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是嘲笑蜀国的将才,还是廖化本人?

咋的啦,看不起咱廖化,有本事你也来征战沙场四十载?全身而退?

三国里有两大“老不死”,一个叫司马懿,他熬死了曹操祖孙三代人,最终取而代之。一个叫廖化,关羽还活着的时候他就已经是其帐下主簿了,一直从蜀汉立国干到了蜀汉灭亡。

三国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将星云集的时期。尤其是在三国前期,关羽和吕布这些顶级上将都常遇敌手,有胜有败,可见此时三国人才之盛。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武将上,在谋士和文臣领域,前期的郭嘉和贾诩也力压诸葛亮,成为当时天下最有名的谋士。

然而到了三国后期,人才凋零如同秋季的落叶,很多才华不高的人都成为了文臣武将里的首席。这种人才断层现象在蜀国尤其严重,以至于古人给出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说法。

这句话其实并非出自正史,而是来自于清末的一本民间书籍,书名叫《扫迷帚》,内容是提醒人们反对封建迷信。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壮者,对历史有一定的研究,很可能是一位三国爱好者。他在书中提出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戏谑之言,其实这句话颇有些道理,暗示了蜀汉后期的真实情况。

廖化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他出名并不是因为立了什么重要战功,更不是打了什么关键战役,主要就是因为他寿命比较长,算是蜀汉政权里的一位福将。

廖化本名叫廖淳,是荆州襄阳人,长期追随关羽作战,担任关羽军中的主簿,能文能武。

后来关羽在荆州战败,廖化无奈之下只好投降东吴,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没过多久,廖化巧用“诈死”之策逃离了东吴,重归蜀汉。

刘备欣赏他的忠勇,封赏他为宜都太守。刘备在白帝城去世后,他成为诸葛亮的丞相参军,参与蜀汉军务,当过广武都督和阴平太守。

在北伐曹魏期间,立了一些军功,升职为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被封为中乡侯。

在这段人生经历里,廖化完全是配角,很少被人关注。直到蜀汉面临生死危机时,廖化才有了存在感。当时姜维和张翼的主力蜀军正在同钟会的大军对峙,刘禅派廖化领兵增援姜维。

廖化当时已经是老将了,虽然军事才华不高,但凭着经验和资历已经是蜀汉的大将。当时蜀汉的年青一代将军里没有出现优秀人才,无人可用,只能让廖化担当重任。

廖化带兵增援的途中得知诸葛绪的大军正在进攻建威,于是暂停前进,准备随机应变。后来姜维大军后撤,廖化和姜维两军会合,前往剑阁驻守。

没想到邓艾偷袭成都,刘禅已经宣布投降,姜维和廖化也只好放弃抵抗。后来廖化在迁往洛阳的途中病逝。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来廖化其实能力十分有限,但蜀汉不得不用他。

魏延和马谡、关兴、张苞这些蜀汉名将都已经离世,年轻一代万马齐喑,毫无希望,在这种大背景下,蜀汉亡了。

结合这段大背景就可以得出结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其实是嘲笑蜀汉将才匮乏,无人可用,只能让平庸的老将廖化挑大梁。

廖化将军并没有被嘲笑,他忠勇的品格其实很受人敬重,是蜀汉时代的最后一朵烟花。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是嘲笑蜀国的将才,还是廖化本人?

"蜀中无大将,寥华作先锋"通常是一种比喻,也是对蜀汉政权后期人才匮乏的一种评语。更是对诸葛亮立志北伐中原六出祁山复兴汉室精神的一种感叹和褒扬。即使人才凋零缺兵少将,诸葛亮仍没有动摇他的初心。这里的潜台词大概以寥华来比较刘备兴盛时期人才济济,名将荟萃,以至于后期无可用之大将。这句话的来源应该是出于小说《三国演义》的背景,出于对诸葛亮的同情和遗憾,并没有对寥华本人进行嘲笑和疯刺的意图。其实蜀汉后期也是魏、吴的后期,各自的出类拔萃的将领大都也相对凋谢了,只不过魏、吴尚有张郃、丁奉一类的人物。蜀汉也就剩下了张翼、寥华相对较的人物。尽管寥华算不上名将之类,但自始至终忠心不坠,效力于蜀汉,最后也作到了车骑大将军,仍然是一位可褒可佳的忠义之士。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是嘲笑蜀国的将才,还是廖化本人?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是在耻笑蜀国后继无人,相比于大汉前期的五虎上将群星璀璨而言的,到此时魏延死于反骨,张凝死于乱阵,很难在又蜀国初年的大气磅礴了,皆一群无名蜀辈怎堪大用,这也是诸葛亮一生不注重培养挖掘人才造成的恶果。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是嘲笑蜀国的将才,还是廖化本人?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更多的是嘲笑蜀国军队无后备人才。蜀国自从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过世以后,蜀国的武将出现了断层以至于廖化这样的人都出来担任蜀军的先锋,人才的缺乏断层实属无奈之举,和矮子里面挑将军意思一样。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是嘲笑蜀国的将才,还是廖化本人?

