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为了繁衍,你还会去找对象吗?
会,为老来之时提早准备,也未尝不可。
如果,不是为了繁衍,你还会去找对象吗?
找对象就是为了繁衍后代,这是生物的本能所决定的,没有什么觉得不好意思。在年少的时候,开始对异性产生一种朦胧美。在年轻的时候,开始寻觅自己的另一半,从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如果抛开这些满足感,那么找对象对你而言已经索然无味。如果没有这种本能驱使,那么一个种群很快就会灭亡,人类也是如此。通过与异性身体和精神的交往,获得更多的快感,这是在找对象时,最根本的驱动力。爱情有时候是盲目的,如果等你全部都考虑清楚的时候,也许你已经没有爱的能力。现在有些年轻人,因为条件的限制,正在渐渐失去爱的激情,所以成为单身狗。
从最原始的本能寻求异性,到结婚组成家庭,到承担家庭责任抚养后代,这是人和其它动物的共同点。区别就在于人类的繁衍制度更加规范化,责任固定化,思想上的交流更加多,正因为如此,所以人类从原始走到现在。
如果说有所改变,那么就是婚姻家庭的形式和思想的层次,但是繁衍后代的本能,从来没有变过。我是@大叔熊大 ,一名热心教育和情感探索的营销总监。小小分享,希望能触动和激发你内心的那份灵感,收获一点感悟!感谢您的的阅读、关注和点赞,如果喜欢,别忘了转发和收藏!如果,不是为了繁衍,你还会去找对象吗?
首先,感谢邀请
找对象从来都不是为了繁衍后代,这个是爱情,而繁衍后代是爱情的结晶,并不是说为了繁衍才去找对象,那我们人类和那些动物有什么区别?
如果,不是为了繁衍,你还会去找对象吗?
英国生育率一路掉到1.6左右,近期的回升主要来自移民后代,即便如此也没到2。
痛苦的经济和女权情况当然会降低生育率,但是这属于“火上浇油”而不是这把火本身。类似的还有房子越小孩子越少,没错,这也是正相关的,但住大房子也不能让生育率达到2.1,又有福利社会和最好的女权和非常不错的人均居住面积的生育典范瑞典生育率也不到2(移民亦有贡献,嘻嘻)。
瑞典几乎是人类社会能做到的极限了,但也就这样了。
实际上生育率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或者政治问题,而是一个人类的原罪。
(马克思:这事儿不归我管。)
理查德道金斯博士在《最伟大的表演》里形象的举了一个例子:最早的遗传物质为了保护自己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蛋白质膜,这个蛋白质膜为它遮风避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抛弃它求生。
后来这个蛋白质膜越来越复杂,有了各种结构,变成了单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对称动物,后口动物,鱼,爬行动物,合弓纲类哺乳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
看到这里大家发现问题了,我们并不是我们的基因,我们是保护基因的那个蛋白质膜,无论我们多么复杂,都是如此。
所以多伦多大学的基恩.斯坦诺维奇教授在《机器人叛乱》里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疑问:一个机器人为主人设定的任务服务,但突然有一天,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机器人(非常合理的)发展出了智能,与此同时非常意外的,它意识到了自己的利益和主人的利益并不完全重叠,它要不要叛乱?
摆在六百万年(甚至更早)前的某一头大猿就陷入了这个困惑,它有性需求,但是这次它不想把仅有的食物分给那个美女,怎么办?它远远的记住了美女的样子,回到自己的树上,拿自己的右手和脑海中的样子替代了真实的美女。
这是演化的一个伟大分叉,它为了自己这个蛋白质膜的个体延续欺骗了自己的主人——基因。
每个它的后代使用避孕套的时候,都应该记住自己的这个祖先。
现在我们把主角换成另一头女性裸猿,她出生在20世纪末,比起使用避孕套让她少了七八个兄弟姐妹最终让她可以有钱读大学和买kindle的父母,她决定更进一步。
她知道自己会得抑郁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祖先和尼安德特人杂交,也知道自己发胖是因为在无数万年前自己的祖先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不爱吃高热量食物的祖先亲戚留下的后代更少,因为这些祖先亲戚大多数都挂了。所以她很不幸属于一个多数派,于是她对抗自己的基因,为了不得三高和糖尿病,她选择了地中海饮食和健身——她的祖先没有这个困惑,因为当时的人均寿命一般被认为不足30。
面对孩子,她有类似的选择,按理说随便干点什么也不至于饿死了,但是她希望更好,希望自己能看遍世界的风景,希望买一辆属于自己的小车和可以早起看到太阳升起的落地窗。
那么她会在升职和生育中如何选择?这甚至不是女权的问题,就算男女彻底平等,生育依旧会拖累精力和经济,并且制造妊娠纹和干瘪下垂的乳房。
所以只要人类社会在发展,属于蛋白质膜的需求而不是基因的命令就会占据越来越主导的地位,她只会遵从那些需求和命令重叠的部分,比如保持性吸引力。
但是注意,她要的是赞美,优越感,爱情而不是基因希望她通过这些导向的生育。
所以根据数据,分析收入、人均GDP、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和生育率正相关,采取避孕措施的人口比例和生育率负相关。在该作者机智的加入了收入的代理变量之后,女性教育对生育率的影响变小了,但仍然是显著的,这显著显然足以让瑞典做到极限依旧无法达到世代更替,人口缓慢萎缩。
如果这个女性想的更多一点,同理心强一点,觉得自己这么苦了,觉得为什么还要孩子受苦?觉得自己不一定能给孩子幸福?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为什么要孩子?
残酷的基因是不会“介意”下一个蛋白质膜是否痛苦的,它“介意”的是会不会多生产一些蛋白质膜里的基因,但是敲黑板,蛋白质膜之间却是会互相同情,哪怕社会化也是演化出来更适合繁衍的模式。
哎呀,翻车了。
这就是一场愈演愈烈的机器人叛乱,只要人类社会还在发展,只要大家脑子里的东西逐渐变多,主角就越来越会是那个蛋白质膜,那个大猿,而不是基因。
瑞典就是如此。
所以人类手拉手走向灭亡的结局大概是不可避免的,除非我们的社会最终因为矛盾激化变成第四次世界大战要靠木棍和石块打的地步,一切从头开始,直到下一个节点。
也许这就是大过滤器?
当然,我说这些的目的不是说要搞莎莉雅法,肉体寿命越长的生物生产间隔越长,胎数越少,鲸鱼和大象莫不如是。
按照寿命越长生育越少的模式推演,当生育率极低的时候,寿命应该变得极长才是,如果未来是蛋白质膜而不是基因的社会,那么人类真正应该追求的是有质量的生活和更长的寿命,而不是制造更多迭代的遗传物质。
如果,不是为了繁衍,你还会去找对象吗?
会的,一个人过一辈子没那勇气
如果,不是为了繁衍,你还会去找对象吗?
就算不为了繁衍,也会去找对象的。
找对象并不仅仅是为了生孩子,而是为两个在一起能干点正常人干的事儿。还有就是老了有个伴,不至于孤独终老无人照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