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欧洲和统一的中国,为何说地理决定了中欧的不同历史?

地理的差异,确实是导致中国和欧洲领土格局大相径庭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从整体的地缘格局来看,咱们中国所处的东亚,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

首先向西发展是最容易发生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方向,但是中亚地区的戈壁、高原,成为了东西方交流最为天然的阻隔,双方很难进行一个全力的碰撞。大家最多就是在西域这块地盘上,掰掰手腕,争夺一下丝绸之路的控制权。至于文化的辐射,民族的征服这些常用的统治手段,则是鞭长莫及,根本用不上。

至于南北两面,虽然没有海拔四千米的高山峻岭,也没有杳无人烟的沙漠戈壁。但是却有着气候差异所导致的环境阻隔。比如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瘴气密布的山地丛林,一个高寒,一个酷暑,交通不便,生存环境恶劣,想要绕过去,那都得付出极大的代价。至于东面,则是浩瀚无际的太平洋,更加的封闭。

总之,这种地理上的天然阻隔,在限制东亚文化扩张的同时,也阻断了外来民族入侵的道路。

而欧洲则不一样,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口子。维京人可以从北边来,阿拉伯人可以从东边来,天然开放的地理格局,使得欧洲时常会遭到外来族群的肆虐,使其无法建立一个长久且影响深远的文明。比如雅利安人的入侵,希腊文明没了;日耳曼人的肆虐,罗马文明断了,匈奴人和蒙古人的上帝之鞭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欧洲统一的进程。

这是在对外角度上,中国与欧洲的地理差异。而对内,两者之间依然差别明显。

首先中国地理核心区域明显,大致就是从中原地区辐射开来,逐渐的扩大。那么大家的目标也很一致,那就是逐鹿中原。而占据了核心区域的势力,往往会凭借这里的人口和地利优势,形成对其他势力的碾压,最终征服周边势力,实现统一。纵观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分裂时期,比如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套路。

而欧洲的地形较为分散而且平均,意大利、巴尔干半岛、西班牙,西欧平原,甚至于北欧等等地方,都有着发展出强大势力的资本、亚平宁山脉这些山脉的天然割裂,使得各自地区的交流和发展存在一定的封闭性,进而导致小国林立这样一个局面。

在这种环境下,即使统一了欧洲,也无法实现民众的认可。比如法国征服了意大利,那么意大利人依然不会认为自己是法国人。像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甚至于拿破仑帝国都曾实现过统一,但终究要走向分裂。

所以,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地理差异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方的一个发展进程和方向。

不过话说回来,单纯的地理决定论也是不靠谱的,影响两地历史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甚至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比如说制度,长期以来欧洲就是采取的传统封建制,封土建邦,这导致的政权体系,不是全然的自上而下,而是一种联盟式的关系。这使得即使有强者实现了统一,那么也无法将这个统一维持的太久。因为这些封建领主首先关心的是自家封地,然后才是君主政令。

而中国自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统一就是主旋律,而且分封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郡县制这种统一规划领导的行政制度,这样使得政权的统治变得长久而且有效。

再比如说文化,中国在秦朝就已经建立起了民族认同感,到汉朝更是深入人心,大家从文化认同上没有隔阂。而且汉文化有着强大的同化能力,可以使得中原王朝在灭亡或者分裂之后,依然能够保持文化认同上的统一。

相较而言,欧洲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文化认知,即使有个罗马帝国这样的好时代,但在其灭亡之后,文明也就随之断绝了。

最后还不得不提到英国,自从被法国赶出欧洲之后,英国就化身欧洲搅屎棍,推行大陆均势政策,不让欧洲出现大统一的强国。只要有这个苗头,他们就会使劲儿将其瓦解。

路易十四、哈布斯堡王朝、拿破仑帝国,都是这英国给搅黄的。反观中国历史上,好像还没有这样的幕后黑手。

分裂的欧洲和统一的中国,为何说地理决定了中欧的不同历史?

