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中除秦、赵之外,为什么其他五国没有名将上榜?
战国四大名将说法原本就不客观,不具备代表性!
大家要知道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其出自《千字文》: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这就跟写诗一样,之所以将他们凑在一起,除了名将这一因素以外,还有字义不重复、押韵等等要求。
这四人很强是没错,但是在整个战国时代,能与他们比肩的人大有人在
比如说吴起!
吴起乃是战国初期的“军神”,被尊为兵家“亚圣”。
论战绩,当年他带着自己一手打造的“魏武卒”,替魏国开疆拓土,打遍天下无敌手,创下了“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的傲人战绩,生涯未尝一败,一手将魏国推向战国首霸的位置。
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最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魏武卒”初建,吴起凭借着自己手中这五万新兵蛋子,击败了秦国五十万大军,一举建立起了对秦国的优势,打得秦国河西之地尽失,被压在函谷关内,瑟瑟发抖。
他在那个时代,就代表则无敌,不管哪个国家,只要得到了吴起,则安危无忧。
曹操曾这样评价吴起:
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此等战绩和威望,即使是比之战国四大名将中最强的白起,也不遑多让。
更厉害的是,吴起还是一位军事理论大家,其军事著作《吴子七篇》乃是兵家圣典,与《孙子兵法》齐名,后人更是将两部著作合为一本,称为《孙吴兵法》,吴起和孙武也并称“孙吴”。
而所谓的“战国四大名将”,战功都很伟大,却没有军事著述。
而在后世武庙之中,吴起皆名列其中,著名的“武庙十哲”,吴起是其中之一,战国时代能享此殊荣者,除了吴起,也就乐毅和白起。至于廉颇李牧之流,都还差了些。
这里提到的乐毅,同样是一代名将,且不说能配享武庙,位列“十哲”。单单是其“五国伐齐、连下七十余城”的傲人战绩,就足以名留战史。
要知道当时的齐国,乃是关东霸主,即使是秦国,也得忌惮三分。结果被乐毅打得近乎亡国。经此一役之后,齐国元气大伤,由此沦为二流。这才有了后来赵国的崛起,有了秦赵争霸!
讲到这里其实就可以回答为何“战国四大名将,秦赵各占其二?
因为这四大名将取的都是战国后期,当时以秦赵两国最为强大,战绩也最为显赫。对于将领来说,实力重要,平台也很重要。
像其他五国,并不是没有名将,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打不出傲人战绩,所以也无法位列其中了。
战国四大名将中除秦、赵之外,为什么其他五国没有名将上榜?
战国持续了两百多年,期间名将层出不穷,比如齐国之孙膑、魏国之吴起、庞涓、燕国之乐毅、楚国之项燕、赵国之赵奢等。后人在评价战国时期最终优秀的将领时,评选出战国四大名将。四大名将分别为秦之白起、秦之王翦、赵之廉颇、赵之李牧。非常巧的是,四大名将中秦国和赵国各占其二,其余诸侯国则一个也没有。
为什么战国四大名将,秦国和赵国各占其二,其他五国则一个都没有呢?若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四大名将之所以能够从众多军事将领中脱颖而出,主要因为战功、才能、战绩等方面,当然还要较长时间内保持一定影响力。
白起的战功自然不用多说,斩杀军队超过100万,攻占七十多座城池,彻底打垮了韩国、魏国、赵国。整个战国期间,没有任何一人的战绩可以与白起相媲美。白起对阵其他将领的时候,也从来没有败绩,每次出征都能有所收获。从公元前294年到公元前257年,白起纵横驰骋30多年。
严格意义上说,廉颇一生也没有一次败绩。五国联合攻齐之时,廉颇曾经立下战功。廉颇又先后打败了魏国、韩国、秦国,长平之战与秦军对峙并不落下风。长平之战后,廉颇率领军队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此后又率领军队打败燕军。从公元前284年开始到公元前254年,廉颇有史可考的军事生涯也长达30年之久。
王翦父子是秦始皇攻灭六国的主力,父子两人直接灭国数量达到了五国。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击败了楚将项燕,成功地灭掉了统一的最大障碍。从公元前236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王翦有史可考的军事生涯也达到了15年之久。
