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只帮刘备,不帮孙权、曹操争夺天下?
人各有志亮认玄德,无可厚非亮兄弟三人各保一主。
为什么诸葛亮只帮刘备,不帮孙权、曹操争夺天下?
在下楚塞江郎,现在来尝试回答该问题:
“为什么诸葛亮只帮刘备,不帮孙权、曹操争夺天下”呢?仔细分析这个问题的话,可以看出其中实际上包括着以下三个问题:
1.为什么诸葛亮只帮刘备争夺天下?
2.为什么诸葛亮不帮孙权争夺天下?
3.为什么诸葛亮不帮曹操争夺天下?
而以上这几个问题,其实在《隆中对》、《出师表》等文中,最主要的原因都曾经给出过答案的!下面咱们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分别来回答这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只帮刘备争夺天下?”在下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亮于《出师表》中曾自谓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不正是他只所以“遂许先帝以驱驰”的根本原因吗?
有水镜先生的先期铺垫,再加上徐元直走马相荐,致使“卧龙”之名在刘备心中至高无上,达到了志在必得的程度。故此才有了刘皇叔的“三顾茅庐”,真心诚意地以礼相访,以诚相邀,所才得以有了“隆中一对”,“士为知己者死”,身为正宗儒家传人的孔明先生,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只帮刘备,不帮孙权、曹操争夺天下”了!“一女不能多嫁”,既已许了“帮刘备争夺天下”,总不能三班倒地三家都帮吧?
2.刘备当时正处于创业初期,一穷二白,缺兵少将,又无立足之地,最易建功立业,得到重用!更重要的是刘备集团当时根本没有一个统筹谋划之人,自己一去便是鹤立鸡群,毫无竞争,缪谋参赞,才华尽展!而这一点,在《出师表》中亦有提及:“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3.诸葛亮一身所学多出自正宗儒家之业,所以传统的儒教思想根深蒂固,不可动摇!所以在他看来:东汉朝廷现已尽数落入曹操之手,风雨飘摇,危如累卵,被操贼所灭恐怕只在旦夕之间,亦不过翻手合手而已!曹操若以汉相之身份而亡汉以代之,其行终属篡逆,必将如当年的王莽一样,招致天下英雄群起而共击之,最终亦必会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此则显为儒家君子所不取也!江东孙权若亦称帝,那更加是名不正而言不顺,只不过是一方割据势力的瞎胡闹而已!
那么一旦汉室倒覆的话,谁称帝才能算是名正言顺、无亏史节呢?汉献帝一脉灭亡后,那就只有皇家后裔、汉室宗亲、刘氏一脉之人扯起“复兴汉室”的大旗顺时称帝,才算是最佳、最合理的上上之策!那么除了被曹操囚居于许都的皇室之外,汉室宗亲中在当时的天下叫得出名号、撑得起场面的,都还有些什么人呢?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和这位基本已成丧家之犬的前豫州牧、代领过徐州牧的大汉皇叔玄德公,不过曲曲几人而已!如果换作是你,三人之中,你会选谁?当然,诸葛选的是刘备!
4.《三国培·蜀书·诸葛亮传》(《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从对诸葛亮的这段描写中,非常明确地告知我们:孔明是一个不会甘于平庸的人,他所追求的不是安逸享乐也不是功名利禄,而是要象管仲、乐毅一样建立不世之功勋!管仲相齐而首霸春秋,乐毅将燕而开疆拓土几灭强齐,但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离不开其主公的坚决信任与大力支持!在大局初定的曹操阵营及初具规模的孙权阵营内,都不缺少与他才能相若或相近的智谋之臣,他到那两处阵营根本没有可能得到他所需要的信任与支持;而只有在当前前途未卜他却信心爆棚的刘备身上,他才能真正地得到这种信任与支持,并且最终真的如其所愿,得以大展才华,治蜀伐魏,一切全凭于己,极少掣肘!
还有些其它方面的原因,但已不是主要因素,故在此略过不谈。
二、“为什么诸葛亮不帮孙权争夺天下”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孙权根本不知道他,或者纵然知道也没打算请他去帮忙,以诸葛亮那种“常自比于管仲、乐毅”的性格,能自己上赶着跑到东吴去找孙权讨碗饭吃吗?卧龙先生虽不算是标准的商人,但他也非常明白“上赶着不是买卖”的道理!
