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刘禅,历史上的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除了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天资聪敏,仁德爱士”之外,其他人对于刘禅的评价基本是“庸碌无能”之类的负面为主。

刘禅乃是刘备妾室甘夫人所生,成为太子、成为蜀汉国君,蜀汉的大权都掌握在丞相诸葛亮手中,对于刘禅,诸葛亮也是悉心教导操碎了心。对内他亲自教导刘禅,对外朝政军政统统帮刘禅处理。后主刘禅如同今天很多家庭的孩子一样,什么都不用操心,养尊处优已经习惯。

然而诸葛亮死后,蜀汉国力衰败,而后宦官黄皓干涉朝政,姜维上疏请求处死,却被刘禅拒绝。而后姜维因为朝臣排挤而退出朝堂。蜀汉灭亡,更有“乐不思蜀”成为刘禅扶不起的阿斗的标配。

刘禅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当年的相父诸葛亮为了做了所有的事,结果却扼杀了刘禅独自处理朝政的能力与创造;第二就是刘禅生性软弱而且仁慈,即便夏侯霸逃亡,他也能亲自出城迎接,这样的人不适合做乱世之君。

如何评价刘禅,历史上的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汉晋春秋

由于《三国演义》家喻户晓的缘故,一提到蜀汉后主刘禅,很多人就想到“乐不思蜀”这句成语,而“乐不思蜀”的故事并非《三国演义》独创,这是有历史依据的,其记载于东晋著名历史学家习凿齿编著的《汉晋春秋》,说的是后主刘禅投降以后,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故意让人表演蜀地歌舞,蜀汉旧臣见状都怀恋故国,为蜀汉的灭亡感到悲伤,然而刘禅却谈笑自若。

司马昭对贾充说:“刘禅的无情无义,居然可以到这种程度!即使诸葛亮再世,也不能辅佐刘禅长久,何况姜维呢?”贾充笑道:“如果刘禅不是这样的人,蜀汉怎么会被殿下吞并呢?过了一段时间,司马昭询问刘禅:“你怀恋蜀汉么?”刘禅说:“我在这里过得很快乐,不怀恋蜀汉。”蜀汉旧臣郤正听说了这件事,对刘禅说:“司马昭下次再问你这个问题,你就哭着回答先人的坟墓远在陇西、蜀地,于是心里想着西方(的故国)就感到悲伤,没有那天不怀恋的。”司马昭再次询问刘禅这个问题时,刘禅就按照郤正说的答复,司马昭笑道:“这怎么那么像郤正说的话呢?”刘禅惊讶的说:“你说的没错。”。周围的人都嘲笑刘禅愚笨。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给刘禅翻案,说刘禅是大智若愚,他这样做是为了保全自己。假如当时刘禅真的表现出对蜀汉的怀恋,那么司马昭会立刻把他杀了,那么,后主刘禅在“此间乐,不思蜀”的故事中,真的是大智若愚么?

与南唐后主李煜对比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最后一任君主,在宋军大军压境之时,南唐后主李煜宣布投降,被押送到京师,后来李煜写了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表达对故国的怀恋,宋太祖得知以后,毒杀了后主李煜,这似乎可以证明刘禅是大智若愚,然而五代十国时期的故事真的可以证明刘禅的决定是正确的么?

其实古代有个传统,就是一般不杀敌国投降的君主,而且当时东吴尚在,司马昭如果杀死刘禅,那么东吴君主无论如何一定不会投降了,刘禅宣布投降之时,蜀汉很多将士、官吏都为之痛哭,镇守南中的霍弋明确表示,除非魏国保证能够善待刘禅,否则就算刘禅投降,他依然会抵抗到底,无论是为了自古以来的规矩还是为了展现出魏国的良好形象或者稳定蜀汉旧臣,司马昭都不会因为刘禅思恋故国而加害他。

退一步说,即使刘禅真的是装的,那么他也不过贪生怕死之徒,有什么好吹的?九泉之下,他有何面目去见刘备、诸葛亮?笔者看来,刘禅不是大智若愚,而是大愚若智!

参考文献:

《三国志》

如何评价刘禅,历史上的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大家好,我是小洲,很高兴为你解答。

世人的眼中,刘禅都是一个昏庸无能之人,更有人评价他是“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在很多人的眼中他都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而我们也为刘备感到后悔,因为他选择了刘禅作为他的继承人。但是世人皆不知刘禅绝非等闲之辈,只不过史书对他的记载太过苛刻了。

刘禅是为刘备和甘夫人所生的孩子,也就是刘备的第一个儿子。据说甘夫人梦到吞北斗才生下了刘禅,所以刘禅也被取名为“阿斗”。在古代,生下来就天生异象的人怎么可能是普通人,刘禅就是如此。而且小时候刘禅受到了刘备的悉心栽培,掌握治国本领,刘禅并不是愚蠢,而是大智大愚,不管怎么样,他还是很听话的,所以刘备还是很喜欢他的。

《三国志》中提到诸葛亮夸赞阿斗“智量甚大”,这让刘备很是高兴,毕竟诸葛亮不会欺骗刘备的,至于陈寿也绝不敢撒谎。刘禅治理了蜀国41年,能够做到如此,怎么会没有才能,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也说明刘禅并不是一个昏君,相反特别的政治才能,只不过是书中把他给贬化了而已。

最后谈一下他的政绩。一个能在位四十一年的皇帝你有什么资格说他不行?丞相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他对诸葛亮十分的敬重,从来不提及两人的矛盾。诸葛亮去世后,他就把丞相之位给废除,目的就是为了巩固皇权,而且也表现了对诸葛亮的尊重,怎么能够说他不聪明?

