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禅让的传说是儒家的杜撰,还是历史的真实事件?
是传说,好像听过一个讲座,说的是武力推翻。反正几千年了,如何都无所谓了。只要中华历史没断代就是我们的骄傲。
尧舜禅让的传说是儒家的杜撰,还是历史的真实事件?
尧舜禅让,是被史学家和儒家笔下,描述成人类历史最美好的景象。
事实上是尧让位以后,舜将他流放〈史书记载是出巡〉,死于途中。〈竹书纪年〉等史书则确定地指出,尧不是死于旅途,而是被舜放逐囚禁,跟他所有的儿子隔绝,最后死在那里。
因此<韩非子,说疑>篇发出了感叹称,古代的那些所谓的圣明君王,都不过是拉帮结派,谋杀君主,求谋求个人私利罢了。
尧舜禅让的传说是儒家的杜撰,还是历史的真实事件?
尧舜禅让只是儒家的杜撰,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舜的帝位其实是从尧的手里夺过来的。
一、从尧以前的历史、自然界法则、现存的酋长制度等方面来看,不存在禅让尧舜之前的四代帝王,少昊是黄帝的大儿子,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帝喾就少昊的孙子,帝挚是帝喾大儿子,尧是帝喾二儿子,他们的帝位都是从直系亲属继承来的,从没有出现过禅让。舜是颛顼的六世孙,和尧的关系已经出了五服,根本谈不上继承,只能是夺位。从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来看,狼王的位置都是群狼通过决斗来决定的。从现存的非洲酋长制来看,酋长的继承全都是世袭制,从没有禅让这回事。
二、从利益、人性和考古来看,也不存在禅让上古帝王有什么好处吗?我们穿越不到古代,就看看现存的非洲酋长制。酋长的地位和我国古代皇帝差不多,一个大酋长可以有上百个妻子,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力。从考古上看,与“三黄五帝”时代对应的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已经出现了较大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上古帝王的生活,并不像一些书上宣称的“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在绝对的权利和利益面前,从来都是血淋淋的争夺,哪里来的禅让呢?
三、从史书来看,是舜篡夺了尧的帝位《春秋》是孔子编纂的,而孔子并不是史官。《竹书纪年》是晋国和魏国的官方史书,被称为是“我国古代唯一流存的,未经秦火和汉儒篡改的编年体通史”。《史记》要比《竹书纪年》晚二百多年,经过焚书坑儒和楚汉战火,司马迁所能参考的史料也是有限的。从近代考古发掘来看,《竹书纪年》的可信度甚至要高过《史记》。古本《竹书纪年》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尧并没有把王位禅让给舜,而是要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不料被舜发动了政变,囚禁了尧,尧后来死在了平阳。韩非子也持同样的说法,“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之弑其君者”。最早提出“禅让说”的是《尚书》,而《尚书》一不是史书,二是经过了汉儒的伪造和篡改,所以禅让的说法十分可疑。同为儒家的荀子就曾批评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总之,历史上是不存在尧舜禅让的。禅让只是理想,篡位才是现实。尧舜禅让的传说是儒家的杜撰,还是历史的真实事件?
尧舜“禅让”——原始社会的民主制度
传说黄帝以后,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出现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领袖。关于他们“禅让”的故事,古书有不少的记载。
尧,号陶唐氏,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居住在西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作汤,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老百姓拥护他,如爱“父母曰月”一般。
尧在位七十年后,年纪老了,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有人推荐丹朱继位,尧不同意,后来尧又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很能干的人物。尧很高兴,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考验了三年才将帝位禅让给舜。
舜,号有虞氏,是颛顼的七世孙,距黄帝九世,生于诸冯(在今山东省境内)。舜接位后,亲自耕田、打渔、制陶,深受大家爱戴。他通过部落联盟会议,让八元管土地,八恺管教化,契管民事,伯益管山林川泽,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会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尧的样子召开继位人选会议,民主讨论。大家推举禹来做继承人。舜到晚年身体不好,依旧到南方各地去巡视,竟病死在去苍梧(今湖南境内)的途中。舜死后,禹做了部落联盟的领袖。
尧、舜“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的民主制度。
尧和舜生活在四千多年以前,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这时候,在氏族公社里,虽然生产资料如土地、牧场等仍归全氏族公有,但是,以前那种全氏族成员集体农耕、集体打猎的制度,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生产所代替。生产由公共的事变成了个人的事。氏族内的私有财产日益增多,特别是氏族、部落劰首领凭着手中的权势占有大量财富,成了贵族。阶级分化出现了。在战争中抓到的俘虏不再杀掉,而被留在氏族里从事劳动,作为父系大家庭的家内奴隶。奴隶制度开始萌芽。
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和阶级分化,部落之间的掠夺战争频繁。氏族部落的贵族经常通过对外战争掠夺大量财富和奴隶,从而扩展他们所控制的地盘。这种掠夺战争成了氏族贵族发财致富的主要手段。据史书记载、尧率领各氏族部落对三苗进行了长时期的战争。三苗活动在长江、汉水之间,可能是三个部落。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驩兜,一度参加了以尧为首的部落联盟。舜也对三苗进行过战争,“分化三苗”,“更易其俗”,把驩兜放于崇山,对三苗做了全面的整顿。到禹的时候,兴师动众,大举进攻三苗。在一次交战中,禹射中了对方一个首领,“苗师大乱”。三苗吃了败仗,退到江南去了。不少战俘,做了奴隶。
由于战争的需要,一些近亲的氏族部落结成了部落联盟。各部落联盟设有军事首领。因为这时氏族公社里的生产资料还沒有完全变为私有,旧日的氏族还具有一定的势力。所以,在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还在实行民主制度。
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决定重大事件和准备进行战争的时侯,首先要召集部落联盟会议,由各部落的首领参加,共同议事。这是部落联盟的最高权为机关。军事首领必须服从并执行这个会议的决定。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任命和改选,也是经过部落联盟会议的民主评议和推举。这种制度叫军事民主制。这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
军事民主制虽然保留着氏族公社的民主色彩,但是己经同原来意义上的全氏族成员的民主平等有了区别,只是供少数贵族享受的“民主”了。这种制度的出现,标志着氏族社会末日的来临。
尧舜禅让的传说是儒家的杜撰,还是历史的真实事件?
这是无法考证也无需考证的问题,因为儒家的仁人和仁政以及中国传统的入世思想都需要树立尧天舜地的道德形象。
尧舜所处的时代还是个生产力极低,剩余物资很少的部落氏族社会,天子除了以身作则带头参加生产劳动之外,还要有生产技能以及需要用自己的仁德教化万民,像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就是用自己的技能指导民众,并且用自己的德行感化刁钻的人们,那是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远古时代,所以禅让是可能的。
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启建立了夏王朝,中国的第一个国家产生,从此开启了家天下的政治格局,三王时代的禅让制从此结束,贵族与平民的阶级分化开始产生。
尧舜禅让的传说是儒家的杜撰,还是历史的真实事件?
尧舜是最后禅让的古帝王。舜传禹,禹以后世袭。尧舜以前不是禅让就是战争夺取的。所以尧舜还是禅让的。是不是完全心甘情愿不好肯定。但舜囚禁了尧只是传说。但舜要传给陶皋可能是假动议。传给儿子是真心实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