欧洲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有46个国家和地区,除了俄罗斯以外无大国,但俄罗斯有大面积领土并不属于欧洲,传统欧洲国家像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领土都不算大。反观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公里,几乎与整个欧洲面积相当,单独拿出一个省都比欧洲国家大。同为亚欧大陆,我国和欧洲两种截然不同的领土格局,源于地理环境。

历史上欧洲也诞生过相对统一的国家,像我们熟知的罗马帝国、查理曼帝国、拿破仑帝国,当时都接近统一整个欧洲,但最终还是以分裂告终。即便二战时期,德国几乎打下了整个欧洲,妄图创立“第三帝国”最后也是以失败告终。欧洲历史上的统一、分裂进程,与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有很大不同,即便在更迭过程中,有过短暂割据分裂,但新朝代建立后,很快就恢复统一。

我国的地理环境,从宏观角度讲,属于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格局,北部、西部、南部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东部是茫茫太平洋海域。这样的地理格局,在古代航海条件落后的年代,可以说是相对封闭的,从古代军事角度讲属于“易守难攻”地形,所以华夏大地历史上很少遭到外民族侵扰,即便从北方而来的少数民族,最终也被融合。

首先,南部有横断山脉、云贵高原,西南部有连绵青藏高原,阻挡了南亚次大陆大部分国家势力,暂且不论南亚次大陆有没有崛起过强大王朝,单纯从势力发展上,南亚国家也只能选择往南发展,而不会往北。而且我国正南方,历史上是一片峰峦叠嶂的山岭,东南亚一些弹丸小国,根本没有多余的实力能越过这片山岭,进入中原大地。

其次,我国正西部有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昆仑山脉、阿尔泰山等天然屏障,尤其是帕米尔高原,历史上称之为“葱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主要山峰均在6000米以上,翻过帕米尔高原,便可以连通中亚、西亚进而到达欧洲。但历史上在中亚、西亚地区诞生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都无法翻阅帕米尔高原,进入华夏。

最后是北部内蒙古高原、燕山山脉等,这一区域虽然也有屏障,但没有南部、西部那么难以逾越,所以我国历朝历代,最容易受到侵扰的便是这一区域,这才有了长城防御体系诞生。不过,中原面积足够大,诞生的势力、文化足够强大,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最终也被中原文化所融合,进而发展出唐版图、清版图。

整体上封闭的环境,除了避免军事侵略以外,更加促进了统一文化发展,不管是儒家文化,还是各类宗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几乎都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侵扰,即便有外来宗教文化进入,也都演变为遵从,而不是改变或者颠覆。所以,历朝历代,文化体系基本铁板一块,尤其是儒家文化,一直受到尊崇,成为文化主线,为持续统一奠定基础。

反观欧洲地理格局,虽然与亚洲之间也有天然山脉分界线,像大高加索山脉、乌拉尔山脉等,但这些山脉不像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那般难以逾越。历史上只要中亚、西亚诞生了大型势力,基本可以轻松进入欧洲,不但对其进行掳掠,更对其文化产生了冲击,比如匈奴、突厥、蒙古等,都曾进入过欧洲,并将自身文化、后代留在了欧洲。

另外,欧洲自身也不像我国铁板一块,我国单面环海,而欧洲可以说是三面环海,甚至是陆地与海洋交织在一起,波罗的海、亚速海、黑海、亚得里亚海、地中海等,将整个欧洲切割,这便促使欧洲文化多样性发展。典型的北欧文化、南欧文化、东欧文化、西欧文化都截然不同,人种也是五花八门,不同文化、人种之间轮番统治,相互侵略,最终整个欧洲四分五裂。

当然,也正是因为欧洲的地理格局,以及多民族、文化冲击,促使了欧洲不断向世界开拓,历史上的殖民地区,基本都是欧洲开拓的,像美洲大陆、澳洲大陆等,都曾被欧洲发展为殖民地。 而我国历史上,占据有利地形,多少会养尊处优,这才有了后期闭关锁国,导致科技发展缓慢,而随着海上通道被炮火攻开,已不再提供屏障时,封建王朝结束。

写在最后:科技在变,人类在发展,地理格局优势也在变。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分裂的欧洲和统一的中国,为何说地理决定了中欧的不同历史?

