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是个坑,为什么曹操还要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给他带来的劣势,总体还是不如带来的优势,特别是前期,正面作用大于负面,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算不上一个大坑。
即便手下谋士荀彧和程昱等人不让曹操迎接汉献帝,曹操权衡之后,仍然迎接了汉献帝,曹操是充分考虑了其利弊之后做的决定。
挟天子以令诸侯,给曹操带来了什么劣势?
首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给自己带来极其恶劣的奸臣名声。“名为汉相,实乃汉贼”!曹操家族一开始还是东汉的忠臣,曹操祖父曹腾是中常侍,曹操的父亲曹嵩官居太尉,曹操本人则是当过几任小官,汉灵帝驾崩后,官拜典军校尉,后被董卓拔擢为骁骑校尉,一家都是汉朝大臣,食汉朝的禄米。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他也是一路,朝廷和天下人自然认为他是汉朝大忠臣,可是后来当汉献帝投奔于他,他却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了朝野皆知的“汉贼”。
曹操得到这个坏名声以后,对他很不利。一方面是天下人都跟他对立,另一方面是影响曹操团结人心,收揽人才。
比如,原来想追随他的人,都不愿意追随他了,追随过他的人,也跟他有了二心,甚至他征召别人给他效力,别人都不愿意来。
最突出的一个就是司马懿,曹操两次征召司马懿,第一次司马懿装病不出,第二次司马懿还是装病不出,最后曹操威胁司马懿要法办了他,司马懿怕死,才出来了。司马懿为什么一开始不愿意追随曹操?大概还是因为曹操汉贼的名声不好。
其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加剧了他跟汉朝宗室的矛盾。汉献帝没被董卓杀死,多亏了司徒王允使用离间计,利用吕布猪杀了董卓。后来汉献帝先后被乱臣贼子裹挟,在乱世夹缝中苟延残喘,他听说曹操势大,想要依附曹操,于是来到离曹操不远的安邑。
曹操就想迎接汉献帝,结果曹操手下的荀彧和程煜都劝曹操不可这么做,汉献帝只好回到洛阳。荀彧等人劝曹操,是因为当时汉献帝是个烫手的山芋,谁把他捧在手里,谁后来都不得好死,前有董卓,后有李傕等人。最终权衡之后曹操还是把汉献帝接到了许都。
然而,大家都以为汉献帝跟了曹操,颠沛流离和寄人篱下的日子要过去了,汉朝经过大乱要恢复正常秩序了,谁知道曹操得到汉献帝以后,专权跋扈,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包括汉献帝在内的汉室宗亲都目曹操“名为汉相,实乃汉贼”。
先是汉朝宗室得到汉献帝衣带诏,要诛杀曹操。据说当时得到衣带诏的有国舅董承,宗室刘备等等,此外还有种辑、王子服、吴硕等汉朝忠臣。虽然这次刺杀失败了,可是曹操奸臣汉贼的名声也坐实了,因为汉献帝钦定的。
接着又有耿纪、韦晃等人,以维护汉朝的名义起兵讨伐曹操,也被曹操镇压了。
再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导致他跟天下人对立,给了反曹集团借口,也开了个坏的先例。董卓欺压汉献帝,遭到十八路诸侯征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遇到了同样的命运,只是此时天下诸侯没有一开始那么团结了而已。天下人都跟曹操对立起来了。
以正统之思想而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封自己为丞相,后封自己为魏公,最后封自己为魏王,这绝对开了一个特别坏的先例,导致天下人人都想做一方诸侯,不把汉朝中央朝廷放在眼里,你看刘备,孙权,不也都自立为王了,这就给曹操统一天下带来了最大的阻碍,最后赤壁之战,曹操败给孙刘联军,统一天下成为泡影。
那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给他带来的优势又是什么呢?
