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死后,慈禧为何要选光绪接替儿子的皇位?慈禧到底怎么想的?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清朝帝第十位皇帝同治帝,崩于养心殿,终年19岁,史称清穆宗。

而同年也就是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同治皇帝的堂弟,年仅四岁的载湉于慈禧太后及一干大臣的支持下,以嗣皇帝的身份在太和殿正式即位,史称清德宗光绪皇帝。

那么同治死后,慈禧为何要选光绪接替儿子的皇位,而不是其他的皇族宗子呢?

究其原因有三。

第一,同治英年早逝,膝下无子。

所以同治死后,慈禧只能在爱新觉罗皇室中挑选下一位皇帝。

对于慈禧来说,她当然会挑选与自己比较亲近的人了。

而毫无疑问,光绪就是这个人。爱新觉罗·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同慈禧血缘很近。因为光绪的母亲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

从这个关系来说,慈禧便是光绪的亲姨母,这样的关系无疑让慈禧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所以,慈禧才会在同治死后,挑选光绪为下一任皇帝。

第二,立光绪为帝,既顺应了“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又让咸丰宗嗣有继。

古时候家族的传承一向有两种,一种是父死子继,还有一种便是兄终弟及。

像宋朝的宋太宗赵光义就是按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了哥哥宋太祖的皇位的。而同治无子,所以自然不存在父死子继的情况,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以其堂弟光绪继位也是合情合理,有理有据的。

“立嗣之事,其法择胞兄弟之子以为嗣,次则择从兄弟之子。”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有先例的。比如明朝中期,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后,没有子嗣继位。不仅如此,由于其父明孝宗奉行一夫一妻制,导致他就朱厚照这一个儿子,也就是说朱厚照连亲兄弟都没有,最后不得不在旁系中找来了堂弟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另一方面,光绪是以嗣皇帝的身份登基即位的,也就是说光绪是过继给了咸丰皇帝的,要称咸丰为父,祭其于宗庙的,如此一来,咸丰帝的宗嗣就有所承继了。

所以,慈禧才会选择光绪为帝。

第三,慈禧太后迷恋权力,想要把持朝政。

慈禧之所以会选择光绪为帝,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想要通过光绪帝把持朝政。众所周知,光绪是以咸丰的儿子身份登基的,所以在他登基后自然要称慈禧为太后。

如此一来,慈禧就可以继续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在朝堂上发号施令。

另一方面,光绪帝年幼,才四岁而已,他纵然登基也不过是个儿皇帝,所以朝堂上的事必然事事还得慈禧这个太后来决断。而面对四岁的儿皇帝,慈禧更是可以大权独揽,所以慈禧才会选择立光绪为帝。

综合上述各种原因和出于各种问题的考虑,所以慈禧才会在同治死后最终选择立光绪为帝。

同治死后,慈禧为何要选光绪接替儿子的皇位?慈禧到底怎么想的?

光绪原本只是一位王子,父亲是道光的第七个儿子醇亲王奕譞。他生于1871年,由堂兄同治皇帝赐名载湉。“湉”字的本意是水波平静,但谁也没想到,在载湉四岁时,他平静的生活惊起波澜,命运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黄瓦红墙、守卫森严的宫廷出现一场噩耗,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英年早逝。具体死因,官方说天花,民间说因寻花问柳而染上不治之症。

清朝的皇位继承,遵循的都是父死子继。由于同治皇帝既无子孙,也无兄弟,这就就给皇室留下一个难题。皇位由谁继承,权利如何运作,都成了必须立刻解决的问题。于是,慈禧太后召集王公大臣,至养心殿西暖阁开会。接到通知的人都清楚,这是一场关乎大清国运的会议。

在同治去世,皇位空缺的情况下,按照传统惯例,应该是为同治皇帝立嗣,然后由嗣子继承皇位。古代宗法原则是:

“立嗣之事,其法择胞兄弟之子以为嗣,次则择从兄弟之子。”

也就是说,如果自己没儿子,要立嗣,首选就是亲兄弟的儿子,其次是叔伯兄弟的儿子,总之,尽量选择血统相近的人。

同治无亲兄弟,若为他选择嗣子,只能在“从兄弟”里面选。同治是“载”字辈,他的下一代就是“溥”字辈。当时“溥”字辈只有两个人——溥伦和溥侃,为道光皇帝长子奕纬之孙。