地理决定论有一定道理。

我们国家一个三面封闭的格局,东部和南部是亚欧大陆的尽头,被海洋包裹。西边是喜马拉雅山脉,隔开了我们与南亚次大陆的联系。西南一带也有茂密的雨林,现在走陆路都尚且困难,更不要说古代了。

在这种三面都不通,且古代海运又不发达的情况下,我国唯二对外敞开的,就只有北面的大平原与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好说,占住它,完全可以挡住从中亚的来犯之敌。北面相对难搞一点,但历史上也给出了解决办法,那就是利用北方断断续续的山脉修长城。当长城修筑完毕后,中原汉地就成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封闭空间。

相形之下,欧洲的地理就完全不同了。它呈现出一个近乎开放式的格局。

传统欧洲的东边和北边完全无险可守,修长城也没用。只要东亚、中亚的游牧民族能越过乌拉尔山,理论上讲,完全可以长驱直入到大西洋沿岸。

并且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前有匈人,后有阿瓦尔人(柔然人的后裔),以及历史上打得欧洲人有心理阴影的蒙古人,都是从这条线路进入欧洲的。

欧洲南部也没好到哪去,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喀尔巴阡山脉和亚平宁山脉,没有一座可以称之为绝对安全的屏障。比如当年迦太基人与罗马人交战时,名将汉尼拔就带着人和战象翻越了阿尔卑斯山脉。这要搁在中国绝对是无法想象的。

不信的话,现在弄个大象翻越喜马拉雅或从中缅边境走雨林试试?就怕走到一半,人和大象全累死了。

而且欧洲南北两面都是海,外部势力可以从海上进入欧洲。比如公元八世纪时,阿拉伯帝国就横跨直布罗陀海峡,攻打西班牙,占据了伊比利亚半岛六百多年之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中国是个封闭型格局,唯二的外患都在北面。所以中国人就会有这样的愿望:即希望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可以调动国家的资源和军事力量,集中全力,抵御外族的入侵。

而相比之下,欧洲人就没这种诉求了。反正也是开放型地理格局,无险可守,有一个中央集权政府,也无法抵御外患。有没有都一样。那要这么一个没用的中央有什么用呢?

另外,我们从地形图上也可以看到,欧洲弯沿的海岸线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半岛,其实非常适合割据。

以前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意大利、巴尔干半岛、西班牙,实力都差不多,谁也没有吞掉对方的实力。真正有能力一统欧洲的,实际上是北面的德意志和波兰。只要波德地区一统,再拿下法国和低地三国,欧洲一统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但问题在于,波德地区气候相对严寒,早期社会发展缓慢,不是欧洲中心。有潜力也发挥不出来。一直到文艺复兴之后,中欧地区才具备统一欧洲的实力。然而这个时候,英国又起来了。它就像个搅屎棍一样,屡次打断欧洲大陆的统一进程。

除了英国,曾经的沙俄也是个搅屎棍,传统欧洲没能统一,跟沙俄也有关。如果古代东亚大陆的北面有一个类似于沙俄的帝国,其实中原也很难形成统一

这里插一句。相比于欧洲地缘格局,东亚的日本因为离大陆核心区较远,且古代日本航海业又不发达。因此日本在古代对中国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进入近代后,由于航海水平上来了。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在甲午之后,整整影响了中国五十年之久。其外交策略与英国对付欧洲大陆基本一致。即绝不能让中国大陆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

相比于欧洲零散不堪的地形,我们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的华北平原占了中原几乎三分之二的平原面积。不仅土地优质,人口还很多。华北在古代是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

因此在这种格局下,在古代,几乎就是谁拿下华北,谁就是铁定中原之主。其它地区完全无能力对抗。

秦汉隋唐皆以关中立国,统一天下,因此就有了句名言,叫得关中者得天下。然而秦汉隋唐虽以关中为立业之本,但能拿天下,其实关键还是靠的华北平原。

也就是说。古代中国,从北到南统一中国不稀奇。从巴蜀或江南往北打,还能统一,这才叫稀奇。因为这几乎就相当于是逆天改命了。正常情况下,边缘地带跟中原的人力武力不成正比,自保都很难。搞分裂那几乎等于是做梦。

还有一点,气候也是一方面原因。东亚大陆是温带、亚热带的季风气候,温湿季节差异比较大,适宜高产谷物的耕作,养活人口更多。但温度、湿度的季节不均,也会使得自然灾害频繁,需要有一个强力中央政权来统一力量,抗灾救灾,搞大规模的人工灌溉建设。当年中国从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夏朝),就是因为有这种需。

相比之下,欧洲没这方面问题。西欧是温带海洋气候,温度、降雨随季节变化的差别相对较小,全年温和多雨,更适宜牧草、燕麦以及大麦等人畜皆宜的谷物生长。对灌溉需求小,宜农牧混作。这种气候,虽然会使欧洲的承载人口相对较少,但食品来源相对多元,农业呈多样性发展。也使得欧洲对有没有一个中央政府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

