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盛世,雍正一朝较为短暂,贡献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雍正王朝最大的贡献就是反贪污,为乾隆王朝开盛世基础。这之后就由盛转衰直至灭亡。
康雍乾盛世,雍正一朝较为短暂,贡献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帝在位六十年,这让夹在中间的雍正帝十分难受,这个乾隆儿子可真是坐享老爹的福,才有了完整了康雍乾盛世。如果没有雍正,康乾盛世无从谈起,而且清朝可能有亡国的危险。他虽在位短暂,可是这十三年抵得上乾隆的六十年。
首先我们来看看雍正推行的几种制度。
1. 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康熙末年,国内贪腐日益猖獗,年富力强的胤禛即位后,先从整肃财税制度入手, 推行耗羡归公之法, 以明规则取代潜规则, 切断官员“小金库”的来路, , 将原本流失到州县官员手中的所得收归到国库, 避免了国库紧张问题。
户部存银也从康熙六十一年的800万两增加到雍正三年的6000万两,增长了六倍多。
清朝和明朝一样,官员俸禄低的可怜,所以在耗羡收入归公后, 他将相当一部分的归公耗羡以养廉银的名义, 用于大幅提高各级官员的工资。
养廉银是他们工资的几十倍。
总督:年俸禄180两,养廉银13000到20000两(视地方富裕程度看,如果是两江总督就有可能拿两万两,如果是云贵总督可能就少几千两。)
巡抚:年俸禄150两,养廉银10000到15000两。
……题外话,也不赘述。
所以雍正皇帝是很有人情味的,从一封奏折批文可见一斑。
他曾在云南巡抚杨名时的“奏陈禁革规礼羡余加派等项事宜折”上批道
:“朕并非着你们穷苦了方称朕意也。”“兵民足, 州县足, 司道足, 督抚富, 朕之大愿也。”
雍正爷还有天下大同的理想呢。
2.摊丁入亩制度和改土归流明末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就是摊丁入亩的初级阶段,可以说摊丁入亩的全面推广是雍正帝一大功绩,它在承接前代赋税制度的基础上,革除了我国延续几千年的人头税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均衡了税负,减轻了劳动人民赋税负担,促进了经济发展,清王朝再一次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雍正四年,鄂尔泰提出《奏请改土归流疏》, 对当时清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存在的问题, 改土归流的必要性和改流方略等做了全面的阐述, 在《奏请改土归流疏》中认为, 当时的西南地区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少数民族问题, 其隐患有三:一是土司, 二是“苗患”, 三是反清残余势力, 为了强制推行改土归流,稳定西南边疆。鄂尔泰革除了东川土司, 便集中力量解决乌蒙、镇雄二土府。
雍正五年正月十四日, 官军进驻镇雄。前后不到一月, 两土府悉平。乌蒙设府, 镇雄设州, 至此, 东川、乌蒙、镇雄三土府改流之事全部完成, 不但疏通了云南经贵州入湖广道的西端, 而且还解除了西南内陆边防威胁的最大隐患, 为彻底根治西南边防准备了条件。
3.首创军机处雍正登基之后, 他对于大小事务无不尽心竭力,对于繁杂政事的处理, 这样的工作量是非常繁重的。雍正在处理政事之时, 也感到力不从心。
他需要有一个高效、准确、忠诚的中枢辅政机构, 来帮助其处理政事, 进行决策, 又不会架空皇权。
终于, 雍正削减宗室诸王手中的权力, 推行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当差, 整顿吏治, 安抚民众, 使百姓安居乐业, 可谓是不余遗力。同时, 雍正又希望政令能制定迅速、准确, 在传达政令时能正确、快捷和机密, 并且政令决策和制定必须选拔亲信人员参与其中, 只有这样才能协助君主高效稳妥的处理政务。
军机处应运而生,它的设立是雍正获得一个正确、机密、高效的辅政机构, 也是进一步转移了内阁的权力,从此,就可以不用和他们多费口舌,直接就可以自己做决定,下面的臣工磕头喊万岁万岁万万岁就行了。
雍正在位十三年,就驾崩了,时间虽短,却留下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王朝,给他的儿子乾隆帝,继续把盛世推向顶峰。
康雍乾盛世,雍正一朝较为短暂,贡献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平台,平潘,平葛尔丹。
