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后宫明明不能干政,慈禧为何能够统治47年之久?

规矩也并非一成不变,就好像中国历来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但历史上真正是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并没有多少。“禁止后妃干政”也一样,不仅是清朝,也是历朝历代都基本奉行的基本之一。然而却基本都没有很好的落实。

后宫妃嫔,尤其是生育皇帝的妃嫔,都凭借血缘关系而干涉政治,这是无法避免的,除非像汉武帝那样“立子杀母”。作为咸丰帝的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为咸丰帝生下了唯一的子嗣载淳,母凭子贵,叶赫那拉氏也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地位与优势,加上咸丰帝的荒淫无度,精明而有政治天分的叶赫那拉氏也由此涉足政治。

辛酉政变之后,大权再次回到了皇族手中,而同治帝年幼不能理政,慈禧太后作为其生母,垂帘听政也名正言顺。而慈安太后钮钴禄氏薨后,再也没人可以限制慈禧太后至高无上的权威。她打击恭亲王,扶持醇亲王,虽然慈禧太后骄奢淫逸,但是她一个深宫妇人能将大量皇族贵胄与朝臣玩弄于股掌之中,足可见其过人的手段与心计。

清朝的后宫明明不能干政,慈禧为何能够统治47年之久?

【大清第一寡妇的故事】

说到这大清朝的第一寡妇,慈禧太后应该当仁不让的站出来,因为她在二十五岁之时就死了老公,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在后宫独撑门面,上有一个还需要看脸色的咸丰正宫慈安皇后,下有一个不谙世事的小皇帝同治载淳,但神奇的是,就是这个女子,竟然屹立于大清三朝而不倒,死死的把控了大清最高皇权达47年之久,她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咱下面细细讲来:

第一,俗语道:时势造英雄,老公咸丰是个窝囊废,在八国联军进逼北京之时,竟然不顾大臣反对,仓皇出逃承德避暑山庄,而且竟死在了那里,在此之前,慈禧由于个人能力出众,为咸丰皇帝所器重,竟然帮助咸丰批改奏折,替他分担军国之事,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锻炼机会,让慈禧得到了在政治漩涡中周旋的本领,并且被咸丰认可。

第二,她虽然不是正宫皇后,但肚子争气,生出了咸丰帝唯一的儿子,所以母凭子贵她日后成为了皇太后,几乎可以与慈安同起同坐,由于慈禧的能力,咸丰在死前在给儿子选配了顾命大臣后,又把“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放在慈禧和慈安手中,这让慈禧统治大清朝有了理论土壤。日后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发动了政变,把实权牢牢的抓在了自己手上,在慈安死后,慈禧便成了实际上的大清皇帝监护人,真正的大清女皇。

第三,慈禧的情商极高,驭人之术也确实厉害,任何一个能从强者如林的政治争斗中活下来的人,绝不是一个简单人,慈禧非常会利用局势打压或启用对她有利的大臣,并把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政治上的敏锐和毒辣成为她屹立于大清朝的不二法宝。

清朝的后宫明明不能干政,慈禧为何能够统治47年之久?

慈禧太后掌权,给人的都是只手遮天的感觉,其实在她主政的早期,气焰远没有我们理解的那般不可理喻。即使垂帘听政,都有十多年的试听期。(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慈禧初掌权,为了稳固统治,赢得民心,实施了三大举措:

一是杀大,迅速诛杀肃顺等辅政八大臣;

二是放小,对于那些墙头草以及被胁从者、裹挟者,一概不予追究;

