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毅、蒙恬将军手握重兵,为什么不扶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去等死?
首先说一下,蒙毅是没有机会的,因为沙丘之变他就被控制了。还有扶苏也不是太子,秦始皇根本就没立太子。(扶苏如果是太子,估计就没赵高什么事儿)
对于赵高胡亥他们来说,主要的威胁就是这北部边境的扶苏,以及蒙恬所率领的三十万大军。
所以,问题就是蒙恬为何不扶持公子扶苏,反而事坐以待毙。
说实话这事儿还真怪不得蒙恬!
首先当时秦始皇驾崩于沙丘的消息事被封锁的,蒙恬他们不知道秦始皇的生死,更不能确定诏书的真假。
蒙恬第一效忠的对象是秦始皇,他没有理由去反抗。况且当时并不是没有回旋余地,蒙恬并没有像扶苏那样自杀,而是“复请”(相当于上诉),所以他其实只是被拿了兵权,成立囚犯,犯不着去造反。
要知道造反乃大罪,且不说军中会有多少人跟随,军中将领包括蒙恬自己的家眷那都在咸阳啊,他这一造反无疑是宣告他们的死刑。
所以,不管怎样讲,蒙恬都没有造反的理由。
问题还是出在扶苏身上!
当时扶苏听完诏书,很是伤心,当即就要自杀。而蒙恬阻止了他,并对诏书提出了质疑,他劝扶苏再度请示一下,万一搞错了呢?
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
可是扶苏是个死脑筋,被老爸伤透了心,仅仅凭着一纸诏书就自杀了。这估计连赵高他们都没想到,这么轻松就搞定了。
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
碰到这么执拗的一个人,蒙恬也是没有办法,即使他当时想造反,那也师出无名啊!
扶苏都死了,还是死在他的军营里,他该打什么旗号。
于是他只能是乖乖的束手就擒,最后为赵高所害。
所以,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扶苏,他为何要自杀。
按照司马迁所言呢,那就是扶苏是个乖儿子。
但我觉得这个理由实在太牵强,他完全可以听从蒙恬的建议,上诉一下的嘛,毕竟是父子。
那么扶苏为何没有这么做呢?
我说一个不是太成熟的观点!
前些年出土的《赵正书》和司马迁的《史记》在有关“沙丘之变”的记录上完全相反。其认为胡亥即秦二世的继位其实是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的,并不存在李斯赵高等人合谋改诏说法。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话,那么扶苏自杀就比较有理由了。
个人认为,秦始皇对于扶苏,根本就不是那么看重,父子间矛盾重重。
首先父子二人政见不和,这个司马迁也说了的;其次扶苏身份有问题,他应该有着楚国血脉。
当年陈胜吴广起义,打的旗号中,有两个人,一个是楚将项燕、一个是公子扶苏。
要知道陈胜吴广他们都是楚人,打项燕的旗号自然没问题;但是为何要打扶苏的呢?就算他再仁义,那也是秦国公子,于楚人有着灭国大恨啊。
除非,扶苏有着楚人血脉,这个可能性是很大,因为楚国和秦国联姻很密切,当年秦宣太后芈月那就是楚国人。
那么对于秦始皇来说,他不会将自己的江山交到一个与自己政见不合且还有着敌国血脉的人。万一到头来为楚国打了天下,那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父子二人应该是有着较大的矛盾,所以秦始皇将扶苏派到了长城监军!
在大部分人看来,这是历练他!
但事实,我觉得这是一种疏远,其目的是让扶苏远离政治中心,以杜绝他争位的可能性,以为小儿子胡亥继位铺平道路。
如果说,秦始皇是把扶苏当作太子来培养,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带在身边,悉心教导;或者说放到朝堂,熟悉国事,为后来的上位打基础。
显然扶苏没有这个待遇。
当然,在秦朝那样的军功为胜的武力国家里,我们不排除是为其积累军功威望的做法。
但事实上,扶苏不是去领兵,而是去监军。什么叫监军?监视将领、监督军队,他被派去显然不是要和蒙恬搞合作,而是起到一个监视将领的作用。
所以蒙恬和扶苏的关系可能不咋地,两人在最后关头也因此没能站在同一条线上,最终先后含恨而死。
当然,上面这个说法仅仅是依据《赵正书》所做的一个推断,在没有更多确切史据的,咱只能算是脑洞!
蒙毅、蒙恬将军手握重兵,为什么不扶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去等死?
首先纠正一个问题中的错误,当时的情况是蒙恬手握重兵,而蒙毅是个文官,怎么可能手握重兵呢?
