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为何不喜欢姚启圣?
康熙皇帝不喜欢姚启圣是因为姚启圣看不起他。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帝在平定三藩后,下一步就要整治蒙古各部,最主要的就是葛尔丹。
我们都知道,从最早的匈奴开始,北方游牧民族一直都是大一统王朝在外部的最大威胁,汉唐宋明,都屡次兴兵讨伐,作为一个想做千古圣君的皇帝,康熙毫无例外也要将蒙古各部驯服,这将是一场持久战,所以,必须要保证后方稳定,特别是江浙地区的稳定,因为这里是清朝的赋税要地,征服葛尔丹,军饷都从这出。
然而,孤悬海外的台湾岛和占领台湾岛的郑氏家族却威胁着江浙地区的稳定,也就是康熙征服葛尔丹的大后方。所以,康熙北上盛京去找被贬的周培公,想重新启用周培公收复台湾,以稳定康熙征服蒙古葛尔丹的后方。偏偏周培公此时已经病入膏肓,周培公临死之前,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
姚启圣饱读诗书,又特别有手腕,在政事上处理问题井井有条,特别优异,然而,让姚启圣养马,做个弼马温实在太屈才了,姚启圣是有战略眼光的,所有周培公推荐了姚启圣。
不过姚启圣性格孤傲,而且瞧不起满人,就连康熙这个皇帝他都瞧不起。
你比如,康熙派他的贴身太监李德全去请姚启圣,就碰了一个大钉子,被姚启圣狠狠鞭打了一顿。姚启圣连康熙都瞧不起,会瞧得起你李德全这个康熙的奴才?
那么,姚启圣为什么瞧不起康熙呢?
电视剧里也演到了,康熙跟姚启圣曾经有一次深夜畅谈,谈的最多的就是华夷之别。
当年春秋战国之时,天下王统的中心在山东,也就是现在中原和山东一带,因此位于长江边上的楚国被目为蛮夷。这种华夏正统论和华夷之别由于儒家文化的加强,流传了两千多年,到了清朝也是一样,江南的楚国都被目为蛮夷,更别说你从关外辽东入关的满人了,在某些汉族士大夫眼里,可能满人之蛮夷程度更甚。
因此,康熙在跟姚启圣深夜畅谈之时,直接挑明了姚启圣的心思,他对姚启圣说,你不就觉得我们满人入主中原当了皇帝,你才不服气,你才把你的尖酸刻薄和狷介孤傲都表现出来的嘛?
康熙本来以为通过这次与姚启圣的促膝长谈,姚启圣能放下架子,谁知道,姚启圣一点都没听进去,比如回京过程中,康熙担心姚启圣年老,禁不住寒风凛冽,把姚启圣叫到了他龙辇里,人家姚启圣一点架子都没放下,面对一个帝王,该吃吃,该看看,旁若如人,把他那股穷酸劲表现的淋漓尽致。
后来姚启圣放了福建总督,负责收台事务,更是表现出了对王权的蔑视,以至于跟随母亲回南方省亲的蓝琪儿回到京城,还说姚启圣一股子酸臭味。
所以,康熙帝从始至终没喜欢过姚启圣这个老头,谁会喜欢一个总是蔑视自己的人呢?
但是为了收台,康熙帝又不得不重用姚启圣。在这个过程中,康熙一直在跟姚启圣较劲,比如在收台方略上,不全听姚启圣的,一会儿派明珠去,一会儿又派索额图去,让这两个满臣凌驾于姚启圣之上,姚启圣呢,也是傲,你不用我,我回家给老母丁忧。明珠和索额图都搞不定,康熙只好又把姚启圣请回来了。
即便成功收台以后,康熙帝也一直在跟姚启圣较劲,比如把姚启圣封为西湖侯,让姚启圣居住康熙在杭州的行宫,给姚启圣一宫的皇家珍藏典籍,投其所好,目的是向姚启圣展示他这个蛮夷皇帝,也可以做到唐宗宋祖那样胸怀似海。
然而,姚启圣施展宏图大志的愿望已经完成了,不在乎这个了。
康熙皇帝为何不喜欢姚启圣?