当然,前面说的,并不是想证明地理是对结果的唯一影响因素。实际上中国能一统,而欧洲不能,是政治、宗教、文化、种族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结果。

如果你是一个赞成统一的人,那真的应该感谢秦始皇、刘邦、杨坚、赵匡胤们。因为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统一,用结果告诉了老百姓,统一比分裂好。

生在一个统一的治世,老百姓的日子或许也不会过得很好。但若生在乱世,那肯定不会过得好。所谓乱世人命贱如狗,这可不是文人随便一说的。

而受此影响,一个观念也深深的扎在大部分中国人的心里——谁能统一天下,谁就是大英雄。搞分裂的人,注定要被钉在耻辱柱上。

自此,中国就变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国家。

当年民国军阀打得那么狠,但没有一个人敢于独立。这就是受了传统观念的影响。

相比之下,欧洲完全相反。欧洲人认为谁能领导自己独立,谁就是英雄。这很显然就是人心不支持统一的具体表现。

欧洲自罗马帝国后,经过两千年发展,人心自此,欧洲的统一注定就只是个念想了。

分裂的欧洲和统一的中国,为何说地理决定了中欧的不同历史?

中国和欧洲在历史上很相似,都是一个相互之间关系非常密切的地域。可是欧洲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而中国却长期处于统一状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在欧洲大陆上,也曾多次有过试图统一的时候。比较典型的时期,就是拿破仑试图统一欧洲,还有就是希特勒也试图统一欧洲。不过这两个时期,最终都没有成功。而且无论是拿破仑的统一战争,还是希特勒的统一战争,在欧洲历史上都被认为是一种侵略,是不被接受的。

这种情况在中国恰好相反。中国只有大一统,才是被老百姓接受的。如果中国出现了分裂,分成了很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绝对不会各安天命相安无事。必然会发动战争。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重新实现统一。如果整个中国地域上还没有实现统一,这种战争必然会打下去。直到完全统一后,这种战争才会结束。

(拿破仑画像)

为什么非常相似的两块地域,出现的国家结构形态,会这么不一样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有强大的主体民族,欧洲没有。

在中国这块地域上,是有着强大的主体民族的。这个主体民族,就是汉族。

同为汉族,因此就有完全共同的文化。这个文化就是要求统一。所有的汉族建立成一个国家。如果在汉族之间出现分裂的情况,是不允许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就是这个道理。

同时,周围的民族,都是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虽然不断侵略汉族,但实际上,无法撼动汉族的地位。就算少数民族偶尔取得统治地位(比如元朝和清朝),但由于少数民族长期受主体民族汉族文化的影响,他们也是追求统一的。实际上他们也不可能不追求统一,因为他们如果没有全部占领汉族生活的区域,汉族必然要反抗,想办法把少数民族占领的区域给夺过来。这样一来,必然会继续发动战争,直到最终实现完全的统一为止。

欧洲的民族非常多,但是没有一个强大的主体民族,只有一些不太强大的国家。而这些不太强大的国家,其实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主体民族。由于没有主体民族,因此只要被其他民族占领,都被认为是侵略。被占领的民族都不高兴,都要反抗,直到这个民族独立出来,自己建国为止。

(网络配图)

二、中国古代有强大的文化向心力,欧洲没有。

中国古代之所以倾向于统一,是因为作为中国古代主体民族的汉族,有强大的文化向心力。这个文化向心力,就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民族文化。由于中国在古代多次统一,多次建立强大的皇权国家。因此,这个文化也成为中国古代最主流的文化。周边的少数民族,因为在文化上比较弱势,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能够辐射整个国家的文化体系,因此,都是以汉民族的文化为主。他们多次向汉民族学习,多次出现汉化的情况。

欧洲则不一样。欧洲的文化很多元,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没有一种文化能够统摄整个欧洲。因而,当一个国家在通过战争实现统一的时候,这个统一国家里,必然要爆发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冲突。这种冲突,最终造成国家的再次分裂。

(网络配图)

三、中国古代地域向内收缩,欧洲的地域向外扩张。

中国古代的地域特点,是中间部分的地域非常肥沃,非常舒适。而周边的地域则都是一些生活条件很差的地方。比如东边是大海岛礁,西边是高原,南边是瘴疠,北边是沙漠戈壁。这些地方,都是不太适合人居住的。因而,周边建立完整稳定国家的可能性很小,都在向内收缩。这种收缩,就使得中国古代具有了统一性。

