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客为什么说“做东”,而不是说“做南”或“做北”?

这问题倒是挺有意思。

咱们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任何习俗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即使是生活中的常用语,都有其特殊的涵义。

我们国家自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规范,这些礼仪规范也是让那个时期保持稳定的基础。

在这些礼仪规范之中,针对待客一事也有着明确的规定。我们古代的房子往往都是堂屋朝南背靠北方,招待客人的客厅要位于房子布局的中央。

在客厅的内部布局中,正中间部位往往会安排一个喝茶待客的桌子,两张椅子分别位于正西方和正东方。等到客人来了以后,主人需要将客人“礼引”到正厅之内,然后让对方在西面的椅子落座,而主人则坐在东面。

这种现象普及出来以后,坐在东面就从一种礼仪程序变成了主人的另一种战争,我们请客吃饭的时候也算得上是“主人”,所以这个“坐东”也就发展成了“做东”。

其实古代能有这方面的规定,是跟方向的“尊卑”分不开关系的。

以南北而言,南尊而北卑,我们古时素来有南为君北为臣以及败北等说法,这些方向也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再以东西而言,在古代的后宫之中,太子尊贵之位被称为“东宫”,皇后所住之地也被称为东宫,与东宫相对应的就是西宫,在这里居住的人其地位要比太子皇后低好几个等级。

所以东在那时就意味着“正位”,西就意味着“偏位”,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观念,礼仪规定中才会把“东”看做是主人的象征。

而这种说法也一直沿用至今。

当然了,这个说法,还有着许多的典故来源:

比如咱们中学课文里面学过的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里面就点出“东道主”的说法,即东边道路上的主人,以东向为主,由此逐渐演变出了“做东”一说。

此外在咱们的另一篇课文,出自司马迁《史记》的鸿门宴中有着这样一句话: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首先此宴是项羽邀请刘邦,项羽以主人身份坐东边。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主客之分,更含有地位尊卑的关系。当时项羽拥兵四十万,十分强势;而刘邦拥兵十万,处于弱势,他的地位是要低于项羽的。

这一正好呼应了前面讲的东为尊的说法。

请客为什么说“做东”,而不是说“做南”或“做北”?

为什么“请客”叫“做东”,而不叫“做西、做南、做北”呢?

国人喜欢客气,文雅,客套话太多,在待人礼节上多有讲究呢。其实做客这个词和做东一样,也很斯文的,按我的说法直接就说请你吃东西就行了,难免过于俗气。

孔子曾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僧也说过: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前去西天雷音寺拜见佛祖。

做东这个词,也是有据可考的。在古代就是做东道主,做东家的意思,现在白话也就是做主人,做主的意思。

最早出自左转的烛之武退秦兵的故事。烛之武对秦穆公说:"如果保留下郑国,以后贵国有事派使者到东方来,让它做东路上的主人,负责供应他们缺少的东西,对君王也没有什么害处."

后来,则形成了待客的礼节规制了。这个在我国的礼记名著中就有规定。

至于为何以“东”为“主”,在《礼记》中的《曲礼篇》记载:“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

也就是说,在很久以前,主人在款待宾客的时候,宾客坐在桌子西边,主人坐在桌子东边的,这个就是当时的礼节。应为以前的主屋是坐北朝南,只有东西北边有墙,北边是供奉神灵的,自然宾客是不敢坐北边背对着神灵的,于是坐在西边。主人就坐东边相陪。

现在不一样了,在主屋坐北朝南向的屋子待客,客人是要坐北边的主位的,号称上八位,主人则坐在门口南向的流水口相陪,便于端菜上茶。说个笑话的话,应该叫做南了。

请客为什么说“做东”,而不是说“做南”或“做北”?

“做东”就是做主。为何会这么说,这与东道主的来由有关,我先给大家讲“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吧。这故事出自《左传》。

晋秦两国围攻郑国,郑文公吓得手足无措,急派烛之武去劝说秦穆公退兵。烛之武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看出秦晋两国要争霸天下,秦穆公不会眼看着晋国并吞郑国不管,这会造成对秦的威胁。烛之武掌握了秦穆公这个心理,机智巧妙地说服秦穆公退了兵,解救了郑国,这就是史上有名的“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烛之武对秦穆公说,郑国在晋国东边,秦国在晋国西边,秦郑之间隔着晋国,秦国即使打败了郑国,能够越过晋国来占领郑国土地吗?郑国灭亡了,郑归晋占,晋就比秦强大了,你攻郑不是倒帮了晋,强晋弱己?聪明人不会这样干亏本买卖。烛之武还说,若舍郑以为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就是东道主的由来,后变成“做东”说,也即是做主的意思。