2.孙权处内事谋划有张昭,外事参赞有周瑜,谋略之士多如过江之鲫,而且“贤能为之用”,根本就不缺他那一根葱,他去了往哪里安插?再加上其兄长亦在东吴,他岂肯再去江东与大哥争食?
3.师出同门、与己齐名的好友“凤雏”庞统先前已往江东去找工作,结果好象是被孙权给赶了出来,丢人现眼不说,最终也没能寻得个吃饭门路儿,至今尚自滞留江东。“凤雏”已然如此,难道他这“卧龙”还有必要再去孙权那儿找着让人抽脸吗?
4.孙权将来若称帝,则名不正而言不顺,在史册上有可能累及自身令名受损(此亦颇有先见之明,从最终吴帝孙皓降晋后仅被司马炎封为“违命侯”,比刘禅低一个档次,就可知孙权称帝明显是不合于封建旧制的)!
5.“帮孙权争夺天下”的话,诸葛亮是根本没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军事理想及抱负的!孙权集团是较为典型的门阀世族政治体系,就连吕蒙、陆逊等人,若非遇到鲁肃等机枢权要的鼎力推荐,差点儿都没有出头之日,更何况一外来之人乎?更要命的是,江东孙权其实急缺的是能征善战勇冠三军的猛将,而从来不缺布局谋划之才,故此诸葛之才则更无用武之地矣!
三、“为什么诸葛亮不帮曹操争夺天下”?除与上述不帮孙权相同或相近之原因外,尚需补充以下几点:
1.在亮等儒家忠直之士的眼中,“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根本不齿与之为伍!
2.“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诸葛亮非常明白,曹操那里聚集了大批的智能之士,“人谋”的力量非常强大,是其击败袁绍的重要因素!郭嘉、荀彧、贾诩、徐庶、许攸……等高才满座,哪个与自己相比也都才能处于仿佛相若之间,自己若去帮助曹操,谁敢保证就能脱颖而出?搞不好到后来再象杨修一样被他给咔嚓了,那可就更划不来了也!
3.操若篡汉称帝,必被列入史册而称“篡逆”,而其随员亦必为附逆之人,亦将随之而遗臭万年!而这种结果,是传统儒家智能之士根本无法接受的!
4.曹操用以对付徐庶的手段,可能会令身兼同门、朋友的诸葛亮十分齿冷,甚至极有可能纵然不遇到刘备,而选择在山中隐居避世终老,应该也不会去帮助曹操!
当下能想到的,暂时就这些吧。如有缺漏或不足之处,尚望各位老师补充雅正!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侵则删)
为什么诸葛亮只帮刘备,不帮孙权、曹操争夺天下?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心里的感受是: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写出上万字。诸葛亮是一位乱世中的政治家,分析他的人生选择,必须从政治立场和理念出发,而不是什么“演义”,更不是什么“算计”。这里简要从三个方面,一是时代背景,二是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三是诸葛亮的出身。
一、东汉末年的大背景
从西汉中叶直到两晋,主导的社会阶层是豪强大族,他们把持着权力、财富和声望等几乎全部的社会资源。他们可以左右一个王朝的更迭与兴衰,如王莽新朝的覆灭和东汉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东汉末年大动乱,相当于从固化的阶层中撕开了缝隙,因此,寒门出身的曹操和刘备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从“隆中对”可以看出,诸葛亮尽管隐居,但是对政治形势却是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度和判断力。也表明,他,是时刻准备着的。)
从西汉中叶到两晋,主导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儒家思想。汉武帝使之成为正统,经过光武帝的强化,成为主导意识形态。更主要的是豪强大族几乎全部服膺儒教。
东汉末年大动乱,尽管形成了冲击,但是主导的社会阶层和意识形态依然强大而屹立不倒。这两者决定了曹丕迥然于其父的政治路线,决定了司马氏必然夺权,又决定了西晋的短暂存在。
二、诸葛亮的政治理念
诸葛亮生逢乱世,很早就见识了社会动荡的巨大破坏力,也因此,使他对“何为理想社会”产生了不同于儒家思想的思考和立场。那就是法家!这一点可以从他治蜀的实践、他写的书信和文章中得出明显判断。
例如,《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中,裴松之引《诸葛亮集》,就说:
“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
以上都是法家的。说明诸葛亮的治世理念是法家。
(管仲,是诸葛亮心中一直推崇的。这就反映了他的法家的治理理念和价值观。)
裴注中还有记载:
“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
这样就决定了他与东吴政权在价值理念上就是背道而驰的,他不可能参与东吴政权。东吴政权的性质是什么?是江东的豪族大家选择了以武力著称的孙家在乱世中自保而已。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偏安江东一隅。
《三国志-吴志》一六《陆凯传》云:
“先帝外仗顾、陆、朱、张。”
这四大家都是江东的豪族,都是儒学的大学问家。诸葛亮可能会来这里吗?
