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何屡遭贬谪却还一生为官?
人生,犹如一片广阔无垠的大海;生命如同一面风雨飘摇的孤舟。
大海虽美,但却时常掀起骇浪、卷起狂风。用苦难和坎坷,嘲笑“孤舟”的渺小与无力。 苏轼,一位“身处坎坷路,豁达历人间”的人中之仙。
他的文章风格绮丽、潇洒不羁,颇具批判主义色彩与浪漫主义情怀。如同一柄软剑,刺入你的胸膛,却无法轻易的拔出,一字一句组成的韵味将你的心灵紧紧的包裹。仿佛置身于海阔天空的理想世界,令人心意舒畅。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多么豪迈。 或许你会认为苏轼先生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是充满了鲜花与阳光的,像五月的天空那般明媚与爽朗。
不,你错了。
人生这片“海洋”,对苏轼先生不可谓不残酷。
苏轼先生二十四岁离开眉山,二十八岁名满天下,短短四年,他用尽了余生所有的运气。
苏轼先生三十四岁那年,因敢言直谏,批判“新政”的弊端,而被以王安石先生为首的“新政党”所敌视,不屑于勾心斗角的苏轼先生自请离京调值。
本以为远离是非之地便可以明哲保身的苏轼先生,低估了人心的丑恶。
“新政党”为了斩草除根,利用苏轼先生上呈给神宗的《湖州谢表》大做文章。
苏轼先生惨遭下狱一百零三日,倘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曾规定“圣君不杀士大夫”,苏轼先生恐怕早已人头落地。
虽然免遭一死,但苏轼先生却落得一个被贬黄州的悲惨下场。
一位心怀报国大志的文豪,竟被自己所热爱的国家所抛弃,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境遇。 正如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在痛苦中崛起,创作出了伟大的《欢乐颂》;
全身瘫痪的霍金在轮椅上奋斗,创作出了震惊世界的《时间简史》。
巨大的悲痛往往能够赐予“真正的猛士们”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 即使被污蔑、即使被驱逐、即使被命运的巨浪掀进黑暗的漩涡中,苏轼先生仍旧对国家、对人性、对生活抱有一丝希望。 他建造了三条“苏堤”为无数百姓抵挡凶猛的洪水;
他皇帝赏赐的黄金尽数捐出,救济那些穷苦的百姓们; 他发明了“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肉”、“东坡路”、“东坡路桥”;
他每到一处,当地的老百姓便欢呼雀跃,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
如果说陶渊明先生,是一位看尽了人性的丑恶与生命的黑暗而不屑与之同流合污,选择归隐山林、独善其身的“隐士”。那么苏轼先生就是穷尽毕生之力,与命运、与人性、与黑暗战斗的猛士!
他没有用幻想去勾勒不切实际的“世外桃源”(指《桃花源记》)而是活在现实中,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去回报爱戴他的老百姓。同时启迪后人[永远要抱着一颗热忱的心去面对充满苦难的生活]。
相比于归隐山野的陶渊明先生,苏轼先生多了一份豁达,少了一丝消极,保存了一点天真,换回了千载歌颂。
前者值得歌颂,却不如后者值得敬佩,朦胧中,我仿佛望见了被贬谪的苏轼先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
左边——隐逸深山,遁迹白云,闲适安逸。
右边——荆棘遍地,群魔乱舞,山高水长。
苏轼先生没有被风雨所粉碎,他在冷峻中傲然向右,铮铮铁骨,令人敬畏!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
苏轼为何屡遭贬谪却还一生为官?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的文坛领袖,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成就斐然,在中国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苏轼同时又是朝廷官员,在仕途中宦海沉浮,坎坷一生,数次的被贬,让他几乎是要么是在被贬的任上,要么是在被贬的的路上。
仕途的不顺,让苏轼徒叹无奈,曾经也曾想要归隐一方,寄情山水。但最后还是没有决心一走了之,也终于病逝在被贬后应招的北归路上。
苏轼之所以没有辞官,个中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性格所致从苏轼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豪爽、豁达、大气之人,虽然数次在官场上上下下,甚至差点儿被砍头,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秉承随遇而安的思想,每到一处任职,都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造福百姓,与民同乐。官位高低,对于他而言,可能只是做出的贡献大小而已。慢慢的,他也已经逐渐习惯了这种奔波劳顿,也没有把官职看得过重,更不会因为被贬而辞职。
财力困扰虽然苏轼在仕途,一贬再贬,官是越做越小,但毕竟是有俸禄的,苏轼家族很大,他也是拖家带口,也得维持生活,而且他又不是贪官,并没有多少家产。一旦辞职不干,他用什么养家糊口?不像我们现在,只要你有能力,用什么方法都能混口饭吃。但在古时候,除了经商作官,能挣钱养家的职业很少,他为了生活也不能轻易辞官。
家族制约苏轼的家族也是豪门大户,有人在朝为官是光宗耀祖,为家族争光,但如果辞官不做,那就是离经叛道,是为家族内部所不允许的。在古代家庭中,家族长老们的权力是很强大的,很少有人敢轻易反抗。
希望所在在古代封建社会,读书人的目的就是出将入相,是人生的终极梦想,苏轼才高八斗,当然也有自己远大的目标,虽然屡次被贬,但他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翻身,受到朝廷重用,所以还是满怀希望的等待机会,他也不会轻言放弃。
文人颜面知识分子的面子问题,让苏轼不敢轻易辞官,如果因为仕途不顺,就辞官不做,灰头土脸的回家,该如何面对家乡父老?飞短流长更是文人所忌讳的,苏轼就是再豪放,恐怕也得顾及自己的颜面,不能让父老乡亲们瞧不起自已。
当然,还有很多的原因,使苏轼不能或不敢轻易辞官回家,归隐山林。再或许,对于苏轼而言,他也许根本不曾有过辞官的念头,也未可知。
苏轼为何屡遭贬谪却还一生为官?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大文学家,其诗词豪迈雄壮,气势磅礴,对后世影响很大,被称为一代词宗;但他的官场命运却曲折坎坷,他为什么屡次遭贬还一生为官呢?
