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代的“母衣众”是怎样的存在,为什么背着个大灯笼?
战国时代,日本大名身边的亲卫骑兵叫做“母衣众”,而背后那个大口袋就是“母衣”!
而“母衣”不都是一种颜色,有的是红色,有的是黑色,还有的是皇色。红色的就叫做赤母衣众,黑色的就叫黑母衣众,黄色的就叫黄母衣众。
“母衣”的基本构造很简单,就是一层布包着一个大竹框在背上。
至于为什么这样搞,原因有很多:
第一点原因,代替披风发挥“拉风”的作用。
其实这种大灯笼并不是每个骑兵都有资格背上的,它的作用更加类似于披风,只有身份的“军官”才可以进行这样的装束。
无论是日本还是我国,在古代的骑兵时期都有这样的传统,高级将领在着装方面会比普通士兵特殊一些,斗篷以及图腾披风是最常见的装束。
不过将领在穿上披风以后,除了“拉风”以外基本没有别的用处,在战斗的过程中也会成为一个累赘。
比如说在骑行的过程中斗篷会被挂在树枝上,如果速度过快,那么骑行者都有可能被直接带下来。而且敌人也很有可能对披风进行拉扯,将领也有可能被直接拉扯下来。
鉴于披风有着如此多的弊端,所以日本的骑兵们就对它进行了改进,披风也就变成了不会有过多“拖拉”的口袋,这个口袋不仅能显示出骑行者的身份,还增加了许多披风没有的实用功能,所以大灯笼就这样“流行”了起来。
第二点原因,红口袋有很多实用价值。
这款红口袋并不是一个扁平的袋子,从外观上看更像是一个“充气”袋,骑兵背在身后就像是鼓起来的一个气球,其实这里面是有一些木质结构作为支撑的。
日本在设计这种口袋之时特别考虑了它的防御能力,所以在战场上作战的时候,这个口袋是可以对穿戴者产生保护作用的。战国时期的弓弩技术还并不发达,弓弩的穿透性也没那么强。
所以这样的口袋能对背后射来的羽箭起到一个缓冲作用,进而减少了重要将领在战场上的伤亡。不过这个口袋只能抵抗从后方射过来的羽箭,正前方的攻击还是需要钢铁铠甲来抵挡的。
另一个实用的功能是方便在战场上装东西。战争总是离不开掠夺,骑兵作战则更能缴获很多好多西(毕竟冲在前面)。日本在战国时期有固定的军功规定。
每次战争以后,将领和军士必须拿着自己斩杀的人头才可以向上级邀功,可是将士的双手在战场上需要握紧兵器,根本没有办法把斩杀的人头提在手中(更何况有很多人还不止一个),而背着大灯笼的骑兵就可以“顺手”把人头放到自己的口袋之内,对于双手不会有任何的限制。
而且在冲杀过程中还经常会看到敌人掉落的珍宝物品,背着大灯笼就可以很轻松的把这些战利品收集起来,这或许也是骑兵“钟爱”大灯笼的重要原因。
当然,还有一个用途就是殓尸袋!
战场上,出于对武士的尊重,“母衣众”被斩首后会用“母衣”将其首级包好,送归棋家人!
综上所述,大灯笼既有“拉风”作用,也有实用功能,它是作为披风的“升级版”存在的。
不过这种装束并没有延续太久,日本复杂的地形并不适合骑兵的发展,骑兵在日本一直都不是特别重要的角色。
而进入近代以后,日本原本存在的武士阶级也都没落了下来,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大灯笼也彻底成为了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