然而,奕纬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没有留下子嗣。咸丰上位后,不忍兄长无后,就从宗室中选择载治,过继给奕纬。因此,载治的血统并不是近支皇族,其子溥伦和溥侃也只是名义上的道光后人。

如果立溥伦或溥侃为皇帝,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这些道光诸子绝对不会接受,两宫太后也不会同意,因为她们是道光的儿媳妇,有责任维护道光的帝王世系。

西暖阁择立新君的会议开始后,立“溥”字辈分决议,很快就被否决。因此,就只能从同治的平辈中选人,也就是回归“兄终弟及”。按照这个思路,可选范围就扩大了,比如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都有儿子可供选择。其中,恭亲王的儿子载澂已成年,爵位是贝勒,比较有竞争力;醇亲王的儿子载湉四岁。

根据《翁同龢日记》的记载,当时军机大臣与慈禧在此问题上发生过争执。

“(慈禧说)此后垂帘如何?枢臣中有言,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

太后垂帘听政的前提是皇帝幼小,慈禧的言外之意就是要立小皇帝。枢臣,即军机大臣说立贤,言外之意是就是要找个年长的,因为小孩子无法用“贤”与“不贤”来评价。但考虑到慈禧的地位以及权力欲,军机大臣也适当退让,依旧说垂帘。

当时的军机处,以恭亲王为首,军机大臣都是他的亲信,所谓立贤,其实是为恭亲王之子争取机会。但慈禧与恭亲王是对手,肯定不愿意他儿子继位;何况,恭亲王之子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难堪大任。因此,慈禧又说:

“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既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翁同龢日记》”

慈禧将“择君”改为“择嗣”,而且是为咸丰择嗣,这就是将国事变为家事。此言一出,军机大臣哑口无言,因为咸丰的家务事,外人难以干涉。接着,慈禧宣布,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承继咸丰为子,入承大统。一场拥立新君的大事,被慈禧轻易解决。联想到历史上皇位争夺的残酷性,慈禧的决断,可谓漂亮。慈禧为何要选择载湉?

一、两人关系,亲上加亲。如果选“溥”字辈,慈禧就是太皇太后,一来关系疏远,二来“垂帘听政”的合法性就没了。因此,只能选择“载”字辈。载湉是慈禧妹妹醇亲王的福晋所生之子,相比其他“载”子辈的王子,载湉与慈禧关系更近,既是她的侄儿,也是她的外甥,可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二、年纪尚小,便于控制。载湉继位时,年仅四岁,等到他正式亲政,还有十多年的时间,因此,慈禧就能继续垂帘听政,掌控朝政。此外,小孩子便于教育,也更容易培养感情。

秋媚说:光绪能成为皇帝,完全是慈禧运作,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全部是她的权力欲所驱动。光绪虽是帝王,但他的个人意愿是无效的,从始至终,他都是老佛爷的“提线木偶”。

同治死后,慈禧为何要选光绪接替儿子的皇位?慈禧到底怎么想的?

清朝的制度,主要继承自明朝,并且对明朝制度中不完善的地方,做了补充和加强。大清祖制,同明朝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制一样,明确禁止后宫干政。原本在此制度之下,清朝安稳的度过了200多年的时光。可是,到了清末,却被一个女人给彻底打破了,她就是慈禧。

清朝,在慈禧之前的历代帝王,子嗣都相对繁茂。哪怕是慈禧的公公道光帝,也有九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七个。可是,等到了道光的儿子咸丰登基,娶了慈禧之后,子嗣却迅速凋零。

咸丰共有两子,皇长子就是慈禧所生的同治帝载淳,而皇次子出生还不到两个时辰,就夭折而去。咸丰在30岁的盛年之时,竟然也撒手人寰,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而年仅5岁的载淳,在咸丰指定的顾命八大臣拥护之下,继承大统,年号祺祥。

内心充满权力欲望的慈禧,说服了慈安,联合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发动了辛酉政变,登上了权力的巅峰。慈禧与慈安垂帘听政,同时,改年号同治,意为“同归于治”、“君臣同治”、“同于顺治”的意思。其实,就是太后主政,母子同治而已。

