了丝绸之路南道。向东可威胁中原腹地、向西可占据西域诸镇、向北可越过祁连山控制河西走廊。对唐朝来说,要稳定中西交通,保障西域、河陇及中原腹地的安全。就必须通过扶持吐谷浑这个属国来遏制吐蕃的扩张。
这就是为什么唐朝、吐蕃为何争夺吐谷浑的原因。
(二)唐朝、吐蕃争夺吐谷浑的策略。
吐谷浑所处的青海成为唐朝、吐蕃之间的缓冲地带,是两国不遗余力展开争夺的关键地域。
吐蕃从初次出兵攻打吐谷浑到最后完全兼并吐谷浑,用了近三十二年到时间。通过战争不断蚕食吐谷浑的领土,积极在吐谷浑内部培植亲吐蕃势力。例如: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谷浑丞相宣王以“祭山神”为借口,阴谋袭击弘化公主,劫持吐谷浑诺曷钵投奔吐蕃。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叛逃吐蕃,具言吐谷浑虚实,禄东赞攻打吐谷浑,吐谷浑诺曷钵和弘化公主投奔唐朝凉州。这二起事件足以说明吐谷浑内部亲吐蕃势力是很强大的。吐蕃大相禄东赞长期驻扎在被占领的吐谷浑之地,经营吐谷浑,足以证明吐蕃攻打吐谷浑,占领青海的决心。
贞观八年(634年),唐朝对吐谷浑发动的战争,使吐谷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虽然吐谷浑依附了唐朝,但是,唐朝对吐谷浑的统治很不牢固。大多数吐谷浑贵族对唐朝怀有敌对情绪。特别是龙朔三年(663年)五月,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叛逃,吐谷浑与吐蕃的战争进入关键时刻,吐谷浑遣使上表,请求唐朝救援,唐朝最终采取“平两国怨,以安集吐谷浑”的消极方针坐视在青海立国三百五十余年的吐谷浑政权彻底覆灭,吐蕃得以控制吐谷浑的辖境 ,唐朝也把自己拖入到与吐蕃二百余年时战时和的战乱之中。事实上,唐朝只是把吐谷浑当成一个称臣纳贡的属国。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吐谷浑的重要性,对吐蕃的扩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在和吐蕃争夺吐谷浑的过程中失利。
最后,这里只是对唐朝、吐蕃为何争夺吐谷浑做了一个简单的概述,实际上原因和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不足之处,恳请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