蒙恬、蒙毅两人是兄弟关系,其中蒙毅为弟弟,蒙恬为哥哥。蒙毅在朝内辅佐秦始皇执政,官拜上卿,而且秦始皇极其赏识蒙毅的才能,也极其相信蒙氏一族的忠心,因此对于蒙毅出则同车,入则同坐,蒙毅可谓是秦始皇的心腹之臣。
而蒙恬则被秦始皇派到北方边境去抗击匈奴,修建长城。当时驻守长城的秦军是三十万,都归蒙恬掌管。监军是公子扶苏。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问题中提到的太子扶苏的称谓也是不准确的,秦始皇终其一生都没有立太子,不存在太子扶苏这样的称谓。秦始皇的儿子们都称为公子某某。
那么,既然蒙毅在朝内时刻陪伴着秦始皇,蒙恬在边疆手握重兵,他们两个为什么不扶持公子扶苏,反而最后坐而等死呢?这其实跟当初的情况有关,也算是走了背运吧,最后连个申诉的机会都没有。到底怎么回事呢?听我慢慢分析。
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天下,主要巡视了吴地(今浙江会稽一带)的山川地形,然后取道海上,经山东琅邪北上,途中生病。这时秦始皇派蒙毅返回会稽,干什么呢?祈祷山川,保佑秦始皇早日身体康复。什么叫走背运,这就叫典型的走背运。
蒙毅一走,秦始皇的车队没走几天,秦始皇就病逝在沙丘。这时秦始皇身边最亲近的人是20岁的胡亥,胡亥本来是跟着秦始皇旅游的,从来没有想过要当皇帝。
然后就是太监赵高,也是胡亥的老师。胡亥小时候就跟着赵高学习律法,你们不要以为赵高是个太监就认为他文化水平低,其实赵高是个政治智慧相当高超的人。
秦始皇一死,赵高就开始游说丞相李斯,说如果秦始皇病逝在外的消息被其他皇子知道了,肯定要引起皇子们集体争夺皇位,这样的话,秦国就会大乱。不如就地立胡亥为太子,早定国事。李斯被形式所逼,于是和赵高穿了一条裤子,开始谋权篡政,扶植20岁、从来都没有过一丝执政经验的嬴政第十八子胡亥登上皇位。
对于胡亥来说,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了大馅饼,自己运气太好了。按理说嬴政死后扶苏是第一个即位的人选,公子高是第二个人选,公子将闾是第三个人选,怎么轮都轮不到自己,现在倒好,嬴政病逝在外,自己终于有机会了,于是胡亥也积极参与了此事。
于是赵高出谋,李斯执笔,胡亥参与,三人开始伪造秦始皇的诏书。秦始皇其实病逝之前已经写好了一封信给扶苏,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返回咸阳主持丧礼并登基,但是这封信没有发出去,暂时放到了赵高的手里。于是诏书经过篡改,扶苏成了不忠不孝的儿子,蒙恬也成了不忠之臣,两人被勒令自尽,诏书是这样写的:
“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赐死的罪名是,一、屯边无功,二、诽谤皇帝,三、不孝。蒙恬赐死的罪名是不匡正扶苏的过失,不忠。这样的理由充分吗?不充分。但是至于赐死吗?有待辩解。
扶苏对于诏书的反应是立即自杀,不待反抗。而蒙恬则比较冷静,拦住扶苏,给他分析形势:
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这时前去宣读诏书的使者数次催促,扶苏留下一句: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便自杀了,而蒙恬没有自杀,被使者带了回去。蒙恬被带走后,关在了阳周。边疆的30万士兵就归了王离指挥,胡亥派赵高的舍人接替扶苏的位置,做了监军。
再说蒙毅,蒙毅回来后就被赵高陷害,赵高说蒙毅曾经有过阻止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的行为(秦始皇从来没有过立胡亥为太子的念头),胡亥于是下令逮捕蒙毅,将蒙毅囚禁于代郡。
蒙毅和蒙恬两人的想法其实是一样的,想要向胡亥当面辩解,但是胡亥根本就没有给两人机会,胡亥给蒙毅的建议是赐其死罪,但是不夷三族,这其实是一个策略:
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胡亥的意思很明显,蒙毅身死可以换取蒙氏其他家族成员的存活,蒙毅据理力争,使者不听,杀害了蒙毅。蒙毅死后使者就去杀蒙恬,蒙恬基本没怎么辩解就吞药自杀了。
因此,从整件事情看来,蒙恬手握重兵,但是没有机会反抗。当时使者手持诏书,要求蒙恬即刻解除兵权交给王离,因此此时的蒙恬已经没有了军权,这是其一。
第二个原因是蒙恬的上级长官是扶苏,扶苏都自杀了,蒙恬没有了依靠,而蒙恬作为一个将军,是不允许擅自离开自己的岗位去咸阳的。 不待君召,擅入宫殿者,即是犯上作乱。蒙恬成为了一个无兵,无依靠的将军,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而蒙毅则更没有机会,如果当初他守在秦始皇身边,估计就不会有沙丘之变这样的事情发生。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蒙毅作为一个文官,胡亥随便一个旨意就可以杀了他。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蒙恬虽然手握重兵,但是胡亥宣来的诏书中载明:将军权交给王离指挥。这等于剥夺了蒙恬的军权。再加上扶苏不听蒙恬的劝阻,立即就自杀了,造成蒙恬孤身一人,无依无靠,所以只能被人带走囚禁。而蒙毅自始至终都是没有一丝机会的,因为他错过了嬴政驾崩的绝佳时机,又能怪谁呢?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蒙毅、蒙恬将军手握重兵,为什么不扶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去等死?