慈禧主政,从此之后,大清朝的皇室大宗再无直系血亲传人。慈禧扶植的三代帝王:同治、光绪和宣统,全部没有子嗣厉害呀。如果说慈禧不是被派来专门毁灭大清基业的,估计说出去也没几个人信。

同治帝5岁登基,18岁去世。据说,是因为慈禧给与的压力太多,同治没事经常溜出宫去,逛那些花街柳巷,八大胡同之类的地方,最后染病而亡,也没留下子嗣。

按照古代的继承制度,皇帝无子,优先选其亲兄弟继承。可是,同治没有在世的兄弟。这时候就要从同治亲叔伯的子嗣中挑选继承人,也就是选同治的堂兄弟。咸丰倒是兄弟众多,包括奕䜣、奕譞在内的四个弟弟,个个子嗣众多。同治的堂兄弟有数十位之多,通常情况下,应该是选择年长者,或贤能者入继大统,承继咸丰嗣位。结果,慈禧却选择了醇亲王奕譞年仅3岁的次子载湉(长子载瀚夭折),即光绪帝接替了皇位。

慈禧为什么如此选择呢?很简单,慈禧有非常强烈的权力欲望,自然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继承人了。

首先,慈禧选择年龄较小的载湉,她就可以继续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了。

其次,载湉与慈禧有血缘关系。载湉的亲生母亲是奕譞的嫡福晋,也是慈禧的亲妹妹,同样是那拉氏。载湉不但是慈禧的侄子,也是慈禧的外甥。慈禧这是有意替换爱新觉罗的血统呀。光绪成年之后大婚,慈禧又给光绪指定了自己亲侄女,即后来的隆裕太后为皇后。只是让慈禧没想到的是,光绪也无子呀。

上面应该是慈禧选择光绪继承大统的主要原因。而在民间传说中,说的原因更加精彩。

有一种说法,说是奕譞曾经帮助慈安太后杀了慈禧最钟爱的大太监安德海。慈禧为了报复奕譞,就选了奕譞还在世的儿子载淳。另外一个传说更离奇,说是慈禧深宫寂寞,经李莲英介绍,幸了一名玉树临风的饭店小伙计史某。之后,慈禧生下了载湉。慈禧不敢将载湉养在宫中,就交给了妹妹奕譞的嫡福晋抚养。而同治也因此受到刺激,开始放荡不羁,最后染病而亡。因为载湉是慈禧的亲生儿子,所以,慈禧才在同治去世之后,选了载湉继承大统。而奕譞知道内幕,生怕慈禧找他算账,吓得一生都是战战兢兢的伺候慈禧。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可信度不高。

慈禧之所以选择光绪继位,主要还是因为权力的欲望。而大清朝在慈禧的统治之下,也逐渐走向了灭亡。

同治死后,慈禧为何要选光绪接替儿子的皇位?慈禧到底怎么想的?

慈禧想的就是:要继续掌控大清这艘大船,继续航行下去,继续做她的“女船长”。

至于为什么要选光绪入继大统呢?则是表现出慈禧野心和城府的时候了。

光绪年纪小,关系近,便于掌握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6月28日),醇亲王奕譞的次子——爱新觉罗.载湉出生,三年后堂哥同治皇帝病死,慈禧大惊失色。对她来说,亲生儿子的去世固然伤心,但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心思,慈禧更担心的是权力的不保。自古母以子贵,现在儿子死了,也就给她带来了极大的难题。

按清朝家法,皇帝死后无嗣则必须从晚辈近亲中选出一人入继。当时同治帝为“载”字辈,按理要从下一辈——也就是“溥”字辈中选出一人,继嗣给同治帝并登基称帝。可这样一来,西太后慈禧却会因孙辈为帝而晋尊为太皇太后。地位是更尊贵了,但从血缘上来看却是疏远了不少,无法继续控制清王朝的大权。

有清一代以太皇太后之尊干预朝政的,只有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一人。清朝规定后宫不得参政,孝庄太后因为主少国疑,不得已干预政事还得遮遮掩掩的。慈禧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也多受诟病,要是她立“溥”字辈为帝,那她离权力中心只会越来越远,再想掌权的话,所遇到的阻力则会更加强大。