我国是礼仪之邦,总有主客之分,连办事请宴坐席也有讲究,如《鸿门宴》里就有说法,《礼记》里也有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之说。以方向说,东南西北中,也是以东为首,方向变物之“东西”,也是以东为头。这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地理风貌,生态,风情等有极大关系,也与因此而形成的风俗习俗,人文精神很有关系。

我国居东方,太阳东升西落,万物生长靠太阳,主是太阳,太阳出东方。《易》有帝出于震,震即东方。我国居住的房屋多是坐北向南的,左青龙右白虎,也是以左东为长为大为主的,右西边为次为小为从的。所以,从种种说法看,都以东为主为大。做东就是做主人之意。房东就是房主人,东家就是主人家。事是要分主次重轻的,人与人之间也分主客关系不同而论。不可主客不分,主次轻重先后缓急不明。

请客为什么说“做东”,而不是说“做南”或“做北”?

请客为什么说“做东”而不是说做“南”做“北”呢?这个问题还要从中国的传统说起。自古以来人们都以东为主,例如东宫,东山,东家等等。而“做东”这个说法又是由“东道主”演变出来的。

“东道主”顾名思义,是东边道路的主人。它起源于一段“武退秦师”的历史典故。

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国家,当时晋国比秦国要强大许多。

晋国主公是重耳,因为与郑国结下了宿怨,使想灭掉与他东邻的郑国,久了口恶气。又考虑本国军力尚有不足,于是就说服了秦国共同行动。晋秦联军很快就打到了郑国境內,包围了郑国首都。

郑国国君郑文公深之与晋国宿怨颇深很难求和,就派老臣烛之武去说服秦国退兵。烛之武趁黑夜从城上扯着绳子下了城。到秦国大营中见到了秦穆公说明了利害关系。

烛之武说:秦晋大军围攻郑国,郑国知道很快就会灭亡。但是您想到没有,郑国远在秦国东方,何况中间还隔着晋国。郑国灭亡了,晋国会更强大,秦国除了见到了增强的邻国以外,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还不如让我们郑国继续存在着,为秦国效命。成为您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信使往来这里都能得郑国的很好关照,这是对秦国大有好处的事情。

秦穆公觉得很有道理,就把秦国军队撤回了国内。晋国自知乏力,也停止了进攻,郑国得以解围。

“东道主”一词作为主人一方的“做东”,就逐渐流传下来了。而不在乎是“做南”“做北”了。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请客为什么说“做东”,而不是说“做南”或“做北”?

语出《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全句为: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因为郑国在秦国的东面,后来就有了“东道主”和“做东”的说法。

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大兵压境,战不能战,降不能降,郑国危在旦夕。能不能找到第三条路来拯救国家呢?能!那就是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危机,大智大勇,凭三寸舌,退百万兵。

烛之武临危受命,去说退秦军。

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的历史渊源,说到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秦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分析这一番说辞,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退一步,处处为秦着想

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土地,扩展了晋国的势力,而晋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二、进一步,充分利用秦晋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这样,烛之武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说服了秦君,不仅让他撤出了围郑的军队,还让他自愿派兵帮助郑国防守,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真是三寸舌退了百万兵啊!

外交是一种政治手段,更是一门艺术,它以语言为外壳,以思想和智慧为内核。没有语言的思想和智慧是无法沟通的,没有思想和智慧的语言则是苍白无力的。阅读《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左传》上的历史散文,我们不仅要领略它的语言艺术,更应该仔细体悟其中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请客为什么说“做东”,而不是说“做南”或“做北”?

这与中国古代的礼仪有关。《礼记》中记载:“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代表的就是这种“主东宾西“的礼仪。

在我国古代,房屋建筑大都坐北朝南。正堂下面为庭院,南堂与庭院之间有两个台阶,东面的称作东阶,西面的称作西阶。客人来访的时候,站在大门西边面朝东等候,主人站在大门东面迎接客人进去。
主宾相揖进入大门后,主人走西面,客人走东面。主人由东阶进入正厅,客人由西阶进入正厅。所以,这种位置上的分别,就形成了“主东宾西”的文化传统,我们常常听到的“东道主”、“东家”等词,也蕴含了同样的文化内涵。

所以,当我们请他人吃饭,自己是主人,是东道主,被称作“做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