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开始第五次巡游天下,也是最后一次,而且他就死在巡游途中。
这次他带上幼子胡亥随行,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举止,给天下人,当然包括布置全国的秦军官兵,发出一个信号:胡亥的政治地位不同于其他公子。
秦始皇是有考虑立胡亥为继承人的,这点在蒙毅入狱后,写的辩解书可证明。胡亥幼年丧母,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就像传统的中国家庭一样,幼子总能让父亲喜欢。
长子扶苏让秦始皇很纠结,他很贤惠,但是他背后的外戚势力让秦始皇有顾虑。他把扶苏赶到蒙恬的长城军团那里,显然是失宠了,但是并不是不重视,帝国北部的30万大军,以及咸阳周边的卫戍部队,听令于扶苏。
因此,秦始皇在年事日长的情况下,对求仙拜药获得寿命延长这种事,也是越来越不相信了。他作为皇帝,必须为帝国的千秋万代考虑,关于继承人是选胡亥,还是扶苏,还没有下定决心。
他带上胡亥走天下,可以说是对胡亥最后的考验。胡亥,是一个乖孩子,但不是帝王之才。秦始皇最终在弥留之际,做出帝国继承人的决定,让扶苏继承帝位。
一、沙丘之谋
这时候,命运最捉弄秦始皇。秦始皇车驾在回咸阳的途中,在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停住了,因为始皇帝染上重病。占卜的结果是说北方的山鬼作祟,始皇帝派出他忠心耿耿的心腹大臣蒙毅前往代县(今河北蔚县)一带,替自己祭祀名山大神,祈求早日康复。
蒙毅不在身边,是最大的悲剧。秦始皇已死,这个消息不能及时的传递到长城军团,扶苏、蒙恬不知道。这就让赵高、李斯有足够的时间矫诏,等他们都安排好了,达成帝国后事的共识:令扶苏自杀,立幼子胡亥为继承人,这就是史称的“沙丘之谋”。这时候蒙毅祭祀回来,就没用了,被这帮人控制起来了,消息还是没能传递出去。
二、扶苏选择自杀
假的诏书发出之后,胡亥、丞李斯、赵高三人组也不是很有把握,因为毕竟他们要扶苏、蒙恬马上接诏自杀。而这时候扶苏二人正统领着30万的大军在帝国北疆,那实力可是妥妥的,而且素来扶苏仁厚极得朝野之心。对于这二点,三人组是很心虚的,在各自利益驱动下的媾和,本来就在下一招险棋。只要扶苏一拒绝,三人组完全没实力对抗的。
于是为配合演戏,他们有意制造秦始皇未死之假象,继续装出车驾巡视北疆的举动,一来安慰北部军将士,二来也是威慑在上郡的扶苏和蒙恬,告诉他们皇帝正在前来的路上。皇长子扶苏接到假的诏书后,蒙恬就很怀疑诏书的真伪。这时候只要扶苏有一丝丝的疑心,或者听从蒙恬的劝告验证一下诏书,也就是说你只要等那么点时间。是真的你就自杀,是假的就该干嘛干嘛去。
先来捋一捋蒙恬的疑点:一是北部军镇守边疆,关系国家安危之大事,皇帝突然让两个最高将领自杀说不通;二是有前车之鉴,当时的人都知道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杀大将晋鄙夺取军权的事情,信陵君用的正是诈托王命的招数。
另外,验证诏书的真伪,可不叫人抚膺长叹,真的是很容易啊。只要请求复核就可以了。因为涉及军国大师,又不是始皇帝亲笔诏,要求复核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只要请求复核,三人组就兜不住了。并且还有一个特别关键人物蒙毅啊,蒙毅只要祭祀一回来,秦始皇已死的消息就无法隐瞒,假装皇帝北巡的假象就暴露在阳光下。
事实就是这么“二”,扶苏没有选择复核,拔剑自刎而死。
三、蒙氏悲哀
蒙毅已经被控制在赵高、李斯这伙人手中。
北边的蒙恬该怎么选择?扶苏如果不自刎,他就能主动的多。比如他提出的复核,复核秦始皇已死,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起兵。但是扶苏已死,帝国两大候选人就只剩下胡亥,不管秦始皇死没死,你起兵就是谋反。
蒙氏一家忠义,断不至于选择反了。就算反了,在秦朝的法制制度下,你到底能调动多少兵马参与谋反又不一定;就算30万大军都跟你玩了,你能不能hold住场面也是一个问题;还有,蒙氏的整个家族还在秦国,谋反当时就要付出灭族的代价,能不能承受。
所以,蒙毅、蒙恬还能有什么选择呢,胡亥要你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
头条号“子屠龙”,与你分享问答。欢迎指正!
蒙毅、蒙恬将军手握重兵,为什么不扶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去等死?