李牧是赵国最后的良将。李牧镇守北部边疆的时候,一举击溃匈奴,斩杀十几万大军。此后李牧又率领军队击败燕国、击败秦国名将桓齮。肥之战中,李牧再一次击败了秦军。此后,又击败了韩国和魏国。秦灭赵之时,李牧阻挡了秦军的步伐。秦国使用离间计除掉李牧之后,赵国随即灭亡。
这四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战国四大名将,说到底是因为他们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充实的战绩。唐朝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的时候,白起、廉颇、王翦、李牧便在其中,同时代的名将还是孙膑和田单。
孙膑和田单的才能也非常强,孙膑创造了两个经典战例。但是两个人的军事生涯过于短暂,此后表现的机会也比较少。孙膑在马陵之战后,几乎没有了踪迹;田单在复国之后,也少有表现机会。
秦国和赵国各自拥有两位名将自然有偶然因素在其中。白起、廉颇、王翦、李牧即使在其他国家也能够发挥一定作用,可惜的是其他国家没有四大名将这样的将军。齐国拥有孙膑、田单这样的名将,但是两位名将表现的时间过短,所以没有名列四大名将,但是名列为六大名将。
这四个人能够成为名将,一方面因为这些人有才华,另一方面他们恰好生活在秦国和赵国。所以,秦国和赵国能够同时拥有两位名将有偶然因素在其中。当然更多是必然因素。如果将田单和孙膑也算在内的话,我们会发现拥有名将的诸侯国,都是当时国力较强的国家。秦国和赵国能够拥有两位名将,归根结底跟两国军事力量相对强大有一定关系。
武将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固然是成为名将的必要条件,但是名将也需要有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当年的公孙衍也有卓越的军事才华,率领秦军可以轻松击败魏国。但是率领魏军的时候,却很难击败秦军。孙膑在魏国没有发挥才能的舞台,到了齐国两战成为千古名将。战国中后期,秦国和赵国是实力最为强大的两个诸侯国。秦国军事、政治等全方位强大;赵国经过胡服骑射之后,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秦国和赵国的军事力量强大,对外战争多是以胜利而告终,所以更有利于将军发挥自己的才能,也更有利于培养名将。秦国和赵国可以说是名将辈出,秦国有樗里疾、司马错、公孙衍、白起、王龁、魏冉、王陵、嬴摎、蒙骜、蒙武、王翦、王贲、李信等名将,赵国有赵奢、廉颇、赵胜、庞煖、乐乘、李牧、司马尚等名将。
两个诸侯国能够出现这么多名将,自然跟两个诸侯国的国力以及君主有关。秦国自然不用多说,从秦孝公到秦始皇无一位昏君,期间出现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四位雄主。秦国君主非常注意吸收人才,也非常善于发掘人才。白起、王翦都曾经得到了秦王的强力支持,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赵国虽然最后几位君主一般,甚至出现了昏君,但是赵惠文王、赵武灵王非常厉害,也非常善于发掘人才。赵孝成王用人上也有一定才能,不足之处只是撤换了廉颇。廉颇和在赵惠文王时期就已经展现出一定才华,李牧被重用的时间没有说明,至少是在赵孝成王时期。赵孝成王时期,除了长平之战用错赵括之外,其余时间廉颇和李牧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到了赵悼襄王和赵王迁时,李牧已经成为他们为数不多的名将,甚至可以说不用不行。
赵国和秦国的军事实力强大,对于其他诸侯国有明显优势,自然也有利于将领积攒军功,也有利于将领历练成长。秦国对六国的战争,基本上都是以胜利结束,仅有几次战败。赵国对六国战国也主要是败给秦国,对其他五国基本上都是以胜利告终。长平之战后,赵国尚且可以击败了燕国、韩国、魏国,由此可见赵国的军事力量。在秦国和赵国这样的环境下,自然更容易出现名将。
名将与军事力量相互成就,一方面军事实力催生了一批又一批名将;另一方面名将也使得本国的军事力量更加强大。长平之战后,赵军依然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因为赵国的名将。倘若没有此前的历练,廉颇、李牧也不一定能够有后来的战绩。