至于后来的他降魏,留给后人的只不过是“乐不思蜀”的丑闻,但是大家想过没,他不这样装疯卖傻怎么能够安度晚年。如果学着其他人去反抗,难道蜀国会回来?那些反抗的人没有一个好下场,他却得到了善终,只不过后人对他太苛刻了而已。

我是小洲,感谢各位的观看。如果得到了你的肯定,不去点个关注,这是给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如何评价刘禅,历史上的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蜀汉后主刘禅经过三国演义的演绎,给人留下来根深蒂固的反面印象,一句俗话“扶不起的阿斗”,一个成语“乐不思蜀”给他打上了两个标签,永世不得翻身。其实刘禅还真不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君主,他15岁时被蜀汉先主刘备立为皇太子,一度地位岌岌可危,《三国演义》中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曾明确告诉诸葛亮“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可,君可自为成都之主”。17岁时候继位,其后11年的时间里,蜀汉军政大权都操在诸葛亮手里,直到刘禅28岁时,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刘禅才真正当家做主,57岁的时候,邓艾伐蜀,出奇兵占领成都,刘禅出降,蜀汉灭亡,算起来做了40年皇帝,不但在三国时期时间最长,就是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时间比较长的。刘禅治蜀,相比先主刘备乏善可陈,他昏庸但不残暴,不像吴国末代君主孙休那样滥杀无辜,残酷暴虐。刘禅降服,没有做抵抗,避免了蜀地生灵涂炭,自己也落得了比较好的结局。他其实挺聪明的,如果他不装糊涂,不说“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氏能放过他吗?在洛阳过了7年“安乐公”的生活后,刘禅得以善终。想想后世的南唐后主李煜,降宋后以泪洗面,还在酒后吐真言说“悔不该杀了潘佑,李平”,让宋主心里是何感想?牵机药毒死,怨谁呢?为什么不学一学阿斗呢?

如何评价刘禅,历史上的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可能并非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下面我以三个时间段来分析刘禅究竟是不是懦弱无能。

第一,刘备称帝,刘备称帝初期便立了刘禅为太子。那时候刘禅已经14岁,这个年纪在古时候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年纪了,清朝雍正皇帝13岁便开府封王了。当时的刘备有三个儿子,刘备慧眼识珠,如果刘禅没有点能力是不会立他为太子的。

第二,白帝城托孤,刘备死后之后就迎来了诸葛亮时期,这时的刘禅已经成年,面对诸葛亮的强势,刘禅用怀柔大度,用人不疑的态度对诸葛亮绝对信任,甚至称其为相父,这可以看出其为君者的智慧与胸怀。

第三,诸葛亮死后,刘禅进入了独掌朝政的时期,直到蜀汉灭亡整整三十多年时间,期间重用蒋琬、费祎、姜维等人稳定蜀汉,足见其用人方面还是有眼光的,政策方面也是采取重防轻功,休养生息的策略。不然作为实力最弱的蜀汉也不会坚持三十多年了。

第四,蜀汉灭亡后,一句乐不思蜀可谓无人不知,看上去感觉是没心没肺的,实际是明哲保身的做法,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能得到善终的亡国之君也没几个了。

所以以上足见刘禅也不是人们眼中的一无是处,懦弱无能,只是相对于三国时期其他英雄人物的光辉,他的能力显得不那么出众而已,但也绝不是电视剧中那般懦弱无能。

如何评价刘禅,历史上的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感谢邀请,我是“宁静影像故事”。爱思考历史,喜欢分享有趣好玩视频,给生活加点新料。

刘禅,是蜀汉的第二位皇帝,蜀汉就灭亡在他的手里。他留下了“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的典故,在人们眼中,刘禅几乎成为废柴的代名词。

近些年来,也逐渐有人为刘禅翻案,称刘禅其实是位聪明人物。那么,刘禅到底是废柴,还是才俊呢?

刘备建蜀汉称帝,刘禅被封为皇太子。为了让刘禅成才,刘备让他多学习《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

刘备令刘禅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刘禅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

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刘禅继位,根据刘备遗诏,诸葛亮辅政。诸葛亮辅政期间,刘禅没有作为,诸葛亮才不得不事必躬亲。

诸葛亮病逝,刘禅独揽朝政,下令禁止官员奔丧,还驳回了为诸葛亮立庙的请求。经过向充等人劝谏,刘禅才答应为诸葛亮立庙。

刘禅真正独掌朝政期间,也少有功绩。后来邓艾奇兵入蜀,刘禅选择投降,拱手将刘备等人多年打下来的基业让出,向邓艾军投降。

期间,北地王刘谌请求背水一战,刘禅不同意,刘谌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南中监军霍戈请求带兵前来保护成都,刘禅还是不同意。

刘禅只同意了一件事,就是向邓艾军投降。并且,刘禅投降后,还下令让坚守在剑阁的姜维投降。

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就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成语乐不思蜀,由此而来。

有一次,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命人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唯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

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旧臣郤正闻此言,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著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

有人说刘禅在司马昭面前装傻是为了保全性命,应该是他本性如此,扶不起。

己家看法,欢迎关注“宁静影像故事”,留言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