回答这个问题,有必须先了解一下蒙氏家族。
蒙氏祖上是齐国人。蒙恬、蒙毅的祖父蒙骜,由齐国到秦国,走客卿入仕,沙场建功的路子,秦昭王伐齐,庄襄王攻韩、击赵、伐魏,蒙骜皆是主将。秦王嬴政即位后,蒙骜以四朝宿将老臣的威望,继续活跃在秦军东进攻伐魏韩的战场上,最终死于秦王政七年,受到朝堂上下的一致敬仰。
蒙恬、蒙毅的父亲蒙武,继承了家族的光辉,在秦王政时代,先助李信伐楚,后随王翦击杀楚王熊启、楚军大将项燕,平定楚国,战功赫赫。
作为功臣名族的第三代,蒙恬、蒙毅兄弟很早就受到了秦王政的赏识重用。秦王政二十六年,嬴政特别任命蒙恬为王贲副手,伐齐建功。灭齐之后,蒙恬被正式任命为内史,出任大秦都城咸阳的军政长官,蒙氏兄弟由此崛起。
鼎盛时期,兄弟二人,武略文韬,大秦朝堂上几乎无人能与其争锋。
哥哥蒙恬于秦始皇三十二年,统帅三十万秦军攻击匈奴,夺取河套,设置九原郡,筑长城,修直道(从九原郡直达都城咸阳的秦时高速公路),实乃大秦北部边防的军事统帅。
弟弟蒙毅精通秦法,干练有能,深得始皇帝赏识信任,一直在始皇帝身边协理政务,位至上卿。史书记载,始皇帝出行,蒙毅常常同车骖乘;始皇帝入宫,蒙毅每每在御前听事,其受到的宠信,李斯、赵高亦不能比。
按说蒙恬拥有大秦兵权,蒙毅不离始皇帝左右,扶苏有这样一对政治盟友,始皇帝突然驾崩,胡亥、赵高、李斯、欲行弑杀夺权之事,应该很难得逞才对,何以到了最后竟让奸佞小人翻了盘?
这等悲剧的发生,不是因为扶苏、蒙恬、蒙毅兄弟之间离心离德,犯了什么大错,恰恰是因为他们三人,要么太正直,要么太忠烈,外加那一份阴错阳差太致命。
赵高主导的沙丘阴谋,之所以能够实施开来,有一个历史细节不容忽视,对赵高而言,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对扶苏、蒙氏兄弟而言,这却是巨大的灾难。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巡游天下的始皇帝抵达平原津时,突然染病。卜卦的结果说是北方有山鬼作祟,于是始皇帝紧急派遣身边的心腹重臣蒙毅前往代县一带,替代自己去祭祀名山大神,祈求消灾祛病。
然而,蒙毅受命去代县不久,秦始皇的车驾渡过黄河抵达沙丘平台时,始皇帝陡然间就不行了,然后就有了历史上有名的“赐公子扶苏玺书”,令其“与丧会咸阳而葬”。
试想一下,如果蒙毅此时未去代县,始皇帝的这份遗照必定要先经蒙毅之手,那么赵高、李斯、胡亥绝没有机会,也没有胆量去销毁遗照原本,伪造令扶苏、蒙恬自杀的新遗诏。
遗憾的是,历史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开了一个助纣为虐的玩笑,这个玩笑不光让赵高的阴谋得以实施开来,更为要命的是扶苏、蒙恬因此对伪遗诏产生了误判,在他们看来,蒙毅就在始皇帝身边,此诏若有假,定然发不出,即便发出,蒙毅一定也会设法告知。
扶苏是个刚直孝子,当胡亥和李斯的使者抵达上郡,宣读了始皇帝的诏书后,扶苏接旨受命,当即悲痛落泪,进入内舍就要自杀。
蒙恬因为多年统兵在外,又知晓魏国公信陵君窃符救赵之类的前车之鉴,他不像扶苏那样单纯,一味相信,但想到弟弟蒙毅就在始皇帝身边,他也只能表现出疑惑,而不是强烈的质疑。
正因为如此,蒙恬劝阻扶苏的话,显得不那么强而有力。
蒙恬对扶苏说,陛下在外巡游,没有册立太子,派遣臣下统领三十万大军镇守边疆,委任公子为监军,这些都是关系到天下安危、国本稳定的重大决定。眼下有使者携书前来,要公子和在下马上自杀,何以知晓是真是假?希望公子上书请求复核,复核无误后再遵旨自杀,也为时不晚。
蒙恬与扶苏多年相处融洽,关系非同寻常,对于扶苏的性情,蒙恬想必是很了解的,但他劝阻扶苏的话,却因为弟弟的存在而不敢提出强而有力的质疑,只能勉强地要求复核真伪。蒙恬的话,潜意识是倾向伪诏为真的,因而他的劝阻非但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将扶苏激得更加刚直。
扶苏对蒙恬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说完,扶苏当即自杀。
这一幕当是千古之恨。如果扶苏不自杀,无论是再请复核,还是抗命拖延,只要等到蒙毅回归,拆穿赵高、李斯、胡亥刻意隐瞒始皇帝死讯,大秦的命运将完全改写。
千百年来,对于扶苏自杀,世人多表示困惑,表示遗憾,也曾深入查找隐藏在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原因,例如扶苏身后代表的是楚系势力,始皇帝始终忌惮,令其自杀并非空穴来风,扶苏不敢不信,不敢不从等等。
但对于蒙氏兄弟在扶苏自杀前后的表现,历代史家却是毫无争议的。
蒙氏兄弟没能阻止扶苏自杀,以及蒙氏兄弟随后被诛,皆是因为他们太忠烈,任何有悖于忠臣准则的事,他们一件也不敢做。
扶苏执意要自杀时,如果蒙恬稍有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霸气,不用说抗旨拖延,只要先将扶苏强力控制住,待甄别遗诏真伪后再做打算,蒙恬就可超越蒙氏祖父两代,成就挽救大秦的千古奇功。
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千钧一发之际,蒙恬萌生过此种念头吗?
