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李靖灭了东突厥的消息李世民为何先是大喜、然后震怒、最后才给予奖赏?
这个问题隐含的意思在于帝王心术。李世民得知李靖灭了东突之后,先是大喜,这是对解除边疆大患之后最正常的心态。然而震怒,为何要震怒呢?无非是说李靖灭匈之后,势力大增,会威胁到李世民的皇权,李世民借震怒之由,打压李靖,以降低其势力。然后,再对其奖赏,使其感恩戴德,不生反叛之心。这就是所谓的帝王驭下用人之术,说白了,就是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
这种所谓的帝王心术这些年在影视剧的大力喧染之下,可谓深得人心。使得许多人认为,所谓的帝王心术就是耍心眼,耍手腕。谁的心眼多,手腕强,谁就是强者。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连嘉靖这样的皇帝,都成了最聪明的。
不得不说,这种情况,在明清之后或许有些道理,但在汉唐之时,是不太成立的。
李世民的称帝与雄才大略和心狠手辢都有关系,但却很少体现在小手腕和耍心机上。这是汉唐气象与宋明风格的本质差异。
在谈李靖灭突欮之前,先看一下李世民的胸襟,与后世耍手腕的所谓帝王心术有何不同。
我们知道,李世民手下有位大功臣后来因为谋反被杀了。这人就是侯君集。他是因为帮助太子扩充实力,李世民感到威胁,才把他们除掉的。在侯君集没有犯事之前,就有一位大臣张亮向李世民举报侯君集有谋反的动向。李世民对自己的旧部还是有感情的,他没有因此查办侯君集,而是告诉张亮,此事到此为止。
后来,侯君集还是因谋反被诛。李世民也没有抹杀张亮首告之功,为其升了官。
单单侯君集一事,不足说明问题,我们再举一例。高士廉是长孙无忌的舅舅,也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后期,为求长生,常服用丹药。做这些时,有忌讳,不能参与丧事。但高士廉死的时候,李世民毫无顾忌的就要参加。长孙无忌知道后,骑马追上,当街劝阻李世民。从这些事都可看出,李世民对于身边的人,是有真感情的。耍手腕的事,对大格局的人来说,不是不会,而是不屑。
李靖绝对是唐代排名第一的军事家,《旧唐书》说,“近代名将,惟英卫二公。”指的就是李靖和徐茂公二位。李靖封的是卫国公。但我更钦佩李靖的是他处世的态度和为人的风格。读《李靖传》给我留下两个印象,一是忠诚;二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隋末乱起的时候,李靖是隋朝官员。当他发现李渊父子有异谋的时候,便向隋朝揭发。这是为人之臣,忠人之事。他能事先看破李渊父子,也是识人之明。
当时隋炀帝在江都(扬州),李靖走到长安的时候,就被李渊抓住了。
投降李唐之后,武德年间,平定江南,主要是李靖的功劳。到李世民朝,李靖的功劳是平定突欮和突谷浑。
平定突欮是在贞观三四年间。贞观三年,李靖以三千铁骑突袭恶阳岭,最终消灭突利可汗部。突利一人逃走。此战擒获隋炀帝萧皇后及隋朝皇子,不但大大削弱了突欮,也为唐朝解除了隋朝复辟的威胁。
因为突利部被灭,突欮感受到了唐朝的力量。颉利可汗便向唐朝请和,李世民派唐俭赴突欮和谈。趁此机会,李靖一举消灭了突欮,俘获人众十多万。颉利可汗只身逃走,被唐将张宝相俘获。
李靖灭了突欮,对唐朝来说,是大大的好事,说明北方的威胁解除了。除此之外,对唐朝还有另外的重大意义。我们知道李渊父子是从太原起兵的,离北方很近。李渊起兵的时候,为了稳住后方,便与突欮结成联盟,父事突欮,也就是给突欮当儿子。在李渊当隋朝地方官的时候,这种关系不丢人,反正做隋朝官,臣也类于子。可是大唐建立后,自己君临天下,这就有点丢人了。因此,在得知李靖灭了突厥后,李世民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李靖灭了突厥,是解了君父之忧。因此,李靖灭了突厥,李世民大喜,是没问题的。
继而震怒,就有点夸大其辞了。但是,李靖灭了突厥之后,朝中便立刻有人参他,这却是真的。参他的人是温彦博。此人是御史大夫。而御史大夫的本职工作就是参人的。人人都熟悉的魏征就是御史大夫。