第一,以汉朝中央朝廷的名义,站在正义一方,四方征讨时,师出有名。曹操先后征服了袁绍、袁术、张绣、吕布、西凉、荆州、汉中、辽东,统一北方,大部分都是打着东汉中央朝廷的名义,所以无往而不利。
第二,以汉朝中央朝廷的名义,征召天下英才为己所用。曹操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充塞,其中有一部分是他的家族人员,有一部分是靠他的个人魅力吸引的,还有一部分是打着汉朝朝廷得名义征召的。
有一部分汉朝忠臣,也选择了跟曹操合作,包括北方的很多大士族,大家族。比如,颖川荀氏家族的荀彧,徐州陈氏家族的陈珪父子等等。
特别是荀彧,旬氏家族作为汉朝忠臣,荀彧却跟曹操合作,被后来很多人不齿,然而荀彧却给曹操带来了巨大帮助,当曹操在外征讨四方时,荀彧帮他稳定大后方,供给粮饷,被曹操称赞为“吾之子房”。
跟曹操合作的北方大士族还有很多,都对曹操在北方的稳定起了巨大作用。
第三,三国之前,汉朝中央朝廷的权威还有一些剩余,所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大力发展北方的经济,也能很好贯彻。使北方的实力远远大于南方的孙权和刘备。当然,在曹操后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三足鼎立的形式已经形成,他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比如孙刘联合抗曹,他们反而觉得自己是正义的一方,是匡扶汉室。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前期给了曹操巨大帮助,在后期给了曹操一些负面影响,总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不算大坑,最多算小坑。
明知是个坑,为什么曹操还要挟天子以令诸侯?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在当时是很正确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缺点也很明显。这里简单说一下。
这个策略的好处:
1.汉室在当时还是处于一个正统地位,虽然摇摇欲坠但是人心思汉,很多名人志士还是渴望恢复大汉繁荣富强的国力,因此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个对于收人才有着巨大的帮助。
2.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大的好处就是占据正统,占据了朝廷的名义,行事就可以名正言顺,可以说是指哪打哪。就是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动权,道义上的最高点。
3.对于日后禅让之事有着便利。
当然事情必然有两面性。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缺点显而易见。
1.这种策略刚开始与皇帝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但是随着皇帝对权力的渴望,曹操对权力的把持,必然造成了皇权与曹操之间的矛盾,还会持续加深。因此在内部很容易出现内乱,如果不是曹操的能力出众,势力必然分崩离析。而且有着皇帝在头上指手画脚,哪有自己一个人来的自由舒服,这也是袁绍不打算奉迎汉献帝的原因。
2.给反曹势力有了借口。不论曹操对汉室再恭敬,但是反曹势力都是可以以清君侧,救汉献帝,中兴大汉为名。
3.虽然占据正统可以吸引大量的人才,但是其中不乏是酒囊饭袋之徒,再加上原本朝廷的班底,因此在俸禄上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上述可以看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策略的优缺点明显,也许可以像题主所说是个坑,但是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说,有了朝廷的名义后,势力壮大的十分快,如果曹操没有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曹操的势力就是很弱小,和北方的袁绍势力完全没法比,最后必然也要被消灭。
总的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当时的曹操是利大于弊的。
明知是个坑,为什么曹操还要挟天子以令诸侯?
刘协从登基即位的那一天起,就是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但他毕竟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谁掌握了他,谁就能以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地方割据政权发号施令。
献帝还在洛阳时,过的饥一顿饱一顿,各路诸侯都觉得汉献帝没什么用处,接过来浪费粮食。那个时候袁绍手下谋臣沮授曾劝说他,如果能“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就会收到没有谁“能御之”的功效。
袁绍偏偏不听,觉得献帝是个废物,把他弄来还得养着,怪麻烦的。
曹操看到了这其中的好处,
曹操把汉献帝迎回许都,曹操更是经常进献,其中有桓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的家藏器物,也有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 不管出自真心还是假意,首先,他自己站到了大义这一边,皇帝在我这里,这里最根正苗红
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迁都许昌后,又任命他为大将军,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
然后曹操
借力打力,灭了袁术。袁术称帝时,实力还很强大,依靠曹操力量估计打不过。曹操以朝廷名义,号召诸侯讨伐袁术,宿敌刘表首先表态,下属孙策表示与袁术绝交,本来要结盟的吕布也不敢前来,刘备更是直接带兵前来。
2、官渡之战。为了对付实力强大的袁绍,曹操以朝廷名义,号召诸侯讨伐。他收服了态度暧昧的臧霸等泰山诸将,朝廷封官加爵,让他们统治徐州地区;跟袁绍关系不错的刘表,也不好对抗曹操代表的朝廷;西凉的马腾,派马超参加了战斗。
3、拿下荆州。曹操拿下荆州,几乎是兵不血刃。汉末大乱,很多中原士族避难荆州,他们心向朝廷,希望朝廷能封妻荫子,比如蒯越、韩嵩、傅巽等人,他们实际上是曹操在荆州的内应。所以曹操南下时,刘琮惊讶地发现,他的那些文武们,都劝他投降曹操,这其中包括诸葛亮的两个姐夫。
4、收服汉中张鲁。这个更直接,曹操兵马未到,张鲁就打算把汉中献给朝廷,只是他的弟弟张卫自恃勇武,非要跟曹操一战。
阳平关失守,张鲁南逃,但他把府库全部封存,完整地留给曹操,做好了投靠朝廷的一切准备,曹操非常感动。这时候,益州刘备前来招揽,张鲁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宁为曹公奴,不愿为刘备座上客!”搞得刘备非常难堪。
曹操的奉天子已令诸侯是他政治上最出彩的一个计谋,把自己放到了一个道德上的制高点,所带来的好处是无法估量的,至于坏处可以忽略不计
明知是个坑,为什么曹操还要挟天子以令诸侯?
你倒是说说怎么是个坑?董卓之后,群雄并起,天子尚幼。其实这个时候天子早就是吉祥物了。天下已经不是他家的了,当时的天下正是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谁都想做天下的老大。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天子还有一个称号在。就算曹操不挟持天子,后面还有千万个有曹操这种想法的人。
得到天子有很多好处,群臣虽然不怕天子,但是他们害怕背上不忠不义之名,而且大多数以汉臣自居。所以当天子发话讨贼,这些人起码也要给个面子,不然别人就有借口打你。这就能对他们施加一些压力,而且还能让很多讨贼行动顺理成章开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