即便有,也只能是一闪而过,因为如此行事突破了蒙氏世代要做忠臣良将的底线。
忠良之身憾不逢时,注定难为豪杰,终成羔羊。
扶苏自杀后,蒙恬尚有一步险棋可走,那就是坚称扶苏是冤死,朝中有奸人矫诏,乱命不可奉,蒙氏要起兵清君侧。虽说大秦兵制,玺、符、节三位一体,才可发兵,蒙恬起兵有一定难度,但蒙恬若强力而为,凭蒙氏三代在军中的威望,这事是能干成的。
要是蒙恬这么干了,大秦的历史走向同样要被改写。然而,蒙恬明知此举可为,但最终还是放弃了,不是他没有胆量,而是蒙氏三代忠烈的道德牌坊,不允许他这么做。
这个念头一旦熄灭,燃不起,对蒙氏兄弟而言,即便他们抗争,能做的也只剩下苍白无力的申辩。
历史的事实正是这样演进的。
胡亥即位,在赵高、李斯的蛊惑下,决意要杀蒙氏兄弟时,狼狈为奸的君臣三人一方面有些心虚,另一方面又对蒙氏兄弟拿捏的很死。
他们没有强力要求蒙恬遵从伪遗诏,立刻自杀,而是先罗列罪名,要蒙毅自杀。
胡亥要蒙毅自杀的理由是什么呢?
先主始皇帝欲立胡亥为太子,蒙毅曾有阻难之举,此为不忠,罪当诛灭宗族。现网开一面,准蒙毅自己决断。
可怜那蒙毅,面对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依旧是忠臣赤子的模样,对前来宣诏的御史,他讲了一大段肺腑之言,大意是他从未有过不忠之举,随意诛杀忠良,此乃失政亡国的征兆。
在蒙毅看来,秦二世听到他这一番肺腑良言,也许能清醒过来。
殊不知,赵高、李斯根本不会给他辩解的机会。待他讲完,宣诏御史一句你已没有辩解的资格,蒙毅便惨死在了昏君恶臣的屠刀之下。
先诛杀弟弟蒙毅,照一般的阴谋逻辑,其实有逼反蒙恬的风险,但赵高、李斯基于对蒙恬的了解,根本不惧,在他们看来,扶苏先死,蒙毅再死,这是捆住蒙恬的双重锁链,简而言之,讲朝堂的忠臣逻辑,扶苏死了,蒙恬只能受死;讲家门的忠烈传统,蒙毅伏诛,蒙恬必须受死。
然而即便如此,赵高、李斯在诛杀蒙恬一节上,还是露出了马脚,他们做贼心虚,没有强调写在伪遗诏上的蒙恬罪名,而是玩弄诛心伎俩,强调说,你的弟弟蒙毅有罪已经诛杀,你也有罪,应该伏法。
细细品来,奸人欺辱忠烈之臣,真是到了无以加复的程度。
蒙恬临死之时,先表了忠臣之心,然后说了一句自我安慰的听天由命之语,悲怆得很。
蒙恬说,即便眼下被囚禁,我若想反,足以举兵生乱。之所以自知必死而信守大义,皆是因为不敢辱没父祖之遗教,不敢忘怀先帝之恩遇。蒙氏宗族,世代忠贞而无贰心,竟然招致如此结果,定然是出于奸臣逆乱,谗佞倾轧。
说完,蒙恬喟然长叹,上天明鉴,我有何罪,为何无过而死?也许是我筑万里长城,截断了地脉,断绝了生命之根。这大概就是我的罪过吧。
之后吐毒药而死。
大秦这一段历史,可谓是将忠与孝演绎的万世沉重,呜呼哀哉!
蒙毅、蒙恬将军手握重兵,为什么不扶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去等死?