三、诸葛亮的出身
尽管祖上曾经显赫,但是关键问题是他们家是从琅琊迁移到了南阳。对南阳当时豪族而言,诸葛亮家族就是侨居的。浓重的地域理念,决定了诸葛家只是二等甚至更低的。这从诸葛亮一直没有被举,就能看的非常清楚。由此,他也不可能参与曹操政权。
(所谓“杨修之死”有这么简单吗?也可以说是这么复杂吗?曹操,是个政治家。对于他的行为选择,从别的方面去“揣测”,有点缘木求鱼了吧?)
尽管曹操的政治理念和实践同样是法家。但是他依然无法打破豪族对社会资源的垄断,依然无法冲破儒家意识形态。所以,一个“求才令”,他要颁布三次。所以,他一边求才;一边“除”才,荀彧、崔琰、毛玠、孔融和杨修等以德才闻名,却死于或间接死于他之手。这矛盾吗?一点都不矛盾。因为他要的不是儒家思想的才,是法家的才。但是从曹丕的政治路线来看,曹操失败了!而诸葛亮对此早有判断,所以,他也不可能投曹。
(君臣乱世际会。不过,从时代来看,曹操、刘备与诸葛亮注定“出世未捷身先死”。三国,是属于豪强大族的舞台。寒门之人的时代,要再等300多年呢。)
那刘备呢?出身寒门,倾向上远离了儒家思想。再加上他乱世枭雄的属性,自然是诸葛亮实践政治理念的最佳选择。
综上,刘备是诸葛亮唯一的选择。
为什么诸葛亮只帮刘备,不帮孙权、曹操争夺天下?
作为诸葛亮来说,辅佐哪位明主是要看投资回报率的!
诸葛亮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出山辅佐刘备的。那个时候曹操已经平定黄河以北,势力很大。好比一家公司已经发展到了瓶颈期,前期做的很好平台做的很大了,但是继续发展的空间很小了。
而江东孙权这边已历经孙坚,孙策两代人的拼搏奋斗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培养了许多人才。像张昭周瑜都是和孙策升堂拜母的,意思就是孙策视这两人为异姓兄弟,并且可以在死后托孤的。
而刘备什么都没有,除了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和关张赵云几个人才。主要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刘备没有地盘,需要有人为他规划蓝图。
所以作为高级谋士而言诸葛亮只有选择刘备是回报收益最高的。
曹操的事业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手下人才济济,已经有所谓的一百多位谋士,诸葛亮去了能做什么呢?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孙权方面是需要人才的,因为他的势力比曹操的势力小的多。但是诸葛亮去了最多只能排到张昭和周瑜的后面,而且在诸葛亮和张昭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孙权一定听张昭的。诸葛亮的地位就相当尴尬了!
所以只有缺乏谋士的刘备会倚重诸葛亮。而且刘备的伟大事业刚刚起步非常需要一个高级谋士为其规划事业蓝图。所以成就了历史上的一对非常君臣,为后世所有读书人津津乐道!
为什么诸葛亮只帮刘备,不帮孙权、曹操争夺天下?
