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怎么被萧何和吕后杀死的?

汉高帝十年(前197年),阳夏侯陈稀叛变,刘邦征召韩信和彭越,两人都以病推辞。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有个罪犯之弟向吕后告密韩信要谋反。吕后就与丞相萧何密商,萧何假传前方捷报要韩信进宫庆贺。韩信入宫就被吕后亲兵抓捕,韩信仰天长叹:好悔当初不听蒯通的计谋,结果死在妇女小子的手里。吕后曾答应刘邦不要随便杀韩信,命女宫将韩信蒙面关在笼子里,用竹尖残忍杀死。刘邦在归途中已知韩信被杀,一时震惊。回到宫里,吕后说有人举报,和萧相密商,而韩信不是死于刀枪,女宫误用竹杆不巧刺死。萧何百般感伤,"成也萧何丶败也萧何"典故流传至今。韩信有否谋反丶是吕后故意杀害丶刘邦是否指使,至今无定论。但韩信死前哀叹: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还是令人扼腕长叹。

韩信是怎么被萧何和吕后杀死的?

汉初三杰,只有韩信死于非命。原因的确在他自己身上。

感谢汉史迷的好问题。其实与其说韩信是被萧何与吕后杀死的,倒不如说他是被自己害死的,因为他对政治太不敏感了。而且韩信之死,不是骤然间发生的,经历了一个由王降为侯、由侯变成囚、因变而死的一个缓慢过程,可谓是危险步步降临。但凡他懂得谋身之道,都能免死,所以刘邦对他的死很惋惜

由王降为侯,韩信再无用武之地

项羽死后,刘邦趁机夺取韩信兵权,并改封韩信为楚王以便就近控制,移都下邳。

刘邦欲捉拿锺离昧,但锺离昧素与韩信交好,于是锺离昧逃到楚国。刘邦得知锺离昧逃到楚国后。不久就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向诸将征询对此事的意见。诸将都说:“赶紧发兵,活埋这个忘恩负义的小子!”高祖自知这些并不是好主意,就没有吭声。

这时,张良已经借口有病而功成身退了,只有陈平依然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刘邦便向陈平请教,陈平开始不肯出主意,直到刘邦再三追问,并说:“我打算派兵前去讨伐他,你看怎么样?”陈平沉着地反问道:“这次有人上书告发韩信造反的这件事,还有人知道吗?”刘邦说:“没人知道。”“那韩信自己知道吗? ”“也不知道。”陈平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又问:“陛下的军队比韩信的军队厉害吗?”刘邦回答:“不见得。”陈平又问:“陛下手下的战将中,有谁在战场上能敌过韩信?”刘邦回答:“没有人能敌得过他。”陈平说:“军队实力不如韩信,将领又不是韩信的对手,现在您反而要出兵去打韩信;一旦引起战争的话。胜负就难以预料了。这样做我真是很为陛下担心啊!”刘邦一听,十分着急,连忙问有没有什么稳妥的办法。陈平说:“古时,天子常常在全国各地巡行,会见各地的诸侯。南方有一个地方叫云梦大泽。陛下装作出游云梦泽,要在陈州会见各路诸侯。陈州在楚地西界,韩信听到天子出游,又到了他的地盘上,他当然会来谒见。当他谒见陛下的时候,您便可以把他抓起来。这样就不用派兵,只需一个武士就足够了。”刘邦依计行事;韩信果然在路中央迎接。刘邦便让埋伏下来的武士将韩信捆得结结实实,投入囚车中。

刘邦既能把权力授予韩信,同样也能够收回,这就是权力游戏的规则。

后来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留居京城,不让他到外地任职,韩信也就不能再有所作为了

由侯变死囚,只缺一个理由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在家中闷闷不乐,对于和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有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