蒙恬、蒙毅不是不扶持太子扶苏,相反他们非常扶持太子扶苏,秦始皇安排扶苏去他们哪里锻炼,也是为了让扶苏能够掌握军权——新皇帝登基必定要有军队的强力支持。奈何算差了一步——赵高这个身边的太监,篡改了诏书。
在接到“秦始皇”让扶苏自杀的诏书,蒙恬就劝扶苏不要自杀,等核对圣旨真伪再做决定。但是扶苏没听蒙恬劝告,直接拔剑自刎死了。扶苏一死,蒙恬就陷入了孤家寡人的境地,有人说蒙恬为啥不造反,蒙恬虽然厉害,但是他没有秦朝的军事制度厉害:
第一,秦国的军事制度战国时期,要调动大军离开所属地,需要一件东西——虎符。虎符分为两部分,左半部分由各个地方的将领拿着,右半部分朝廷皇帝拿着。用青铜或者黄金铸造而成,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秦杜虎符的虎作直立行走状,昂首,尾端蜷曲,背面有卯槽,颈上有小孔。身上有错金铭文9行文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并且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否则,没有虎符的情况下,将领也无法调动部下。比如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信陵君偷到魏王的虎符,才能够调动了晋鄙的军队去赵国救援邯郸。
秦始皇死后,右半边虎符就落入了赵高、李斯、胡亥手中,蒙恬要想调动军队十分困难。单也不是不可以,还有两个情况他可以调动军队:1、烽火台的狼烟,蒙恬带兵回去救援皇帝。2、皇帝(新皇帝)在蒙恬军中。
公子扶苏的自杀,导致蒙恬无法起兵在唐朝以前,古人有立嫡立长的规矩,除非嫡长子十分的无能,烂泥扶不上墙。
胡亥、赵高、李斯在秦始皇死后,篡改了诏书,改立胡亥为太子,并且发布诏书令蒙恬、扶苏自杀。当时扶苏、蒙恬掌握着秦军30万精锐部队,蒙毅被秦始皇调离到北边祭祀,而后被胡亥、赵高、李斯软禁。
当秦始皇诏书到达的时候,蒙恬就劝公子扶苏核对诏书的真假。但是公子扶苏并没有听从蒙恬的劝告,而是直接自杀了!稍微有脑子的人,都应该知道,秦始皇不会蠢到突然下诏书杀边关将领,而且毫无理由,这不是秦始皇的作风。公子扶苏很有才能,但是过于感情用事。他的自杀直接导致了蒙恬无法调动军队,这30万部队是没有办法调离北方边境回咸阳了。
如果当时核验了诏书的真假,蒙恬扶苏压根就不用起兵,胡亥、赵高、李斯三个人会立刻投降。因为一旦发现诏书是假的或者秦始皇已死,那么扶苏就是法理上的新皇帝,不用虎符,大军可以直接集结出发,返回咸阳抓捕赵高、李斯、胡亥。
第三,李斯、赵高、胡亥对秦始皇的死秘而不宣秦始皇死后,李斯、赵高用咸鱼来压制尸体臭味,并且继续巡视北疆。目的就是为了赢得杀扶苏的时间和机会,如果发现秦始皇死了。即使有杀扶苏立胡亥的诏书也无用,大臣们会去秦始皇车里查验,更会要求核对诏书的真伪——辨别出秦始皇的字迹,对大臣们来讲很容易。况且,平时秦始皇虽然不喜欢扶苏,但是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指定的接班人就是扶苏。此时突然下诏书立胡亥,那么大臣必定起疑心,核对诏书真伪。
此时,大臣们会迎立太子扶苏回来即位,如果赵高、李斯、胡亥谋反,那么必然会有烽火台狼烟,那时候,蒙恬就可以带领大军回来了。但是,公子扶苏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真的就自杀了。
扶苏一自杀,那么胡亥立刻就成了新皇帝。合法的继承人已经死了,总不能扶一个死了的扶苏当皇帝吧。大臣们也就无奈了,等到朝中都安定下来,召回蒙恬。此时蒙恬手中只有左半个虎符,他无法带领30万大军离开被边境。
如果蒙恬叛逃会怎么样,大家可以看看商鞅逃走什么结果!商鞅变法,最后连自己逃跑都被自己变的法抓了。商鞅变法后,实行连坐制度,逃跑相当困难,你到了一个地方一看是生人又没有合法证件,立马会被拘捕。蒙恬还有个选择,就是北逃到匈奴,但是这样的话,他家里的老少三族会全被杀,秦朝法家制度连坐制度很厉害!
扶苏一自杀,蒙恬没有了牌,本来扶苏自己就能抵得上虎符。扶苏不死,朝里的人要么会放狼烟、要么会偷虎符送给蒙恬。可惜可惜!
蒙毅、蒙恬将军手握重兵,为什么不扶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去等死?
