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战乱分裂时期产生的有趣小国家?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南海郡守任嚣重病,让龙川县令赵佗自立为王,建立了著名的南越国。这也是岭南地区第一个文明国家。南越王赵佗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君王,而南越纳入汉朝领土以后,越南开始成为中原领土。
卫满朝鲜楚汉争霸以后,西汉初年,燕国遗民卫满推翻箕子朝鲜而建立。这也是朝鲜半岛最早得到验证的文明政权。卫满朝鲜不断壮大,也让汉朝忧心忡忡,汉武帝刘彻时代,直接灭了它,设立著名的“汉四郡”。
南平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小国,领土最小人口最少,地处中原与蜀国、楚国、南唐的夹缝中求生存。
然而这个不大的小国却是出了名的“强盗国家”,从君王到臣子,都很喜欢打劫。南平国地处战略要地,南来北往的人非常多,南平经常拦路打劫获取财富。
南汉国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被称为“太监王国”,南汉后主时代,宫廷出现了大量来自波斯等地的胡人宫女,同时,南汉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所有的官员都要“自宫”后才能入仕朝廷。最多的时候,不大的南汉国有有超过两万的太监官吏。
历史上有哪些战乱分裂时期产生的有趣小国家?
一、乱世中的净土——仇池
翻开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历史画卷,如果沿着时间轴俯瞰华夏大地,滚滚狼烟之中,群雄你争我夺,各国的领域不断变化,此消彼长。但就在这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血腥时代,在陇南地区却有个偏安一隅的小国,仿佛乱世的看客。
仇池政权在当时出现的十多个政权中建国最早,享国最长,其史籍虽不曾载于崔鸿撰写的《十六国春秋》与《晋书》,但散见于《三国志》、《宋书》等史籍的零星记载。这个“静静”在陇南“蜗居”、与世无争的小兄弟竟断断续续存续了三百年,比那些一度空前强大的前秦、后赵等大哥们的寿命要绵长得多,它就是氐族人建立的仇池国。
东汉建安年间,氐人杨腾率领部众迁至仇池定居下来。三国时曾联合凉州马超、韩遂、杨秋和占据今甘肃一带的兴国氐王阿贵汇合共同反抗曹操。后因战败率少数将领投奔蜀汉,其余部众被曹操迁至扶风、天水一带。西晋文帝时,氐人杨飞龙受西晋封号,以假征西将军名义,率部落“还居略阳”。杨飞龙以外甥令狐茂搜为养子。晋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杨茂搜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氐族部众拥戴称王,始建仇池国。
历史上的仇池国主要是指杨茂搜建立的前仇池国、杨定重建的后仇池国。前仇池国被前秦所灭,后仇池国被刘宋所灭。而杨氏后裔所建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也被史学家认为是仇池国的延续,所以完整意义上的仇池国应该指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五个政权。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诗人苏轼曾在陕西凤翔任判官,距离仇池国的核心——仇池山并不太远,但却始终没有机会亲临仇池,但他心所向往,写过数首诗抒发对仇池的向往。他另外还收藏有一块“仇池石”,就连他的随笔小品集也名之以《仇池笔记》。
二、夹缝中的短暂国家——西汉金山国
吐蕃攻占安西四镇和陇西以后,对当地的幸存唐人进行残酷统治。到唐宣宗时期,吐蕃爆发了大规模内乱。受到吐蕃人压制数十年的唐朝百姓趁机起事,而唐宣宗也趁机从吐蕃手里夺回多个城池。在反抗吐蕃的唐朝遗民里,最有名的领导者,莫过于张议潮。张议潮在占据几个城池以后,立马派人和朝廷联系。
而此时宣宗皇帝固然渴望能恢复盛唐时候的荣光,但是客观国力上,大唐无力经营河西故地。因此,大唐对张议潮,只能授予一些虚衔,对于河西故地,也任由张议潮及其后继者实行自治。不过,历代河西地区的割据者,都以大唐朝廷的官僚自居。
这一情况,直到大唐灭亡,才发生变故。唐哀帝在位后期,军阀朱温逼迫唐哀帝退位,而后朱温称帝,建立后梁王朝,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消息传到河西地区以后,控制河西的张议潮后人张承奉也不再以“大唐沙州归义军节度使”自居,而是宣布自立为皇帝。