而此时的载湉年仅四岁,又和同治帝载淳同一辈分,既是自己的侄子,又是自己的外甥,关系密切之余又便于控制。以康熙十四岁亲政、同治十八岁亲政的循例来看,慈禧立四岁的载湉为帝,则她本人还可以以皇太后的身份,至少能再掌权十年,甚至更长。慈禧立载湉为帝的过程中,还用了不少阴谋。她封锁了同治帝已死的消息,并在养心殿西暖阁召开御前会议,假意向在场众人问道:“皇帝已经很虚弱了,若有不测,宗室中谁可继大统”。果不其然,内务府大臣文锡就表明“需以溥字辈中贤能者为帝”。

这就正触中了慈禧敏感的神经,她恶狠狠地说:“溥字辈中没有可以立为帝的。奕譞的儿子已经四岁,而且是至亲,我想让他继位”。众人还没反应过来,慈禧立马宣告同治已死的消息,这下子整个西暖阁都炸了,群臣宗室有的呆若木鸡,一言不发,有的哭天喊地,闹成一团。这时候的慈禧又使出她那招“力挽狂澜”,在众人都没了主意的时候一锤定音,决意命载湉入继大统。

慈禧立载湉为帝,总算是“云开雾散”了,能继续执掌朝政了,而光绪帝也从此开启了他长达三十四年的悲剧生涯了。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同治死后,慈禧为何要选光绪接替儿子的皇位?慈禧到底怎么想的?

慈禧在辛酉政变后,成为清帝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在同治帝驾崩后,她在选择嗣君上拥有最高和最终决策权。在咸丰帝没有其他子嗣的情况下,首选即位者肯定是自己妹妹的4岁的儿子(光绪),一方面是血肉至亲,另一方面籍此可名正言顺地继续垂帘听政。

接下来,“青史漫谈”为您具体分析。

▶1. 光绪是慈禧亲妹妹的儿子,同治无子,光绪会是承继大统的不二人选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氏,小名兰儿。她的父亲惠征,死于徽宁池太广道任内,她母亲带着兰儿姊妹俩及一子桂祥扶柩返回北京。

在16岁时,她的命运迎来了转机。这年,以八旗秀女身份,被选入圆明园,充宫女子,不久得幸,于咸丰六年(1856年)为咸丰帝生下唯一的皇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这个过程完美地阐述了什么叫母以子贵。

慈禧晋为贵妃后,将她的妹子蓉儿(叶赫那拉·婉贞,见下图),配与咸丰帝的七弟醇亲王弈譞为福晋,生下新觉罗·载湉(后来的光绪帝)。所以,我们到这里就知道了光绪是慈禧的亲妹妹的儿子。

▶2.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成为清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在同治驾崩后有选择嗣君的绝对权力

咸丰十年(1860年)秋,咸丰皇帝因英法侵略军进逼北京,仓皇逃亡热河,于1861年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年仅31岁。唯一的皇子载淳即位,年号祺祥。

咸丰帝驾崩后,清朝最高统治集团中不同派系的斗法也愈加激化。斗争的两方:一方是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另一方则是受命赞襄政务的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大臣中的领袖是肃顺。慈禧通过发动辛酉政变,将肃顺斩首;让八大臣中的载垣、端华自尽;将景寿削职;流放穆荫;将匡源、杜翰、焦佑瀛革职。取得全面胜利。

辛酉政变是晚清朝局的重大事变,通过这场流血的政争,慈禧太后剪除了肃顺一派政敌势力。当时,慈禧的儿子同治帝年仅6岁,所以她顺理成章地取得了“垂帘听政”的“合法”地位,开始了她为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作为清朝最高统治者的政治生涯。将年号祺祥改为同治,1862年为同治元年。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见上图)暴病而死,至于死于何种疾病,是一大悬案。朝报宣示和官书记载中,都说同治帝是死于所谓“痘症”即天花,慈禧太后以及病中的同治帝本人也曾在上谕中明确说是生的“天花”。野史记载,往往倾向于认为他死于梅毒,这与其人游冶糜烂的生活密不可分。