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始皇帝三十七年),在第六次巡游天下途中患病,最终驾崩于沙丘平台。始皇帝在驾崩前给公子扶苏写了一封盖有皇帝玺印的诏书,让扶苏回咸阳主持丧礼,秦始皇是让公子扶苏继承帝位,但诏书被中车府令赵高扣留,随后赵高同始皇帝幼子胡亥、丞相李斯谋划篡位,开始篡改诏书,改立幼子胡亥为太子,并另外写了赐死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的诏书,命令扶苏和蒙恬自杀。
公子扶苏收到诏书就预自杀,将军蒙恬感到不对劲就阻止扶苏,扶苏对蒙恬说:“父亲命儿子死去,还要请示什么!”扶苏说完这句话后就自杀了。蒙氏兄弟,蒙恬管军事在外统兵,蒙毅掌朝政在内辅佐秦始皇,此时想支持公子扶苏继承皇位也来不及了,并且使者下达诏书之时,蒙恬也失去了兵权。蒙恬虽然没有当时自杀,也被使者交给法吏囚禁起来,而弟弟蒙毅是个文臣,也无兵权,在秦始皇驾崩前被派出去祷告,并不在秦始皇身边,无法阻止赵高等人的合谋。
秦始皇嬴政是秦国第36位君主(从秦国始封君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周孝王姬辟方封秦地算起),嬴政因父亲秦庄襄王嬴异人早年在赵国为质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因当时秦、赵两国经常发生战争,导致关系恶化,嬴政的幼年过的并不好,这样辛酸的生活一直持续了9年,9岁的嬴政才第一次踏上秦国的土地,父亲在位3年后英年早逝,13岁的嬴政继位秦王,因年幼也并未行冠礼无法亲政,22岁时嬴政在秦国旧都雍城举行冠礼开始亲政。
秦王政即位时扫平嫪毐叛乱,免除丞相吕不韦的相权,开始全面执掌秦国政权,随后开始推行统一战略,最先对赵国进行了多次攻伐,攻取了赵国的阏与、轑阳、河间、安阳等地。之后从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亡齐国,秦王政用了十年时间吞并六国,一统天下,至此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嬴政灭六国,以王号不足以显其业,首称“皇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在2年后,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二十年年)开始巡游天下,“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次年(始皇帝二十八年),秦始皇开始东巡,多次到东方沿海,江淮流域以及北边等地巡游。秦始皇在位十二年中(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算起),总共有六次浩浩荡荡的巡游天下。在公元前210年(始皇帝三十七年),秦始皇第六次巡游天下,左丞相李斯随从,小儿子胡亥想跟着一起巡游被秦始皇答应,在巡游到平原津时患病,最终驾崩于沙丘宫。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在第六次巡游到平原津时已经患病,但是始皇帝忌讳提到死,跟随巡游的大臣们也不敢提到死的事情,之后始皇帝的病情日益加重,于是写了一封盖有皇帝玺印的诏书准备送给公子扶苏,遗诏的内容就是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回咸阳主持丧事,秦始皇的意思就是让公子扶苏继承帝位,但是诏书虽然写好并封好,但还没有送出去,是放在中车府令赵高代替符玺郎掌管印玺符节事务的地方,还没有送给负责传送诏书的使者。最终始皇帝在死于沙丘平台。
秦始皇是死在巡游的途中,因为不在秦国都城咸阳,此时丞相李斯为了防止秦始皇的诸多儿子们以及天下百姓有变,就封锁了消息,此时知道秦始皇驾崩消息的只有赵高等几个人知晓。然后将棺材装在辊凉车中,秦始皇的一切日程照旧,还是由原来亲近的宦官陪乘,所到之地,照旧送上饭食。百官和过去一样上奏国事,宦官就假托皇帝在车中批复百官上奏的事。赵高将秦始皇赐给扶苏的诏书扣留。
赵高对胡亥说:“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而子无尺寸之地,为之柰何。”
胡亥曰“固也。吾闻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者”赵高曰“不然。方今天下之权,存亡在子与高及丞相耳,愿子图之。”出自《李斯列传》
赵高为了自己的私欲,开始劝说秦始皇幼子胡亥,赵高对胡亥说:“皇帝去世了,没有诏书封诸子为王而只赐给长子扶苏一封诏书。长子到后,就登位作皇帝,而你却连尺寸的封地也没有,这怎么办呢?”胡亥本来是纯真的一个孩子,胡亥向赵高表明这本来就是应该的,胡亥还表示:圣明的君主最了解臣子,圣明的父亲最了解儿子。父亲临终既未下命令分封诸子,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赵高反对,对胡亥表示,当今天下的权柄,存亡予夺就在胡亥、赵高和李斯手里掌握,让胡亥考虑。胡亥认为废除兄长而立弟弟是不义,不服从父亲的诏命而惧怕死亡是不孝,自己才能浅薄,依靠别人的帮助而勉强继承帝位是无能。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的,天下人也不会服从,不仅自身遭受祸殃,国家还会灭亡。可以看出胡亥的初心不坏,也能看出当时人们对仁义、忠孝很是看重,也就能明白扶苏为何看到诏书没有反抗便自杀了,蒙恬和蒙毅束手就擒。