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头头都是宰相。御史大夫是门下省的头,门下省也是监督机构。温彦博参劾李靖的罪名是,李靖灭了突厥之后,突厥王庭的财宝被军中瓜分了。没有上交朝廷。既然有人参劾,朝廷自然要追查。这样,李靖的身份就从大功臣变成了戴罪之身。
温彦博的参奏,并没有对李靖产生实际伤害。李靖该得的封赏也都有了。
温彦博参李靖是否是为李世民演的双篁,也就不得而知了。但从温彦博自身来说,李靖是大才,出为将,入为相,回朝之后,以兵部尚书领中书令也就成了宰相。与温之间会有权力上的冲突也未可知。
李靖的特点是,一生除军事外,对政治并不参与。朝廷就算给了他官职,他也不热心。史书说他在与朝里这些宰相们谈话时“恂恂似不能言”。但是,当国家有军事任务的时候,他就会当仁不让。
贞观九年,突谷浑又来犯边。大唐又要用兵。李世民说:“要是能用李靖为将就好了。”这时,李靖找到房玄龄,表示愿领兵出征。
李靖挂帅之后,果然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很快,又把吐谷浑给灭了。同样,这次又有人告李靖的状,说他要谋反。告状的是因受了李靖批评的人挟嫌报复。李靖受到弹劾之后,既不与辩,也不激动。而是老老实实呆在家里,谢绝一切来访,听候朝廷处理。这次,李世民没客气,直接把诬告的二人砍了脑袋。
李靖因为远离政治,一生平安。晚年的时候,他听说李世民要征高丽,便主动请缨,因为年纪大了。李世民没有同意。
李靖于贞观二十三年去世。
由于李靖的处世态度和做人原则比较高明,他的后代也一直享受他的福荫。到唐文宗时期,李家的七世孙把李世民当年写给李靖的文书圣旨等交给唐文宗,文宗爱如至宝,命翰林学士重新制作副本赐给李家。原文收归朝廷。
得知李靖灭了东突厥的消息李世民为何先是大喜、然后震怒、最后才给予奖赏?
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的功臣都逃不过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局。但凡事都有例外,唐太宗李世民在稳定天下后,大部分功臣都得以善终。而造成这种君臣和谐画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李世民高超的帝王驭下之术。
李世民大喜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东突厥出兵攻打唐帝国河西地带。不过由于各地守将坚壁清野的政策,突厥人无功而返,这件事让李世民找到了攻打突厥人的借口。
同年十一月底,李世民在张公瑾的建议下调派了十余万大军,分六路北上反击突厥,这六路大军全部受时任兵部尚书的李靖节度。
次年正月,李靖率军3000出马邑,进屯恶阳岭,对突厥人产生了直接的威胁。突厥颉利可汗始料未及,他认为李靖绝不敢孤军深入,后面必然有大军紧随其后,所以急忙撤退。
李靖探听消息后,诱降了颉利可汗的大将康苏密。康苏密降唐后,献定襄城,住在定襄城内的萧皇后,以及隋炀帝杨广的孙子杨政道被俘。
萧皇后和杨政道被俘后,李世民从萧皇后手中拿回了象征中原王朝正统的传国玉玺,这件事标志着隋朝最后复国的希望被灭。
当然,李靖大败东突厥,李世民更加高兴的是一雪前耻。当年李渊刚刚称帝时,突厥经常犯边,迫于军事压力,李渊甚至对突厥上表称臣。即便到了唐朝统一后,由于军事实力不济,李世民面对突厥兵锋直指长安城时,也被迫在渭水结盟。
如今,李靖大破东突厥,可以说是给李世民长足了面子。一来可以向已经退位的李渊显示自己的能力,二来可以让天下人淡忘玄武门事件。
李靖大败突厥后,紧接着更加震撼的消息再次传来。由于唐军的勇猛,颉利可汗一败再败,颉利可汗竟然准备上表称臣,请求归附唐朝。
李世民接到颉利可汗的降书顺表后,猜透了他的心思,那就是暂时投降,等到春暖花开,青草遍地之后再次卷土重来。于是李世民将计就计,为了援助李靖,想出了一条妙计助战,派遣唐俭和安修仁去抚慰颉利可汗。