同治帝病死后没有留下子嗣。清廷统治集团面临着挑选新帝的局面。正如前面分析,慈禧在此事上,拥有绝对的主导权。

▶3.继续垂帘听政,没有比自己的亲外甥光绪更合适的人选了

围绕着帝位传承问题,清廷高层是有不同意见的。概括而言,有立奕䜣、奕䜣之子载澂、溥伦的提议。

先说奕䜣。刘体智在《异辞录》里提及,同治帝驾崩后,慈禧太后召见有关大臣,商讨嗣君事宜,大臣们无人敢提出意见,慈禧太后对奕䜣说,奕䜣你可以吗?此时奕䜣痛绝于地,不知所对。这时候慈禧开始了她的表演:

慈禧太后复徐言曰:“汝不欲任天下之重耶?其令弈譞之子入嗣。”

这说明慈禧是在试探性地提及奕䜣,当下很快转到弈譞之子载湉(光绪)身上。我们可以想一想,奕䜣是同治帝的叔叔,绝不可能逆向继承侄子的皇位。

再说溥伦。许指严《十叶野闻》记载,慈禧在有次召集臣工议立嗣君时,有人说溥伦当立,慈禧太后说:

“溥字辈无当立者。弈譞长子今四岁矣,且至亲,予欲使之继统。”

这句话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自己的选择。不论曾有谁被酝酿为嗣君人选,最终的结果是弈譞之子载湉即位,这是慈禧太后的决定,根本不允许别人动摇更改。

翁同龢在日记里写了慈禧太后宣布选择光绪为嗣君的场景:

枢臣中有言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谕曰,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心,汝等静听。则即宣曰某。

慈禧太后以与慈安太后连同的名义,公开表示不愿立“年长者”为君而须立“幼者”,冠冕堂皇的理由是须幼者乃可教育,而其实是防止立年长者而堵塞了她继续垂帘听政的途径。

在宣布嗣君人选之后,光绪(见上图)的生父醇亲王弈譞当场昏迷伏地。在儿子当了皇帝后,弈譞在慈禧太后面前表现得更加驯顺、谦卑。

慈禧的妹妹、光绪的生母,死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她一共生了5个孩子,光绪是她的次子,4岁便离开了她,接替表哥载淳,成为新的皇帝。

同治死后,慈禧为何要选光绪接替儿子的皇位?慈禧到底怎么想的?

慈禧是一个对权力天生敏感的人,年纪轻轻就联合恭王奕䜣干掉了咸丰帝留下的五大臣,一举夺取了权力。同治帝在位期间,慈禧就垂帘听政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更让她发现了对权力的巨大兴趣,所以同治帝亲政后,慈禧这心里就没着没落的。

于是,当同治帝去世后,慈禧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才能继续拥有权力。

众所周知,古代专制王朝的继位原则一般都是父死子继,但在同治帝一朝,这种继承方式却行不通,因为同治帝驾崩时没有子嗣。

既然没有子嗣,那么一般来讲,就会选择从近支过继一个下一代的子嗣来继承皇位,所谓的近呢,就是血缘关系越近越好,最好是把亲兄弟的儿子过继过来,如果没有亲兄弟的话,堂兄弟的子嗣也成。

但问题来了,同治帝恰好是独苗一个,没有亲兄弟,那就只好从堂兄弟里找了。堂兄弟里面呢,有儿子的也少,只有载治一个人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溥侃,一个叫溥伦。

不过这里又出了问题,载治虽然名义上是道光帝长子奕纬的儿子,但实际上也是过继的,而且是从远支中过继来的,血统上与道光帝一脉相去甚远,到溥侃、溥伦这一代,血缘上那就就更远了,所以也不能从他们两个当中过继一个作为同治帝的子嗣。

那怎么办呢?那就只有从同治帝的平辈人中去找,然后将他过继到咸丰帝一脉上,以咸丰帝之子、同治帝亲兄弟的身份承继大统。

如果这样选,那么当时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都有子嗣可供选择。而且,恭王奕䜣之子载澂当时已经成年,足可承继大统。为什么慈禧偏偏就选中了醇王奕譞之子,也就是年仅四岁的载湉呢?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载湉的妈妈是慈禧的亲妹妹,双方联络有亲,载湉与慈禧关系也近,便于培养感情,也便于控制。

第二,恭王奕䜣之子已经成年,承继大统就可直接亲政,那么慈禧就没法垂帘听政了,而且慈禧向来忌惮恭王,绝不能让他的额儿子成为皇帝。而选择尚未成年的载湉,慈禧就能够以皇帝年幼为由继续执掌权力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