因为姚启圣这个人贪污军饷、嫉贤妒能。
早在姚启圣去世前两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年,当时清朝都察院的左都御史(都察院最高长官)徐元文就直接向康熙帝弹劾姚启圣。
徐元文弹劾姚启圣的罪名主要有三点:
1、贪污军饷;
2、决策不当,进退失据;
3、诬告福建巡抚抚吴兴祚和水师提督万正色。
徐元文弹劾的这三条罪状准确不准确呢?
姚启圣病故后,兵部核查姚启圣报销各项,发现姚启圣确实贪污了4万7千两白银;要知道这可不是雍正、乾隆年间,康熙朝一省总督一年的俸禄才120两银子,姚启圣仅仅在“修缮船舶”这一项上就贪污了4万7千两白银,虽然说不上大贪,但是绝不是“小打小闹”。
只不过康熙帝看在姚启圣已经去世的份上,没有向姚启圣家属追缴赃款。
另外说嫉贤妒能,这一条姚启圣真是跑不了。
其实最开始清朝平台选定的主将不是施琅而是当时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
而万正色也不负众望,率领福建水师取得了海坛海战的胜利,帮助清军夺取了厦门和金门;结果因为万正色反对姚启圣着急出兵的计划,姚启圣百般要求中枢将万正色调离水师,换施琅担任水师提督。
结果施琅担任水师提督收复宝岛被封为“靖海侯”之后,姚启圣又觉得施琅“贪天之功”,竟然责怪施琅取胜之后没有谦让、没有让总督出首向朝廷邀功报喜。
事实上姚启圣和施琅的矛盾在康熙二十二年已经非常尖锐了,就连康熙帝亲信大臣李光地都知道姚启圣当时正准备花钱找御史弹劾施琅,幸亏姚启圣“及时”病死。
这样嫉贤妒能的人,康熙帝怎么会喜欢?
其实姚启圣为人,康熙朝大臣们都很清楚,姚启圣去世后,李光地在谈到姚启圣时都表示姚启圣就是一“无赖”:
姚总督本是一无赖光棍,竭民膏脂,用如泥沙,可称穷凶极恶。
康熙皇帝为何不喜欢姚启圣?
康熙不喜欢姚启圣,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姚启圣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他虽向皇帝跪拜,却从未把自己放在子民甚或奴才的位置上,而更像是一个合作者。
封建帝王的天下是家天下,就是说所有的百姓都要像伺候爹娘那样伺候皇帝,把最好的东西、美女都要上供皇帝,甚至自己的生命尊严都是皇帝给的,对皇帝必须全身心的恭敬和服从,所以叫子民。文臣武将必须要争取做巴结自己的前程,有什么好的策略办法必须都贡献出来让皇帝参考,争取让皇帝了解你信任你赏识你亲近你,这样皇帝就能给你到身边跪拜伺候的机会。你能够直接让皇帝每天耳提面命教训上,你才是成功了,有尊严了。但是姚启圣当官是越当越小,宁可躲到马场去养马,摆明了就是不愿意到皇帝哪里去伺候,不愿为皇帝所用,你说皇帝能喜欢他吗?
就像平台湾,皇帝身边的儿子和重臣,一个个自告奋勇的向皇帝请旨求战或者献计献策,宁可做的荒腔走板,也要表明为皇上分忧解愁的忠心,姚启圣深知台湾的事务,却需要皇帝一请再请,对皇帝来说这已经就是不忠。最后虽然出来做事,但摆明是为了国家和百姓,才在你皇帝搭的台子上唱一出好戏,唱完了转身就走,完全就像个项目合伙人。他有大本事,却不愿意当皇帝的忠心奴仆,要不是他年老了,没什么雄心壮志了,也许康熙用完以后还真会杀了他,最次也得远远的发配到蛮荒之地,派人监视起来。
康熙皇帝为何不喜欢姚启圣?