韩信在被刘邦软禁期间,最多的时间便是与张良整理很多的兵家书籍,总共整理出来一百八十二家,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而刘邦也常来陪韩信聊天,有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刘邦问韩信:“像朕的才能可以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说:“你怎么样?”,韩信回答说:“臣是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朕辖制?”, 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臣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汉高祖十年,陈豨起兵造反,刘邦率兵前去平乱。吕后与萧何密谋,伪报陈豨已死,在韩信前来祝贺时趁机擒获,以有人密告他与陈豨共谋,将韩信于长乐宫以五刑处死(先文面,割鼻,砍断左右趾,再用荆条抽打致死,枭首示众,最后大庭广众之下将尸体剁成肉酱),并株连三族。韩信自感未曾负君却落此下场,叹曰:“当初不曾听蒯彻之言,今日才会被人算计。”后世人称

“生死一知己(萧何),存亡二妇人(漂母、吕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平定陈豨,班师回朝,得知韩信已死,既庆幸消除威胁,也为韩信的死感到惋惜。

韩信死于非命,还被夷灭三族,的确够悲惨!

功高震主就一定要死吗?韩信是被自己害死的!

所有的大一统的王朝都是打出来的,都是在群雄并立的惨烈搏杀中挺到最后的,因此,古往今来,功高震主者太多了。可是他们未必一定以非自然死亡为人生结局,韩信同时代的萧何、张良、曹参;东汉初年的诸多功臣;唐朝初年李靖等人;明朝初年的徐达,等等。

其实韩信有两次机会可以避免被五刑和夷三族的悲剧结局。

第一个机会在于采纳蒯彻(即蒯通)的计策,拥兵自立。蒯彻,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并曾经劝说已受命于刘邦、并正在征讨各地方割据势力时的韩信拥兵自立,却不成功。如果拥兵自立即便不能一统天下,也不至于最后的悲惨命运。

第二个机会在于降为侯之后的自保之道。既然被降为了侯,而且在京城接受监视,此时的韩信就应该收敛全部的锋芒,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个局面。可是,韩信既保持着高傲,又在刘邦面前锋芒毕露。他的悲剧性结局此时已经注定了。

韩信但凡懂得自存之道,也不会那么惨,这跟萧何和吕后的关系真的不大。

因此,与其说韩信是被吕后和萧何杀死的,倒不如说是被自己害死的。韩信,用兵如神,保身无方!

韩信是怎么被萧何和吕后杀死的?

韩信是“汉初三杰”中唯一没有善终的,和萧何、张良相比,他也是没有被列入世家,因为在史书记载里他是有污点的,这个污点就是韩信的罪名是谋反,有这个罪名的韩信,只能进入列传。

韩信的死,与其说是萧何和吕雉下的手,还不如说是刘邦的授意,不要因为刘邦知道了韩信的死讯后的反应是即喜且怜,就认为刘邦没有参与其中。在我看来,韩信是被谋杀的,最浅显的道理就是韩信在有兵有权的时候,并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叛汉搞一个三分天下,而是选择了继续追随刘邦左右。到了天下已定,韩信主动向陈豨示好,并表示陈豨如果作乱,自己可以在京城作为内应,这就很奇怪了。因此我的判断是:韩信谋反不过是个口实,是为刘邦铲除韩信提供一个合理的理由和借口罢了。

至于萧何,很多人认为他是韩信的知己,包括韩信自己也这么认为。但实际上,萧何是韩信的伯乐不假,但却不是他的知己。因为韩信自始至终都不是丰沛功臣集团的一员,他属于实力雄厚的异姓诸侯,和萧何的私人交往,并不能改变他们的根本利益并不一致的事实。因为萧何等人的权力,要建立在拥护刘邦的基础上,而韩信则是依靠实力令刘邦忌惮。

对于无兵无权的韩信,杀死他并不难,难的是要有一个合理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韩信谋反,谋反的罪名不仅可以杀死韩信,还可以把韩信族灭。吕雉还拉了萧何一起,因为如果萧何不配合,借此机会可以把萧何这个丰沛功臣集团之首也一起收拾,他如果配合的话,还算他知趣。

当韩信拒绝了吕雉的邀请,萧何专门写信给韩信说:“陛下已经平定了陈豨的叛乱,你就算身体有病,也要勉为其难来参加庆功宴会!”韩信没办法拒绝萧何,最是来到了未央宫,当他迈进宫门的那一刻,对于他来讲就是怎么被杀的问题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