此外,秦国和赵国名将辈出,还和两国的民风有一定关系。战国期间,秦国的民风最为彪悍。军功爵制将尚武精神深深嵌入到每一个秦人的脑海之中,尚武之风盛行的秦国自然更容易出现名将。名将的数量更多,自然更容易出现顶级名将。赵国的民风在山东六国之中算最彪悍。自古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赵国胡服骑射之后更是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彪悍。邯郸保卫战时,赵国女子都被编入军队,参加作战。赵国的国土面积并不大,人口数量并不多,但是却能够硬抗秦国,藐视其他五国。
综合多种因素,最终赵国出现了廉颇和李牧两位绝世名将,秦国出现了白起和王翦两位旷世名将。
战国四大名将中除秦、赵之外,为什么其他五国没有名将上榜?
所谓“战国四大名将”,是指《千字文》中“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所赞颂的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四人。然而很有趣的是,这四人虽然名号是“战国”这一时代的名将,但却只是其中两国的人。
首先,我们得来看看这个榜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千字文》是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撰的儿童启蒙读物。为了方便儿童学习和理解,《千字文》采用了全文四句、对仗精工的模式,用九百九十九个不同的字,编写了这段囊括历史、伦理、生活的韵文。
正是由于它是一本让人朗朗上口的启蒙读物,因为其中提到的人物,以及对其的评价,都广为流传,深入人心。而“战国四大名将”的观念,就这样一点点成为社会共识。
然而在编写《千字文》时,周兴嗣并不是想要给战国名将们一个排行,而是仅仅撷取了战国末期历史的一部分,将这四位名将写进了自己的作品。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四人,作为“战国四大名将”能“火”,实在是周兴嗣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而这一说法能够被广泛认可,除了其在人们幼年时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之外,其中的合理性,也切实存在。
在战国末期,尤其是秦接连灭六国的时期,秦国大将白起和王翦,确实是天下妇孺皆知。秦能最终统一天下,他们是杀在最前面的人。历史由胜利者书写,他们前无古人的功绩,确实让他们成为无数后人的榜样,让二人对得起“战国四大名将”的赞誉。
而廉颇,这位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将军,其知名度,在他“夺榜”的路上,也算是帮了大忙。在和蔺相如的“对抗”中,廉颇“负荆请罪”,认了输。但他却从此赢了人心,成了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正面人物。《千字文》作为启蒙读物,自然不会放弃这样的正面例子,而民间对此也有极高的接受度。
廉颇勇猛果敢,闻名于诸侯。且他忠心于赵,就连辛弃疾都拿他做榜样,想要学习他为国效力到最后一刻的忠勇。再加上廉颇不错的风评,要拿下“战国四大名将”的席位,自然不是难事。
而李牧,舆论对他的偏袒也在他“夺榜”时搭了把手。苏洵在《六国论》中写到,“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李牧死,赵国亡”的说法,早就成了社会共识。李牧有多重要,他作为将领是多么有才能,不言而喻。
作为一个战乱频发的时代,战国出了不少名将。然而光会打仗还不够,要被后人尊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还需要得民心。白、王二人作为胜利者,有着勒石燕然一般的功勋,让人艳羡。而廉、李二人,其忠遇其不顺,也让人扼腕叹息。后人对四人念念不忘,对于周兴嗣误打误撞的说法,也就默然接受了。
战国四大名将中除秦、赵之外,为什么其他五国没有名将上榜?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秦国的白起和王翦,赵国的廉颇和李牧,四大名将秦赵平分秋色而让其他五国黯然失色,那么这四大将为何能上榜呢?