三是收人心,让那些原来的“肃顺派”举报,检举有功,不是举报别人,举报的范围仅限于肃顺等辅政八大臣。

释放明确的信号,这事全是肃顺等辅政八大臣作出来的,与其他人无关。

慈禧太后对于肃顺的狠是发自肺腑的,肃顺不单单是慈禧上位的劲敌,几乎成了慈禧太后僭越的噩梦。

因此,对于真正给自己造成威胁的肃顺,一旦落败,慈禧太后断然不会给他任何翻身的机会,斩尽杀绝自不必说,肃顺即是杀戮的开端,好在也是结局。

肃顺之后,慈禧太后五十年再没对手,唯一一次对自己统治造成威胁的就是戊戌变法时康梁一伙人,但归根结底也都在她的掌控之中。

对于一个真正的统治者,或者政治者,如果只懂的杀戮,那么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

政治就是一手拿着皮鞭,一手拿着青草的游戏。不驯服就抽上一鞭子,干得好就给草儿吃,慈禧太后深谙其中道理。

其实慈禧上位后,表面上呈现的是一团和气,但慈禧知道人心不稳,力挺她的高兴都来不及,反对她的早已是风声鹤唳,至于说墙头草、被裹挟者,每天活的也是煎熬不已。

这种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很容易引起思想不稳定者的反叛,绷得太紧,说不定哪天就都成了事实的反对者、造反派,慈禧必须想办法即稳定人心,又收拢人心。

而上述三个措施,就是慈禧太后的深意所在,也是慈禧政治成熟的反映。这些措施为慈禧太后以后四十七年的执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础。

清朝的后宫明明不能干政,慈禧为何能够统治47年之久?

这个问题值得人们深思。从咸丰朝开始到清帝退位,经历了约半个世纪,实际执掌清廷大权的就是慈禧太后。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晚清那么腐败,为何还能支撑那么长的时间?何况在这几十年里,清廷真可说是内忧外患,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甲午战争……帝后两次离京出逃,割地赔款,倒霉事接连不断。可奇怪的是,险象环生的清廷却硬是支撑不倒。直到慈禧死去,清廷才轰然倒塌,清廷的命运就是这样与慈禧紧密结合在一起。

按理说,慈禧并未系统学习过四书五经,资治通鉴这类书,她如何能驾驭偌大中国?如何能屡屡使清廷转危为安?据我看,慈禧的本领就在于‘’知人善任‘’。

自咸丰朝开始,清廷能臣辈出,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张之洞、沈葆桢、曾国荃、赵尔丰、赵尔巽、彭玉麟、杨载福、鲍超、向荣、江忠源、李续宾……等一大批文臣武将,对清廷忠心耿耿,其中不少人雄才大略,能独挡一面。在咸丰去世后,同治、光绪两朝实际大权操控在慈禧手中。上面提到的文臣武将能发挥他们的作用,与慈禧对他们的信任和善用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李鸿章,他出面与列强谈判,签了若干不平等条约,被国人骂为卖国贼,但李鸿章一直受到慈禧信任。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晚清重臣立功受赏,封侯赐爵,没有一位被清廷诛杀。这与明末崇祯一朝恰成鲜明对比。崇祯朝不是没有能臣干将,而大多死于崇祯刀下,如熊廷弼,袁崇焕,孙传廷等。崇祯自毁栋梁也丢了江山。

由此可见,统治者并不是需要自己多能干,而是要创造人才辈出的机制,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

慈禧做到了这一点,稳住了晚清四十八年江山。

清朝的后宫明明不能干政,慈禧为何能够统治47年之久?

所有朝代都有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可是权倾朝野的女性也依然是不时出现,慈禧能够干政除了她个人能力之外,也是有一定的运气成分的。这个运气便是清朝后来这几个皇帝都比较短命,他们的子嗣继承帝位的时候都比较年幼,年幼的皇帝是无法治理国家的,肯定是需要专门的人来辅佐。

咸丰死后清朝实行的是垂帘辅政,盖兼有之的机制,垂帘指的是太后,辅政则指的是八大臣,也就是说慈禧垂帘听政是合理合法的,并不违背祖制。接下来就是慈禧的权利之路,首先慈禧联合恭亲王进行了一次政变,接下来新皇帝就是两宫太后和恭亲王一起辅政,这个时候慈禧只是稍微的崭露头角。

随着历史的发展,慈禧先是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接着就是架空慈安,慈安便是另外一个太后,接下来对慈禧最有威胁的人便是恭亲王奕䜣,慈禧通过种种手段,逼着奕䜣交出了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利,这个时候的慈禧才真正开始自己的统治,有人要说了,在慈禧做这些的时候怎么就没有一个大臣站出来反对呢。

首先皇帝年幼,他还是慈禧的儿子,按照清朝的制度,慈禧垂帘听政是合法的,没有人能拿这件事来说慈禧,有趣的是同治去世的时候,慈禧还差点被拉下马,当时所有的大臣都开始从同治的子侄辈里选新皇帝,唯独慈禧愣是不同意,最终选择了光绪,光绪是同治的同辈兄弟。

这代表什么呢?假如说真的是同治的子侄辈继承帝位,那么慈禧便成了太皇太后,按照祖制她是绝对不能垂帘听政的,没有了合法性,肯定有人站出来推翻她,选择同治的同辈,这样一来她依然是太后,抛开手段不说,最起码是合理合法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清朝的后宫明明不能干政,慈禧为何能够统治47年之久?