西汉金山国的“西”乃言其国所居之方位,“汉”言其国之民族属性,“西汉”连言之,意为西部汉人之国。“金山”又名金鞍山,在敦煌西南境,古为同楼兰与于阗、吐谷浑分界之岭,即今甘肃、青海、新疆三界之交的阿尔金山,古代敦煌人把它同城东南的三危山视为护卫敦煌的两座神山。又据传统的五行观念,西方属金,其色白,敦煌又有金地之称,故名西汉金山国,张承奉自称“白衣天子”。
张承奉宣布在河西地区(其实当时随着回鹘等部族的崛起,沙洲归义军所能控制的地区,已经远非全盛时期可比)建立西汉金山国的行为触怒后梁皇帝朱温,后梁和西汉金山国立刻成了仇敌。
而脱离和中原朝廷的关系以后,也让甘州回鹘看到了机会:甘州回鹘以张承奉无端称帝为由,发动战争讨伐西汉金山国。西汉金山国和甘州回鹘的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五年。在第五个年头,甘州回鹘大军兵临西汉金山国国都敦煌城外。金山国皇帝张承奉无力抵御,而朝野上下也一直要求张承奉同甘州回鹘讲和。张承奉无奈之余,只好向甘州回鹘称臣,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儿皇帝”,西汉金山国也改国号“西汉敦煌国”。
在西汉金山国向甘州回鹘称臣两年后,张承奉去世。继任者不是张承奉的后人,而是沙州长史曹议金。曹议金上台后,立刻废除西汉金山国的国号,并派人前往中原,联络后梁朝廷,向后梁称臣。
自此,西汉金山国灭亡。
三、“五县天子”——殷国
殷国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个鲜为人知的国度,殷国境内最初曾为闽国的一部分,在闽国后期,殷国从闽国分裂而出,割据建国。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3年,王延正在建州建国称帝,国号为“殷”,改元天德。殷国国小民弱,其统治疆域仅有三州之地,共有五座县城,王延正的称帝之举在当时五代十国诸国中也被传为笑谈,世人讽刺其为“五县天子”。
闽国很小,就占有五州(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但是也和其他国家一样,内乱不断。王延曦是闽国第五位君主,王审知的第八个儿子。据《资治通鉴》卷282记载:“闽王曦既立,骄淫苛虐,猜忌宗族,多寻旧怨。其弟建州刺史延政数以书谏之,曦怒,复书骂之”。其弟建州刺史王延政多有规劝,王延曦反而回信怒骂,又差人探听王延政的隐私,二人因此结怨。永隆二年(940年)王延曦攻建州,开启了闽国内战,二人于数年争战中互有胜负。成为仇敌。天德元年(943年),王延政在建州公开称帝,国号殷,改元天德。这样,本来就国土狭小的闽国居然又被生生剜去一大块。殷国虽号称三州,但实际上只有将乐、昭武、建阳、建安、浦城等五县之地,难怪连王延曦的优伶也嘲笑道:“只闻有泗州和尚,不见有五县天子。”
天德三年(945)正月,泉、漳、汀等州相继归附,延政又攻取福州,遂改国号闽,仍定都建州。因此,王延政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个在国家内部另立国号后又主动复国的君主。
南唐保大三年(945,即天德三年)八月,南唐军陷建州,闽亡。王延政家族被迁移到金陵州。建州改为永安军,不久,又改为忠义军。
四、不止是个传说——东夏国
在南派三叔的盗墓小说《盗墓笔记》中次,曾提到在我国的东北有一个东夏国,国君为万奴王。万奴王死后,被葬在了长白山上,用九龙抬尸棺作为他的棺椁。那么在历史上,真的有东夏国存在吗?东夏国确实曾存在过,在蒙古帝国横扫欧亚的铁蹄下,短暂的存在过。
公元1211年,蒙古与金朝在野狐岭进行决战,由成吉思汗的十万大军对阵金朝的四十五万大军。在这一次战役中,蒙古军队大胜,金朝的精锐损失殆尽,金朝也迅速衰败。到了1214年,金朝皇帝金宣宗逃亡南京(开封),北方大部分土地落入蒙古帝国之手,辽东地区成为了金朝的一块飞地。
这时候,金朝辽东的最高军事长官蒲鲜万奴知道金朝复兴已不可能,于是在辽东地区,割据独立。到了1215年,蒲鲜万奴自立为天王,改国号为大真。大真国建立后,处于蒙古帝国、朝鲜、金的围攻之中。为了能在夹缝中生存,蒲鲜万奴摆出孱弱之势,向蒙古投降,自己则率领十几万的部众,退入海岛之中,以求东山再起。
在蒙古帝国将辽东的部队,调往南方之后,蒲鲜万奴卷土重来,于1218年重新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夏。由于他们地处东方,为了与西夏区分,因此称之为“东夏”。由于蒙古当时正在与西夏交战,金朝又在中原地区做最后的挣扎。东夏国就在这个夹缝之中,夺下了东至日本海,西至张广才岭,南至朝鲜青州,北至黑龙江的一大块地区。
由于蒙古一开始无暇东顾,因此与东夏国展开了友好往来,并承认了他们国家的身份。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上台。蒙古帝国在其他地方都取得了胜利,开始将目光放在了东北地区,与东夏国的关系因此恶化,最终于1233年将东夏国消灭。