赵高在劝说丞相李斯之时,李斯开始也是不同意的,认为这种事情是大逆不道,不是做为人臣所应当议论的事,是持反对态度,最终胡亥和李斯还是在赵高的劝说下,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和赵高狼狈为奸,三人开始商议谋划,于是伪造了秦始皇给丞相李斯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了一份赐死长子扶苏和将军蒙恬的诏书,这就是历史上的“沙丘之变”。
改后诏书:“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出自《李斯列传》
诏书大意就是扶苏和将军蒙恬带领几十万军队驻守边疆已有十几年了,不能向前进军,还造成士兵大量伤亡,公子扶苏不仅没有立功,反而诽谤父亲的所作所为,因此不能当太子,扶苏作为人子还怨恨不满是不孝,赐剑然公子扶苏自杀。将军蒙恬和公子一同在外,不纠正扶苏的错误,作为人臣不忠,一同赐剑自杀,然后将军队交给副将王离。然后盖上皇帝玺印封好,让使者送达上郡。
使者送到扶苏手中,扶苏看了诏书就哭泣,随即准备自杀。蒙恬表示秦始皇并没有立下太子,并让扶苏担任守卫北方边疆30大军的监军的重任,现今只有一个使者前来下达诏书,其中可能存在诡计。蒙恬让扶苏请示后再做决定,扶苏对蒙恬说:“父亲命儿子死去,还要请示什么!”扶苏说完这句话后就自杀了。从一份盖有玺印的书面诏书就能直接赐死一国的公子,可见秦朝的法令的执行力,也能看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在秦始皇22岁即将加冠亲政之时发生的嫪毐之乱,也能看出盖有玺印诏书的权利有多大,皇权的至高无上。嫪毐虽然因为太后赵姬宠信成为长信侯,但是也无法随意调动兵士,嫪毐最终是偷取了太后和秦王的御玺,然后发布盖有御玺的诏书才调动兵士发动兵变,攻击雍城的蕲年宫和咸阳。盖有皇帝御玺印章的诏书就代表着权利,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
在公子扶苏身边的蒙恬虽是秦国的大将,率领三十万大军守卫边疆,并且官至内史,位高权重。蒙恬的弟弟蒙毅官至上卿,是朝廷大臣,职权相当于丞相,并且蒙毅深受秦始皇的亲近,蒙毅在秦始皇外出可以同乘一车,居内则侍从秦始皇左右。兄弟二人,蒙恬管军事在外统兵,蒙毅掌朝政在内辅佐秦始皇,那么二人为何没有支持公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就是因为有盖有御玺的诏书下达,诏书就是皇权,是皇帝的命令。
从扶苏接到篡改的假诏书后就自杀,就能看出皇帝诏书的执行力。公子扶苏自杀后,蒙毅并没有在同一时间自杀,蒙恬内心存在疑虑,准备请求上诉,但是传达诏书的使者就将蒙恬交给了法吏,关押在起来。可见带有诏书的使者权利有多大,诏书下达之时,蒙恬的兵权便失去了,蒙恬就是想反抗也不行,蒙恬除非事先知道消息进行准备才有可能进行反抗。
使者下达诏书后,此时北边的30万大军只有诏令才能调动,之后就等诏令来派人代替蒙恬掌兵。蒙恬被使者下令囚禁在了阳周,胡亥、赵高、李斯等人得知公子扶苏自杀身亡的消息,便加快赶往咸阳,到咸阳后发布丧事,太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此时更是说啥也晚了,最终蒙恬又被胡亥下令赐死,吞药自杀。
蒙恬的弟弟蒙毅在秦始皇驾崩之前被派去祷告,并不在身边,后秦始皇去世的消息被封锁,蒙毅并不知情,而公子扶苏自杀后,蒙毅第一时间也是不知情,在蒙恬被囚禁后,胡亥听从赵高之言也将蒙毅囚禁在代郡,蒙毅更是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最终胡亥回到咸阳发布秦始皇丧事,胡亥继承帝位。蒙毅虽然权利大,受秦始皇亲近,但此时秦始皇已然去世,幼子胡亥继承了帝位。
并且蒙毅此时还不如哥哥蒙恬,蒙恬好歹是个将军,手握兵权,而蒙毅只是个文臣,手中并无兵权。就算公子扶苏没有自杀,蒙毅拥立扶苏登基称帝也需要兵士来加持,和胡亥等人进行反抗对峙。蒙毅作为一个文臣,在诏令下达囚禁后已然起不到什么作用,只能束手就擒,最终被胡亥派遣御史将蒙毅杀死。
从公子扶苏、大将蒙恬、上卿蒙毅最终之死,也能看出秦朝律法的执行力,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命下达,即刻生效。即使蒙恬和蒙毅想支持公子扶苏,也是心有余力而不足,蒙恬在接到诏书之时,虽然感到有诡计的可能,但是蒙恬第一时间想的并不是用兵权解决问题,而是准备上诉,也能加以印证蒙恬此时已经失去了兵权,并且私自带兵去都城也是死罪。蒙恬弟弟蒙毅被囚禁杀害时也是同样,蒙恬和蒙毅在盖有御玺的诏书面前只能束手就擒。
大家对公子扶苏,大将蒙恬,上卿蒙毅之死怎么看,认为几人是否有反抗的机会。下方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李斯列传》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