康雍乾盛世,雍正一朝较为短暂,贡献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早在康熙年间,雍正作为当时的四阿哥在整理国库亏空案上就显露出了他的才能,雍正继位后在军事上用大将年羹尧打败了罗卜藏丹津和策妄阿拉布坦,稳定了西北的局势,为后来乾隆打败准葛尔奠定了基础。官员选拔上雍正不问出生,任贤用能,出了张廷玉、李卫、李绂、田文静以及鄂尔泰这样的能臣。政治上 对外同俄罗斯签订恰克图条约解决了中俄中段边界的问题,稳定了中俄关系,对内瓦解了八爷党的反扑。经济上实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纳粮,增加了国库的收入,管理上设立军机处,设立军机大臣,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奖励清廉官吏,整治贪官,实行抄家制度,后人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雍正一朝虽然只有十三年,上承康熙,下接乾隆,从康熙末年国库寥寥无几到乾隆初年的国库充裕,雍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雍正就没有 康乾盛世,不夸张的说,雍正为清朝续命了200年。
康雍乾盛世,雍正一朝较为短暂,贡献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
雍正的贡献有下面几点:
最大的贡献 -- 生养了乾隆康熙特别喜欢乾隆帝,并隔代钦定了弘历的皇帝身份。在康熙的最后一年,当时弘历12岁,而康熙已经69岁了。康熙和弘历很投缘,经过这次的见面,康熙提出将弘历养育宫中。康熙的97个孙子里面,之前只有废太子胤礽的长子弘晳养育宫中。
康熙的人生最后的半年里面几乎每天都和弘历在一起,不仅教弘历读书写字,而且经常带着弘历见大臣商讨国事,短短的半年,祖孙俩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更有人说,雍正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乾隆也有很大的功劳。
政治上 -- 强化密折制度密折制度是指清代特有的一种文书制度,也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所谓密折,是指各级官吏上呈皇帝的秘密奏折,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这种奏折,皆由臣僚缄封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拆阅,旁人不得与闻。
至雍正朝时密折制度大盛得以推行和完善。密折的内容一般划分为请安、谢恩、缴批和陈事四类。其中陈事折非常繁杂,可分为天候、粮价、养廉、水利等数十类,上自军国重务,下至身边琐事,无所不包。由此可知,皇帝可以直接通过密折来了解官事民情。
政治上 -- 设立军机处雍正皇帝设立的这个军机处,一开始所掌管的还仅限于军 务,但随着时间推移,事权逐渐扩大,以至军国大计莫不总揽,日益取代了内阁的作用,使议 政 处名存实亡,使内 阁形同虚设。即使作为军机大臣的那些亲信,虽具有一定权力,但主要还是秉承皇帝的旨意去办事,并没有议 政 处的决议权,也没有内 阁的票拟权,这些权 力统统都归于雍正一人,狠狠地削弱了满洲贵族和满汉大臣们的“相权”,雍正去世后, 他的儿子乾隆更是将这一点进一步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军机处的设立,使得天下庶务都归雍正一人处理决定,还可以很方便地随时向军机大臣们面授机宜,不但加强了皇 权,还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这一点深深体现了雍正皇帝高明的政治统治手段。
政治上 -- 了解并重用汉人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尧和隆科多。年羹尧先后被任命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赴青海征讨厄鲁特罗卜藏丹津叛乱,成功后封为一等公,成为实际的西北王。隆科多为吏部尚书、步军统领、兼理藩院,赐太子太保衔,被雍正尊称为“舅舅”。两人都显赫异常,但未过几年,即被雍正整肃。年羹尧令自裁,隆科多被禁死,同时雍正兴起文字狱打击两人势力(汪景祺案和钱名世案)。雍正一朝宠信四位臣工:李卫(江苏人)、田文镜(福建人)、张廷玉(安徽人)、鄂尔泰;其中李卫、田文镜和张廷玉为汉人,田文镜为汉军旗人,足见雍正确实了解并重用汉人。