白起是秦国崛起时期的头号将领,他一生功勋卓著,代表战役包括成名之战的伊阙之战,让楚国一蹶不振的鄢郢之战,经典闪电战例的华阳之战以及使赵国元气大伤的长平之战。别的姑且不论,仅凭此四战,白起也当之无愧。
王翦是秦灭六国时期的头号功臣。代表战役包括灭赵国和楚国。灭赵的过程中,顺便把榜单的另外一位名将李牧离间而死。灭楚的时候,率秦国60万大军,采用以逸待劳、敌退我进的战术打败楚国最后的名将项燕,从而俘获楚王,灭亡楚国,楚国一灭,燕国很快就被灭了,齐国也不战而降了,秦国就统一了六国。王翦也是实至名归。
李牧是赵国后期的名将,前期主要在边关守卫,防止匈奴人、胡人的侵犯,曾一战消灭十余万匈奴骑兵,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以步兵为主消灭骑兵的围歼战。后来秦国本可以顺风顺水灭亡六国,却在攻打赵国时候,连续被李牧在宜安和番吾之战中打败,延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李牧死后,赵国也就很快被灭国了。所以说李牧上榜也是无可争议的。
廉颇是战国中后期的名将,多次伐燕取得成功,并拔取数城。长平之战他知道秦国的实力比赵国强,就采取守势,这样极大的消耗了秦国的国力,自己也可以相机行事。后来赵王换掉廉颇,改用赵括为将,赵国就迅速溃败,证明赵国和秦国相攻是占不了便宜的。后来燕国趁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派栗腹伐赵,廉颇率领赵军大败燕军,并杀死燕帅栗腹。所以廉颇也是一名不可多得的良将。
秦赵两国为什么能够平分四大名将?这和秦赵两国的军事制度有关,秦国在商鞅变法时候确立了军功受爵的制度,这就极大的刺激了士兵和将领的作战欲望,全军上下都从心底渴望战争,白起更是以斩杀敌军数量闻名于世。赵国则同样有利于将士成长的肥沃土壤,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骑兵和弓弩兵的待遇得到极大改善,比其他的兵种待遇好很多。李牧就是牛翦在原阳开展胡服骑射时培养出来的人才。所以说秦赵两国多名将是和他们的军事制度分不开的。
秦赵两国的四大名将成就斐然,功勋卓著,上榜是当之无愧,但是并不是说其他各国就星光暗淡了。这四位名将被后世流传开来,还得益于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兵最精。千字文广为流传,四大名将的说法也就一起流传下来,广为人知了。这里虽然有对四将的赞誉,但是并不是说他们就是当时最顶尖的军事将领,四大名将也只是一种说法而已。
战国时期是个大争之世,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所以那时的军事人才辈出。比如魏国的吴起,春秋时期,晋国于秦国争夺多年,尚不能独占河西,到了战国,三晋其一的魏国在吴起的带领下尽然把河西全部据为己有。齐国的田忌,在孙膑的协助下,分别于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大败魏国精锐,使魏国从此跌出强国之列。燕国的乐毅率领五国联军伐齐,后独自带领燕军连下齐国七十城,几乎亡死。齐国匡章弱楚伐秦,攻入函谷;田单救齐国于即倒;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率领联军攻伐秦国,毁秦昭王一世战果和英名……就连赵国自己的将领赵奢也能为廉颇所不能为于阏与大破秦军;庞煖能出他人之意料避开函谷,偏走西河,直冲秦国腹地……真可谓“一时多少豪杰”。
依个人之见,以上很多将领并不比四大名将逊色,吴起、田单、乐毅、魏无忌、庞煖等人更是不遑多让,他们来自当时各国,所以说战国的大环境造就了一批军事天才,他们为整个战国所有,也为中华历史所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战国四大名将中除秦、赵之外,为什么其他五国没有名将上榜?