西方国家不一样,他们并不具备这种向内收缩的地域。相反,更多的是向外扩张。因为欧洲的周边大都是海洋,因而欧洲除了想向内实现统一的情况外,还想向海外发展。而向内统一的困难是非常大的,因而向外发展便成了欧洲国家扩张的首选。所以,欧洲内部即便要争夺,也是对出海口的争夺。一旦有了出海口,就可以到其它地方获取殖民地。有了殖民地,欧洲各国看起来很小,但实际上很多都是大国和强国。

正是两个地方有这么多的不同,因为才会变成今天的样子。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欧洲史》等)

分裂的欧洲和统一的中国,为何说地理决定了中欧的不同历史?

欧洲,也称作“欧罗巴洲”,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中国一个国家的面积就有960万平方公里。

可是当你打开欧洲地图的时候,就会惊奇的发现,跟我国领土相近的这个州,可以说是“四分五裂”,竟然有48个国家和地区。

欧洲只有一个大国,那就是俄罗斯,但俄罗斯有很多大部分都处在亚洲,欧洲人把他当做一个欧洲国家去看待。

欧洲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大一统的国家,但是都很短暂

大家耳熟能详的罗马帝国、查理曼帝国、拿破仑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当时都距离欧洲只有一步之遥,但是这些庞大帝国都昙花一现,有的本身就是一个联盟组成的。

到了20世纪,希特勒建立起第三帝国,雄心勃勃想一统欧洲,不久也身败名裂,遭遇覆灭命运,统一欧洲也成为笑谈。

欧洲人似乎天生就喜欢独立,即使是像北爱尔兰这样只有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区,都乐此不疲地闹独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反观中国,恰恰与之相反。

中国历史上也有分裂时期,也出现过很多小国。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

但是这种分裂在历史长河来看是非常短暂的,根本就无法持久,很快就会被一个强大的王朝所统一。

也就是说,中国有一种看不见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欧洲恰恰相反,有一种强大的独立和分裂的力量。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想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的“众志成城”和欧洲的“一盘散沙”?

除了文化的原因,思维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地理方面的原因。

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但是它有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东南部拥有一望无边的太平洋,西部、西南部、西北部、南部东南部是连绵不断的山脉,如西北的阿尔泰山脉,西面的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祁连山,西南的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中西部则有秦岭、大巴山、阴山、贺兰山。向南有横断山脉。

这些山脉有一个共同是特点,那就是海拔很高大都更不可攀,是无法逾越的天险。比如昆仑山海拔在5500米以上,绵延2500公里;天山长度2500公里以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到中国腹地去的时候,还要遇到绵延1500多公里的秦岭。而长江中上游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江中激流险滩,同样是难以逾越的天险。

也就是说,中国连接外部的,只有北面一个方向,但是北部气候寒冷,游牧民族不能获取足够的食物,无法定居,不能安居乐业。

而黄河沿岸,土壤肥沃,有舟楫之利和灌溉之便,农作物可以稳产,做到旱涝保收,人类可以在此区域无忧无虑生存下去,繁衍生息。

所以中原地区不仅孕育了中华文明,生产力也发展迅速,长城建立起来之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成为人类安乐窝,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无论是什么力量,都不能让中国分裂。

欧洲当然也有山脉,但海拔普遍比较低,除了阿尔卑斯山脉,其它山脉的平均海拔都在2000米以下。

比利牛斯山脉,平均海拔1800米,全长只有400多公里,东端的宽度只有10公里,中部宽度只有120多公里。

亚平宁山脉平均海拔2000米,长度倒是有1400公里,但最窄地方只有40公里。而中国的天山最宽处800公里,南北平均宽度也在250公里以上。

以上山脉根本无法构成天然屏障,当年汉尼拔就带领大军从赛尼斯山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军罗马。拿破仑在1800年率军穿过阿尔卑斯山,出其不意的在马伦哥战胜哈布斯堡王朝的军队。

但是你让他们率领军队翻越天山、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脉试试?

