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全席有多久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
满汉全席,是清朝时期的宫廷盛宴。既有宫廷特色的菜肴,也有地方风味中的优秀作品。更重要的是,这些菜肴中既有满族的菜肴,也有汉族人的菜肴。
满汉全席包括了广东菜、闽菜、江浙菜、满族菜、北京菜、山东菜。共计108道菜肴,可谓是应有尽有!清军入关之前,宫廷宴席相当简单,基本上就是在露天环境下,在地上铺一个兽皮,然后大家围拢过来,坐在地上吃饭!想想也是,在建立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之前,女真人还是以部落的形势存在的渔猎民族,生活十分原始,根本谈不上宴席文化。
只是后来,当清朝真正成为中国大地的主人之后,逐渐的接触到了汉放民间的饮食习惯,便吸纳、借鉴,成为了满汉全席的雏形!
清朝之所以推出满汉全席,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缓和满族与汉族之间相互对立的紧张局面!清军在入侵中华,做了不少惨绝人寰的事情,像什么“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还有妄图断绝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剃发易服”,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就是这样来的。据统计,有将近一个亿的汉人死在了清军的手上,这使得两个民族之间几乎陷入了难以调和的地步!
后来,清朝改变了统治方针,开始用比较友好的方式来与汉人相处,其中一个就是饮食文化上下功夫。有事没事儿就大摆宴席,比如在端午、中秋这些华夏传统节日摆节令宴,还有千叟宴、廷臣宴等等。
满汉全席的菜肴样式非常多,取材也都是尽量选取珍贵、上等的食材。而且云集了全国各地的饮食特色,能满足不同人的喜好!从客观上来看,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历史证明,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纵观华夏历史,被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主要有三个,分别是五胡乱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元朝以及清朝。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推行了全面汉化的政策,抛弃了原先鲜卑人优秀的东西。而元朝,则是正好相反,更多的是坚持他们蒙古人的东西。在那个时期,汉人如果想在朝廷里担任比较大的官,是不可能的! 这两段时期维持的时间都不是很长,而清朝的统治时间就比前两个长得多了!清朝在制定国策的时候,吸收了不少汉族优秀的文化,又与满族自身的优秀相结合。自然,他的统治寿命会长很多!
不过,这也造成了清朝统治者的奢靡享乐之风。特别是清朝末年的慈禧太后,每一顿都要吃山珍海味,就是从满汉全席这里来的!
满汉全席有多久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
这是一条有味道的问题。所谓满汉全席,来源于清朝时期。为什么叫满汉全席呢?因为这是集齐了满族和汉族美食精华的宫廷盛宴,需要满人和汉人合作。乾隆李斗《扬州画舫录》是最早记载满汉全席的,里面有满汉全席的菜单。
满汉全席以北京、山东、江浙、东北菜为主,至少有一百零八种菜品,这还是最少的。而且需要分三天才能吃完。(北菜南菜各54道)南菜:广东菜和闽菜各12道,江浙菜30道。北菜:满族菜和北京菜各12道,山东菜30道。
满汉全席有六种宴席,分别是节令宴、千叟宴、廷臣宴、万寿宴、蒙古亲藩宴、九白宴。这六种宴席都是以清朝时著名的宴席命名的。
节令宴这是根据年节时令设的宴席。比如除夕宴、端午宴、冬至宴等等。只要是过节必有宴席,而且还有固定的食物。比如腊八粥、重阳糕、月饼、粽子等等。这就是所谓的节令宴。
千叟宴千叟宴是康熙办起来的,他曾举办过两次千叟宴,每一次人数都达到几千人。当时第一次举办这种盛大的宴席,玄烨赋诗《千叟宴》,所以就命名为了千叟宴。
廷臣宴廷臣宴有固定的时间,也就是每一年的正月十六日。而且参加宴席的人都是皇帝钦点的,或者是九卿中有大功的人。宴席固定地点为奉三无私殿。廷臣宴的目的是为了犒劳、拉拢大臣。
万寿宴听名字我们就能知道,这是皇帝寿辰的日子。俗气一点就是给皇帝过生日,各种人都来给皇帝送礼物。慈禧六十大寿的时候,场景之壮观,规模之宏大,都是我们想象不出来的,就光银子都花了一千多万两。
蒙古亲藩宴这个宴席是为了招待蒙古亲族的。每年都会举行,地点为正大光明殿,参加人员是满族大臣。
九白宴九白宴是为了招待蒙古部落使臣而设的宴。这可不是白招待的,蒙古部落需要献贡九白,皇帝才会招待这些使臣。所谓九白,也就是白马八匹、白骆驼一匹。源于康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