都知道战国四大名将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而且是秦国两个,赵国两个,秦、赵两国瓜分了战国四大名将,其他诸侯国是一个也没有,这四将都是战国中后期的将领,那么你是否知道战国四大名将是怎么来的呢?排名的依据是什么?
其实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最早是出自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这是一本教儿童识字用的启蒙教材,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四字押韵文,其中有关于战国四大名将说法的韵文如下:
《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这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秦将白起、王翦,赵将廉颇、李牧,带兵打仗最为高明。他们的声威远传到沙漠边地,美誉和肖像一起流芳后代。
战国四大名将
之后这个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就流传于后世,并且得到了后世的认可,事实上,周兴嗣虽然编纂的只是一本儿童启蒙书,但是,他肯定是参考了《史记》中关于这四大将领的战绩、能力综合起来评价的,虽然是一家之言,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
先不说战国四大名将,如果把战国时期的十大名将罗列出来,我相信是这十人,分别是:
孙膑、吴起、白起、李牧、王翦、廉颇、匡章、乐毅、赵奢、田单。
先用排除法来说明为什么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人是战国四大名将。
1、孙膑
这十人中,军事能力最强的,我相信是孙膑,孙膑既有军事理论,又有战争实践,孙膑的军事理论就是《孙膑兵法》,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同时孙膑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帮助齐国打败了战国初年的霸主魏国,算起来也是用计谋以弱胜强的战役。
孙膑
但是孙膑更多是作为谋士和军事家协助齐国将领作战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孙膑都是军师,而不是主将,桂陵之战齐国主将是田忌,马陵之战齐国主将是田朌,自己指挥作战和参谋另人作战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评战国四大名将,我相信孙膑肯定落选了,如果评战国四大军事家,那么孙膑肯定排第一。
2、吴起
再说吴起,吴起一生效忠三个国家,分别是鲁国、魏国和楚国,如果要按国家分类,你把吴起算在哪个国家?光是这一点,吴起就落选战国四大名将了,况且吴起主要偏向于政治家和改革家,而不是安心当个将领,比如吴起在魏国创建了魏武卒,这个属于军事改革吧,再比如吴起在楚国变法,这属于政治改革吧,你说吴起是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都没有问题,说吴起是战国四大名将,有点屈才了,虽然他的能力比白起还强,所以评战国四大名将,吴起也落选了。
吴起
3、匡章
再说匡章,他是齐国名将,很有军事才能的一个将领,别看他的名字感觉很低调不出名,他的事迹还是很厉害的,比如说公元前298年,匡章率领齐国、魏国、韩国三国联军,攻打秦国,后来宋国和赵国也加入了匡章,用了三年时间,匡章率领的五国联军攻破了函谷关,这是战国以来,第一个攻破函谷关的人,就是匡章,光是凭这一点,就应该载入史册。
要知道当时的秦国可是秦昭襄王时期,国力强大,但还是被攻破了,而且是战国唯一的一次,除此之外,匡章还在桑丘之战打败孤军深入的秦军,还在垂沙之战打败了实力强大的楚军,还有灭亡燕国之战,但同时,匡章在濮水一战中被秦军打得大败,正是因为匡章有一次大的败绩,所以没有被评上战国四大名将。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匡章在史记中无传,导致知道他的人并不多,这个名字都显得很陌生,也是他没有被选上战国四大名将的原因之一。
匡章
4、乐毅
再说乐毅,乐毅是燕国名将,一生最出名的战役就是联合五国伐齐之战,赵、魏、韩、燕、秦五国联合起来,以燕将乐毅为主帅,率领五国大军攻打齐国,而当时的齐国因为齐湣王四处树敌、穷兵黩武,导致国力衰弱,所以五国伐齐是一面倒的战争,齐国毫无还手之力,就是这样,乐毅也没能完全灭亡齐国,齐国仍然有两座城池紧守。