唐俭和安修仁到达突厥后,颉利可汗必然放松警备,此时如果李靖等人出兵,必然可以出其不意的灭亡东突厥,把唐军的损失降到最低。
李世民的计策非常好,但涉及到了唐俭和安修仁的人身安全,所以不能明说,因此很多人看到李世民派人接受颉利可汗的降书时,都放弃了进攻突厥的计划。
但此时李靖揣摩到了李世民意图,力排众议,并且说能够彻底消灭颉利可汗,损失掉唐俭和安修仁也没有什么可惜的,于是李靖挑选了一万骑兵向颉利可汗的残部火速突击。
李靖进军到了阴山,杀敌过万,俘获敌十几万。颉利可汗虽然逃走,但很快被李道宗擒获,很快颉利可汗被送往了唐帝国的首都长安。
李世民看到颉利可汗时,知道了以前的屈辱彻底成为历史,因此召开宴会,和李渊一起分享了这份喜悦,后来还曾令颉利可汗跳舞助兴。
李世民震怒李靖回朝后,遭到了御史大夫萧瑀、温彦博的弹劾。内容为李靖治军无方,一些士兵在行军过程中劫掠突厥百姓,请求李世民严惩。
实际上冬天的草原天寒地冻,将士行军途中补给困难,即便是劫掠突厥百姓也属于正常情况。但李世民还是震怒,狠狠的责斥了李靖一番。
在这里越关猜测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李靖立下盖世奇功,李世民有必要敲打一下李靖,避免其骄傲。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在敲打的时候观察一下李靖的表现,如果李靖有什么不满,可以迅速采取制约措施。
第二、曾经突厥的百姓和将领,如今已经成了大唐的子民。为了安抚这些异族的不满情绪,李世民有必要对消灭突厥的主将李靖责备一番,彰显一下李世民对各民族爱之如一的心态。事实也证明,后来的突厥将领执失思力、阿史那杜尔等人也对唐朝忠心耿耿。
第三、稳定朝中的不满情绪,李靖在进军突厥的过程中,杀死了颉利可汗的妻子义成公主。这个人是隋炀帝的姐姐,对萧皇后有大恩,因此萧皇后对李靖超产生了非常不满的情绪,让自己的弟弟萧瑀弹劾了李靖。
第四、责斥李靖也不排除做给出使突厥的唐俭等人看。毕竟李靖突击突厥的时候,唐俭等人在乱军之中差一点被杀。而突击突厥造成大臣陷于为难,这个锅只能由李靖背。
李世民赏赐自古“胡萝卜加大棒”就是帝王驭下之术的必要手段。
当李世民责斥李靖的时候,李靖没有任何不满的态度。所以事情过后,李世民也知道了李靖为人忠诚谦卑,便给予了李靖应得的“胡萝卜”;
久之,太宗谓曰:“隋将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以罪致戮。朕则不然,当赦公之罪,录公之勋。”后来李世民赏赐了李靖两次,不仅增加食邑,还赏赐了很多绢帛。当然李靖得到赏赐后,更加谦卑,甚至经常闭门谢客,这也让李世民更加器重李靖,李靖也因此善始善终。
得知李靖灭了东突厥的消息李世民为何先是大喜、然后震怒、最后才给予奖赏?
大喜,是因为剿灭突厥,除掉了心腹大患。
震怒,是由于李靖没有执行李世民与颉利已和的旨意,擅自率兵夜袭颉利大营。当时李靖实际上掌握着唐朝大部分最精锐的兵力,这对于根基不稳的李世民是一个客观上的威胁。
奖赏,灭突厥后,李靖并没有拥兵自立的迹象,李世民以及朝中众臣也不相信李靖会反,李世民后颁旨命李靖交出兵权回朝,李靖也是立即执行,因此也打消了李世民心中顾虑。
客观上来看,剿灭突厥铲除了大唐王朝最大的隐患,而李靖居功至伟,不可不奖;尽管李靖有违旨抗命之嫌,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世民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其罪可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李靖对于李世民,对于唐王朝至关重要,是不可替代的国之栋梁。李靖的军事才能在当时无人能比,大唐精锐部队中的骨干与李靖关系非常稳固,不是他的弟子就是亲密战友,他在军中威望极高。如果李靖受到惩罚,或者说得不到应有的奖赏,会使得军心不稳。考虑这些因素,李世民必须要将首功记在李靖头上。李靖回朝之后官拜右仆射,为百官之首!