一、苏轼性格豪爽耿直,豁达乐观。因为性格过于耿直,在官场看不惯的事情就敢说,由此得罪了好多达官显贵,他们把苏轼当做眼中钉,肉中刺,做梦都想除去他而后快;在朝廷为官时在大庭广众之下揭露时下弊端,弄得皇帝都无法下台,所以一再遭贬。
但苏轼性格豁达,你贬就贬吧,无所谓,别人遭贬都是垂头丧气,一天哭丧着脸过日子,但苏轼在所贬之地却饮酒作乐,寄情山水,反落了个逍遥自在;你看他被贬惠州时写的诗有两句是这么说的,“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意思是只要每天能吃好多荔枝,我就长期在这里住下去,你看多开阔的胸襟啊。
二、苏轼在官场大公无私,与世无争。大家都知道官场如染场,进去的人为了升迁或生存大多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结党营私;而苏轼是组织让干啥我就干啥,从不讲条件,你看不惯发配我到更艰苦的地方去做更小的官,无所谓,我态度和以前一样,绝不会托关系找门路厚者脸皮恳求把我留下,更不会舔着脸求人把我的官位再往上挪一挪,这就是苏轼,和谁都不争。
三、苏轼为官清廉,政绩斐然。苏轼清贫一生,有时全家人都吃不饱肚子,但从不贪赃枉法或损公肥私,不拿不义之财,而且曾多次解囊救助穷人;苏轼每到一地,能积极访贫问苦,最大限度了解当地的民生,积极筹措资金,发动人力劳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如在凤翔和杭州为官时建的东湖和苏堤等,都是久负盛名的旅游景点和休闲揽胜绝佳之地,是真正的民心工程,赢得后人敬仰和赞扬。
苏轼一生都在颠沛流离的贬谪中度过余生的,数次被贬或流放,换成一般人遭此打击后不是郁郁而终就是老死他乡,正因为有了苦中作乐的豪情和超脱旷达的人生境界,苏轼才能写出让后世赞不绝口的诗词,也能在变幻无常的官场就业一生。
苏轼为何屡遭贬谪却还一生为官?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赞。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叫一般人真的承受不了,但苏轼毕竟不是一般的人,他就是那种有坦荡胸怀的男人,对于苏轼屡屡被贬的原因,苏轼的第三个女人王朝云,有个很经典的总结语:‘’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为何苏轼一直被贬,而没有下狱或被杀呢?这跟宋太宗以文立国,不杀士大夫的政治理念有关,加上苏轼是当时的文化大家,粉丝无数。
苏轼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是难以逾越的。他豁达乐观,面对逆境依然能够适得其中。他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后又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有人说苏轼属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集团,因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其实我觉得这个说法并不准确,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因为他觉得王安石的变法不合理。当旧党上台后,打击新党的时候,苏轼却站出来为新党说话,所以我觉得苏轼是个非常辩证的人,他有自己的人生立场。
有才能是做官的优势条件,但有才能不一定就会做官,苏轼就是那个才高八斗,却不会做官的人。苏轼特有的诗人气质,让他看不惯的要说,不符合心意的要指责,不懂官场套路,不会迎合奉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棱角分明,不够圆滑世故,眼里容不了沙子,才华又高,这样的人,别人只能欣赏崇拜,无法与之为伍,因此官场之路坎坷也是自然的事情。
苏轼一辈子通过三个女人来贯穿了他整个人生:
结发妻子王弗
苏轼19岁时娶了老师16岁的女儿王弗,王弗也是个才女,夫妻恩恩爱爱,琴瑟和鸣,可惜幸福的时光短暂,厮守十年后,王弗因病去世,苏轼悲痛欲绝,奋笔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对结发妻子王弗的感情尽表其中。
续弦王闰之
妻子王弗的离去,给了苏轼很大的打击,可日子总还是要过下去,于是苏轼有了自己第二个妻子,她就是王弗的表妹王闰之,王闰之没有王弗的才气,也不能读懂苏轼的心灵,可她却是个非常贤惠的女人,她对苏轼悉心照顾,让苏轼感觉到了家庭的温暖,苏轼屡遭贬谪,王闰之形影不离,给苏轼心灵带来了极大安慰。可是王闰之在陪伴苏轼二十多年后,也先他而去,王闰之是陪苏轼吃苦最多的人。
侍妾王朝云
王朝云本是一名歌伎,她非常崇拜苏轼,12岁时,被苏轼赎身后,一直跟随苏轼,成为苏轼的助理,王闰之去世后,50多岁的苏轼终于和王朝云走到了一起,王朝云的聪明伶俐,给老年的苏轼心灵慰籍。不过他始终没有把王朝云扶为正室,这肯定有他思想上的原因,但我想王朝云也不会在乎是不是正室,能与大才子苏轼相知,就是人生最大的幸事。
苏轼一生拥有三个知心女人,而且圈粉无数,应该说他的家庭生活是幸福的。可他一生遭贬数次,官场失意,常年疲命在被贬途中,有一种悲凉沧桑的感觉,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一颗客观的心,从他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就可以理解才子乐观人生。
他反对王安石的政见,却同王安石是相互欣赏的知己,苏轼被贬,王安石也替他在宋神宗面前求情,彼此之间惺惺相惜,我们透过这些历史真相,可以感觉到苏轼的人格魅力,他屡屡被贬是因为独特的人生视角,被贬后做的那些没有品级的官,苏轼也无非是为了生存而已,真正让他闪闪发光的是他留给后世的作品。
苏轼为何屡遭贬谪却还一生为官?
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苏轼为何不辞官归隐