乐毅不能被评上战国四大名将的原因就是他打的是实力战,能力方面就相对减弱了,即使如此,一个庞大的齐国都被打败了,却不能打下最后两座城池,这是乐毅的失败,乐毅一生除了五国伐齐之后,就没有其他战绩了,所以乐毅也评不上战国四大名将。
5、赵奢
赵奢是赵国名将,赵括的父亲,赵奢在阏与之战中打败了秦军,在麦丘之战中打败了齐军,关于这两战史书上记载都是极其简单,而且阏与之战还是一个叫许历的军士提出的计谋,赵奢后来被赵王封为马服君,与廉颇是同等职位,但光是这两战,难以评定赵奢,赵奢的战绩太少,所以他也算不上战国四大名将。
6、田单
田单是齐国,原本都不是将领,只是齐国被乐毅打得只剩下两座城池,所以田单被逼出来主持大局,他依靠政治谋略、军事手段甚至是鬼神之说,只要能打败燕军的任何计谋,田单都使了出来,最著名的就是火牛阵,把牛的尾巴上拴上易燃的着火物,让火牛冲向燕军,导致燕军大败,并因此一举让齐国复国。
田单
田单后来成为赵国将领,赵国用三个大城和54个小村镇来换一个田单,后来田单为赵国攻取了三座小城池,之后再无作为,田单的战绩过于单一,况全他本来就不是将领出身,所以也无法评上战国四大名将。
孙膑、吴起、匡章、乐毅、赵奢、田单这六员名将都评不上战国四大名将,那么剩下的白起、李牧、王翦、廉颇自然就是战国四大名将,而且这四人都有实打实的战绩,名气也比较大,《千字文》中评选战国四大名也考虑了他们的名气大小。
一、白起
白起作为秦国最著名的将领,一生的功绩太多了,毫不夸张地说,他一个人就打残了四个诸侯国,伊阙之战,白起全歼韩国、魏国24万联军,一战打残了韩国和魏国,尤其是韩国这样的小国,一战损失十几万,等于是损失了全国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兵力。
鄢郢之战,白起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陪都鄢城,打败了楚军主力,一战就打残废了楚军,导致楚国数十年一蹶不振,要知道楚国可是战国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万乘之国,国土数千里,实力并不亚于秦国,从此以后楚国再也无法跟秦国相抗衡。
白起
长平之战,白起包围并全歼了40万赵军,一战消灭了赵国的主力,要不是秦昭襄王拦着,赵国在白起手上就会被灭亡,这一战后,赵国也被白起打残废了,再也无力也秦国相抗衡,白起凭借一己之力,相继打残了韩国、魏国、楚国、赵国,为秦国统一天上做好铺垫,而且白起在一生的战役中,斩杀敌军士兵合计一百万人,是战国中歼灭数量最多的人,所以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二、李牧
李牧是赵国名将,最早就是防御边境地区的匈奴,李牧创造了歼灭匈奴人的奇迹,以计谋迷惑匈奴人,最终一战歼灭匈奴10多万人,要知道在整个秦汉期间,包括汉朝霍去病和卫青都没能做到一战歼灭匈奴十余万人,而李牧做到了,这是李牧的对外战绩,别说战国时期,放眼整个秦汉,都是了不起的战绩。
即使是长平之战实力大损的赵国,李牧照样次次都击败秦军,李牧在肥之战中大破秦国名将桓齮,因功封为武安君,与名将白起同样的封号,一年之后,李牧在番吾之战中再次击败秦军,当秦国名王翦和杨端和率领大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时,这个时候的赵国实力已经完全不如秦国了,而王翦、杨端和面对李牧仍然无法取胜,还要靠反间计拿掉李牧,再用了三个月才灭亡赵国。
李牧
李牧的存在就是赵国最后的顶梁柱,可以说有李牧在,赵国就不会轻易灭亡,可惜的是,李牧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上,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是死得最可惜的一个,有他在,秦国灭亡赵国的时间,至少还要延后三到五年,所以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三、王翦
王翦是秦国名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战中绝对的主力,秦灭六国,除了最弱小的韩国之外,其他五国都是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所灭亡,王翦灭赵国是先用反间计拿下李牧,才灭亡的赵国,王翦还攻破了燕国都城。