导读:本文以《康熙王朝》剧情为探讨依据,请勿与正史对号入座。康熙是清朝帝王中相当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即使这样也避免不了帝王这种生物的通病。那就是帝王都希望掌控一切人的命运,无论自己如何都希望所有人像周培公一样对自己无条件效忠;希望自己高高在上予取予夺,哪怕臣子受些委屈也要成就自己“良苦用心”。而剧中的姚启生情商、智商全面碾压康熙,康熙的一举一动在他眼里都无所遁形。姚启生需要在平台中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抗上不过是主动授康熙以柄。对官场陋习的不屑让他养成了不拘小节、嬉笑怒骂的习惯,但是坚持朝廷法度又让康熙无可奈何。所以康熙自持有为之君对姚启生打不得、杀不得,这才是康熙讨厌姚启胜的原因。
在无能的皇帝都希望出现的是君臣相得的那一套,自诩为千古一帝的康熙更是如此。如果冲剧中来看康熙喜欢的是周培公这种臣子,才能卓著的人不能人尽其才;为了所谓的大局浪费了周培公一身的才华,也许这康熙还以为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吧。正是周培公临终前推荐了姚启胜,才让这个充满个性的老头进入了康熙的视野。但是姚启胜不是周培公,脾气倔、智商高、深谙进退之道;姚启胜根本不给康熙施展帝王手段的机会,功成身退让康熙又爱又恨。
皇帝这种生物认为天下人才就该为自己所用,所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就是帝王可以胡闹臣子必须忍受;周培公符合康熙贤臣的标准,但是姚启胜不陪康熙演戏自从进入家天下后就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历代天子也养成了天下人才就应该为他所用。普通百姓也想通过向帝王展现自己才能获得重用,所有才有“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说法。几千年来除了魏晋名士外,就是世家门阀不用特意看帝王的脸色了。在这种状况下清朝帝王自然继承了历代帝王这种深入骨髓的优越感,即便是康熙大帝也没能免俗。 在《康熙王朝》剧中平定三藩后的康熙大帝意气风发,以为可以掌控所有人的命运。明争暗斗的明珠索额图康熙觉得完全可以驾驭,为了平衡朝局甚至可以牺牲有才华无辜的大臣。平定察哈尔王以及王辅臣的文武双全的悍将周培公,仅仅因为满臣的担心就剥夺周培公的兵权至于冰天雪地的盛京长达十年之久。也许在康熙看来这很正常,毕竟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但是有性格的姚启胜不是这样的脾气,正是多年耿直不想改的脾气才被贬职一降再降。大清的官职被他做了一遍,从顺治二年的福建巡抚的康熙五年降为马场的九品司厩。虽然姚启胜确实有展现才华平定台湾的宏愿,但是在实现平台夙愿后自然不会在配合康熙上演什么君圣臣贤的戏码。因为那样太累,不符合姚启胜自身的性格。
姚启胜希望有大显身手的机会,但是其脾气秉性又不适合官场;在平台成功后迅速急流勇退,对于皇权的潜在蔑视才是康熙发怒的原因姚启胜的脾气太臭、不合群,说白了就是不同流合污所以从二品大员屡次将为九品。清朝的官场的腐败即便是康熙也不能为力,所以姚启胜在实现人生价值(平定台湾)后迅速急流勇退。不过康熙即使不喜欢姚启胜的性格,也不想让人说他没有容人之量。姚启胜痛恨清朝的官场、藐视皇权让康熙很生气,功臣不赏恐惹人非议;所以康熙才说“你早就死了,朕内心里早就杀了你一千次”
姚启胜不想做皇上的奴才,因为周培公的例子在前康熙对于他的使用也不能完全放心;姚启胜功成身退容易让人因为帝王没有容人之量姚启胜在现代职场中属于满身是刺儿、但是有才的人,领导用这种人需要的是包容;而习惯了乾坤独断的康熙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况且性格耿直的姚启胜临时向康熙屈服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平台),成功后当然不想长期做康熙的奴才。况且姚启胜为了平台甚至上书要求调离捣乱的八旗将领普赖,用汉军一力承担攻台重任。当时用人之际康熙自然可以容忍他,但是平定台湾后不急流勇退等着做靶子吗?周培公就是前车之鉴,平定台湾后姚启胜手握20多万雄兵康熙能放心吗?所以此时急流勇退也尽显姚启胜的人生哲学。显然姚启胜的马屁功夫一点都不低,一顿马屁拍的康熙也很舒服。“臣生于康熙之年真是大幸啊,但是臣比周培公幸运多了”。既然姚启胜去意已决而且康熙也不喜欢,干脆顺水推舟准许辞官。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康熙皇帝为何不喜欢姚启圣?