应当这样看:苏轼是宋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诗人,严格说应该是北宋大文豪。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经历了太多,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作为为官之人,苏轼在当时北宋史上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从宋神宗到宋哲宗再到宋徽宗。苏轼经历了三代,并且屡次被委以重任,而又屡次被贬。但是在政治发展史上,他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哪怕被贬被流放,初心不改,踏实做人认真做事。他每次被贬到地方都想方设法为民造福,
在杭州他勘察水利,组织百姓挖掘修筑了西湖,在修湖中为了犒劳修堤的民众他自掏腰包自己做红烧肉给民工吃,民工把苏轼做的肉叫“东坡肉”,此事可以看出苏轼做官为民的思想根深蒂固,而不是像贪官做官只为捞百姓的“油水”。
从苏轼的诗词中来看,苏轼生性豪放,思想重破世俗,但是在政治上,他却属于保守一派,反对变法。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苏轼感觉王安石等人的变法过于迅速,有些冒进。在他看来,改革应该要循序渐进的。而且在那场改革中,保守派的主要人物,司马光,欧阳修等人,是苏轼的前辈,对苏轼有过很大的帮助和提携。所以很多因素导致了生性豪放的苏轼中选择了反对变法的保守派。
其实,苏轼的仕途坎坷,跌宕不平。但是从他的诗作中还有平日里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他的政治观点主要在于“以民为本”的重要思想。提倡改革能改善人民生活,但是又不希望冒进,引起大的变动,主张稳健。主要是考虑到人民能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另外他主张“仁政治国”,希望国家能够国泰民安,繁荣富强。
苏轼为何不辞官,他每次被贬都不是自己在政治悲观的形势下而产生辞官的想法。他是被贬是罪臣没有辞官的说到。就像现在贪官被发现自己主动辞官就可以免责吗?
苏轼被贬就是流放到偏远的地方劳动改造,所以他不能像陶渊明那样辞官后过着隐逸逍遥的田园生活。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轼家口多全靠朝廷的俸禄养活全家,苏轼为官清廉,没有积赞多少财富。苏轼虽然字画诗词都可以拿出卖钱养家糊口,但这些不复合苏轼的政治抱负,苏轼是属于不为三斗米而折腰的市井小人。
所以苏轼不辞官是高风亮节。
苏轼为何屡遭贬谪却还一生为官?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尤其在宋词领域拥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那么,他为何屡遭贬谪却还一生为官呢?
一、才华横溢、年少及第、仕途坎坷。宋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此后,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宋元丰二年(1079年),43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下可是惹祸上身。为什么呢?因为苏轼是大文学家啊,即便写公文也会带上点感情色彩、酝酿修饰。谢表中有这样的句子:“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而这些话恰好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而且,这些新党成员借题发挥,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1079年7月28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最终还是已经退休的王安石上书救了苏轼,苏轼免除了杀身之祸,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二、拒绝结党、正义直言、随遇而安。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表面看来,此时的苏轼终于东山再起,顺风顺水。但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麻烦又来了: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但元祐六年(1091年),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绍圣四年(1097年),已经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的沿海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而饱经风霜的苏轼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开办学堂、传播文化,成为儋州文化名副其实的开拓者和播种人。如今,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和景仰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65岁。
纵观苏轼一生,不仅文学成就高,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仕途屡遭贬谪的打击下,苏轼仍不改初衷,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在每个官位上都能做好本职工作,甚至颇有建树,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