慈禧能够执掌晚清统治中国47年,主要有三特点:独特的身份、娴熟的政治手腕和恪守封建礼制。

【独特的身份】-圣母皇太后

慈禧 给咸丰帝生了唯一一个儿子,不但改变了她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大清的命运,更改变了中国近代史。

慈禧生下儿子后,一路火线提拔,先是一个小小懿嫔,然后到懿妃,最后懿贵妃。咸丰驾崩后,慈溪的儿子同治皇帝毫无悬念继位。慈禧再升一级,晋级为“圣母皇太后”,从此开始了她对中国长达47年风雨飘摇的统治。

慈安去世后,慈禧成为唯一皇太后,一家独大。同治帝幼儿即位。慈禧作为皇太后垂帘听政,

不幸的是不久同治帝驾崩,光绪以咸丰继子身份登基,光绪也就是慈禧继子。慈禧的皇太后身份没变,光绪同样也是幼儿即位,慈禧太后继续辅佐幼主。

不管是同治还是光绪都是他的“王牌”,正所谓:王牌在手,天下我有。遗憾的是,光绪不是康熙,慈溪也不是孝庄!

【娴熟的政治手腕】-帝王平衡术

其实最初咸丰留下八个顾命大臣,就是对慈禧作为皇帝的母亲进行干预朝政的一种预防措施。也的确对初期的慈溪形成制约,慈禧无法做到大权独揽把持朝政,慈禧于是联合慈安拉拢恭亲王、醇亲王等人发动“辛酉政变”,成功打掉八大臣,扫清绊脚石,从此“垂帘听政”的慈禧独揽大权的机会逐渐来临,天平逐渐向她倾斜。

但是,但是 ,对手还未完全清除,还有一只拦路虎——慈安。从安德海被杀可以看出慈安是现阶段唯一还有实力叫板的人,不过慈安40多岁就莫名其妙死掉了,慈禧成了最后的赢家。

慈安死后两年,慈禧又搞掉恭亲王奕訢。从此,慈禧采取“胡萝卜+大棒”的手段,通过恩威并济,双管齐下,把宗室王爷、王公大臣都驯服服服帖帖。

【恪守封建礼制】-祖制

慈禧虽然独揽朝刚,但面上一直是恪守了封建礼制。在同治、光绪两任皇帝身上,慈禧都是皇帝母亲,太后辅政,名正言顺。

无论如何,她不能走到女皇帝的位置上,这点她自己也很清楚,一旦她迈出那一步,满清统治集团必然群起而攻之,她将死无葬身之地。

选择把光绪过继给咸丰,她也是有一番考量,如果随便找个宗室子弟,那她就成太皇太后,就名不正言不顺了。正因为慈禧始终恪守封建礼制,也没做出武则天“养男宠淫乱后宫”那样的事,同样恪守封建礼制的大臣们才信服她。

光绪16岁时,慈禧即使舍不得放权,也要做出还政于光绪的样子,自己并没有打破幼帝大婚后亲政的“祖制”。

即使慈禧仍然通过“训政”掌握大权,但是政治就这么虚伪,做做样子也是必须的。很明显,慈禧这样做就有失去权力的风险,但是她仍然恪守了“祖制”。

1889—1898这9年的时间,光绪本是有机会逐步收回权力的,可惜光绪还是太稚嫩,慈禧太老辣,母子关系水火不容,但是即使到“戊戌政变”,慈禧也没敢废掉光绪,她仍然恪守了“祖制”。

随着慈禧与光绪矛盾加剧,便幽禁了光绪帝,赤裸裸挑战了皇权制度,这下算是有违封建礼制了,导致的结果就是朝中大臣的离心离德,慈禧的威信再也不复从前。

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封疆大吏不听号令,各自为政就能看出,慈禧已经对朝局失去了绝对控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