得知李靖灭了东突厥的消息李世民为何先是大喜、然后震怒、最后才给予奖赏?
贞观三年,李靖统领全军向东突厥发动了剿灭之战,又以李勣、柴绍、薛万彻统领十几万兵马分道出击东突厥,展开了合围之势。
李靖于贞观四年正月发现了突厥颉利可汗的主力部队藏于马邑之北,但由于连日下大雪,致使路面结冰,对大军行进极为不利。
于是,李靖只带了三千兵马,翻越雪山小道,出现在颉利面前。颉利生性多疑,猜测天气如此恶劣,李靖定不敢孤军深入,他的背后必定跟上了李世民全部军队,因此颉利大惊。并且李靖派间谍在颉利的军中散布消息动摇军心来策反颉利的心腹。
在夜幕笼罩之下,李靖再次出骑兵,袭击了颉利大营,颉利仓皇逃跑,并且俘获了隋朝齐王与萧皇后,剪灭了隋朝复燃的希望。李世民大喜封李靖为代国公,并对百官说:汉朝李陵带领五千步卒进攻匈奴,最后落得归降匈奴的下场,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骑兵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这是古今所没有的奇勋,足以雪往年在渭水与突厥结盟之耻。
颉利在逃跑的路上,又遇上了李勣的大军,一片厮杀之后,突厥军丢盔弃甲,损失惨重,颉利带着剩下的几万人马退守铁山,又派使臣向大唐求和,想回到大漠,借机再卷土重来。
李靖看穿了颉利的心思,唐朝使臣进入颉利大营后,颉利以为唐军答应了他的求和,便放松了警惕,这个时候李靖再次出兵一举端灭了突厥打赢,斩杀数万,颉利在亲兵的护卫下逃跑,先是遇到了李勣的冲杀,之后又是遇到了李道宗的围剿,最后被活捉。
在李靖班师回朝后,御史大夫萧瑀弹劾李靖治军不严,纵容士兵贪污突厥钱财,因此李世民问也不问就大怒,怒斥李靖。李靖也没有辨别只是叩首谢罪。这在李世民与李靖君臣二人之间,这时候的心意其实是相通的。从灭隋开始,李靖就跟着李世民了,他是个什么将军,怎么带兵,李世民岂会不清楚?所以,李世民正是借这档事故意斥责李靖。李靖统帅的是全军,是大唐所有的军队,这在任何一个皇帝看来,都会有拥兵自重的嫌疑。而李靖作为大将,他又岂会不知帝王的心思。
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育人之道也是很优秀的,正所谓先打一个巴掌,再来安抚。对待李靖就是这样,先斥责他不要“拥兵自重”,骂完了然后再去奖励他,并且还说出了一番不得不让人感动的话:隋朝的将领史万岁打败了达头可汗,可是隋朝不予奖赏,因此导致灭亡;朕就不是这样,应当赦免你治军无方的罪,记录你击败突厥的功勋。
得知李靖灭了东突厥的消息李世民为何先是大喜、然后震怒、最后才给予奖赏?