欧洲中部和北部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在欧亚大陆相交地方没有任何天然屏障,连接欧亚的乌拉尔山,山势都较平缓,最低的地方海拔只有500米,高处也不过1000多米,最窄处宽度只有40公里,只要想跨越,可以说是易如反掌,当年蒙古骑兵就是从那里经过横扫欧洲的。而欧洲的河流河网比较稠密,不仅数量多,而且什么流向的都有,这些河流还水量充沛。

欧洲的河流还有一个特点,那就非常分散,各行其道,不想长江黄河都流入东海。

欧洲的多瑙河、莱茵河、第聂伯河、顿河、易北河,以及卢瓦尔河和伏尔加河星罗棋布分布在欧洲平原,流向也五花八门。

有流入大西洋的,有流入波罗的海的,也有流入地中海和黑海的,没有哪一条河流像长江和黄河那样是老大,是母亲河。

每一条河流都能说自己是老大,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水系,都可以灌溉农田,无论你在都可以安居乐业,所以不同文明都能各自为政,互不依赖,就没有什么向心力。

总的来说,中国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华文明,也诞生了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的大中华。欧洲相对开放的地理环境,诞生了很多文明,让很多民族有天生的独立性,产生了那么多国家。

分裂的欧洲和统一的中国,为何说地理决定了中欧的不同历史?

先问是不是再说为什么。

我的观点是,欧洲之所以分裂,不在于地理而在于人文。

不否认地理环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甚至有的时候它确实能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如果把一切问题都往地理上去靠,显然是非常不客观的。

举个例子吧。

人类历史上文明的发展往往要借助于大江大河的滋养,但是大江大河不定期的泛滥又会造成周边百姓的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很多文明都有关于大洪水的传说。

印度原住民借助于恒河、印度河的流域的帮助,形成了著名的古印度文明。

其特点是,没有反抗精神!

因为大河的常年泛滥,让当地的老百姓发现修建房屋城池积累财富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于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往往采取妥协和信天由命,这是为什么印度历史上的很多王朝都是外部的民族入侵这里所建立起来的。

所以,可以这么认为,印度河、恒河的常年泛滥导致印度原住民缺少了尚武精神。

不是所有的民族遇到同样的事情都会变成和印度人一样。

我国著名的巴蜀文明就是一个证明。

巴蜀文明成长于长江流域,这里就像印度河、恒河一样也会常年的泛滥,他们的财产他们所建的房屋和城池也会因为大水而被摧毁。

所以,巴蜀地区的老百姓对于修建城池也不热心,因为他们认为,修筑城池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免受外敌的伤害,那么如果保持一个强大的尚武精神,就算外敌入侵也能最终将他们击退。

所以,虽然和古印度人一样不爱修城池,但是巴蜀人民的性格却正好和印度人相反,印度人是信天由命,面对外敌只会妥协退让,巴蜀人民在面对外敌的时候反而变得更具有反抗精神。

你看,同样是洪水泛滥,却能够塑造不同的民族性格。

所以,地理决定论不是万能之钥。

那么,为什么欧洲是分裂的,同样大小的华夏却是统一的呢?

原因就是人文思想的不一样。

说实话,从地理的复杂程度上看你东亚地区要远远超过欧洲。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经受着四大洋水汽洗礼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拥有全地形风貌的国家,就算是把整个欧洲拿来和我国相比也稍显不足。

横断山脉、太行山脉、岭南、长江、黄河等将我国的国土切割的支离破碎,但是没有影响到我国古代人民的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和巩固。

而欧洲虽然经历了古罗马时期的极盛,但是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却陷入了全面的分裂。

这就是因为人文思想的不一样。

我国的大一统思想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此时正是西方世界希腊罗马文明成熟和兴盛时期,两者却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

因为,我们的思想是开放的,希腊罗马的思想是保守的。

从战国到秦朝再到汉朝,无论是谁加入到华夏族的大家庭来中都会被欢迎,哪怕之前是对手。

所以,汉武帝可以把匈奴王子任命为托孤大臣,因功封侯的匈奴人更是灿若繁星。

但是,在罗马,罗马公民的比例常年处于该国总人口的30%以下。

于是,在东方夷入夏则为夏,绝大部分被征服的新的土地,当地的老百姓在几代人之后都会形成对中原王朝的认同感。

而在罗马,绝大多数人因为不是罗马公民,享受不到罗马公民的权利,他们永远对这个国家没有心理上的认同感,一旦国家走向衰落,就会树倒猢狲散。

于是,华夏族构建了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国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