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是说蜀汉没有人才了,连廖化都可以当先锋大将了。

因为军队出征,先锋大将一般都是各方面很全面很牛的人来担任。廖化在刘备的蜀汉集团实在是太一般了,廖化都能当先锋也可见蜀汉方面人才的匮乏。

事实情况也是如此,廖化原来是关羽的部将,关羽大意失了荆州,败走麦城。廖化的退路也被掐断,只身在江东流浪了一年以后才化妆返回蜀地。

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被孙权和曹操联军击败,关羽败走麦城,不仅失去了荆州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还失去了一批蜀汉的精兵强将。使刘备刚刚开创的基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紧接着刘备于221年发动了“夷陵之战”,但刘备被孙权集团打败,刘备只身逃出,失去了好不容易积攒的精兵强将,蜀汉方面的中坚力量冯习、张南、傅肜战死,杜路、刘宁等将投降,黄权在长江以北防备曹军,后路被吴军所断,于是北上投降了曹军,五万士兵几乎损失殆尽。

在夷陵之战之前,张飞被刺杀、马超、黄忠等名将病逝,刘备身边堪比诸葛亮的谋士法正也病逝,这些超一流的谋士猛将都离世,已经让蜀汉方面的人才更加凋零,再加上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瞎折腾,又损失了蜀汉方面刚刚培养起来的中坚力量。

“夷陵之战”以后,蜀汉方面内忧外患,已经不是元气大伤的问题了,而是能不能生存都成为了很严峻的现实问题。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逝,给诸葛亮留下了一个风雨飘摇的蜀汉小政权。

诸葛亮扶持刘禅上台以后,积极进行改革,根据蜀汉政权的实际情况,政治上重新和孙权结盟,战略上被迫采取了以进为守的策略,六出祁山,把战火引到境外。实际上也是一种积极的防守态势。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就是说蜀汉没有像王子成父、韩信那样的名将,所以才使得诸葛亮空有一身的抱负,功业衰败。这里说的其实也是蜀汉缺乏人才的意思。

诸葛亮每次出兵,并不是每次都派廖化当先锋,“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是流传于民间的话,实际上是指蜀汉方面的人才青黄不接,并没有笑话廖化的意思。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是嘲笑蜀国的将才,还是廖化本人?

谢邀。

这句话流传到现在已经变味了。其本意应该是针对季汉后期将才匮乏,并没有嘲笑廖化的意思。

一、廖化其人

廖化,字元俭,本名廖淳。历史上的廖化是大户人家出身,演义中交待是黄巾军出身。

廖化本来是关羽帐下的主簿,关羽败亡后,廖化使用诈死计,骗过了东吴的军队,带着老母回归,并且参加了刘备的伐吴战斗。由此可见,廖化是个忠心耿耿、又很有智谋的将军。

在后期,廖化多次参与北伐,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还立下不少功劳,廖化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景耀二年(259年),担任右车骑将军,和左车骑将军张翼并列,是仅次于大将军姜维的武官。

当时蜀中还有一句话叫“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廖化、张翼。”指出了季汉末期的重要武将。

所以说,廖化还是很有能耐的,绝非泛泛之辈。

二、季汉人才匮乏

刘禅可用之人,和他父亲刘备比,那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为何季汉后期人才匮乏,这有多方面原因。

1.自从失掉荆州,季汉偏安一隅,人口最少,人才自然就少,且此时天下格局基本确定,外州人才也不大可能进来。

2.刘备当年创业,从幽州到徐州、到豫州、到荆州……四处游荡,网罗各地精英,用诸葛亮《后出师表》的一句话“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人才慢慢逝去。

3.刘备当初励精图治,但夷陵之战,中青代人才大部分战死。

所以说,刘禅是真的没人可用。

到了后期,季汉人才捉襟见肘,竟然要让七老八十的廖化担任先锋,实在是无奈,这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由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