在隋朝末期的战乱年代,位于北部的突厥人实力强劲,甚至一度通过选择代理人的方式介入隋朝末年的中原逐鹿之战。唐朝建立后,突厥人也严重威胁唐朝政权的安全。特别是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之初,突厥颉利可汗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唐朝,甚至兵临渭水之畔,幸亏李世民临危不惧,亲率轻骑,亲自与颉利可汗会谈,指责其负约颉利可汗最终退兵,避免了长安的一场浩劫。在唐太宗在位中前期,突厥人一直是唐朝君臣的心腹大患。因此,在国力得到恢复之后,唐朝一直没有放弃对突厥用兵,希望彻底消除北部边疆的隐患。公元630年(贞观四年),大将李靖消灭东突厥,生俘颉利可汗,消息传到长安,唐太宗李世民闻讯大喜大加褒奖,但是很快就大为震怒,不久之后又对李靖进行奖赏。这一波三折的操作究竟为何?唐太宗对李靖奖赏是正常的,唐太宗之所以震怒主要是由于御史大夫温彦博借机进言说李靖大军目无纲纪,哄抢东突厥财宝。下面就具体展开讲一讲。
李靖出奇制胜大破东突厥公元627年,漠北发生大雪灾,据说“平地数尺,羊马皆死,人大饥。”此时,突厥已经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颉利可汗统领东突厥继续留在唐朝西北部边疆附近,但实力有所减弱。唐太宗得知了这一消息,决意抓住机会讨伐东突厥。公元629年(贞观三年)八月,唐太宗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率领十万大军进攻东突厥。次年正月,李靖率领三千骑兵,冒着严寒,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直奔恶阳岭而来。颉利可汗没有防备,见李靖突然而至,以为唐朝倾国而来,惊慌不已,大败而逃。颉利可汗退到铁山,他打起先臣服于唐朝的主意,等到来年青草马肥之时卷土重来。李世民表示愿意和谈,派出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去抚慰颉利可汗。李靖猜测到李世民的用意,对副将张公谨说:“唐使到了突厥,颉利可汗必定放下戒心。我们可挑选精锐骑兵一万人,从白道袭计突厥。机不可失,这是韩信破齐之计。”于是李靖率军疾行,来到了阴山,遇见颉利可汗的前锋部队,将其击败俘获并让他们随军同行,所以颉利可汗毫无察觉。颉利可汗见到唐使唐俭等人,非常高兴,没有料到唐军偷袭。
当李靖率军逼进至颉利可汗军营十五里外时,突厥人才发觉此事,仓促之间无法有效组织防御,颉利可汗迅速逃离了军营,由于群龙无首,指挥混乱,突厥大败,被斩首一万余级,俘虏人口十多万人,在进攻过程中,李靖军队杀死颉利可汗的妻子隋朝义成公主。颉利可汗打算投奔吐谷浑,被西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捉,押送到长安,东突厥宣告灭亡。
唐太宗对李靖立功一波三折的变化原因唐太宗最初得知李靖大破颉利可汗,非常开心,对身边的侍臣说:“朕听说让君主忧虑,是臣子的耻辱;让君主受辱,臣子应该以死谢罪。当初国家初创,太上皇为了百姓安居乐业,不得已向突厥称臣,朕一直为此痛心疾首,志在灭亡突厥,为此寝食难安。如今只用一只偏师,攻无不克,就可以让可汗投降,已经足够雪耻了!”于是,就大赦天下,聚饮五日。唐太宗打算按照战功,等待李靖班师归来献俘时,好好奖赏李靖。
太宗初闻靖破颉利,大悦,谓侍臣曰:"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款塞,耻其雪乎!"于是大赦天下,酺五日。但是,这时候御史大夫温彦博嫉妒李靖的功绩,进谗言说李靖军无纲纪,以致于使得虏东突厥那边的许多奇珍异宝,都散于乱兵之手,并纵兵抢掠。听了这番话,唐太宗对李靖治军不严大加责让,李靖对此没有任何辩解,只是磕头谢罪。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李靖率军深入草原腹地,粮草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就地取粮于东突厥也是难免之事,李靖部下趁乱抢夺财物,也是在取胜之后难以短时期内有效控制的。至于,李靖的另外一大罪状就是杀死了隋朝的义成公主,更是替唐太宗背锅,因为义成公主是坚定支持隋朝复国的,她长期借助夫君颉利可汗开展复国活动,她的被杀,使得原本打算复国的隋朝宗室成员彻底丧失了希望,唐太宗也借此得到了隋朝的传国玉玺,更加稳固了自己的正统性。
因此,不久之后,唐太宗看到李靖对自己的责罚毫无怨言,谦虚卑恭,想起了李靖的战功要赏赐是理所应当的,自己听信了他人的谗言,已经有所悔意,就先后两次奖赏了李靖,先是下诏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后来又赐绢两千匹,拜李靖为尚书右仆射。
太宗谓曰:"隋将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以罪致戮。朕则不然,当赦公之罪,录公之勋。"诏加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真食邑通前五百户。未几,太宗谓靖曰:"前有人谗公,今朕意已悟,公勿以为怀。"赐绢二千匹,拜尚书右仆射。得知李靖灭了东突厥的消息李世民为何先是大喜、然后震怒、最后才给予奖赏?