最有名的就是灭楚之国,王翦率领秦国60万大军,并不是采用硬碰硬的方法,与楚国直接决战,而是利用秦国强大的实力与楚国打起了消耗战和心理战,然后再趁楚国疲惫之时,率军猛攻楚军,楚军一战大败,随即楚国也灭亡了。
王翦
王翦的特点就是打仗非常稳,不用险招,秦国这个时候的实力非常强大了,但王翦用兵仍然显得非常谨慎再谨慎,最终的结局都是王翦获胜,所以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是秦始皇灭亡六国战争中最大的功臣。
四、廉颇
廉颇是战国名将,一生的战绩非常多,五国伐齐时,廉颇带领赵军大败齐军于阳晋,公元前279年,廉颇破齐,公元前276年,廉颇破魏,一年之后又攻取了魏国的防陵和安阳,公元前269年,廉颇破秦。
长平之战,廉颇率领赵军挡住了强大的秦军进攻,要不是赵王中了反间计非把廉颇换成赵括,赵国哪有这么大的损失,长平之战后,赵国遭到重大损失,燕国听说后趁机攻赵,想占些便宜,结果被廉颇率军打到燕国都城,杀死了燕将栗腹,俘虏了燕将卿秦和乐闲,逼得燕王割让五座城池才罢休。
廉颇在赵悼襄王时期受到排挤而离开了赵国,先到魏国,后到了楚国,但都没有建立功绩,最终客死他乡,不过廉颇在赵国的功绩已经非常多了,并且一生也没有打过败仗,所以他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战国四大名将中除秦、赵之外,为什么其他五国没有名将上榜?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李牧、廉颇、王翦,秦赵各占其二,除了两国所处地理位置使他们更加善战外,两国的军事改革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自古就有“关西出名将,关东出名相”的说法,这个“关”指的就是函谷关。“关西”就是指函谷关以西。
从地图上看,关西区域分别被秦赵所瓜分,由于此地迫近羌人和胡人,关西民众面对外族的经常骚扰,逐渐锻炼出超乎其他五国的军事实力,民风也变得彪悍尚武,在实战的加持下,也让两国涌现出更多的将才。
秦国发家就是因为他帮助周天子抵抗戎狄,才分封了一块儿地,而赵国北方更是直面当时相当强大的匈奴,四大名将里的李牧便是当时匈奴人的噩梦。
对于这一点,最早做出总结的是班固:
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秦将军白起,郿人;王翦,频阳人。汉兴,郁郅王围、甘延寿,……皆以勇武显闻。苏、辛父子著节,此其可称列者也,其余不可胜数。何则?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变法地理位置其实是客观因素,秦赵两国军事实力强大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在于他们的军事改革,分别是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和秦国的奖励军功改革。
先说秦国,我们都知道,是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其中对于军事上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奖励军功”了。
商君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是为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就是说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不得铺张。
正式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向来不缺乏名将,军事实力也一跃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
再来说说赵国,为了国家的强大,赵武灵王学习北方的匈奴,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用骑兵取代战车,更具机动性,因此赵国的军事实力也变得相当强大,成为六国中仅次于秦国的存在。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将领的强大说到底还是国家军事能力的强大,而秦赵先手通过变法改革大大的提升了军事实力,因此名将涌现也就不稀奇了。
总结秦赵名将多的原因,除了在地理位置上他们需要抵御来自外族的侵扰,同时内部的军事改革影响也很大。
我是李沐茗,为你解读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