然而在朝鲜的史籍之中,在1233年之后,仍有东夏国的记载。因此很有可能东夏国在1233年之后,并没有被消灭,而是成为了蒙古帝国的藩属国而存在。之后,蒙古为了进攻朝鲜半岛,加强了对东夏国的控制,导致了东夏国最终消失,但是何时消失,就不清楚了。
五、神秘的罗氏鬼国
又名罗施鬼国,为彝族先民在唐末宋初年间在播州等地所建,地理范围包括今贵州省遵义、铜仁、黔东南除外的广大地区,其首领称“大鬼主罗殿王”。
罗氏鬼国依附于宋朝,南宋末年时曾参与抵抗蒙元入侵的战争。元朝灭宋后,在该地设八番罗甸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后来又以乌江上游的鸭池河为界分为水东、水西两部分。
罗氏鬼国的中心在罗殿,所以又称罗殿国。“鬼国”,是因为他们普遍信仰巫鬼教的缘故,其所以被称为而部落首领乃至国王皆称“鬼主”、“大鬼主”。关于罗致之所在,一般认为在今黔西、大方、织金一带,位于鸭池河以西,在“水西”的范围内。但《元史·地理志》普定路却说,元代的普定路在宋朝时期称普里部,“罗甸即普里也”。“罗甸”即“罗殿”。则罗氏鬼国的中心罗殿在今贵州安顺。安顺在鸭池河上游的三岔河南岸,已不在水西的范围内。看来,罗氏鬼国的最初范围只局限于水西,后来逐步越水而东,所以也就把统治中心迁到紧邻水东的普里部(安顺)来了。还可以看出,罗氏鬼国内仍然存在着很多部,而普里部即其中之一。
唐、宋时期在西南地区出现的“罗氏鬼国”,是在唐、宋王朝和西南的南诏、大理国政权对某些地区控制不及的情况下,“乌蛮”(彝族)中的上层分子崛起建立的民族政权。由于缺乏必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这个“罗氏鬼国”不可能把西南地区所有的“乌蛮”都纳入其统治的范围之内。而且,“罗氏鬼国”内部也仍然分为许多部,反映了它的内部也不巩固。到元朝征服其地之时,这个“罗氏鬼国”也就瓦解了。
历史上有哪些战乱分裂时期产生的有趣小国家?
南汉,想作官,先自宫。
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位于中国最南部的小国,领土面积相当于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三省。
南汉的创立者是刘隐,在唐朝时一度做到清海军节度使,也即广东、广西、海南三地的党政军一把手。后来他受后梁的册封,为南海王。
刘隐画像
但刘隐是个短命鬼,三十多岁就去世了,死前向后梁请求立弟弟刘陟为南海王。
刘陟当了几年南海王,见条件成熟,便建国称帝,国号汉,我们现在叫做南汉。后来他死后传位给儿子刘玢,但没多久就被刘玢的弟弟刘晟篡位。刘晟死后,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刘鋹。
在刘鋹之前,南汉已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国家了,从首位皇帝刘陟到后面的继任者,各个都是残暴之君,喜欢珍宝美女,大兴土木。内部已经发生过张遇贤的百姓起义,对外将领叛变,占领了交州。南汉派兵征讨,却被打得打败,交州也从此被他人占去。
到了刘鋹继位,情况就更恶化了。他是刘晟的长子,在公元958年继位,时年十七岁,历史上叫他汉后主。他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庸懦无能之君,不仅不会治国,还把政事都委任给宦官龚澄枢、陈延寿等人。
以前的东汉、唐以及后面的明朝都有宦官专权的现象,但能做到像南汉这个朝廷“满朝官员都是宦官”的情况,还真是空前绝后。
刘鋹的想法很奇葩,他认为有家室的人当了官之后,做事会顾及自己子孙后代,而不会只是像宦官一样只对自己尽忠,因此他只信任宦官。臣属必须自宫才会被重用。
假如你很有才干,从地方做到了中央,又或者是考试很好,一个不小心考中了状元,那恭喜你,你就快要无后了。因为这些有才能、有学识或者皇上看中的和尚、道士之流,都得先去蚕室阉割之后,再委以重任。
在这种风气下,很多人为了当大官,主动阉割,做一个为了事业的岳不群。这样因主动或为了免死而成为宦官的人,一度高达两万人之多。
按照正史的记载,东汉时宦官有一两千人,唐朝时最多也就过万人。明朝时虽说宦官数量有说七万、有说十万的,但当时明朝有人口1亿。而南汉灭国时“州六十,县二百十四,户十七万二百六十三”,人口总数至多在百万左右,宦官比例达到了2%,明朝这一比例也才0.1%。
除了信任宦官,刘鋹还信任女官,早期女侍中卢琼仙龚澄枢一起手握大权,很多宫女也任命为参政官员。后来宠信女巫樊胡子,把政事都交给她,就连宦官龚澄枢和女侍中卢琼仙都依附她。
在这个国家,当一个真正的男人,是别想做大官了。历史上有哪些战乱分裂时期产生的有趣小国家?