康熙皇帝比较欣赏姚启胜,对他收复台湾的主张言听计从,死后还免除四万七千两债务。
姚启胜(1624一1683)字熙止,浙江绍兴人,平三蕃,收复台湾屡立战功。姚启胜是清代政治家,军事家,名将,出身经万和一些电视剧描写的差异较大,但也颇为坎坷。
姚启胜生于1624年,1683年,四十岁时才乡试中举,走上仕途道路,任广东香山知县。
清朝从顺治时期,为防止海盗和台湾的郑氏集团,实行"海禁",颁布:迁界令”,沿海居民内迁30一50里,寸板不得入海。
禁海令严重的影响了沿海居民的生活。姚启胜是务实的政治家,他在自已的管辖区内悄悄地解除了"海禁",被人告发后丢官罢职,开始以经商为业。
三蕃之乱爆发后,姚启胜募集了几百士兵投靠在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麾下。姚启胜足智多谋,屡献奇计,口才出众,成功劝降了吴三桂大将小温候,还有耿精忠投降,升为浙江温处佥事。
在姚启胜谋划下,康亲王杰书平定了江浙地区,进军福建。他上书康熙皇帝,保举姚启胜为福建总督,成为封疆大吏。
姚启胜积极收复台湾,任职第二年,便亲率大军以复了金门和厦门,扫平了郑经的外围防线。
1679年,姚启胜还设"修来馆",利用高官厚禄招降,分化瓦解郑经势力,还积极采购西洋火炮,组建水师,为収复台湾作准备。
1681年3月,延平王郑经病逝在台湾承天府,年仅40岁。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一个年幼少年根本镇不住场孑,朝中大权落在冯锡范和刘国轩等人手中,让效忠于郑家的人心不安。
目光敏锐的姚启胜知道收复台湾的机会来了,他上书康熙皇帝要求进兵台湾,并且和大学士李光第保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为收台总指挥。
1683年6月,姚启胜和施琅率水师攻占澎湖,郑克塽等人见大势已去,便纳土归降。
施琅抢先上报了军功,封为靖海侯,得到了很多赏赐。而成功策划收复台湾的姚启胜却什么也没得到,心情有些郁闷,当年十一月,便背痛发作去逝了,享年六十岁。
姚启胜死后,有人告发他贪没福建造船𨥬金四万七千两。
1684年,康熙召开会议讨论这件事,有人主张收缴。康熙皇帝感念姚启胜平三藩,收台湾时立的奇功,御笔一挥,勉除了这笔银子。
康熙皇帝为何不喜欢姚启圣?
因为未从内心归顺朝廷的姚启圣,代表的是一种知识者的清醒,是一种对满族皇权的轻篾和对官场陋习的厌恶。这种“从道不从君”的清介之气,对于专制统治者来说是很不舒服的。而如姚启圣之巧舌如簧,冷嘲热讽,擅议朝政,在康熙看来便是妖言惑众,有动摇朝纲之害,他怎能不觉着如芒在背?