不是诸葛亮只帮刘备,而是只有刘备剩下给诸葛亮“辅佐”。
先说,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他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混口饭吃,不然他大可以投靠曹魏和东吴。
诸葛亮想的是做操盘手,是要做CEO的。
而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天下局势北边是曹操,东南是孙权,中南地区刘表新死,益州刘璋也不是什么雄才大略之主,剩下的也就是刘备还可以辅佐,而且刘备因为边地武人身份,也一直缺少文臣势力,也符合诸葛亮这些荆襄士人的需要。
曹魏集团的武力班底当然是曹操安徽老家,而文臣班底则是颖川士人集团,后来又加入了河北士人集团,可以说已经是满满当当,诸葛亮这样客居荆襄的山东士人去到曹魏绝对不可能得到真正的重用。
更何况曹魏势力对荆襄士人并不友好,曹魏借着魏讽事件,在邺城展开了刻意针对荆襄士人的大屠杀和大清洗,杀了几十名荆襄有名的士人。
另外就是东吴势力,可问题是孙权家族作为跨江而来的外来户,为了在江南站稳脚跟,必须和江南士人集团合作,也正因为孙吴外来势力特性,所以江北士人与江南士人围绕着东吴主导权斗的特别厉害,而孙权等孙氏皇族也有意利用江北士人来压制江南士人,比如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就是孙权千挑万选出来接替鲁肃,压制江南士人的。
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要是投降东吴,那么诸葛亮就只能屈居于自己哥哥之下,而东吴内耗这么严重,对于诸葛亮来说,也没有办法施展他的抱负。
刘备集团就不一样了,虽然刘备本质和吕布、董卓一样,是边地武人,但是他是汉室宗亲,又是建安朝廷承认的豫州牧、左将军,同时身边军事力量也不薄弱,这就完美符合诸葛亮等荆襄士人,尤其是荆襄新锐士人的需要。
刘备可以借着吸纳诸葛亮为首的荆襄新锐士人,填补他自己麾下文臣不足的缺陷;而诸葛亮、李严这些荆襄新锐士人也可以借此主导刘备集团的政务。
相比去曹魏、东吴吃闲饭,诸葛亮等荆襄新锐士人更愿意主政中枢,这也是一种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气概。
其实你看《三国演义》里的所谓“诸葛四友”,他们最后入仕选择就非常有代表意义。
石韬因为是颍川人,所以最后投了曹魏;
孟建是汝南人,也投了曹魏;
徐庶之所以弃刘归曹,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也是颍川人;
而庞统因为是湖北襄阳人,所以他选择追随刘备。
为什么诸葛亮只帮刘备,不帮孙权、曹操争夺天下?
诸葛孔明,自谓卧龙,自比管仲,乐毅。刘备未三顾茅庐前,还是荆州一个农夫,名不见经传,而且是年龄青青,刘备是听到徐庶举荐才去拜访诸葛出山的。徐庶帮刘备火烧新野,让刘备感到了徐庶的才能,可是,徐庶举荐诸葛孔明说,诸葛孔明才能胜我徐庶百倍,刘备相信徐庶的举荐,也相信诸葛有那个真才实学,也是抱着真称的心求诸葛輔助自己。刘备当时没有杰出的人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徐庶,还让曹操挖走,刘备求贤若渴所以才会三顾茅庐,求诸葛出山輔助。诸葛孔明,认为刘备真心相请,认为刘备是汉皇血统,又是一个体怜天下百姓的名主,恢复汉室也是诸葛的政治理想,所以诸葛愿意輔助刘备,实际也就是为了恢复汉室的政权。不管是隆中对,还是出师表,都反应了诸葛的政治理念。那对曹操呢?其一,政治理念不同,在诸葛眼里,曹操就是篡汉的奸臣,道不同不相为谋。其二,诸葛孔明看不上曹操的人品,宁使我付天下人,不使天下人付我的曹操人生哲学让诸葛卑弃。其三,曹操那里人才济济,战将千员,没有诸葛立身之地,就是到曹操那里,也只能是默默无闻,这也不是诸葛孔明要的理想之地。其四,曹操虽爱惜人才,也没有听到过诸葛的名声,诸葛当时年少,又没有历练过,不会去找一个乳汗未幹的农夫来輔助自己。东吴的孙权呢,诸葛孔明的哥哥已在东吴,何必去争哥哥的饭碗呢?就不去輔助刘备,孔明也不会去东汉輔助孙权!
诸葛孔明只能輔助刘备,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只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是诸葛孔明的最好的理想的实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