历史上有很多国家由于战乱分解为若干个小国。先列举一下中国古代的。
1,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秦”。2,春秋后期,三家分晋(赵,魏,韩),整个晋国被瓜分成三个小国。3,西晋时期,与中原王朝对立的五个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建立十六个小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4,南北朝时期,中国大片地区持续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先后有“梁,唐,晋,汉,周”五个国号的政权,一前一后,最终北周外戚杨坚结束了这种局面,建立了隋朝。5,唐末,地方势力持续膨胀,907年唐朝灭亡,后续出现了“五代十国”。6,明朝末年,为反清复明,明代皇室在东南一隅建立了“南明”,大约存在了20年。
国外:
1,一战结束,奥斯曼帝国分解为“奥地利,匈牙利”。2,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分解为“捷克和斯洛伐克”。3,二战后,朝鲜分为“南北朝鲜”。4,二战后,越南短期内分解为“南北越”。5,二战后,德国被美苏等国分为“东西德”。
历史上有哪些战乱分裂时期产生的有趣小国家?
布拉佛斯的铁金库,是冰与火之歌的世界里最富有、最有权势的银行。其历史原型无疑是地中海举足轻重的独立邦国——威尼斯共和国。
威尼斯始建于公元453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西方世界与东方的贸易中转站。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左右,受到阿提拉和匈人军队骚扰的当地农民与渔民,选择来到这个充满沼泽的半岛建立的社区。在687年成为拜占庭帝国的一个城邦。于十三世纪后成为地中海的商业中心。1797年法奥战争后,有着千年历史的威尼斯共和国灭亡。直到1866年,威尼斯才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个地区。
威尼斯共和国史上最著名的总督丹多洛,可以说是用一己之力祸水东引,给了拜占庭帝国沉重一击。十字军东征期间,正是他的引导,西欧十字军把矛头从耶路撒冷指向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惨遭洗劫,威尼斯人趁机将大批珍宝运回国。此外,威尼斯共和国也趁机吞并了大批拜占庭领土,包括克里特岛,伯罗奔尼撒西南部以及爱琴海上的很多岛屿。
而此时的拜占庭,正被新兴起的土耳其势力打得焦头烂额,不得不转而求助威尼斯。自此,拜占庭掌控的地中海交通要道基本转让给威尼斯。而威尼斯,则成为依附在这个虚弱的大帝国上最贪婪的吸血鬼。西欧世界的丝织品、木材、金属、武器等远销东方。而来自东方的珍贵的宝石、香料、药材、米、无花果、橘子等则成为西欧城堡老爷们的日常消遣。作为中间商的威尼斯,可以说赚的盆满钵满。据记载,14到15实际,威尼斯每年的贸易总额高达10万杜卡特。
从贸易中不断吸血的威尼斯,同时建立了一支地中海无敌的舰队:多达3000艘的商船,这些商船大部分都能改装为战舰投入使用,服役的船员有25000人至30000人。而衰弱的拜占庭帝国已经无力投入海军军费,甚至还需要雇佣威尼斯舰队来对抗奥斯曼土耳其的海军。
在吸干拜占庭最后一滴血后,君士坦丁堡陷落,奥斯曼帝国取而代之。在与奥斯曼帝国两百多年的海上对抗中,威尼斯之前攫取的殖民地悉数丢失。武装上逐渐无力自卫,甚至到最后仅仅剩下数百艘商船。
1797年,在宣布对拿破仑投降后,持续千年的商业帝国宣告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