公元630年,大唐贞观四年,漠北发生大规模饥荒,致使东突厥内部发生诸多叛乱。在这种背景下,唐太宗李世民决定趁此机会征服东突厥。于是,李世民派遣李靖、徐世勣等人率领十万大军远征漠北。
正月初,唐军抵达漠北前线,李靖决定趁颉利可汗还没准备好之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是,在一个天黑的夜晚,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对颉利可汗的大营发起突袭,由于晚上天黑看不清,颉利可汗以为是唐军主力部队杀了过来,所以他在慌乱中果断选择撤军,一直退到阴山附近。
在阴山站稳脚跟后,颉利可汗害怕唐军会趁胜追击,就派遣使者到长安请罪求和,当然,颉利可汗这样做不过是缓兵之计,他真正意图,是希望熬到春天草青马肥之时,再伺机东山再起,李世民自然也明白颉利可汗的意图,所以他先是派唐俭作为使者到东突厥商议和谈事宜;暗地里又命令李靖率军严阵以待。
等到唐俭来到漠北后,李靖与徐世勣商议,都觉得颉利可汗不过是想借求和保存实力,还不如趁唐俭去和谈的机会,对突厥发动突然袭击,必然可以将颉利可汗活捉。因为,在和谈的过程中,颉利可汗的防备必然会有所松懈,虽然这种做法会让唐俭有生命危险,但为了帝国大业,也只有牺牲唐俭一个人。
徐世勣也非常赞同李靖的观点。于是,在唐俭前去和谈时,李靖派遣苏定方率二百轻骑兵跟随在使团后面,自己则率一万精兵尾随,大军只携带20天的粮草,悄然向颉利可汗的大营逼近。
当时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过百米,等突厥士兵发现尾随在使团后面的唐军时,已经来不及排兵布阵,慌忙之下只能各自拿起武器迎战,但这种四处散乱的突厥士兵又哪里是唐军的对手,苏定方更是亲自披甲上阵冲杀,突厥军队死伤无数。
气急之下的颉利可汗到处寻找唐俭,打算将他杀死以泄恨,但唐俭见机不对早就溜之大吉。随后李靖的一万精兵也抵达战场,无力回天的颉利可汗只能选择再次逃走,躲到了荒山里,但随后被他的部下抓住交给唐军,后被押送到长安。 自此一战,东突厥宣告灭亡。
消息传到长安,举国欢呼,李世民连声感慨:我终于洗雪当年称臣的耻辱!当晚,太上皇李渊一时兴起,直接亲自弹起了琵琶,李世民则亲自起舞,大臣们也接连起身举杯祝贺,一直延续到深夜。
此时此刻,李靖则率领大军班师回朝,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奇功,李靖自己恐怕都是惴惴不安,因为他实在想不出李世民究竟该怎样封赏他。同样,对于李世民而言,他也是非常苦恼,因为李靖所取得的这番功劳,是前人从来没有过的,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封赏李靖。
李靖当时的官职,是兵部尚书,爵位是卫国公。可以说,李靖作为非李氏皇族成员,已经达到了人臣的顶点,再往上,就只能是李氏皇族或外戚才能拥有的殊荣,李世民显然是不可能给他更高的封赏。但问题是,李靖此番取得的战功实在太过辉煌,如果不进行封赏,或者封赏太小,那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更会让大家寒心。
与此同时,李世民心中也害怕李靖因为这次天功,变得骄傲自满起来,所以李世民也需要对他进行敲打。在这种背景下,当李靖刚回到长安,御史大夫萧瑀劾奏李靖治军无方,在突袭颉利可汗的营帐时,纵容士兵将营帐总的珍宝文物都抢掠一空。
这种罪名,其实就是一种莫须有的罪,你说它严重,它也确实严重,因为这意味着你目无王法,竟然敢抢原本要送给皇帝的东西。但你说它不严重嘛,它也确实一点都不严重,因为两军交战之战难免顾不了这么多,所以关键就看皇帝本人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当时,李世民见到李靖后,一点都不念及李靖刚刚获得的功劳,他当即对李靖就是一顿狠狠地训责,李靖也不做任何辩解,只是默默的跪在地上叩首谢罪。对此,李世民很满意。所以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李世民又告诉李靖,他已经查明了真相,是有人在冤枉他,于是赐给李靖绢二千匹,提升他为尚书右仆射。
此后,李靖也明白,他现在所拥有的权势和所获得的战功名望,已经到了让君王感到忌惮的地步,换句话说,他现在已经处于风口浪尖的位置上,处于权力漩涡的中心,在这种背景下,李靖也开始小心翼翼做人,平日里基本都是闭门谢客,也不和和其他官员来往,最终也得以善始善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