桀骜不驯的姚启圣是如何被康熙制服的?康熙是一代明君,掌握帝王心术,对下属的掌控也非常的好,即使桀骜不驯的姚启圣也被康熙皇帝制服了。姚启圣是汉族名臣,也十分的有才华,不太看得起人,也不愿意为满清贵族们服务。
但是姚启圣在康熙朝却功劳显赫,那个时候清朝没有成功收复台湾,姚启圣却是收复台湾的大功臣。当初周培公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康熙也知道姚启圣的能力,但是姚启圣太过于桀骜不驯,傲气太盛,康熙便想办法挫挫他的傲气。
一开始,将姚启圣关进大牢,不肯任何人和姚启圣说话,姚启圣可憋不住,我觉得是个人都会不行了,三个月在牢里,也没有人和自己说话,真的是心理生理双重打击了。
之后,再和姚启圣谈谈心,感化感化,这个时候的姚启圣的心理防线很脆弱,再被帝王这么一讲,得嘞,感动了。康熙也清楚,面对这种脾气臭臭的文人,还是要以攻心为上啊,就这样不费一丝力气,姚启圣就对康熙死心塌地了。
后来,康熙更是烧掉先帝的御批,可以说,这让姚启圣更加死心塌地了,其实他对满清贵族不满,但是,他是绝对服从康熙皇帝的,觉得康熙皇帝很懂他,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后来,果然姚启圣不负众望,为收复台湾立下了汗马功劳,这种文人不能强行收服,需要帝王礼贤下士,即使没有金钱名利,只要有知遇之恩依旧可以让他们死心塌地的。
姚启圣做了什么让康熙对姚启圣恨之入骨?姚启圣最开始是周培公推荐过来的,一开始他其实是不受重用的。
尤其是在康熙帝面前,他曾经还因为太过于傲气,被康熙帝扔进了监狱。所展现出的主要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但是他对于康熙帝来说,不是康熙帝所需要的那种臣子。
因为姚启圣这个人太清楚,心思太过于透彻,对于当时的一些朝政时事都看的特别的明白。而对于康熙帝来说,他需要的是能做实事的,而并不是一个政治家,讽刺家。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因为康熙帝和姚启圣所代表的两个民族之间所产生的激烈碰撞。我们也知道,在当时清朝的社会,由于满人统治天下,所以诞生了非常严苛的一个阶级制度,而汉族则是所有子民当中最末等的一个民族。
对于曾经统治天下几千年的汉族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耻辱。同时,更不赞同对于民族之间划分阶级这样一个制度。姚启圣就曾经因为此事直接和康熙帝表达了他的不满之情,但也许是因为姚启圣这个人太过于直来直往,于是,在言语间得罪了康熙帝。
不仅如此,你与一个满人的最高统治者讨论满汉之间阶级问题,无疑就是在指责他的这项政治制度有问题,也是在变相的打脸。所以说,康熙帝怎么可能会对姚启圣有好感。
另外一方面,他对姚启圣恨之入骨,是因为他的透彻和视野的开阔,给了康熙帝十足的压力。让他感觉无论做什么事情,使用什么样的计谋都能被姚启圣看透,像看一个小丑跳舞一般。
康熙皇帝为何不喜欢姚启圣?姚启圣看不起满清存在的一些陋习的,甚至很多时候还有着对满族皇权的轻蔑。姚启圣这种“从道不从君”的清介之气,很受后世之人的推崇,但是对于当时坐在统治者位置上的康熙来说,却并不是一件很顺心的事情。毕竟麾下的臣子,尽管为他所用,但是内心却并没有真正的臣服,对于封建专权统治者而言,是绝对不能忍受的事情。更何况是康熙帝这样,智慧而有作为的千古一帝了。加之姚启圣常年巧舌如簧,冷嘲热讽,擅议朝政,已经触及到康熙帝的利益。
还有一个原因,是姚启圣老是在康熙帝面前提起满清陋习。姚启圣立足于满汉文化,多次上言奏请康熙帝纠正满族存在的一些陋习。康熙帝自己就是满族人,虽然也知道满族文化中的确有许多是汉族人接受不了的。但是一个人一次又一次的在你勉强提起,作为那个民族的族名,谁又会高兴呢?
还有人说,康熙之所以不喜欢姚启圣,还在于一个人,那个人就是与姚启圣一道收复台湾的施琅。姚启圣在推荐施琅作为领导军队攻打台湾后,也加入到对台湾的收复工作中。虽然他不像施琅那样,全权用兵,但是却也提出了不少对收复台湾非常有用的计策。可惜的是后来收复台湾之后,施琅将功劳全占,以致于康熙帝忽略了姚启圣,开始重用施琅。而施琅呢?则在康熙帝面前挑拨离间,最终使得康熙帝对姚启圣厌弃。不过这种说法,需要更为具体的史料加以证明。
结语其实一切的原因都在于康熙曾经跟姚启圣说的这句话:朕在心里已经杀了你一千次了,你虽然跪在我的面前,但是你的心却没有归顺我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