政治上 -- 密建皇储鉴于康熙帝在预立太子问题上的失败,雍正帝于元年(1723年)八月宣布秘密立储法——将他的继承人弘历的名字写好,雍正御笔《夏日泛舟诗》轴放匣中,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驾崩后从匣中取出宣读。又以密旨藏于内府,以备核对。这个方法避免了皇子争权而引起的激烈斗争。后世几代都效法他。改善秘密选储制度,即皇帝在位时不公开宣布继承人,而将写有继承人名单的一式两份诏书分别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和皇帝身边,待皇帝去世后,宣诏大臣共同拆启传位诏书,确立新君。这样使得使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
政治上 -- 整饬吏治雍正帝重视吏治。雍正赏识执法严,作风雷厉风行,严猛行政,有开拓气魄,政绩显著的官员。如田文镜、李卫在河南、浙江清查钱粮做得好,被誉为“模范督抚”。康熙末年财政亏空严重,雍正位后雷厉风行地进行了一场钱粮大清查。他组织了一个得力的领导班子,由康熙十三子怡亲王胤祥总理事务,皇舅隆科多、大学士白潢、尚书朱轼会同办理。清查亏空首先在中央进行。地方上的清查也普遍进行。清查不力的官员,则予以调查处理。清查使财政好转。但是,雍正也有严重的过失和局限。雍正帝的镇压措施十分严厉。不论具体情节,抗官者即以反叛论处,斩杀不赦。甚至拒捕时,有人“共在一处,虽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观,即系同恶共济”,均斩立决。对民间秘密结社,嘱咐官吏们“时时察访,弋获首恶,拔树寻根,永断瓜葛”。苏州手工业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罢工叫歇,雍正帝严加惩处,立碑永禁叫歇。政治上--废除贱籍雍正帝在人权方面有一项改革,那就是削除一类人的贱民籍。雍正元年(1723年),山西、陕西因明建文末年未依附朱棣而被编入“乐户(官妓)”籍的后代,雍正命令摘除其“乐户”籍,使其成为民户,同年九月,他下令除掉绍兴曾反对朱元璋的那些人后代的“惰民”籍,使其成为民户,雍正五年(1727年)四月下令免除粤东“蜑户”籍,使其成民户。
军事上 -- 青海完全归入清朝版图雍正帝继续执行清朝的扩张政策。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于雍正元年(1723年)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纠集二十万人进攻西宁反清,雍正命年羹尧、岳钟琪率兵讨伐,大胜,青海完全归入清朝版图。
经济上 -- 整顿财政清理钱粮亏空,是雍正帝关注的另一重大问题。他即位不到一月,就将此事提上日程。雍正帝认为钱粮亏空的主因是上司勒索与官员自身侵贪,这一判断切中要害。据此,他向各级官员发出警告,要求不得苛派民间,限期完结亏空,否则从重治罪。之后,雍正帝又成立了专司审查钱粮奏销的机构——会考府,由其亲信怡亲王允祥主持。同时,他还令允祥管理户部三库,以整顿财政。
经济上 -- 重农轻商雍正帝继续执行先王发展生产的政策。他像前辈君王一样鼓励开荒,康熙六十年(1721年)至雍正十二年(1734年),全国田地从735万顷增至890万顷,疏浚了卫河、淀河、子牙河、永定河。其他水利工程已完成的有直隶营田工程、浙江和江南海塘工程,修建了黄河、运河堤岸。雍正帝继续蠲免钱粮政策。据《清史稿·世宗本纪》,他在位13年,免了12年灾区的赋税和一些地区的漕粮。文化上--理学思想雍正帝继位后,一方面遵循顺治、康熙二帝“崇儒重道”的传统国策,重视正统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同时,也主张“三教并重”;以“诚”代“理”,对程朱理学进行改造。世宗尊孔、开日讲、举经筵,表明其在施政理念上一遵其父祖“崇儒重道”国策之旧,重视传统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表现:第一,重视传统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教化作用。第二,以传统儒家“天人感应”思想为指导,利用“神道设教”进行政治统治。
外交上 -- 对俄政策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派遣策凌为首席代表与俄国签订《布连斯奇条约》,第二年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划定了清俄中段边界,稳定了清俄边界局势,促进了清俄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贸易。
总结雍正帝与康熙帝一样勤于政事。后人收集他在位的13年中朱批过的折子就有360卷。雍正在位期间,“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康雍乾盛世,雍正一朝较为短暂,贡献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过度时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